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9.76K人 

作爲語文老師,對於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的不同,可以說是瞭如指掌,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老是不能完全把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區別開來,總是擔心學生某些地方掌握不牢,而面面俱到、精雕細琢;有時明明一課時能上完,由於這樣、那樣的想法而上了兩課時。這樣以來,既耽誤教學時間,又沒發揮略讀課文的教材作用。究其原因,在於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師指導策略。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評課稿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特點與指導方法。教參也作了具體說明: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爲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具體的詞句學習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即使這樣,如何實施,教師怎樣指導最有效,這都值得探究。

昨天,徐福丹老師上研究課。聽了徐老師的《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課的教學後,我對略讀課文教師指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認識。

  案例問題

 教學情景摘錄一

師:(出示圖片)這就是著名的羅馬城市廣場,仔細觀察,你從圖中感受到了什麼?

生:圖上有很多條路通往羅馬廣場。

生:有很多條大路都可以到達羅馬城。

生:我的感受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師:“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這幅圖最好的註釋。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的題目就是《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生:齊讀課題。

 觀察反思

開課,徐老師沒有情節的渲染,沒有絢麗的自白,而是別出心裁、直截了當由圖導入新課使學生獲得初步印象:“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設計產生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學生很快溝通了與作者、教師的情感體驗,同學們情緒高漲,產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強烈慾望。

 教學情景摘錄二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並說說課文中作者幾次遇到困難,分別怎樣克服的。(5分鐘完成。)(學生按老師要求自學)學生自學完後,老師着重檢查了六個生字詞“星羅棋佈”“心靈手巧”“大喜過望”“垂頭喪氣”“源源不斷”“絡繹不絕”,要求學生把對詞語的理解送入朗讀中。

生:有滋有味地讀詞語。(“大喜過望”“垂頭喪氣”重輕變化明顯)

師:有時我們朗讀時聲音的高低變化就能表現對語句的理解。

生:抑揚頓挫齊讀詞語。

師:說說課文中作者幾次遇到困難,分別怎樣克服的?

生:課文講了作者兩次遇到困難。第一次作者接到40件衣服的定單無法完成,請了20個會編織的婦女共同完成。第二次作者的工人被挖走,無法按時舉行成衣展,結果舉行未成衣展,受到好評。

師:你們很會讀書,概括的不錯。可以歸納爲:(板書:童年教誨—人生兩次印證—啓示受用不盡)。

 觀察反思

主體與主導地位明確。徐老師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時,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領悟大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麼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總結與反芻,讀到的東西就會成爲過眼煙雲。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完全能夠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讀懂課文了解大意。達到這一目的後,劉老師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根據學生的概括教會學生怎樣歸納要點,從而學生學會了理清課文層次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歸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教師還重視朗讀訓練,由詞語入手,爲句子朗讀作下鋪墊。

  教學情景摘錄三

師: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一下子有了40件毛衣的定單,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課文中有一句話寫出了作者的這種心情,能找出來自己讀一讀嗎?

生:我大喜過望,腳下彷彿踩着一朵幸福的雲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接着指一生讀。你讀出了什麼?是一般的高興?

生:作者當時非常高興,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倖福的雲。

生:再讀,突出“大喜過望”、 “幸福的雲”。

師:當作者興沖沖的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維黛安太太時,她卻告訴作者一件毛衣需要一個星期,四十件毛衣兩個星期交貨,這根本不可能。所以她很失望。誰來讀這句話?指一生讀。你讀出了什麼?

生:前面是“大喜過望”,後面是“垂頭喪氣”,那朵幸福的雲也消失了。

生:作者這時是傷心、難受。

師:你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嗎?指一生朗讀。她就此打住腳步,不向前走了嗎?

生:她想到了另一個辦法,找了二十位心靈手巧的婦女,兩個星期如期交貨。

師:什麼促使她想到了走另一條路去試試?

生:她想到了童年父親說的話。

師:在她遇到困難無路可走時,想起童年父親對她的教導。父親是如何對她說的?生讀,然後齊讀。

師:結果成功了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生:我從“從此,一條時裝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從我的時裝店裏流了出來。”看出來的。

師:“源源不斷”怎樣理解?

生:像水一樣的流出。

生:作者的成就像水一樣流出。

師:父親的教導使她成功了。再一次齊讀父親說的話。

師:還有什麼困難?

生:講述第二個困難

師:離時裝展只有13天的時候,縫紉姑娘們在另一家時裝店的挑撥下跑光了。這條路又堵死了,怎麼辦?

出示:填空

師:她成功了嗎?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生:我從“這次展覽,激發了顧客興趣,前來訂貨的人絡繹不絕。”看出來的。

師;是誰鼓勵她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呢?

生:還是父親的教導。

師:再一次齊讀父親的話。

師:從父親那裏得到啓示,獲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於是作者感悟到……齊讀最後一段。

師: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做一件事不能盲目地去做,要向作者一樣想辦法。

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放棄,可以走另一條路。

師:是的,此路不通走彼路。用其他方法試一試,也許會成功。

課的最後,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小詩:

配樂朗誦小詩。

  觀察反思

教學情景片段三,教師在指導上突出了三點。

一是:相信學生、訓練有素。從片段三老師的要求來看,徐老師平時對學生已進行了閱讀方法訓練,學生很熟悉老師的每一個要求;老師也相信學生有能力自己解答疑問。我們知道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機,把在精讀課上獲得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所以老師佈置任務後,學生很老練地開始讀、找、劃、討論。老師給了學生10分鐘。學生有足夠的自讀交流時間。

二是指導有序、點撥精當。略讀課文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閱讀個性發揮淋漓盡致。但有的老師就退讓一邊,一言不發,當一個旁觀者,任由學生天花亂墜,課堂似乎成了學生的天下,教學也似乎更加民主與開放,似乎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色,以爲這樣纔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略讀課文更需要老師的引領。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徐老師做的很好。自讀批劃就給足了學生自由思考、討論的時間,而且老師是一個參與者,融入學生的討論中,瞭解學生想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的作用就是指導學生有條理地彙報討論結果,在學生爭論處或者疑難處相機點撥。此時,教師只是引領者,給予學生鼓勵啓發,及時給學生搭搭橋,引引路,使學生順利通過這個坎。如劉老師在學生理解到“作者當時非常高興,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倖福的雲。”時,話鋒突然一轉,“事情可並不是這樣順利,那朵幸福的雲突然消失了,爲什麼?”學生不由自主地就會聯想到下文“作者遇到了什麼困難,前進的路被堵住了,怎麼辦?”也會想到父親童年的教導使她有了走另一條路的勇氣和力量。試想,如果老師此處不引導、不點撥,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教師指導有序、點撥精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含義,領悟啓示。老師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把握本課的重點,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的閱讀。第一是學生自讀討論對課文內容初略把握後,由問題“在這件事中,哪些句子給你印象深刻?”引領,讓學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暢談閱讀收穫,體會句子含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時地通過評價梳理學生所獲的信息,滲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悟句意。第二是對課文精彩句段的閱讀欣賞。略讀課文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比如,像“我大喜過望,腳下彷彿踩着一朵幸福的雲”“那朵幸福的雲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與她告辭。”……一些重點句,引導學生重點品讀,並指導理解重點詞“大喜過望”“幸福的雲”“垂頭喪氣”“源源不斷”等,第三是扣住她成功的兩件事,領悟啓示。由“什麼促使她想到了走另一條路去試試?”“是誰鼓勵她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呢?”的問題,引出父親的話。即:“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走這一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試試。”這句話統領全文,它是作者成功的動力。因此,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三次讀這句話。每一次朗讀學生就加深一次對這句話的理解、認識,以及這句話對作者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力量。第四是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再談感受。最後,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你在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你是怎樣克服的呢?”其目的是提升認識,昇華情感。課的最後,教師又配樂朗誦勵志小詩,使學生的情感再次共鳴,餘音繞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