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自讀教案

本文已影響 2.31W人 

 自讀導言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自讀教案

 自讀要求

1.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培養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祕的精神。

2.瞭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3.比較兩篇短文,瞭解它們因爲說明的問題不同,所以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點。抓住重點語句,提綱摯領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運用準確、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科學理論說明得淺顯易懂,使廣大讀者易於接受的方法。

4.掌握詞語,體會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學習側重點

1.通過朗讀,把握文章的內容,對兩篇短文的內容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各自所述內容的相聯點和有區別的地方,懂得寫作文章可根據情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寫作角度。

2.在反覆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邏輯順序的特點。

3.精讀一兩個段落,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並在自己的寫作中模仿這一語言特點。

(解說:據“單元提示”和課文提出上述“自讀要求”和“學習側重點”,其特點是:1.這兩篇科普文章所介紹的都是比較深奧的科學知識,但由於作者採取了樸實、明白如話的語言,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又《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佈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擊。通過這兩篇短文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懂得寫作文章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下筆。3.重在通過閱讀,整體感知,進一步挖掘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的精神。)

 自讀程序

1.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畫出應該掌握的詞語,不會讀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詞典解決;在瞭解大致內容的同時,老師可相應地介紹作者和一些有關的恐龍及地理知識。

2.速讀課文。質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細讀課文。把握兩篇文章所述的內容,找出各自說明的順序及角度,進行整體比較,教師可適當點撥。

4.品讀課文。選擇一兩個語段進行閱讀,體會說明語言準確、平實的特點。

(解說:本課是自讀課文,設計的閱讀四步驟,可讓學生髮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自己去探索、發現、研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精神。這兩篇課文語言平實,只要多讀,就能理解文章所說明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讀點撥

1.關於地殼運動。地殼是由各種固體岩石組成的層圈,和緊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體岩石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層軟的物質,被稱作軟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軟流圈中的各種物質由於物理和化學性質不同,使其內部發生變化。於是,溫度高、密度小的物質受熱膨脹向上浮動,反過來,溫度低、密度大的物質受冷收縮向下沉積,這樣兩種物質就形成熱力和重力的對流。向上流動的物質穿過軟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時,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離,由此影響到岩石同,引起地殼運動。人們能夠直接感覺到的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現象,便是地殼運動的證據。

2.關於板塊運動。有人從世界地圖上驚奇地發現:現在南美洲東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來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與歐洲和格陵蘭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爲了證實自己的理論,他進行了實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對應的位置上,發現了相對應的山脈、礦產和相同的陸生動物化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