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本文已影響 2.94W人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古詩》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贈劉景文》這課朗讀感悟之前,讓學生查找資料,瞭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範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學生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啓發想象,感情朗讀;反覆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在朗讀本詩時,有些句子較難讀,所以這時就需要老師去領讀。在導入《山行》這課時,學生通過“寒山”、“霜葉紅於二月花”等詞句,很快判明《山行》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這樣,語言文字訓練具有相當的力度,學生的主體活動也得到明顯的優化,達到了“課伊始,練已精”的境界。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爲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爲主爲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爲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爲主爲學生積極思維爲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爲“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反思 篇2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天的名篇佳句。二年級的學生年紀小,接觸過的古詩不多,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尚存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比較注意爲孩子們創設特定的情景,讓孩子們在反覆的誦讀中深刻地感悟詩的意境.

我充分利用了課本里優美的插圖,讓孩子們從圖中找出詩歌裏提到的景象,結合圖意理解詩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從而把握詩意,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基本上能把詩歌的大意說出來,也能體會作者的那一份頌秋、愛秋的心情。

《古詩》教學反思 篇3

《贈劉景文》是新課標新增的一首詩。我採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後,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我給出一個預習計劃:

1、先讀、圈、注:

邊讀邊塗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

2、再讀:

讀準、讀流利、讀美。

3、討論:

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

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學生們紛紛主動讀字讀詩、講自己的理解、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但由於現在未到殘荷敗菊的時候,所以學生對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書本和老師強加給他們的!

《山行》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充分結合畫圖,以便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詩歌意境,進行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沒有很好的解釋“寒山”的意思,以至於不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意思。以至於我沒能完成教學目標,這是在教學中的一個嚴重錯誤。本來詩歌就是很美的,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有了這次失誤,我會在以後更加的努力鑽研教材,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

《古詩》教學反思 篇4

這兩首詩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讓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二句詩在現實生活中的含義,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興趣非常濃厚。

這二首古詩中出現的“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二句是千古傳頌的名句,意義深遠,如果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穫了。學了以後,不少學生已經能靈活運用。

《古詩》教學反思 篇5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瞭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並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着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穫(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爲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啓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願。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侷限於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侷限於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繫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繫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後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古詩》教學反思 篇6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同時又是一個非常重視“詩教”的國度。特別是在對待少兒教育的問題上,古代的蒙學就非常重視詩歌教學,發揮詩的教化作用,編出了《千家詩》、《神童詩》等廣爲流傳的詩歌教材,並積累了很多成功的教育經驗,形成了一個優良的傳統。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導下編寫出的新課程語文教材,秉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將古詩教學作爲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提出了具體的教學要求和誦讀標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在傳統的古詩教學過程中,人們一直沿着這樣一種教學的模式:釋題目——解難字——譯全篇——說情感——齊背誦。

一、以情感做引領,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造的結晶,它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悟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解決這個重點,突破這個難點,靠的是語文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中國的文學創作歷來講究一個“情”字。“情者文之經”“情動而辭發”“爲情造文”等等闡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脈。小學語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產物。只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兒童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怎麼會從“入情”到“動情”呢?兒童情感的產生是與兒童的認識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具體說,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兒童的情感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相聯。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於他們描繪的對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沒有形象的感受,就沒有情感。所以情境教學法主張“強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就說過“作家必須看見所有要描寫的對象。”這種“看見”並非親眼目睹,這是意象的感受,是“彷彿看見”了。這“彷彿看見”雖不甚分明,卻是動態中的,是活生生的,雖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見”清晰,卻更爲豐富、更爲貼近兒童,而且留有寬闊的想象餘地。

李吉林認爲觀察情境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激發興趣)、思維特點(從直觀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發展)、和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觀察的客體與辭語相應聯繫,相互溝通,情境教學成爲豐富詞彙,發展語言的途徑)。

二、着眼語言的積累和語文素養的培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語感敏銳的人心裏,‘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感。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

三、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閱讀反映着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爲,由於每個學生生活積澱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審美的結果也就不會相同。有一位名人說得很好: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智慧既指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思想的啓迪。學生們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還可以廣泛地積累語言,受到健康情感的薰陶與感染。

四、開發課程資源,拓展閱讀範圍。

古詩教學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古詩》教學反思 篇7

課堂導入我採用了引用古詩導入,目的是激發學生對古詩的熱情,古詩感情豐富,知識涵蓋面廣泛,從而自然導入古詩詞的學習當中。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小學古詩,乍一看,十分簡單,只是二十多個字而已,但,就因爲它是語言的精華,知識、情感的蘊釀非常豐厚。

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着重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是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詩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學一首詩,如果僅僅只是瞭解大意,一節課下來效果應該是非常令人滿意的,但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停留在這一層,詩中的美景美人得靠同學們自己去體會。如何讓同學們悟到詩中的美,就需要老師利用多方教學資源來做好引導。課中,以畫爲線索,導出詩中靜的顏色,動的鳥聲、春雨和農民忙種,明確詩人的讚美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時時以學生們的現實生活爲基礎,讓思維飛向課堂外的田野。總結昇華文本時,以此時的農民在想些什麼來引出時間對農民朋友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昇華至對我們大家的意義。課上完了,又展開課堂拓展,引申到課外山水田園詩作的集大成者王維身上,讓同學們去朗讀王維的詩作,更能讓孩子們體會到古詩的意境美,尤其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古詩的韻味。

但課中仍存在不少瑕疵:在學生們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時,如果適時播放一點輕音樂,加上老師滿懷深情的誦讀,我想,他們的語詞一定更加的淋漓盡致。其次是知識面的擴充不夠。對於作者,僅僅只是停留在程序上的介紹,學生們的印象不深。另外,也使我意識到,教師語言的行雲流水並不代表入情入境,我的課堂用語少了那份詩歌所應具備的“款款深情”,有時覺得它只是一個過程,毫無美感和凝練可言,現在想來,這樣的“橋”又怎能使學生走向美的享受呢?的確,頗感慚愧

《古詩》教學反思 篇8

1、老師的語言不夠簡練高效。

認真觀看了自己的上課視頻,最大的一個感覺就是,自己好緊張,總怕學生不會,導致自己的語言不夠簡練。很多時候,我的一個提問明確提出了,可是發現自己總在重複,一再解釋,非常羅嗦。還有,學生的回答,我也是怕其他孩子聽不到或聽不懂,自己總在重複。到了最關鍵,讓孩子們充分發言時,我仍然不放心!一句話,老師的課堂講述太多了,語言不夠簡練,佔據了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時間。

2、課堂的學習內容整合度有待提高。

現代教育,要求給孩子們肩負,要實現這一點,語文課堂內容的選擇和整合就尤爲重要。一篇課文,一首古詩,可講可學的內容多得是,但是我們的課堂時間就非常有限,高效課堂就需要高效整合。在這一方面我做的非常不足,我總是按部就班地一項一項地上課,教學時間遠遠不夠。在《宿新市徐公店》,我設置孩子們充分口頭語言表達後,就寫話練習,把口頭表達整理轉換成書面文字。這樣一操作下來,直接一課時變成兩課時了。試想想,如果不整合讀、講、寫,課堂時間如何有效保證!

3、全面關注學生。

從教學視頻中,我發現一旦遇到稍微難度較大的語言表達題目,舉手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而且總是那幾個學習比較好的孩子舉手發言。我特別留意到,從不肯舉手發言的都是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所以,我認真反思,一堂課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環節,可是在關注學生的程度上,還是忽略了學習困難的他們,那麼他們從何提高呢。關注學生不難,全面關注學生是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一堂課,是實驗也是經驗,看着自己的課堂錄像,更是直觀地瞭解自己的教學狀態!反思自我,從這節課開始,向着高效課堂而努力!

《古詩》教學反思 篇9

根據學校的課程安排,我們繼續開展以“經典古詩文鑑賞”爲基本教材的校本課程。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古詩文背誦和鑑賞都取得了不少的進步。回顧半學期的教學歷程,我總結出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幾點方法:

一、反覆吟誦,陶冶性靈

古人云:“七分詩三分讀”,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是多麼重要。吟誦古詩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還能增加其藝術修養。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重視反覆朗讀,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1、藉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瞭解創作背景後,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並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並不是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遊人醉”並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蒐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鍊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2、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抓住重點詞句有利於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例如在教學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通過分析理解詞語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寫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邊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遠景碧空盡的情景?李白爲什麼站在江邊那麼久?他在想什麼?學生了解了詩人所描寫的意境,體會到詩人與老朋友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這樣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適時拓展,提高能力。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一詩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薰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後,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的蝶和鶯,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

四、古詩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古詩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學生爲主體,也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纔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教材入選的古詩多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程度而選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絕句居多。但唐宋畢竟是遙遠的過去,在社會環境、生活特點,語言習慣等方面與現在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學生這方面知識的欠缺,造成了學習古詩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對唐宋詩歌的特點,詩人的生平及文學風格,特定的歷史背景要有所瞭解,這將有利於古詩教學的順利進行。

譬如,瞭解唐詩“以情景爲主,即敘事說理,亦寓於情景之中,出以唱嘆含蓄”,宋詩是唐詩的延續,它側重於“運思造境,煉句琢字,皆剝去數層,透過數層”,並“以清奇生新深雋瘦勁爲尚”的特點,則有利於在研究唐宋詩教學時有所側重,有的放矢;瞭解歷史,瞭解詩人,則有利於把握詩歌的情感動脈;掌握古詩的語言特點,則有利於掃清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障礙。

《古詩》教學反思 篇10

1.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釋義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爲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爲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不能直接釋題,還得逐詞理解後才能釋題。這是四年級的第一首古詩教學,也算是學習古詩的起步,學生理解詩句的方法還要加強。應以解詞串句法作爲理解古詩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課堂部分在以學生爲主體這一點做得還不夠,不自覺地以教師爲主,應讓“教師爲導,學生爲主體”成爲習慣。

《古詩》教學反思 篇11

古詩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在哪裏?

1、還是要抓點深挖。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抓一個“喜欲狂”,逐層解讀詩人的狂飲、狂歌、狂樂、狂想,再課外拓展追溯“狂因”,一氣呵成,層層遞進,直至掘出詩魂、詩旨。

2、教師的古詩文功底。老師功底深厚,在課堂上便會信手拈來,左右逢迎,營造出濃濃的詩境,詩境派生出課境,有意境的課便有了張力,散發着藝術的氣息,便會耐人尋味。

3、相機拓展。古詩詞教學需要在過程裏引入、滲透相關詩句,使課堂形成詩中有詩的格局,豐厚課堂容量,使教學更有效。如在教學《如夢令》引導學生描繪“藕花深處”畫面時,隨機引導回顧描寫荷葉荷花的詩句。教學《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引導拓展描寫西湖的詩句,進行比較、拓展閱讀,使文本內涵更豐富。

《古詩》教學反思 篇12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文化也是在詩的孕育、浸潤下萌發成長起來的。古詩在中國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着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

經過數天的準備,我的驗收課終於在29日進行。從教學設計到PPT的製作,從一堂堂的磨課到現今的驗收課,我做了很多的準備,也付出了許多汗水。從中,我學到了很多,也收穫了許多,我看見自己一點點的進步,一步步的成長。在此,我不得不感謝所有幫助我的領導以及老師們,感謝他們辛勤的指導,感謝他們對我毫無保留的教導。

雖說準備了很久,但正式上起課來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拿我第一次磨課來說吧,總的來說三學環節思路清晰,教態自然大方,聲音甜美。自學檢測形式多樣,能夠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優點存在的同時,問題也大大的存在。我的語速過快,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詩歌拓展也較多,在識字教學這一塊兒浪費的時間較多,而且對於詩歌朗讀節奏的把握還有待提高,小組活動也較少。另外呢,還有些細節沒有注意,比如語文加分用紅筆,板書要稍微寫上去一點兒,這些都是我之前未曾注意的地方。

驗收課上完之後,整個人輕鬆了不少,也有了時間來進行一個教學反思。有了之前磨課經驗後,我學到了不少,也改正了不少的問題。在不拿書的情況下,我的手也沒再像以前那樣不知所措,我的手也能學着自然的揮動。我明白了什麼叫做“細節決定成敗”,能夠在漂亮的板書後寫上詩歌頁碼,記得加分要用紅筆。在教學的同時對學生的關注度也較高,能夠及時、客觀的評價孩子的表現,過度語優美自然。可我的語速始終是我的一個大問題,我試着慢下來慢下來,可最終還是語速較快。對整堂課的時間把握也有所欠缺,評價語單一,缺少針對性。

通過此次驗收課,我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也理清了我的前進方向。作爲一名教師不僅應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基本功以及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成爲研究者,對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態度和積極探索的能力,要不斷地自醒和自我發現。所以,結合自身情況我就古詩朗讀教學做了以下思考:如何進行古詩朗讀教學?

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中,一篇篇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古詩文,就像是海洋裏一顆顆明亮純潔的珍珠,高貴典雅,璀璨奪目,打動着人們的心靈,扣擊着讀者的喜樂悲愁。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認爲古詩文的課堂誦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古人有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想要教好古詩,就必須先從“興趣”入手。作爲老師,就應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引領學生進入詩文,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我所教學的三首千家詩(《初春小雨》《江南春》《清明》)都是關於春天的詩歌,所以在一開始我就採用圖片導入的方法,美美的春景圖配上美妙的音樂,能夠讓孩子馬上進入情境,感受詩歌意境。

二、傳授方法,培養誦讀

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時地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比如,在音調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在韻味緩急方面,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鬱、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讀??雖然這些我都懂得,但我自身的詩歌朗讀水平有待提高,對詩歌節奏的把握不太準,而且教學起來也不像想象中簡單。

總之,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專門指導,授之以法,加強訓練,使學生們形成敢於和樂於高聲而有感情地誦讀的風氣和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誦讀,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同振共鳴。

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教學中,應採用技巧與情感相結合的方法引領學生感悟詩歌的美妙意境,即把主題相同的的幾首詩或詞放在一起進行誦讀。比如我此次的古詩教學,就是選的三首有關春天的古詩(《初春小雨》《江南春》《清明》)。三首詩放在一塊兒誦讀,學生就會發現:同樣是春天,韓愈《初春小雨》中的是清新的;杜牧的《江南春》是富有哲理的;而《清明》又是不一樣的趣味。學生朗讀時應帶領

學生讀出適宜的語氣語調。古詩詞韻律很強,意境優美。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百看不厭的畫,每一首詞都是一曲用心譜就的歌,只有採用正確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才能讀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方能做到人詩結合。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文化也是在詩的孕育、浸潤下萌發成長起來的。詩歌在中學語文課中是一種最精緻、最純粹、最優美的文體,它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因而,古詩的欣賞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不可小覷,然而如何更好的進行詩歌教學,這還須不斷地實踐與探索。

《古詩》教學反思 篇13

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追《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這個節目的點擊率很高,在詩詞熱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人那顆跳動了千年的詩心,心動不如行動,公開課就選詩詞。

爲了讓學生讀懂《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爲了能讓學生通過文字看到詩歌的本真,我選擇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漢字魅力。一個金文的送字,讓大家看到了中華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化詩爲畫,品味文字之境。抓住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風格,引導學生將詩歌繪製成一幅圖畫呈現於黑板之上,再由圖畫進入詩歌,讓同學們講述畫中元二與王維難捨難分的離別情景,感受詩人與友人的深情厚誼。吟誦,體會古詩韻味之美。過去我也知道詩歌是可以成誦的,但到底怎麼誦?是個難題。千課萬人之行給了我答案,我大膽嘗試,課堂效果不錯!經典送別詩多篇連讀,感受情感變化。送別詩有很多,其情感表達不盡相同,抓住同類詩對比,感受不同詩人寫送別時的情感表達的不同之處,打開眼界看世界,只爲讓我們的孩子走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風景。

好課在於多磨,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琢磨之處,細節仍需精修,教學機智仍需加強,個人素養仍需提高,教學之路其修遠矣,吾願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