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友善待人的小故事

本文已影響 3.03W人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崇尚與人爲善,以和爲貴。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流傳着很多關於友善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很直觀的讓我們體會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友善待人的小故事,歡迎參考~

友善待人的小故事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佔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尚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爲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後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唯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張英的行爲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尚書一家的忍讓行爲,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几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村民們可以由此自由通過。六尺巷由此得名。

 將相和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事情。文臣藺相如出使秦國,使得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他又機智勇敢的使趙王免受秦王的羞辱。於是趙王提拔藺相如爲右上卿,官位在武將廉頗之上。老將廉頗自認軍功了得,總是不服氣,揚言如果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給他難堪。藺相如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以免見到廉頗。外人都以爲藺相如是害怕廉頗,其實不然。藺相如是爲了趙國國家利益,認爲將相不和會給秦國可乘之機。廉頗知道真相之後,主動負荊請罪,從此兩人成爲生死之交,共同保衛趙國。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同僚。

  友善待人小故事

一天,太陽和風爭論究竟誰比誰更有力量。風說:“你看下面那個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賭可以比你更快地讓他把外套脫下來!”說完後,便使勁兒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來,但它越吹,老人將外套裹得越緊。後來,風累了,沒力氣再吹了。這時,太陽從雲的背後走出來,將溫暖的陽光撒在老人身上,沒多久,老人就開始擦汗了,並把外套脫了下來。於是,太陽笑着對風說:“其實,友善所釋放的溫暖比強硬更有力量。”

面對同一件事,以兩種不同的態度來對待,結果便會迥然。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讓老人脫下外套,說明友善的態度更能溫暖人心,進而感動對方,使其漸漸改變敵對的想法。這是一味地咆哮和猛烈攻擊等強硬作爲所望塵莫及的。很多時候,用強硬解決問題,往往會一無所獲,但若用友善取而代之,最後則會令你喜出望外。

  友善待人小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不知爲什麼很討厭僧人,可他一次出遠門恰好碰到了一位老和尚,因爲要同往一個地方去,兩人相伴而行。這一路上,書生用盡各種方法譏諷、嘲笑老和尚,但老和尚好像沒有聽見似的,對書生的侮辱無動於衷。

快到目的地了,老和尚對書生說::“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禮物,可是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當然屬於那個送禮的人了。”

老和尚微微一笑,說:“很好,如果我不接受這一路上你對我的辱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了!”

書生一下子變得面紅耳赤,灰溜溜地逃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善待他人,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惡待他人也惡待自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