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尊師重道的典故(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1.57W人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內容是小編爲您精心整理的尊師重道的典故,歡迎參考!

尊師重道的典故(通用10篇)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1

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爲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爲“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孔子死後,衆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爲“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爲孔墓所植爲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2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爲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遊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爲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着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遊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爲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3

漢明帝劉莊: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團結。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裏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4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爲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教師節主題:歷史上的尊師故事。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5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爲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裏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着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爲佳話。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6

我可喜歡讀經典故事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這個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兩個人——楊時和遊酢去找先生請教問題。那天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當他們倆走到先生門前時,發現先生正在睡覺,於是他們倆就站在門口等待。當先生醒來時才發現門口多了兩個“雪人”,先生非常感動,趕緊叫他們進去,教他們學問。後來這兩個人都成了有學問的名人。

讀了《程門立雪》的故事,我被古人那種尊師重道的行爲所感動,他們耐心等待,虛心請教。如果當時楊時和遊酢倆看到老師沒時間,扭頭就走,那們就學不到知識,也就不會變成有學問的名人了。可是,在看看我們的課堂,老師在上面講課,有的同學講小話,有的在發呆,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有的偷偷玩玩具,還有的在吃東西……真

不知道老師講的知識他們聽進去了沒有。難道我們就不能像楊時和,遊酢那樣有耐心,尊敬師長,愛學習嗎?

媽媽常常叮囑我:到了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尊敬師長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認真聽講,不懂就問。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老師吩

咐的事用心去完成。只有這樣我們就會像楊時和,遊酢那樣成爲有學問,爲國家效力的有用之才。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7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爲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着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着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裏,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

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着。一會兒老翁來了,見着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8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周遊世界。他們在去陳果和蔡果的路上被困住了。他們好幾天沒吃飯了。老孔受不了,只好白天躺下睡覺,忘記了自己的飢餓。嚴是孔子最年長的弟子,當他看到他的老師飢餓時,非常難過。他心裏想:老師老了,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折磨呢?如果他想不出辦法,他可能會有危險。顏回沒有什麼好主意,只好向別人乞討。這一次,我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婦人,給了他一些白米飯。顏回高興地把米拿回來,很快地把米倒進鍋裏。他砍柴生火。很快,飯做好了。孔子剛睡醒,突然聞到一股米飯的`香味。真奇怪,他站起來看了看。剛出門。他看見顏回從鍋裏抓了一把米送到他的嘴裏。孔子既高興又生氣:他高興吃飯;他很生氣,因爲顏回太粗魯了,老師沒有吃,但他先吃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對孔子說:“今天能遇到一個好心人送飯,真是太好了。”飯好了,請先吃吧。孔子出乎意料地站起來說:“剛纔我在睡夢中看到了我死去的父親。”讓我用這碗白米飯來祭奠他的老人。顏回搶過一碗飯,急忙說:“不!”不!大米不乾淨,不能用來祭祀。”

孔子假裝不解地問:“爲什麼說它不乾淨呢?”嚴回答說:“我做飯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炭灰掉在上面。我感到很尷尬。請把它倒出來。很遺憾,但是我不能把髒米給老師!吃完飯,我抓起沾着炭灰的米飯吃。撒了灰的米怎麼能當祭品呢?孔子聽了顏回的話,意識到自己已經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覺得這個弟子是一個善良的人。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9

秦始皇焚書坑儒,爲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爲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羣臣的護衛下,乘着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着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着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着就舉起了荊條……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爲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衆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爲秦皇島。

尊師重道的典故 篇10

華羅庚,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在他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 “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臺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由於青年時代受到過“伯樂”知遇之恩,華羅庚對於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視,他發現和培養陳景潤的故事更是數學界的一段佳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