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3篇

本文已影響 3.1W人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導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岡仁波齊》觀後感3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篇1

星期天閒來無事,在麥購網上購買了三張電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趕去看晚上的一場影片《岡仁波齊》。

影院並不大,寬敞的皮沙發坐着還蠻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員就過來說:“對不起,就正好8號廳的空調壞了,觀衆可以隨意去其他廳觀看其他影片,但看《岡仁波齊》就得頂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這位老兄的口才,寧是把觀衆即將面臨的情緒大爆發轉變成了滿廳鬨堂大笑。於是燈光暗下,臺上和臺下都開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當我們平凡的生命開始追問起我們是爲什麼活着,活着又有什麼意義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一種東西——信仰

普達村的村民扎堆因父親去世,決定帶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岡仁波齊峯。消息傳開,村民紛紛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婦夫妻倆,有蓋房子不順的小夥還有一個十八歲的少年。這段敘述冗長而平淡,再加上光線昏暗,廳內的空氣渾濁而悶熱,我周圍的幾對小情侶紛紛因忍受不了而離席去了別的廳。

一行人終於走上朝聖路了,一架拖拉機載着衆人的生活用品和帳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後面,衆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這樣開始了丈量土地的朝聖路。上路時是剛剛過完藏曆新年,大山依舊在荒涼沉睡中,朝聖的十來個人從國道318的3075處一步步邁向心中的聖地。十八歲的少年走在隊伍前面,身體也最爲矯健,以至於看不出他有什麼殘疾,他扣板的聲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樣清脆悅耳,五體投地時也帶着滑板的聲響,這聲音在我聽來是朝聖路上敲擊出的最動聽的音符,前面的扣板響起後面的此起彼伏,沒有多餘的廢話只有虔誠的膜拜。

後面的婦孺則顯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讓人擔心小女孩能否堅持下來和那孕婦腹中的胎兒是否經得起這撲地的顛簸,同樣作爲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而最終這個嬰兒降生在朝聖路上,她沒有電影裏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種撕裂的痛我是經歷過的,我敬佩着這女人的隱忍和堅強。生產後的她只做短暫休息,然後就開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機上,她跟在隊伍後面繼續磕長頭,孩子哭了就上車餵奶的朝聖帶孩路。

我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要我們的靈魂在路上,它會一千次的追問又將一千次的堅持下去。

日復一日的朝聖路,從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從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腳步,永不言棄的團隊使他們親如一家。朝聖路,是一支簡約而單調的歌,在這條路上,人的軀體如一個卑微的皮囊,經受着泥侵灰濛,經受着風吹雨淋;而靈魂卻在一日日的朝聖中不斷昇華,它似乎總想從肉體中脫離出來,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發着人性的光輝。在一次下雨天山體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護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頭砸傷了幾個人。蓋房子的漢子說:“你們都知道我家去年蓋房子死了倆人,還欠了20萬債務,我現在又被砸傷腿,我爺爺一輩子沒做過壞事,我爸爸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爲什麼我們家會這樣?”一羣人默默無語,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樸實的陪伴,他們說:“沒關係,我們等兩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這裏,你會看到人類最樸實的信仰和最樸實的語言。大家聚在帳篷裏唸經是給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唸經聲劃破夜空,無數次地抵達閃爍的星空,在這個神祕的高原上繚繞,那些聲音飄上高空時你便有了神聖的感覺,因爲它深沉、蒼涼,和菜市場上討價還價的嘈雜截然不同,我第一次看見聲音從人的頭頂出來,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監督,它是開在我心頭的金蓮花。爲了找到你,我願意跋山涉水、風雨無阻。

日月輪迴,斗轉星移,他們從春又走到了夏,走過雲霧繚繞的山脊,走過綠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峯也爲之動容,從嚴肅冷峻的荒原絕壁也轉變爲一碧千傾的人間仙境。唯一不變的是一顆虔誠的心,哪怕遇到這樣的水窪,也阻擋不了他們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

看到這裏,那前仆後繼爬在泥水中的場面着實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監督的,他絕不會偷懶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滿了無常,當我們無法改變結局時,不如積極地接納它。

路上發生了汽車和拖拉機相撞事件,這些人瞭解到車上的人由於高原缺氧司機着急着往山下送纔開快車導致事故後,這羣人沒有憤怒,他們平靜地接受了現實,放走了汽車司機。由於車頭被撞壞,一羣人只好擡着車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時,上坡的路艱難而曲折,他們用那天生吐字如經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點一點往山下落,在我與雪花約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擁有同一個母親啊,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啊,命好的當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遠方啊……”

歌聲一遍一遍重複着,藏文裏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迴旋,帶着一份淡淡的蒼涼,一份淡淡的憂傷迴盪在山谷,迴盪在飄揚的經幡裏,迴盪在我的心裏……

死亡不過是身體回饋給萬物的一個輪迴,它讓我們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鏈條中我們也只不過是很平凡的一環,當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以後,那個叫做靈魂的東西需要有個安放的地方。

他們終於到達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暫的停留後又踏上去岡仁波齊的路程,岡仁波齊如一座豐碑矗立在眼前,而那個早晨楊培爺爺卻再也沒有醒來。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死亡這麼美麗,就如費列羅在《生命的禮讚》中說的那樣:“你從塵土中來,必將歸於塵土。”他死在了他嚮往的天堂,他似乎到達了靈魂的歸所,即使法師已經準備好肢解他的屍體,即使禿鷲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盤旋,可是我和那些朝聖者一樣,沒有恐懼,只有安慰。因爲誰的靈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貢獻出了一具肉體,在神聖的岡仁波齊面前,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燈亮了,我才發現堅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熱的衣服貼在背上,只是我自己全然不覺。這場沒有預定劇情,沒有大牌演員,只是一路磕頭的電影到底有什麼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地問自己。在華燈初上的城市裏,在川流不息的車燈裏,在濃妝豔抹的人羣裏,我們誰可以說自己的日子過得平靜而安詳?我們不是在羨慕着別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慮着自己越來越渺茫的未來。爲了那些利益人們殫精竭慮,我們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靈魂卻總在夜深人靜時考問我們的良知。我們在笑話別人的同時自己卻成爲了別人的笑資,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東西住進身體,讓我們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讓我們的靈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塊聖地,不讓思想蒙塵,卻待靈魂生香,這就是朝拜的力量。

《岡仁波齊》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爲“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溼婆的天堂”,是佛教裏傳說中的須彌山,它常年覆蓋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邊緣整齊的山型如蓮花般讓人心生敬畏,它是我們心中的聖地,你每次看到它內心都涌起無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關山,化作無數道佛光穿越萬水千山。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絕不能沒有精神信仰,否則就如周國平先生所說我們的靈魂找不到居所,被罷黜在外,而靈魂卻一直有着“王室血統”,總有一些高貴的靈魂爲回覆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願作它的追隨者。

  《岡仁波齊》觀後感篇2

無法準確界定這部電影的類型,卻受着"口碑"電影傳播效應和從衆心理驅使,去觀看《岡仁波齊》的。

張揚導演一直固守自己文藝片的情結,不輕易出手,也不算是一位高產電影導演。每出手一部之前,都會讓自己沉寂上好多年。這部介於文藝片和紀錄片之間,不像是有完整固定電影劇本的電影,能拍出來,而且能上院線,一上映就能賺回這麼好的口碑,張揚導演已經可以欣慰了,於此同時,所有熱衷於文藝片和紀錄片創作和製作的電影工作者們,也足以療傷了。

我用"信仰與敬畏"來評點影片,也是緣於對這部影片和這位導演的一種由衷敬畏之情。

張揚一直就是一位探索性導演,對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全片看似沒有什麼明顯的創作痕跡,也故意丟棄了導演從前追求過的前衛電影手法,就像在機械的跟拍一羣虔誠的朝聖者,記錄他們一路的平凡而艱辛,樸素而崇高,壯美而真實的朝拜過程。

全片只有音效,沒有音樂,只有原始的對白,沒有精心設計的臺詞。看膩了充斥在電影中的矯揉造作,意亂情迷,難得有一部可以以一種平靜至極的心態和審美角度來觀看這樣一部另類的影片,也能預示出中國電影市場和觀衆開始往多元化,純粹化方向演變和分流。

在一部電影中"去"戲劇矛盾和衝突,是件很冒險的事。而在這部影片中,張揚用全紀實手法完勝的做到了。他用他看似沒有手法的手法,引領着大批觀衆,而且多半還是年輕觀衆,在他們的藝術理念尚未成熟,消費觀念極度漂移的精神發育期,推出這部純粹"消費藏民信仰"的非典型類型電影,這又是在冒險中的冒險。

全片中,導演不僅表現出自身的文化自信,還讓觀衆折服他在如此繁榮和蕭條瞬息萬變,風雲莫測的電影激戰中,屏住呼吸,氣沉丹田,跟隨着那11位虔誠,脫俗,近於愚昧的普通藏民一道,去追逐對"剛仁波齊"的信仰,去膜拜布達拉宮的神靈。

所有觀衆,帶着自身的觀影體驗,尾隨着影片中的這支朝聖隊伍一同經歷了一場從未有過的心靈朝聖。那一聲脆似一聲,又重重敲擊在觀衆心中最脆弱部分的"手板"聲,那一條蜿蜒幾千公里,滴滿這羣藏民汗水和淚水的高原盤山公路。那一路類似原始部落和遊牧民族的風餐露宿,那一樁樁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生生死死的旅途磨難。都消解在這羣只有唯一生命信仰的藏民的汗水中,消解在他們每天必讀的"誦經"裏。

途中遇上再大的艱難,再苦的磨難,再重的打擊,每到夜晚,一羣人擠進帳篷,圍在暖暖的爐火旁,隨着領頭人的那句"我們誦經吧",他們會讓自己全然沉靜在經書裏,將塵世中的一切吵雜關閉在心門之外。

這是他們的一段單調而漫長的"苦旅",更是他們不顧一切的一場神聖朝拜。他們的快樂,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單純的不能再單純。一彎清泉,一壺暖茶,一片風景,一個呼嚕,就足以支撐他們邁向"岡仁波齊"的每一步去用身體丈量。

這就是信仰和敬畏,這也是純粹的力量。

最壯麗的風景,往往會藏在人們望塵莫及的地方。最純粹本身又會具有一種原生的震撼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些生活在"鋼鐵叢林"裏的城市人,也只能從張揚的這部紀實藝術作品中,追憶到這種信仰和敬畏,善良與純粹的力量。

  《岡仁波齊》觀後感篇3

當初懷着一顆期待又平靜的心走進電影院去看《岡仁波齊》,離上一次走進電影院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在去電影院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這部電影(確切的說,應該叫電影紀錄片)應該是叫好不叫座吧(具體原因後面告知)。

最近這部電影的宣傳是從某個網絡視頻平臺上看到的。由於我去過兩次西藏,對西藏有一種特殊的懷念,看到《岡仁波齊》的簡介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看一看這部電影,所以就在昨天,一個人去了電影院。

也是在昨天,看到某新聞網站的佛學頻道里有一篇別人寫的關於《岡仁波齊》的文章,多是對“信仰”、“佛教、“藏傳佛教””的個人角度的深層次解讀,於是提高了我的期待。

直到我坐在放映廳裏的時候,看到裏裏面熙熙攘攘的目測整個影廳裏不超過20個人,還有兩個是媽媽帶着兒子去看的,在開始前大家可能都是認爲即將看的是一部“電影”,直到電影開篇的時候,由藏民最普通的生活鏡頭開始了整部電影的節奏.....諸多細節不在這贅述,就從電影裏的一羣藏民開始朝聖之路說起吧。

以前在藏區看到很多磕長頭的人,也聽到過說他們都是磕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一直在路上,當時覺得還將信將疑,心裏也常常想着: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地篤信和虔誠?在電影中,他們從家門口開始啓程,帶着家人的期盼和擔憂,上路了。

坦白說,在他們磕下第一個長頭的時候,我被感動了,一種莫名的感動。但是在這個時候,坐在我身後的一對小情侶在嘀咕:他們爲什麼要這樣?

如果說這部電影通篇在講述的是一羣藏民的朝聖之路,那他的主旨就是:信仰與人生。

這部紀實電影,用最平實的電影鏡頭記錄着這樣的一羣平凡的人的朝聖之路,可以想象的到,從他們的家鄉——芒康縣到拉薩有1200多公里的路程,還帶着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和一個九歲的女娃。一個年邁的老者和一個“沾滿血”的屠夫,兩個剛成年的年輕人,一個即將當爸爸的男人和和兩個中年父親,也許有些人從出發的時候就不確定會否能走到終點-岡仁波齊。

這羣人的朝聖之路,在電影的鏡頭展示下,顯得極爲平凡,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磕頭-搭建帳篷-做飯-唸經-睡覺。日復一日,不管風雪還是暴雨,亦或是路遇車禍,沒有人會在這條路上放棄。

在朝聖的路上,有一個新生命誕生了,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會認爲孕婦生完孩子應該會把孩子帶着返回家裏(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思維),但是他們沒有讓孩子回到原本溫暖的家,而是帶着剛出生的嬰兒繼續上路,並且成爲他們朝聖的一份子.....

匍匐、磕頭、起身——匍匐、磕頭、起身....一個動作、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不管外界自然環境如何變化,他們的生活姿態從不改變,換句話說,他們心裏都有一個當下,和一個遠方,這是我從這部影片裏看到的最真實的人生信仰。

在他們磕頭的路上,有無數的路人走過,萬千的路人眼中,有萬千個他們,而他們的眼中,也許萬千個路人,就是一個路人。

我想大多數不瞭解這些信徒的人都很難理解他們這樣的一種堅守和信念,其實我也一樣,我也不過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視角來看待這樣的一羣人。他們,也只是衆多人羣中的一羣人。我們常常習慣用一種生活方式去評判另一種生活方式,最近經常有人問我:你們信佛的人,到底是在信什麼?你們真的不吃肉嗎?或者你們吃肉佛祖會懲罰你們嗎?......我就回一句:“呵呵”

生活在城市裏的人,有城市裏的生活邏輯和態度,生活在農村的人,也有農村人獨有的思維。

向外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或是生活物質,或是名利;向內看,每個人的生命長度放到大千世界裏,都差不多,有的人執着於向內尋找生命的意義,不斷探索這一世的終極使命和理想。

有的人在衣食住行裏追求極致的昇華,生命本身沒有好壞,生活本身也沒有對與錯,而人生來就有不同的心識,短短數十載的光陰,用物質包裹了原本透徹的心和靈,也有人生來就像掙脫這層包裹,有的人在歷經滄桑後看破了這層迷障。

如果我們有幸找到了遠方的方向,那就尋着這個方向“匍匐、磕頭”,如果我們依然在所謂的當下徘徊,也可以“匍匐,磕頭”。所謂信仰,其實真的很簡單,你篤信什麼,並且堅守什麼,當下其實你已經得到了。

人生無常,黑也無常,白也無常,好也無常,壞也無常,善業無常,惡也無常......唯有生命的信仰會讓稍縱即逝的光陰在當下永恆。

無常,才能讓生命璀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