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大山的情懷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1.4W人 

金城靈寶南五十華里外,有個小山村叫上劉村。它東臨伏牛山系餘脈胡山,西望秦嶺東緣的娘娘山,南依大青山以爲屏,北靠黃河而聞濤聲。呈南北走向的兩條大溝,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剝蝕。勤勞智慧的張姓族人,祖祖輩輩就生活繁衍在這塊黃土地上。小山村自古及今,人才輩出,羣星璀璨,鄉賢張向羣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

大山的情懷散文隨筆

追溯到張家的上幾代人,張向羣的曾曾祖張殿傑清代曾官拜六品承德郎,曾祖父張清魁官拜六品功牌,清魁生七子,向羣家爲四門之後,是當時方圓顯赫的名門望族。隨着歲月推移,族人染上了洋菸癮,致使家道中落。解放後成分劃爲下中農。後人謹記祖訓,耕讀傳家,安分守法,晝夜勞作,過着食僅裹腹的小農生活。

1953年9月,張向羣出生在這個小山村。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與小他三歲的妹妹相依爲命。在人們歧視的目光中,苦度日月,備受人生艱辛,所幸還有叔父的照應。他幼小的心裏裝着一句話:頑強地活着,長大了掙錢,回報救助過自己的好心人。

在那個靠工分吃飯的年代,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更何況兩個未成年的少年。人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是不容易。十四歲的張向羣,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割草換工分,拾柴備炊飲,上山挖草藥,養兔剪毛換油鹽,維持兄妹二人的艱難生計。叔父可憐倆兄妹,就央求生產隊幹部給孩子生活勞動的機會。於是他當上了生產隊的飼養員,飼養着全隊12頭耕牛,每天能掙八分工。

張向羣天資聰穎,且酷愛讀書,但因家境沒有機會上學。他就用勞動休息的間隙和下雨天,學識字,讀書本,時斷時續地讀完小學。在繁重的勞動之餘,他求學若渴,聽說誰家有書,他死纏爛打,想方設法都要弄到手,一旦得到,如獲至寶。他說:偷閒讀書不是癡,無識無知最可恥。一部《三國演義》不知讀了多少遍,從中汲取營養,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做人的道理,在苦難的年月裏熬日頭……苦難的日子,磨練出了他吃苦耐勞、處變不驚、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的獨特性格。

十八歲那年秋天,靠叔父及村鄰的張羅,張向羣總算成了家,生活真正拉開了序幕。他辦事公道,爲人正直,深得村民信任,在村選舉中擔任了生產隊會計,一干就是十幾年。在任期間,他沒有亂花隊裏一分錢,沒有爲自己多記一分工。他明白,如果沒有關心照顧他的衆鄉親,就沒有他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家庭。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小山村,也吹醒了莊稼人的經濟意識。1983年農村土地下放後,張向羣看準了藥材經營的生意。於是東挪西借,又貸款四千元,開始了中藥材經營之路。經過幾年摸爬滾打,在澗東辦起了藥材收購站。幾年間,無論嚴寒酷暑,頂風冒雪,他都推着自行車夾着麻袋,奔走於五畝、朱陽的山鄉村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進村入戶,收購藥材,組織貨源。他上河北下廣東,奔波於江西樟樹、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全國各大藥材市場,瞭解藥材行情,掌握市場需求。多年下來,他的生意越做越活,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九十年代初,黃金開採的`熱潮席捲豫西,藏金埋銀的小秦嶺撩動了無數人的淘金夢。張向羣在朋友鼓動下,轉讓了藥材收購站,踏上了礦山開採的跋涉路。他與朋友合夥組建了民工隊,在秦嶺金礦承包了坑口,三年中賠得血本無歸。他沒有就此罷休,又重整人馬,先後在陽平金礦、朱陽金礦、嵩縣的舊縣等處找礦脈、打礦洞,嚐盡了採礦生涯的酸甜苦辣。到2003年底,不僅賠光了多年經營藥材的老本,還欠下了300餘萬元的債務。最困難的時候,他家徒四壁,身無分文,甚至吃飯都成了問題。逢年過節,債主圍門,他白天躲債,夜深回家。如此巨大的挫折並沒有壓垮他,反而磨鍊的他百折不撓,愈挫愈奮。他像一匹滿身傷痕的蒼狼,舔舐傷口,養精蓄銳,等待着東山再起的時機。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張向羣忠厚待人、誠心爲事的品行,感化了朋友,贏得了信任。2005年經朋友幫忙,他到朱陽的硫鐵礦區黑山採區採礦作業。在黑山的日日夜夜裏,他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勞作在兩頭不見太陽的巷道之中。幾經艱辛,終於出礦了。三年時間,終於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2008年初,他在五畝鄉孟灣建起了鉛冶煉廠,因冶煉技術缺乏等因素,賠進了200餘萬元。他深深地感到:知識就是金錢,科技就是財富。於是了鉛冶煉技術專家,與專家共同分析生產過程的道道環節,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藥進行工藝改造,一舉扭虧爲盈。他在工藝改造過程中虛心向專家討教,鑽研學習冶煉技術,由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裏手。

2008年秋,經陝西省潼關縣企業局牽頭,張向羣承包了潼峪鎮冶煉廠。從冶煉爐改建到原料配比,從技術指導到生產流程管理,他事必躬親,現場指揮。經過兩年的艱苦奮鬥,成了資產千萬的龍鄉致富領頭人。

2010年,在與潼關縣企業局合同到期後,張向羣帶領項目部人員,歷經三四個月的考察,與寧夏自治區採用合資或獨資的方式,建成了忠寧、吳忠和青銅峽三個鉛冶煉廠,總投入資金1.5億元,安排靈寶及忠寧周邊的富裕勞動力300餘人。

2014年,國家環境政策收緊,對冶煉企業進行治理整頓,張向羣忍痛關閉了吳忠、青銅峽兩個冶煉廠。在資金緊缺、經營陷入低谷的情況下,他優先保障一線員工的勞動工資,優先解決家庭有學生的員工工資。2015年5月,幾個冶煉廠通過了國家環保局的環評驗收,重新啓動,企業生產逐步走上了正軌。他靠自己的勤勉與實幹精神,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成功後的他,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小山村,沒有忘記龍鄉的父老鄉親,沒有忘記給過他幫助的所有人,他辦了好些爲人津津樂道的實事:

——建提灌站,解決了村民的吃水難。以前的上劉村山路艱難,吃水必須下到羊腸小道的陡坡溝底,靠人擔牲口馱,輔助以收集雨水的旱窖。他上面奔波遊說呼籲,下面號召村幹鄉賢,廣泛發動羣衆集資,籌資30餘萬元,建起了坡長770米、揚程250米的二級提灌站,把溝底的蓄潭水送到了村民的家門口。

——興修道路,改變了村民的行路難。2006年他先後捐資14萬元,修通了杜家窪到上下劉村3公里的交通主幹道,當年又貫通了下劉村到東淹村1.5公里的次幹道。用自己的汽車運送水泥、砂石,僱用剷車挖土填路,支付了修路人員及勞動力所有的工費。

——重修戲臺,解決了羣衆的看戲難。他出資近百萬元,重修了古文廟,並連續五年義務爲村裏請來有名的劇團,公演羣衆喜聞樂見的戲劇,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給小山村增添了濃濃的喜氣。

——樂善好施,看望敬老院孤寡老人。逢年過節,他都去五畝鄉敬老院送溫暖,給孤寡老人們送去煤炭、麪粉、棉衣棉被以及生活用品。用自己的善意之舉溫暖孤寡老人的心田,使他們安度晚年。並捐資10萬元改善了敬老院的設施條件。老人們說:向羣比親兒子都親。

——慷慨捐資,促進經濟文化建設。五畝鄉籌建龍湖風景區,打造旅遊鄉鎮,他慷慨解囊,捐資38萬元,促進了山鄉的經濟發展。鄉里舉辦元宵節文化活動,他捐資4萬元,活躍鄉村的文化氣氛。

張向羣用大山一樣的胸襟,容納了創業過程中常人難以容下的一切。他辦事認真,捨得付出,待人誠心,贏得了周圍人的普遍尊敬。熟悉張向羣的人,如是說:

他是一個事業心強、百折不撓的人。市場經濟大潮中幾起幾落,但他從不氣餒,永不言敗,堅定的意志支撐他奮力前行,頑強的毅力助推他爲理想而拼搏。

他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常說,受過苦的人最知道甜來的不易,別人對他的滴水之恩,他永遠記在心上。幾個在他困難時幫過他的人,他翻了身後都給與了更大的回報。

他是一個重義氣講情面的人。一位陳姓朋友經營陷入困境,求助於他,他儘管資金週轉困難,還是想法資助了130萬元,讓他給職工發放工資過春節,幾年中累計幫助該朋友達3000餘萬元,併爲其提供銀行擔保,賬至今沒有還上,法院執行找上了他的門。多少人說他不該辦這事,他笑笑說:困難時你借給人家糧食一口,勝過富裕時的黃金幾鬥。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63歲的張項羣並沒有停下奮進的腳步,一張宏圖勾畫出了他的勃勃雄心和凌雲壯志:寧夏鉛冶煉產業區建設如火如荼,在城東產業集聚區建起了中輕物流公司,在五龍工業區建造12層的靈瑞礦業總部大樓,在東淹村和上劉村建起了藥用植物基地和泡桐基地。幾年來累計爲國家上繳稅金4000餘萬元。

他是大山的兒子,有着大山一樣的情懷。他用“包容、捨得”詮釋着自己的人生夢想;用創業、奮進譜寫人生的精彩華章,用勤懇、智慧創造人生的不朽價值;用平淡、不爭修煉自己的美德情操,不負今生,無悔人生。他的作爲令人肅然起敬!欽佩之餘,賦詩一首,贊曰:

孤苦求生創業難,百折不撓奮爭先。

功成不忘鄉親事,樂善好施美譽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