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0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二)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鄉愁是我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主題,古代詩歌中就有許多描寫鄉愁的詩篇,同學們能背誦一些寫鄉愁的古詩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們聽了以後,有什麼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學生談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師適當點評。)

2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出感情。

(齊讀詩歌,教師適當點評,由此導入詩歌藉助意象表達感情的手法討論。)

3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他是不是把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們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作者是怎麼做的呢?

(學生討論闡述,教師歸納概括:作者把鄉愁化作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這就是鄉愁。這就叫創設意象,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來感悟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是理解和賞析詩歌的重要途徑。)

4(意象是一種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教師解釋: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裏,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體形象。)

5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讀想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學生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點評概述: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方不盈寸的小小郵票上。郵票雖小,可蘊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學們,你們理解了其中的情感,這還只在心裏,怎樣朗讀才能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呢?

(學生朗讀體會,交流自己的感覺。)

要通過朗讀讀出你對詩歌的理解,表達豐富的感情,就必須注意停頓,把握節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中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小小”重讀)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這”“那”重讀)

(學生反覆朗讀、背誦。)

7學樣道理,其他幾個小節該怎麼讀?哪些詞要重讀?爲什麼?

(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當引導:一張船票,雖然窄窄,卻凝結着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一方墳墓,雖是矮矮,卻將慈母與“我”天人相隔,其間無限酸楚,誰能體會?一灣海峽,雖是淺淺,卻將兩地分隔多年,可這淺淺的海峽又怎能割斷炎黃子孫對故土的綿綿思念?)

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自己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請同學們把握節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讀體驗,感覺一下是否讀出了詩歌要表達的感情。

(學生將重音停頓標出,朗讀體會。)

(三)課堂小結

(集體朗讀全詩。教師評點。)

同學們理解了詩人在詩中蘊涵的感情,朗讀時抑揚頓挫,感情投入,這首情文並茂的詩就顯得更美了。通過朗讀訓練,我們對這首詩中表達的情感有了一個整體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託在一個個特殊的具體的`物體上,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感情明朗、集中、強烈,讓人具體可感,同時又能激發我們豐富的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可播放音樂配樂集體朗誦。)

(四)課堂練習

如果你們要表達思鄉或思念親人的感情,會創設怎樣的意象呢?選擇一個具體的可以寄託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這首詩的結構,寫一節大家交流。

(學生思考、創作,朗讀交流;教師鼓勵性評價。)

(五)佈置作業

1備據“思考與練習二”,感知本文的構思特點。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創設意象一枚——(小小的)——郵票

一張——(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墳墓

一灣——(淺淺的)——海峽思鄉之情

第二課時

(一)背誦複習

(點名背誦、集體背誦。教師側重對感情表達效果進行評價,自然導入本課。)

(二)具體感知

(體會這首詩的構思巧,形式美。)

同學們的背誦準確流暢,抑揚頓挫,感情真摯。這首詩之所以這樣琅琅上口,便於記憶,除了詩中意象的內涵具體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這首詩本身的構思精巧、形式優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感知本詩的結構特點,請同學們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交流自己的認識,教師概括歸納:詩歌用“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幾個表時間的詞語,形成時間順序來結構全篇,構思完整,結構嚴謹。)

2、內容上是有一個明顯的時間先後順序,寫的是詩人的生活經歷,余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這三節順序有先後,內容都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後一節與前幾節相比,順序相連而內容似乎有所變化,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學生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概括歸納:這些表時間的詞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前三節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如同洶涌而進的情感波濤,層層推進,到了最後一節,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現出詩人身居孤島思念大陸的強烈感情。前三節是最後一節情感的鋪墊,最後一節是前三節情感的昇華。)

3、再朗讀一遍,仔細品味詩中情感層層迭進的特點。

4、本巧的構思,把鄉愁化作一個個具體的意象,層層鋪墊,節節蓄勢,最後轟然匯成情感的巨浪,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愛國之情、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的特殊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詩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賦予這首詩感人的力量。

七年級語文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結合註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意,發揮想象,學習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的學習方法。並積累文言字詞。

2、難點:

對兩個詠雪佳句的評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示標導入

還記得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那點小雪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謝太傅一家,看看他們是怎麼寫雪的?板書課題:詠雪

1、瞭解作者及作品。

2、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常見文言詞語。

3、能夠分析文章,理解文意。

二、查學診斷

文學常識積累: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爲人簡素,自幼才華出衆,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世說新語》,筆記小說集,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誕的風氣。被魯迅先生稱作“一部名士的教科書”。全書有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

三、導學施教

1、一讀課文:讀準字音

俄而雪驟差可擬無奕女

2、二讀課文:讀順文章,讀通文意

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

以合作小組爲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適當給予提示。

3、三讀:究問題、析文章

1、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營造了怎樣的家庭氛圍?文中哪些詞語可以表出來?

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這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請說說理由。

四、練測促學

“白雪紛紛何所似”你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雪的比喻句嗎?請同學們拿出筆寫一寫。

五、反饋延伸:

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並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詠雪佳句欣賞

1、雪,冰冷潔白,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女神。雪,飄飄悠悠地從天空中落下,我伸出手去,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掌裏,瞬間便融化了,變成了一兩滴小水珠,安靜地躺在我的手裏。凝視窗外,無數的雪花在紛飛,在飄舞,在歌唱。是誰?是誰在揮舞翅膀時掉落下來的羽毛?是誰?是誰在着裝時掉落下來的絨毛?

2、雪灑向人間,灑向漆黑的角落,灑向一切需要白色的地方。雪花如花飄落,不如說是仙女下凡,她們舞着高貴的身子,託着深深的寒意,飛出了天空的銀幕。每一次的着地,都是對大地的熱情擁抱與親吻,或許她不想打擾正在睡夢中的人們,總是輕輕地降落,無聲無息的來到人間。

3、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好像舞蹈家從空中舞動一般,那姿態優美動人;落到地上後,像是給大地穿上一件白色的棉襖一樣。當雪落到一定的程度時,你踩在上面,就會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那聲音如此動聽,最好玩的遊戲就是堆雪人玩了,堆出的雪人也是白色的就像老奶奶一樣,那麼慈祥,那麼和藹可親。

4、雪,飄起來了,看!一片片潔白的雪花,隨風飄舞,搖曳多姿,像鵝毛,像柳絮。雪,真美啊!晶瑩光亮,婀娜多姿,像一顆顆小星星降落人間,又像一朵朵六瓣梅花打着旋兒紛紛落下。雪,像雲朵那麼輕柔,如玉石一般潔白。晶瑩的透明的雪花在天空飛舞,街道上灑滿了雪,房屋上落滿了雪。整個大地變成了銀白色的世界。

七年級語文教案 3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 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發於畎畝之中( )

發於聲( )

⑵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亂其所爲(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 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 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七年級語文教案 4

一、學習目標

1、認真揣摩文中重要語句,加深閱讀體驗。

2、學習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二、重點:學習海倫凱勒好學敏思,堅忍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

難點:體會作爲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三、學法指導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重點和難點。

課外拓展延伸學習莎莉文老師引導我認識“愛”的部分-----《關於“愛”的含義》。

四、自主學習

1.下列對本文寫法特點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a)。

a、從自己的進步、成長過程體現老師的辛勤培育,從側面烘托老師的形象。

b、直接描寫老師的外貌、動作,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思念之情。

c、運用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抽象事物的本質。

d、憑藉觸覺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師的關愛,接受老師的教導。

2.下列對本文主旨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b)。

a、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

b、一位好的老師能決定自己的成長道路,甚至影響自己的一生。

c、莎莉文小姐把愛和歡樂帶給了“我”,給“我”的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d、由於莎莉文小姐的教育,“我”最終成功地掌握了學習語言的鑰匙,也最終成爲了一個作家。

3、“啊!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是一種什麼表達方式?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抒情。因爲這一天她學了很多東西,而且我們能夠感受到,她對周圍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

4.作者說,井房的經歷“喚醒了我的靈魂,並給予我光明、快樂和自由”。聯繫全文內容和作者生平經歷,想一想:作者爲什麼這麼說?你小時候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海倫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甦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由於對外部世界無從知曉,脾氣也變得古怪,動輒大發雷霆。她經常撲倒在地上,發出陣陣尖叫;起牀後拒不洗臉;吃飯時調皮搗蛋,關於小時候的這段經歷,海倫寫道:那時,我彷彿感到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地抓着。於是,拼命想掙脫這種束縛。關於這一點,本文也有描述:“當時的'我,經過數個星期的憤怒、苦惱,已經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經歷,不僅讓海倫懂得“水”這個字表達的具體內容──作者寫出了她當時的恍然大悟──“水”這個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這是海倫首次獲得了事物的概念,這是思維的一次飛躍。所以,作者充滿深情地說:“井房的經歷使我求知的慾望油然而生。啊!原來宇宙萬物都各有名稱,每個名稱都能啓發我新的思想。我開始以充滿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樣東西。回到屋裏,碰到的東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個被我摔壞的洋娃娃,摸索着來到爐子跟前,撿起碎片,想把它們拼湊起來,但怎麼也拼不好。想起剛纔的所作所爲,我悔恨莫及,兩眼浸滿了淚水,這是生平第一次。”

五、合作探究

1.海倫凱勒這個奇蹟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1)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

(2)海倫凱勒本人的求知慾望。

2.海倫凱勒的一生給了你怎樣的啓示?

同學們請自由談。

參考答案。啓示:讀了課文我完全進入了她的世界,這個世界給予我的是無比的震撼,我,不,不止是我一個人,是所有的人都應該向海倫學習,學習她那無私奉獻、助人爲樂、精益求精的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對海倫很合適。讀書雖苦,但樂在其中。在人生的旅途上,儘管人人盼望歡樂,無人喜歡憂傷,但它們卻像孿生姐妹,永遠在生活的舞臺上相伴共生。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爲了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爲了那令人頭疼的作文而費盡心思。這些表面看來確實很辛苦,然而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則是一串快樂的音符。“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沒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領會到甜入心田的收穫?知識的海洋原來不是風平浪靜的,要想獲得真知,就必須揚起奮發的風帆,努力拼搏,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們是畏難怯步,還是搏擊進取?前者當然不會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領會到學習的樂趣:而後者則會領略到知識的芬芳,迎來“梅花撲鼻香”的豐碩成果。想一想你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吧,哪一點不是經過辛勤的勞動所獲得的!我們渴望的是獲得知識,付出點代價算得了什麼。

3.結合課文語段,簡要談談莎莉文老師的教育特點和形象特徵。

莎莉文熱愛海倫,講求教育方法藝術,做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而且善於抓住時機,開啓思維、智慧和情感。

4、通讀全文,把握文章,課外再蒐集海倫凱勒的有關資料,小組討論再交流:爲什麼海倫稱莎莉文老師爲“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從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來,“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裏,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這裏的“光明”一詞是用其比喻義)。是莎莉文老師讓“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師還教“我”懂得“什麼是愛”。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從中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無比的敬愛和感激。

5.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像作者這樣的意志堅強與命運抗爭的傑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請概括他們的事蹟,或寫出他們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

七年級語文教案 5

一、教學

(一)目標

1、理解恰當的對說明物特徵的作用。

2、複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和鞏固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

2、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看雲識天氣這部分,由於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一時難於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

1、進行說的,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製表。

4、蒐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並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們描述一下畫面: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噹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麼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雲、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雲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雲和天氣關係的課文——《看雲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

2、理清看雲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雲的形態、變化及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說明了怎樣看雲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從上看,這是說明什麼的文章?

說明雲和天氣關係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麼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範讀,第2段全班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部分(第1段):指出雲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爲什麼可以看雲識天氣。

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變化,雲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係,從而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和侷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麼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後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羣,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峯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纔還是白雲朵朵,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製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並製出晴天雲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並製出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並製出雲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雲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雲和天氣的變化,並伴隨音樂,同學們看着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這些雲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麼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着……”這是什麼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有:

(l)有的像羊羣,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峯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雲,叫積雲。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羣。

(6)隔着雲着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雲可以識天氣。因爲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雲依次說到低層雲,從象徵晴朗天氣的雲,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雲,又從雲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再說到雲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就是本質。雲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後說什麼,有助於把“春雲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後畫龍點睛,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即最後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

(五)佈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雲識天氣。試着根據天空中的雲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後牆的黑板上。

七年級語文教案 6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繫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學生去收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一、 整體感知

1、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2、 感知內容

① 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② 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 草報春

春花圖 花爭春

盼春 繪春 春風圖 風唱春 頌春

春雨圖 雨潤春

迎春圖 人迎春

二、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3、 潛心精讀

問題組

① 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② 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③ 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爲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讓我們追隨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4、 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

三、 體驗與反思

a) 質疑交流

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緻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緻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b) 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收集的關於春天的詩文互相交流。

[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七年級語文教案 7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並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徵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或請學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窸窣(cui)曙光(shu)號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乾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徵?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首先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幹,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着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這個樣子。於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爲詩人筆下鍾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爲詩人們筆下鍾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於“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徵,以及爲什麼有這些特徵。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爲什麼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後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徵:有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後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後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鬆、竹、梅譽爲“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聖潔的象徵。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淒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爲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讚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蒐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裏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着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爲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於打下紮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佈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七年級語文教案 8

教學目標:

1.瞭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2.積累文言詞彙:止、敵、顧、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節結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4.揣摩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學習在敘事基礎上發表議論的寫法。

5.體會屠戶內心世界的變化過程。

6.學會勇敢機智地與邪惡勢力作鬥爭。

教學重點:

積累詞彙,理解文意,體會道理。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由學生說帶“狼”字的成語。然後談起狼的本性順勢導入。

二、回憶鞏固作者: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學家。代表作《聊齋志異》“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三、檢查預習:

1.檢查朗讀情況: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2.檢查字詞句疏通情況。(以考查的形式進行)

3.讓學生口譯進一步發現疑難問題。(小組解決或向老師提出)

四、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敘述怎樣的一個故事,並能說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矛盾雙方、故事的開端。

2.理清情節。

(屠戶)遇狼--懼狼--御狼--斃狼

五、變換角度,讀評故事:

1.揣摩屠夫當時的心理和狼當時的心態。

屠夫天晚回家,從遇狼到最後把狼殺掉,他當時心理是如何變化的,而狼當時的心態又是如何?請同學們展開豐富想象,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然後自選角色(四人小組,其中一人用客觀敘述的語氣旁白屠夫的行動)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幾個主要情節:

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斃狼

狼:綴行甚遠--並驅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誘敵,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師點評,師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機智、勇敢、警覺、善於鬥爭。

狼:貪婪、兇狠、狡詐。

2.悟讀:明主旨,談感受。

思考:你讀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悟?(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談。學生暢談之後,教師點評、小結。)

六、佈置作業:

請結合圖片適當想象,將此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

七年級語文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優美的語言;

2、學習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

二、教學重點: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優美的語言;

2、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品析“春草圖”(用多媒體顯示品析步驟)

1、朗讀指導。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學會正確使用四種朗讀符號(﹏﹏重音輕讀;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讀(自由讀),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讀(齊讀),思考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麼特點來寫?

教師明確:嫩、綠、多

4、第三次朗讀(男女生各讀一層),

悟一悟這段層次劃分的問題。教師提示可劃兩個層次。

教師明確: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春草的生機勃勃的特點;然後是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與感受,充滿活力。

5、第四次朗讀(個人大聲讀),把“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換爲“小草一下子從土裏生出來”,體會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教師明確:“偷偷”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鑽”字寫出了小草萌發的"力量以及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後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6、美讀,各學習小組派出一名代表朗讀,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教師提示:語調:輕快;感情:喜愛、讚美

7、教師小結(多媒體顯示):

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

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節、特定地點的特有現象進行描繪,使其特徵突出。

②寫景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

③寫景散文的文筆優美精彩。

(二)運用上面所學的方法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每兩個學習小組一幅圖,分工協作。

(三)各學習小組發言人把本組討論結果提交全班進行交流,

教師明確:(多媒體顯示)

1、“春花圖”

①特徵:花朵多,花色豔,花味甜

②順序:由上而下、由實到虛。

③語言:修辭—擬人、比喻、排比。

用詞:第③句中的“鬧”字寫得好,好在它不僅寫出了聲音,還寫出了熱烈的氣氛,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2、“春風圖”

①特徵:和煦、芳香、悅耳

②順序:觸覺、嗅覺、聽覺

③語言:修辭—引用、擬人、比喻

3、“春雨圖”

①特徵:細密、輕盈

②順序:由近及遠、由景及人

③語言:修辭—排比、比喻

4、“迎春圖”

①特徵:充滿活力

②順序:由點到面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練習四、五

2、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 10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2、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爲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