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43W人 

一、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明確兩篇文章的說明內容,學習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瞭解不同領域裏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啓發並且從中得出新結論的科學現象。

3.瞭解科學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假設、推理探究自然奧祕的科學思維方法。

過程與方法:

默讀,圈點勾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象,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慾望和創新意識,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會概括、篩選信息,明確兩篇文章各自的說明內容,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啓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時質疑、思考、實證的科學態度,瞭解一些基本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在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時,兩篇文章卻從不同角度說明問題、介紹相關知識的創作思路。

2.提取關鍵信息並按要求表達。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不建議做過多的形式上的花哨處理,建議引導學生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文本,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和科學精神。另外,這兩篇短文在原文中編排在一起,內容上也有一定關聯,說明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參照閱讀。建議以學生自讀自學爲主,通過圈點勾畫靜心讀文,同時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關鍵處和難點教師要給予及時點撥。結束本課的課文學習後,教師可以適度給一些與此有關的現今的研究成果等,進行適度的'擴展,目的還是爲了引導學生體會實證的力量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恐龍的突然滅絕成爲生物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爲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體現的就是與此有關的兩則短文,下面讓我們深入地瞭解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

【設計意圖】提出這兩篇課文共同關注的問題──恐龍滅絕,聚焦在這個視野後,可以自然地引出對這兩篇文章的學習。

2.介紹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兩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龍滅絕”,速讀兩文,請談談你得到哪些與此有關的知識?

恐龍大概在公元6500萬年以前滅絕;

恐龍滅絕前曾經遍佈世界各地;

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

2.這兩篇文章雖然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是它們要說明的主要問題完全不同。請用簡練的語言說說兩篇文章主要說明的問題分別是什麼?

第一篇:通過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說明“大陸漂移學說”,進而說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第二篇: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

【設計意圖】對兩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解作者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課的目的。它們不僅都是阿西莫夫的作品,而且探究的內容都和恐龍滅絕有關係,但同時兩篇文章說明的內容卻又截然不同。

(三)分篇學習,深入分析解讀文本

1.恐龍無處不在

(1)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個例子是如何說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結論的?

明確: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不可能在南極地區生存,也不可能越過大洋到另一塊大陸上,所以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每隔一段時間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開。“恐龍無處不在”正說明2.25億年前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形成時,早期恐龍已經開始出現並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大約2億年前泛大陸逐漸分裂,此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着自己的恐龍而去。經過了大約1億年的變遷,南極的氣候逐漸變冷,慢慢不適宜生物生存,動植物種類數量大量減少,恐龍最終滅絕了。

南極洲發現化石是生物領域的新發現,但最終卻不僅證實了“恐龍遍佈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更可以說明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地質活動的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提取主要信息,進一步弄清文章說明的內容,同時訓練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要點,有條理地進行表述。

(2)科學家經過思考、分析得出跨領域的新知,對此你有什麼感悟?

【設計意圖】體會科學研究的精神及方法。

2.被壓扁的沙子。

(1)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有兩種對立的理論,它們分別是什麼?

明確:兩種對立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即“因爲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和“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

【設計意圖】訓練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文章的重要內容。

(2)爲什麼“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請用不超過20個字來表述)

明確:這不僅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更是因爲人類將來再遇到大災難時可以儘可能多地瞭解其影響並採取相應應急措施。

【設計意圖】訓練提取並概括信息的能力,這個問題比上一個問題要難一些,不能像上一問題僅靠簡單的摘抄即可,還需要自己刪減、壓縮或調整原文語句表述的次序。

(3)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指什麼?文章爲什麼以此爲題?

明確:“被壓扁的沙子”指“斯石英”。以此爲題,首先,因爲“斯石英”是本文說明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爲“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據此,因爲年齡爲6500萬年(也就是大致恐龍滅絕年代)的岩層中發現了“斯石英”,所以才得出本文的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其次,“被壓扁的沙子”這種表述比較生動、有趣,作爲題目更容易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

(四)小結

學過這兩篇文章後請你從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的精神和方法、語文能力這幾方面總結一下學習本文的收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總結、回顧,以後每篇說明文可以按這個方法自己進行總結反思。“語文能力”教師可以解釋一下,本文主要側重在“提取、概括信息方法”的總結。

(五)佈置作業

請組織好語言,以第二篇文章中“斯石英”爲例,對第一篇文章“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結論進行說明。

【設計意圖】作者通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來說明恐龍的死因,其實也可以用此來說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結論。通過這個環節不僅會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清楚、深入的理解,還可以更好地體會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其目的是可以把要說明的知識介紹得清楚明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