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徵文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徵文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徵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精選6篇)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1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難以全面地瞭解每一個人心中的陶行知先生,且以一個青年文學愛慕者的姿態淺談對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認識,以示敬佩之情。

在我眼中,陶行知先生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和教育家,更是一個啓迪無數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帶有獨特的人格魅力。雖然我與陶行知先生錯過了大半個世紀,無法親眼領略他的風姿,無法聆聽他的諄諄教誨。但他那被歷史牢記的精神寶藏透過薄薄的紙張折射出迷人的光輝。向後人敘說着何以爲師,何以爲人!

陶行知先生的文學造詣之高是世人所共知的,難以用文字比擬。他著有多部詩集,創作了大量的文學篇章。當然,陶行知先生作爲現代文學教育史上的偉人,我們不得不談談他的三大核心思想:“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與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這便是要求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觀當今社會,很多人認爲“終身學習”的態度已經過時了,“活到老,學到老”的至理被當做老掉牙的碎語。經濟社會的日益蓬勃的同時,國人的精神世界卻面臨崩塌的危險。人們的教育觀怎麼了?所以,繼承並宣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教育是終身的,它以生活爲前提。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變生活。離開了教育的生活是靜止乏味的!生活和教育彷彿是生命的兩根脈搏,兩者並存,才能讓生命充滿活力。在當代,我們不能一味推崇教育,淪爲課本學習的奴隸;也不能一味注重生活,離棄教育,枯燥地活着。“教育即生活”至今仍是不朽的理念!

約翰。杜威主張“學校即社會”的理念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先進性,而陶行知先生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使中國的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上。對此我的理解是:走出學校的圈子,融入到社會中去學習,去面對人生的種種際遇纔是真正叩響了人生的“大學”門。侷限在學校的小圈子裏無法全面地瞭解世界,無法成就人生!在當代,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從校園裏走入社會中,象牙塔裏的學子更是推崇“社會實習”的開展。這很大程度源於陶行知先生對後人的影響。

“教學做合一”,在我認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文裏對老師的職責闡述僅僅是授業解惑而已,但新時代對一個教育着的要求絕非僅次而已。對此,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認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要塑造靈魂”。教學過程應追求藝術性和功效性。爲師者要把傳道,進修,育人這三個方面都做好。其中尤爲重要的是育人方式的藝術性。陶行知先生與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爲人津津樂道:面對因幫助女同學不受欺負而擊打同學的學生,他以獎勵糖果的方式肯定了該生正義的初衷,肯定了該生勇於承擔責任的勇敢,用春風化雨的寬容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衝動的錯誤,在思想上改正。這種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教育的藝術性,爲當代所稀罕。倘若這種“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能成爲當代教育的新浪潮,勢必能爲中國文化教育添磚加瓦!

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響着後人。在革命的年代裏,他不僅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革創新,而且有着濃厚的家國情懷。拒見蔣介石,甘負莫須有的罪名,也不與蔣介石同流。其愛國之情顯而易見。有人說陶行知先生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爲中國的崛起奉獻一生。少年強則國強,陶行知先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上個世紀初的舊中國,有如此高學歷的海歸派鳳毛麟角,他完全可以青雲直上,輕鬆享受高官厚祿,過榮華富貴的生活。然而他脫下西裝革履,坦然穿上布衣草鞋,甘心情願、安之若素地自入貧困,毅然決然地走到偏遠的鄉村去辦幼稚園、辦小學、辦難童學校和職業學校,縱然飽受經濟拮据之苦和橫遭官方壓制、刁難,但他無聲忍受,爲中國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臧克家的詩篇《有的人》裏提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無疑,陶行知先生屬於後者。他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甘心做教育的開拓者。淡泊一生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但“野草燒不盡,春風吹有生”,當一個人的思想早已與滾滾不息的歷史浪潮所交融,那麼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背景下,他的思想仍會爲世人所稱頌,如此偉大的他,也就成就了生命的不朽。陶行知先生正是如此,用他的一生奉獻爲我們闡述了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擔當,何爲不朽的人生!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來並不叫“行知”而是叫“知行”,他認爲“知是行之始”,後來經過不斷的實踐,他總結到“行是知之始”,於是糾正了以往的認識,並在《三代》中總結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著名言論。

哲學上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國家級的教練卻教不會一個骨幹精英游泳,看似實在可笑,但是從事物的兩面性分析,一則在教練,一則在學者。這位小夥子是精英,但他學不會,這就要看他的思想了。

本來呢,大家都不敢下水,教練略施一計,教大家救人,便是要各位精英紛紛下水,最終在不知道目的的情況下學會游泳。

小夥子很聰明,在別人都沒有看穿時,他已猜到教練的目的。可是,他不順着教練的思路,始終不下水,讓這善意的謊言圓滿。

真的不愧爲精英,計謀竟被他識破了,可是,他得到好處了麼?

從思維上講,他用頭腦的實踐——觀察分析活動,破解了教授“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不陷入這個事先布好的局中,可以說是從知識得到了行動的方針,“知是行之始’,是沒錯的。

若從另一方面講,大家都怕下水,他也不例外,只是大家都被教練的權宜之計騙了,繼而邁出了學游泳的步伐;而他呢面對恐懼,在知道真相的情景下,順着自己的懦弱“下水”了,結果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牛頓曾說過:“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多麼樸素的一句話,到他這兒,成了唯一的“真理”。真理與謬論往往相伴而行,只等待時間與空間的組合。

他只能算得上是聰明,有智慧,但還差那麼一點——行。

看上去他戰勝了教練,其實不然,他還是一個失敗者,只是“跳梁的小丑”,因爲他也不明白自己的目的,卻反問別人,在別人幫他去完成時,他卻以任何的理由拒絕。他只記得以知識開始的實踐,忘了實踐是知識的來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不要一味地鑽牛角尖,去掩飾自己的懦弱,失去飛躍的機會,這就和我們在面對父母和老師的教導時,明明知道那是對我們好,卻執拗地拒絕,只因爲“我不會”“叫別人吧”……沒有了親身體驗嘗試,再怎麼說,也不可能成功。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要畏懼,不要迷茫,未來的山路等着你去“躬行”,相信吧,終有一刻,你會“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你將成爲真正的行者、知者,未來等着你去探索。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3

我認爲,知,是知識,是學習,是探索,是認知。行,是旅行,是實踐,是所見,是行動。

孔子認爲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他既重見聞,又重思索,並主張知行結合,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認識的來源歸結爲“聞之見之”,主張“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張人有“良知”、“良能”,認爲人的道德認識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觀點,主張“不出戶,知天下”;莊子則根本否定人們認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張“齊是非”,“辯無勝”。荀子明確提出“不聞不若聞知,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讀書。一本好書,不僅是先人們的智慧結晶,還包含了他們的認知,對世界的理解。爲什麼這麼說,是因爲學習也是一種知。而讀書,就是學習。學習書中先人的見解,琢磨他們的觀點,揣摩他們的思想,吸收書中的精華,豐富自身。書,承載着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寧靜,或激動,或沉寂,或……而我們看書,就是在他們的想法裏暢遊,與他們創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見他們所看見的。這就是讀書。

讀書和學習,包含了知的所有。

行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義,在於行動。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麼,無論讀再多的書,眼界也始終有限,視野也不能真正的開闊。所以,行,也同樣重要。我們要把從書中學到的,運用到生活中,讓知和行互補互助,將知的積累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改造中,爲社會創造出財富,以及這個創造過程中體現的精神。

知和行更重要的,體現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於探索。人類從嬰兒起便開始探索,探索說話的方式,日常的行爲,並學習。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實踐。把所想及所得實踐在現實生活裏,取得成功,證實想法,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義。

學習,認識,實踐,再學習,再認識,再實踐。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知行。

我要知行並重去書寫,去描繪,去創造我的精彩人生!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4

行動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知識的驗證,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無上箴言。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大意是:廣泛的學習,詳細的詢問,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準確的辨析,然後踏踏實實地去實踐。此句說的不正是知與行的關係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講的是求知的過程,“篤行”是要求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就要學會;問,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執着。從認識到實踐,不斷努力,就會不斷增漲才智和能力。這也是一種知與行的關係。先知而後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去親身實踐,得出正確的結論。

記得剛上初中時,一時間不適應這種快節奏,制定了很多學習計劃,希望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但制定了卻沒能去做,學習自然不會進步。後來,爸爸發現了這種情況,便向我講了這條格言。他說:“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種途徑,但以‘力行’最爲重要。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讓知與行結合起來。知是行的前提和嚮導,反過來行又會進一步促進知的深入發展,只有這樣纔會更快的進步。”爸爸的一番話,不僅使我醒悟,也因此讓我喜歡上了這條格言。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我發現了很多人因爲做到“力行”、“審問”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爲春秋著名的學派。自古以來,也有很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李時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醫學名著《本草綱目》。無數實例證明:那些僅僅靠書本獲得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爲大學問家的。在當今社會中,知識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識最有效的方法除間接經驗外,還可在實踐中獲得。從現在開始,我就要按我喜愛的格言去做。努力學習各個科目,做到廣泛的學習;節約每一分每一秒,少與同學打鬧,多看一些各種領域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遇到不理解的問題,要主動問老師,請教同學,弄懂爲止;對書本上所學的知識,要用自己的大腦加以分析,獨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書本,要敢於質疑,對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對待知識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無論要實現這些事情有多難,我都會一如既往下定決心做下去。

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我的知識,這樣才能使我們排斥虛僞、拒絕空想、親身行動,得到最正確的結論,獲得豐富的知識。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纔是最正確的方法。知與行,知識與行動,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與親身實踐、積極行動相結合,纔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光輝燦爛,使中華傳統美德經久不衰,在我們當今社會中熠熠生輝。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5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聽見了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這句格言不正是講出了“百問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的道理嗎?對於任何事物,“聞”只是初知,故而極易忘記;“見”已是淺識,故能記住;“做”乃爲親身實踐,所以能真正理解。

小時侯,媽媽帶我到一些花場去買花,花場裏的花可真美,有百花之王牡丹,有生命力頑強的仙人球,也有散發着幽香的桂花……突然,有一大片金黃色的花印入我的眼簾,這是我喜歡的向日葵,我拉着媽媽走過去,只見一朵朵可愛的金黃色的向日葵臉朝着太陽。

以前,總是聽別人說,太陽葵很美。而且花期又長,有50—60天,但並不難種,只要把他種下,有空的時候澆點水就可以長出美麗的花朵。

現在見了花場裏這一片向日葵長得那麼美麗,花開得那麼燦爛,生機勃勃的樣子,便相信這話是真的,就天真地問花農:“這花容易種嗎?”在我的記憶中,他並沒有正面地回答我的問題,只是撫摸我的頭,說要給我講故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講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戰爭與和平》,當他寫到俄法雙方在鮑羅京諾會戰的一段文字時,總感到描寫的很抽象,不具體,於是,就決定親自到戰場考察一番,結果寫得不僅生動,而且色調明朗、壯觀。

我似明非明的,媽媽便說:“紙上得來中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便買下一棵,讓我來種。

唉,可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簡單,剛開始的兩天,花還好好的,但到了後來,不是由於忘記了澆水,使它變得垂頭喪氣,就是連續幾天得不到陽光而枯萎,或是被蟲子咬得傷痕累累,最後,這花還是沒有到結果就死了。

世事便是這樣,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只有實踐出真知。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這是漢朝劉向的一句話,所有的事情,只有在你實踐了,才能夠真正地瞭解,才能夠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

  行知伴我成長的優秀徵文6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衆所周“知”,人生長路終其目標,於此路“行”必而求索。

在追逐人生理想的大道上,人人都有想到達的目標彼岸,但是有的人只是匆匆知曉,卻沒有去爲它實行。遠觀古人,在戰火連連的戰國時期,軍事鬥爭尤爲激烈,運籌帷幄的戰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韜略者趙括,滿腹經綸自認爲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這樣的紙上談兵空談不能成爲現實,藉口是不爲,代價卻是國敗身死,如此知而不實行只想卻不爲可謂智矣?

知與行,是知而實行的。知是前提,行是關鍵。只知不行必無果。近看現代,在如今物質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競爭激烈而人的自律自覺也很難控制。就個人說,作爲學生的我時常不能自控,做到知且行。每每考前,無疑都要臨時抱抱佛腳,考前的溫書假自是最後突擊的關鍵,我必會爲之規劃完美。細到幾時幾分何爲。這是自知之明,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每到實施之時,總有意外,要麼睡遲,要麼忙事,或是忍不住誘惑,看看電視玩玩其他,總爲時間找藉口,還早還早,待會再複習;就這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待到時光消逝,一切晚矣。想想,這不也是衆多人的通病嗎?不想做,卻老爲自身行爲找藉口,知其利害卻不行動實幹,如何收穫碩果呢?

故行之關鍵尤爲重要,知只是基礎。一個被咬的蘋果,卻是喬布斯的傳奇。2011年,喬布斯第三次稱病告假,衆人皆以爲他不會再出席,這病是一個“藉口”嗎?答案否定,因爲喬布斯沒有令人失望,他帶着創意造就的新產品,再次登上發佈會,帶病出席演講,贏得衆人鼓掌稱好。正是喬布斯對靈感的知曉而不錯過創新的實踐,爲着人類的生活便利而創新蘋果去行動找方法才一次又一次地造就了喬布斯的傳奇,使蘋果名響全球。知且行使喬布斯獲得成功更造福了人類,而行之切見證了“知”,可見“行”如此重要。

知與行,是一對雙生子。既要知,更需行。知奠定行的基石,行見證知的碩果。知而不行,一味藉口,只有空得理想的泡沫而無以至彼岸的殿堂;知而且行,爲之求法思索,只要想做敢爲,天堂爲你架起彩虹橋,必當步上青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