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鄰里友善的勵志小故事

本文已影響 1.02W人 

俗話說:“鄰里好,賽金寶”。鄰里關係處得好,就可以互爲助手、互爲依靠,對各家的生活、學習、工作都有益處;反之,鄰里關係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街坊鄰里的安定,而且還會敗壞社會風氣。下面是關於鄰里友善的勵志小故事,以下僅供參考!

鄰里友善的勵志小故事

 楊翥賣驢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騎驢上朝或外出。他對驢子很喜歡,每天上朝回家,親自爲驢子喂料並經常照看。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興。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可楊翥是朝廷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一聽到驢子叫就哭,飲食也明顯減少,父母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聽後二話沒說,隨即就把自己的驢子賣了,從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古語云:“里仁爲美”、“睦乃四鄰”、“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指出人們做事要以道義爲衡量原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仁愛之心,同情、關愛和幫助他人,能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這是人德行修養的體現,這也是善化他人,播種善因,使社會擁有和睦溫暖的人倫關係,這也是成爲社會正義的基礎。

  羅威飼犢

東漢時期,羅威的莊稼屢受鄰居的牛踐踏,他和鄰居交涉,鄰居不理。羅威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每天天不亮就起牀去打青草,然後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牛每天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爲,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嚴加看管。從此羅威的莊稼再不受踐踏。

於令儀寬偷

北宋時,曹州有個叫於令儀的人,一生勤勞持家,到晚年成了當地有名的富戶。但他從不做爲富不仁欺壓鄉鄰的事情,而是仁愛爲懷,寬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潛入他家裏偷東西,被他的幾個兒子抓住了。喊聲驚動了正在書房裏讀書的於令儀,他提着燈籠向這邊走來,用燈籠一照,認出這個低着頭站在他面前的盜賊竟是鄰居的兒子,不禁大吃一驚:“你向來是個本分的青年人,從未有不良行爲,爲什麼現在幹這種事呢?”鄰居的兒子回答說:“父親近來有病,臥牀不起,家裏窮困請不起醫生,不得已走了這條路。”於令儀聽後,很是同情,於是問他想要什麼。年輕人說:“需要十千錢,就可以請醫生給我爸治病了。”十千錢對於令儀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但還是如數給了他。鄰居的兒子拿了錢剛要走,於鄰儀又喊住他;“你家很窮,現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帶這麼多錢回家,遇上巡邏查夜的盤問你,你怎麼說呢?”於是留他在家裏過夜,第二天才讓他回家。

事後,鄰居的兒子感到十分慚愧,從此改過自新,像於老伯那樣寬厚誠實待人,勤儉持家,成了一個好後生。

  樑人竊灌

戰國時期,樑國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邊地縣令,轄區與楚國毗鄰。樑國和楚國都種瓜。樑人勤於灌溉,種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卻不澆灌,種出的瓜很不像樣,他們還在夜間偷偷地跑去禍害樑人的瓜。樑人發覺後,都磨拳擦掌要報復。宋就說:“別人做壞事,你也跟着做壞事,這是多麼偏狹啊!我教給你們一個辦法,趁夜晚去給楚人的瓜地澆水,不要讓他們知道了。”樑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長得豐碩甜美了,楚人大爲奇怪,楚王說,這是樑人“陰讓”。楚人深受感動,謝以重幣,從此兩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鄭板橋三尺讓鄰換和諧

清朝鄭板橋的家人與鄰居爲建房問題發生糾紛,寫信要在外地當縣令的鄭板橋出面干預,鄭板橋回信說:“千里修書爲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得此信後,果真禮讓三尺,鄰居見此,也讓三尺。結果兩家之間由此和睦相處。相讓的幾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寬厚容忍禮待鄰居

古代有位穆斯林老人,在善待鄰居方面做得很好。據傳,阿布杜拉之子塞哈勒有個異教徒的鄰居,這人個鄰居靠近他家的牆修了一間廁所,廁所的污穢順着他家裏牆縫往他家流,他無法堵住。只好在牆縫下放了一個桶接污水,到了晚上,他悄悄地把污水倒掉,又把桶放在原地。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他生了一場重病,感覺情況不太好,他就打發家人把鄰居叫來說;“請你到牆那邊看一下,”鄰居不解地問;“這是怎麼回事?”他說;“這是從你家上流出來的污水,我就是這樣早上接,晚上倒,己經很長時間了。本來我不想告訴你,但是我的病情己經惡化,假若我去世的話,我怕別人不能如此地堅持下去,因此,我才告訴你,請你想辦法。”鄰居聽後,非常慚愧,感動地說;“長老啊!實在對不起,你如此善待原諒我,請你伸出你的手,我和你締約,我要信仰伊斯蘭教,歸信真主。”不久,老人去世了。就這樣,這位老人以寬厚容忍的態度,禮待鄰居,感化了鄰居,使之皈依伊斯蘭教。

  “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爲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當個人情感與國家、革命、政治聯繫到一起時,愛情也會變得凝重與嚴肅;當一對夫妻並肩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時,他們的承受與付出不是常人所能夠想象的。周恩來與鄧穎超用他們的愛情傳奇對那句古語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