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韓愈《師說》教學教案及反思

本文已影響 1.44W人 

導語;《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下面是教學教案,歡迎參考。

韓愈《師說》教學教案及反思

 【設計說明】

黨和國家把教師節定在新生開學之際的9月10日,魯人版教材把《師說》安排在這時,足見我們民族尊師重教傳統的影響。根據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兩課時的學習,充分發動全體學生參與,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運用自由朗讀和背誦比賽及文言閱讀卡片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誦讀能力,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在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基礎上,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積累文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聯系現實生活實際對韓愈提出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一觀點與現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進行對比,瞭解時代發展導致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韓愈的文學主張和其倡導的“古文運動”以及韓愈的重要文學作品;學習積累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技能目標:鑑賞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覆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情感目標:理解本文所論述的教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的態度;科學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傳的能力。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字正音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試譯難句,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對比論證手法的運用

2.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1.結構圖解演示

韓愈《師說》教學教案及反思 第2張

2.研讀課文

(1)對比論證手法的運用。

文章的對比論證集中在第二段。在該段裏,作者通過三層對比,對士大夫輕視從師學習的愚蠢行爲進行了批評和諷刺。

第一層以“古之聖人”和“今之衆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對比。作者指出: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衆人”之所以更加愚蠢,關鍵在於前者不自滿,虛心向師求教,後者既無自知之明,又恥學於師。

第二層的對比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作者指出這是一種見小而不見大、“小學而大遺”、愛子而不自愛的愚蠢行爲,因而嘲笑說:“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第三層以不恥相師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恥於相師的“君子”(士大夫)相比。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態度,揭露和嘲笑了後者反對從師學習的種種謬論,指出,瞧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們的智力(就從師學習而言),反不如他們瞧不起的人,諷刺語氣強烈。

接連三個對比,把反對從師學習的人駁的啞口無言,使恥學於師的人顯得十分可笑,達到了鍼砭時弊、發人深思的目的。在進行對比的時候,文章運用了排筆的手法,不僅使對比顯得十分鮮明,而且使文章顯得十分有氣勢,很有感情,從而加強了論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對恥學於師的士大夫的不滿與鄙視。

(2)本文的語言特色。

① 排比對偶句。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 “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衆人……”。這種句式的連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② 連珠句。連珠又稱頂真、蟬聯,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個句的開頭,首位相連,“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③ 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制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於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3.作業:討論今天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

  4.板書設計

段 意

論 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爲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

1.不拘於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教學反思】

《師說》作爲唐代大文豪韓愈的代表作之一,論證的是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我們今天學習本文,主要是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爲師的道理;學習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闢地說明問題的寫作技巧;積累文言實虛詞。重點是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及能者爲師的道理;學習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闢的說明問題的寫作技巧。

本文是一篇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着卓越見解的議論文。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覆論辨,申明瞭爲師的性質和作用,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途徑,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推動了樂於從師學習的社會風氣。文中對老師的職能作用,用“傳道受業解惑”六個字恰當概括,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他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如是而已”等觀點閃耀着民主、進步的思想光輝,發前人之所未發,是全新的師道觀念。今天,年輕人在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方面,往往比老師來得快,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的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從接受世界新思潮,特別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先進思想上,年輕人更少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因而可以說“師不必賢於弟子”。新的師道觀應該建立,尊重每個學習者特有的認知方式和特點,基於每個人自發的意願,而因材施教,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精神,正如英國諺語說的“一位好教師,勝過萬本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