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書籍

大學勵志書籍推薦《情人》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情人》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代表作。

大學勵志書籍推薦《情人》

它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小說從不同的視角揭示了現代法國社會中男女對性愛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側面。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爲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祕的特質,催人深思。

  簡介

“我”的父親工作調動,滿懷希望,全家遠渡重洋,從法國來到越南,卻一無所獲。父親客死異鄉,母親開辦了一所法文學校,以此來養活我和兩個哥哥。童年時,母親花掉自己的全部集蓄,在柬埔寨的貢布省買了一塊海邊的土地。但因未送禮,腐敗的土地管理部門無人告訴她這塊土地無法耕種。土地每年都要被海水淹沒六個月,母親和當地人修壩未遂,直至破產。

“我”在西貢國立寄宿學校外面的一所專門爲法國人辦的學校讀書,要時常乘坐汽車和渡船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

15歲那年的一天,湄公河,在從母親的學校去某地度假的渡船上,一位比我大12歲的華裔男子對我一見鍾情,主動用他的黑色大轎車送我回學校。這位青年是個中國人,他住在沙瀝河岸上的一幢藍琉璃欄杆的別墅裏。他家底殷實,其父親是控制着殖民地廣大居民不動產的金融集團成員之一。由於母親去世了,他從巴黎趕回來,爲母親奔喪。他是個獨子,父親獨斷專行而財權在握。

這以後,我們常在城南的一座單間公寓裏私會。我們在一起談得很融洽。15歲的我就知道享樂,慾望是我的一部分。雖然我不知享樂爲何物,卻已對殖民地各種男人對我投來的目光習以爲常。

不久,在這間單身公寓裏,“我”希望他像往常把女人帶到他房間裏來那樣去做,奉獻了我的童貞,儘管我還是個尚未成熟的孩子。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裏,我們不斷地在這間公寓裏幽會。他瘋狂地愛着我。而對我來說,我更想要的是他的錢。

“我”需要他的錢爲臥病在牀的母親治病,我需要他的錢供荒淫無恥的大哥尋歡作樂,我需要他的錢改變這窮困潦倒的家。這位黃皮膚的情人帶着我們全家人,去高級餐館,去逛夜總會,滿足我們可悲的虛榮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淳樸、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溺愛大兒子直至去世的母親;殘暴醜陋、乖戾好賭的大哥;善良向上卻在盛年死去的小哥哥。他們瞧不起我的中國情人,反對他,卻也默認他。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我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慾望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我”不能戰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脫不了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婚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育、離婚並開始寫作,他和他太太來到巴黎並給我打了電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還愛着我,他不停止對我的愛,他將愛我,一直到死。

  關於作者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國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出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回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書評

《情人》中敘述者“我”與其類同的不斷認同,構造出社會背景中的道德張力:“這位夫人和這個戴平頂帽的少女都以同樣的差異同當地人劃分開。她們兩個人都是被隔離出來的,孤立的。是兩位孤立失羣的后妃。她們的不幸失寵,咎由自取。她們兩人都因自身肉體所富有的本能而身敗名裂。她們的肉體經受所愛的人愛撫,讓他們的口脣吻過,可以爲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種沒有愛情的情人的神祕不可知的死。問題就在這裏,就在這種希求一死的心緒。”(王道乾譯)異樣的道德意識產生於這樣的道德環境,只要這樣的道德環境還在帶來痛苦,文本中另類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義。

  女性成長

杜拉斯自己又把《情人》稱爲“關於渡河的故事”。渡河時刻,和中國情人扣遇,在少女是跨出沉悶、冷酷而又破敗的家庭的決定性的一步。她身體的性狀其實尚未完全以熟,早熟的意識藉助服飾做了誇張——她在渴求愛,母親無法給予的愛。通過中國富商的兒子,她得到了她所要的。但那其實不完全是她所企求的,而是另一種性質的愛。通過這個情人,少女喚醒了自己的身體,觸發了慾念的爆發,也導致了情感的超越,變成了全面成熟的真正女性。

可以看到,愛慾的鬱積,是少女現實生活中不滿情緒日積月累的一種轉化。而她無視一切的縱情縱慾,顯然是衝破家庭牽絆的一種排遣,是心理焦灼的一種釋放。她試圖讓緊張的心理狀態在肉體的狂放不羈中得到舒解,用性愛的忘情擺脫四周令人厭惡、令人壓抑的事物。在她的家庭中,長期爲冷漠所制轄,母親、兩個哥哥和她本人,他們緘默不言,保持獨立和所謂的自尊,孤立地承擔着生活艱辛和捅苫,他們個個桀驁不馴,有如頑石,互相仇視。

深入骨髓的經濟上的窘困,和骨肉血親之間的憎恨,就是讓少女無法活下去的毀滅性力量。她在中國情人身上尋求愛慾的宣泄,正是對現實中死亡陰影的迴避。她渴望從中獲得生命的新形式,找到活下去的新理由。杜拉斯通過身體對愛慾的渴求,讓讀者看到了少女內在的無助、惶恐、空虛、苦悶。在眼淚中,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少女的成長,而這種成長總伴隨着流淚和心碎。

  藝術特色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調的絕望。杜拉斯筆下的愛情是絕望的,靈魂是絕望的,肉體是絕望的,甚至連語言都是絕望的。在《情人》裏,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皮膚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還在於它的自傳性 ,真實的自傳性。作爲“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髮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性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癡迷。只有杜拉斯才能把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