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董卿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導語: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有人很平凡,有人生活在萬衆矚目之下,有人經歷衆多坎坷,但他們,從沒有輕言放棄,都在努力地向着美好奔跑,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十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董卿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1】

一段文、一首詩歌、一封信、一個故事……《朗讀者》並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故意設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讀者回顧人生片段,以及打動或改變自己命運的文字,並給觀衆當衆朗讀一遍。《朗讀者》的首播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可謂獲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又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現象級文化類節目。

《朗讀者》給觀衆帶來的並非視覺衝擊、戲劇化情節,而是在平靜的閱讀氛圍裏,將這些感人的文字,傳遞給熒屏內外的廣大觀衆,爲大家在浮躁的繁華世俗裏,搭建起一座沉澱心靈的人文殿堂。朗讀是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經歷過的,但大多會忘卻,有些人則會愛上朗讀,並保持這種習慣,在生活、工作之餘,朗讀自己喜愛的文字。

而文字的力量,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可能已經很多年沒有感受到了。經過多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我們很多人在物質財富方面,已經越來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卻仍然寥落荒蕪。儘管在國家的倡導、媒體的呼籲之下,喜歡讀書的人還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讀書的人更多。社會文化整體呈現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狀態,很多人感覺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太大,社會太浮躁,希望節奏能夠慢一點,大家都能心平氣和一些。而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薰陶,也是《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的意義所在。

諸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節目的興起,並受到廣大好評,不僅是人文精神的高揚,也反映出時代潮流的嬗變。在經歷多年的娛樂節目轟炸後,觀衆也開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瑣的生活裏,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迴歸人文精神。《朗讀者》做到了這一點,讓觀衆感受到心靈的寧靜、優美文字對精神的陶冶,從而喜歡上朗讀,重新拾起書本。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2】

看第一期“遇見”,孤陋寡聞的我才知道“無國界醫生”這一概念,我知道有人爲了信仰,爲了拯救他人的生命,而選擇到武裝衝突頻發地區。看到風趣幽默、始終保持純樸之心的許淵衝老先生,看他談到林徽因而動情、哽咽時,我的心也停了一下,我是那麼羨慕這位老先生啊,他一直保持着年輕和熱血。而這個社會上的許多人,包括我,在年華尚好時就高聲叫嚷着“我心已死”,說這個世界太無聊,仔細想想,纔不是世界無聊,是我們失去了熱血和青春之心。還看到周小林和殷潔的愛情,聽他們讀朱生豪先生的情書,那真真是一種享受啊!誰說愛情都是假的,我看這世上也有很多最美好的愛情啊!

第二期中蔣雯麗幫助艾滋病病人十餘年,她讀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開》時,我看到的蔣雯麗不是演員蔣雯麗,而是愛心大使蔣雯麗;楊乃斌讀《不爲什麼》時,我從頭哭到尾,我覺得自己是個懦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一多我就會抱怨就忍不住地想放棄,可是看一看楊乃斌,他多麼堅強啊!是,對,他讀的不好,他讀的差,他吐字不清,可是,他能大膽地讀出來,他能說出來,那就是最大的勝利啊!

第三期中,看到秦玥飛哥哥時,我是真的感到羞愧。他們來自名校,他們本可以接受我這樣的普通人看來是高福利、享清福的工作,可他們選擇的是將青春奉獻給土地,奉獻給貧窮落後的農村,他們纔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第四期中,當主持人董卿和倪萍擁抱時,當董卿說出自己對倪萍前輩的記憶時,當倪萍給董卿一束花時,我情不自禁地鼓掌,我覺得這纔是高手之間的對待方式啊――謙遜有禮,各自散發最美的光芒,不用壞心眼阻擋對方。

而不是一上來就各種搶鏡頭,當着媒體觀衆說“我們關係很好,我很尊重/喜歡她”,然而背後卻是互相掐架,買熱搜,搏出位,各種三歲小孩的把戲。胡瑋煒也是節目給我的一個驚喜,作爲共享單車使用者的我,看到胡瑋煒時由衷的佩服,長相美麗、年輕有爲又富有創新思維,她真的將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這一期最後的`趙家和教授是賺我眼淚最多的嘉賓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上場朗讀的孩子中,有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的,有考上北京大學的,我十分欽佩趙家和教授,感恩趙家和教授――即使我沒有受到過趙家和教授的幫助,我也依舊感恩他,感恩他改變了那麼多孩子的命運,感恩他讓這個社會多了些希望。

“他燃盡了自己,了無遺憾,但他的精神燭照世界,永不熄滅。”

  朗讀者第十期觀後感【3】

文化魅力是文化類節目的魂。從早些年馬東主持的《文化視點》到後來的《百家講壇》,再到近年來的《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都曾贏得過好評。究其原因,是文化魅力起了作用,這類節目讓觀衆見證了在建構知識、分享智慧層面的價值。《朗讀者》雖然以“朗讀”命名,但不是一檔讀書節目。用董卿的說法:“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讀者》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筆者特意看了第一期濮存昕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的確很有味道。節目從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用文字抵達情感,幫助觀衆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進而品味人生價值。

文化魅力不是自封而是品出來的。電視節目尤其是文化綜藝類節目,是一道觀衆的精神大餐,其是否和口味,不是掌勺的廚師自誇出來的,而是觀衆品味出來的。以往,也有些綜藝類節目注重感人,但靠的是煽情刺激觀衆,且形成了套路,時間久了,觀衆並不買賬。《朗讀者》要贏得好口碑、辦得有魅力,就要避免刻意煽情追求明星效應,而應該在朗讀的同時注重講好故事,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滿足受衆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文化魅力要“有意思,也要有意義”。廣電總局曾對真人秀節目給出一個“有意思,也要有意義”的標準,我覺得,這個標準適用於所有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也不例外。論有意思,《朗讀者》選擇的朗讀素材,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由觀衆熟悉的擅長朗誦的演員和文化人擔任嘉賓,當文字在朗讀人的二次加工下帶着自身的情感再次傳遞出來時,容易把觀衆帶入情景之中,震撼心靈。而每期節目以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將值得尊重的人生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樣的節目就會更有文化、更有意義。

總之,《朗讀者》這類文化節目打動人,不是拼顏值、拼人氣、拼演技,而是拼內涵、拼境界、拼文化魅力。這種文化魅力,不僅靠現場燈光、道具、舞美的精心打造,更要靠主持人和嘉賓的修養,讓觀衆深切感受到朗讀的情真意美,進而產生共鳴,心靈受到感動和愉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