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1

課文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着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我攀登過峯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到映着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教學分析

《桂林山水》系遊記散文之上佳名篇。該文描寫的景色個性特徵鮮明,靜態美如一幅水墨畫,動態美令讀者似隨作者信舟灕江,節奏美似一部優美的交響曲,令人心曠神怡。

景色的個性特徵。海是波瀾壯闊,西湖是水平如鏡,而灕江的水則柔情刻骨——靜、清、綠;泰山是峯巒雄偉,香山是紅葉似火,而桂林的山則豪氣沖天——奇、秀、險。作者通過與其他景物的對比,把桂林山水的個性特徵生動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浮想聯翩,讓人盡情感受它的美輪美奐。

靜態美。課文第二小節寫灕江的水既靜又清又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可見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無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調,令人聯想到這是夏夜從母親口中送出的一支搖籃曲。第三小節中所寫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態萬千”:有奇峯羅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像“屏障”,像“竹筍”,又“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牽出險峻,險峻照應平奇,使畫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而絕無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節寫“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襯托,嫵媚秀麗的主體形象揮灑已就。作者再從次要方面略添幾筆加以點綴鋪墊。層次:“空中”——“山間”——“江上”;色彩:雲霧——白,樹——綠,花——紅。這一切的景物是靜止不動的。這樣的描寫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傑作的臨摹水墨畫。捧卷而讀,恰似飲露沐曙般賞心悅目。

動態美。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之美,切不可突兀行事,只可輕上船,徐揮槳,方得要旨。於是,通過“船槳激起的微波”與岸、與船三者比照,方知“船在前進,岸在後移”。如此徐揮槳、緩行船、細觀察、多咀嚼,終感甲天下之桂林之水如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一襲水路觀賞如手捧碩大無朋的畫卷而徐徐打開,細細品味,忽覺自己也成畫中一物——“人在畫中游”,景不醉人人自醉。這景、這情、這意,實在是美妙無比。也只有這溫和的動與秀美的靜相結合,纔會產生出如此奇特迷人的美學效果來。

作爲四年級的講讀課文,在完成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一目標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鑑賞能力的培養,進而實實在在地從學生心底激發起最真切、最樸素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文”、“道”得到儘可能完美的結合與統一。

一、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可以先列舉我國一些的自然風景區,然後引出:廣西的桂林山水也是其中的風景區。還可以事先編輯一部介紹桂林山水風光的錄像節目在此播放,以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對桂林山水的豔羨與嚮往之情,然後引導學生隨着課文,跟着作者的筆,去領略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

二、閱讀理解 加深認識

1、理解對比。灕江的水與大海、西湖的水對比,更顯出灕江水的靜、清、綠,更顯出它的嫵媚柔情、流光溢彩。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之比,尤突現桂林山那獨樹一幟的奇、秀、險之獨特風韻與氣度。

2、理解比喻。這也是本文教學與訓練的重點。本文表現桂林山水的嫵媚秀麗、風姿綽約多是採用比喻的手法。全文共有四個比喻句,七個比喻,教學中應牢牢把握。可以按如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弄明白這個比喻句主要的意思是要告訴讀者什麼。如第一個比喻句“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可提問“這一句主要寫水綠,那麼後半句要告訴我們什麼?”以此讓學生知道這個比喻句寫出了灕江水既綠又潔,而且色澤又是那麼的光亮。其次讓學生明白這個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如上句是把灕江水比作翡翠。還有的比喻句中有幾個比喻,把一物比作幾物,如“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一句中把山比作屏障、比作竹筍。最後理解這樣比喻的好處,這也是教學訓練中的難點。在教學中先逐句理解,到總結時加以歸納總結:⑴能把句子意思寫具體、寫生動;⑵能使人產生聯想,如形狀、光澤等;⑶能產生美感。在方法上可先讓學生按上述三步分步口頭敘述分析,反覆誦讀,切身體會比喻的作用;再讓學生按此學法把三個步驟捏作一團,分小小組進行口頭分析敘述。以此初步理解比喻句的形式、作用,並在這過程中獲得對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賞能力。

3、理解動靜結合。山水爲靜態,就連水的流動都趨於靜止不動。“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互爲襯托,互爲映照,是二個靜物的結合,卻呈動的趨勢。揮槳盪舟灕江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中間的“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一句中應抓住一個“才”字,理解到這突出了水靜的特點,以動襯靜,達到動靜結合的效果。文末“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中既有人的動——“走進了……畫卷”、“人在畫中游”的動感,更要理解到人走進“畫卷”後,隨着遊程的推進,這一“畫卷”也漸次展開呈現,因而這“連綿不斷”也就獲得了動的屬性而表現爲動態。至此,人與自然融爲一體,人、物皆爲畫中景物,而此畫又是動態的,隨着觀察點的轉移而不斷變幻着的自然景觀,動與靜達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統一。惟自然纔有如此偉大力量!

三、立體參與 嘗試遊覽

學生在進入本課學習時興趣已得到激發,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又已獲得了不少既外在又理性的認識,但還顯得比較支離破碎。在教學實踐中我探索了一條整體捏合、整體參與、嘗試“遊覽”的方法,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是:在總結課文階段,可以放錄音(我是以自己聲情並茂的誦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跳上小船跟隨作者去灕江“遊覽”一番。“遊畢”進行交流。我們的這一番“遊覽”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巨大無比,孩子們的感受更是無與倫比,必欲吐之而後快,將來必欲一遊而卻願。至此,如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一目標就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

課文分析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詩意的優美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把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沒有去過桂林的人們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受到了美的陶冶,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文中運用的大量的修辭手法。

一、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兩段運用了同樣的寫法。“灕江的水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這種排比的寫法,形象地寫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一個“真”字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讚歎。句式上的嚴謹,增強了朗讀時的語勢,也能加強表達感情的力量,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和“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運用這樣的比喻生動逼真地再現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態和色彩明麗,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靜態美,使讀者更加領略到桂林山水的壯美景色。

三、對比美

作者在寫灕江水時與大海、西湖相比,這些景物人們都比較熟悉,甚至有的曾經遊覽過西湖、大海,作者用“從來沒有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充分表達了作者看見灕江美景時的驚喜與讚歎之情,也更加引發了讀者的興趣,使人產生一種立刻就想去觀賞一番的衝動。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個“甲”字,寫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使人產生一種急於往下讀的感覺,真是“一字妥貼,頓然生輝”呀!課文結尾處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既照應了開頭,使文章內容更加融爲一體,又彷彿把讀者帶入美景之中,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閱讀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仔細品味詞句,反覆誦讀積累語言,從中要吧學到作者的表達方法。

一、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

於是很自然地產生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慾望。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爲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二、第二自然段寫灕江的水。

作者並不先直接寫灕江的水,而是從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後用一個“卻”字轉折,說明這些美景雖美,但都無法與灕江水相媲美,顯示出灕江之水是多麼的迷人!

接着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灕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用“感覺不到流動”突現“靜”;用“能看見江底的沙石”體現“清”;用“一塊無瑕的翡翠”形容綠,而後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覺,再現灕江之水的風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寫桂林的山。

先以峯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來襯托桂林的山是那麼別具一格。隨之寫其奇、秀、險的特點。其中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形容,給人以親臨其境的感覺。

四、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異彩紛呈,加上空中的雲霧,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點綴其間,交織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句子.

2.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圖文對照,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一)整體感知

觀察圖畫,說一說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內容?爲什麼?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波瀾壯闊:指大海波浪翻滾,景象壯觀。

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

拔地而起:從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着的東西。

危峯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峯聳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2)通過預習,說一說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爲什麼?

(3)小組交流預習後的初步感受。

(4)學生質疑問難。

2.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導入語:(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其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爲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蹟,成爲外國人到中國不能不去的旅遊區。在我們祖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外國旅遊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聞名的桂林。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

(2)出示彩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進行範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後讓學生感受。

3.出示圖、結合課後題進行提問。

(1)先整體觀察,再部分觀察。分部觀察時先看水,後看山,最後把山、水和遊人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2)在分別看水和山時注意它的特點,邊看邊想象,用欣賞的方法看。

(3)說說觀察內容時要說出從哪兒看出來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瓏,優美動人。灕江的水平靜、清澈;桂林的山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有象山、老人山、駱駝山等,山圍繞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幾隻小船青山、綠水、紅花、小舟匯成一幅錦繡山河的美景。)

(4)學生試說圖意。

①請學生說說灕江的水。

(深綠色的灕江水,從眼前伸向遠方,平靜、清澈。近處漁人的竹筏和小船,兩隻貨船平穩地行駛。對岸幾條木船靜靜地停靠着。遠處有一隻大船牽引着小木船正緩緩地開來。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現於水中。)

②請學生說說桂林的山。

(近處的三座山,左邊的像駱駝,右邊像大象,中間的像老人;遠處的山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形態萬千。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顏色各異,色彩明麗,有的危峯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③請學生說說山水交融的情景。

4.圖文對照,理解課文,討論分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課文中哪些內容與課文中的插圖配合、分別介紹了桂林山水的什麼特點?你讀懂了什麼?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灕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3)另外幾節主要寫什麼?

(課文的第1自然段講作者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課文的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猶如一幅完整而美麗的畫卷。)

(4)討論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講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講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讀課文。

5.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解灕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

學習“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點把特點突出來;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學習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爲什麼?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作者又爲什麼要盪舟灕江來觀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盪舟灕江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嚮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統領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講解“觀賞”與“欣賞”的異同。

(“觀賞”中的“賞”,就是“欣賞”的意思,“觀”就是“看”的意思,我們常說“欣賞夜景”“欣賞交響樂”這說明“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聽不看”。而“觀賞”卻非看不可。)

(3)指導朗讀,要讀出讚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4)試背這一段,指名背誦。

3.學習第二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灕江的水。輕聲讀課文問:作者用什麼和灕江的水作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麼?

(大海的水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的水平如鏡,是靜的,而灕江的水動而不覺具動。通過比較更突出灕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讀第二段,瞭解每句話的意思。(分小組討論)

(第一句講灕江的水與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強調灕江的美有獨特的地方;第二句講灕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第三句講盪舟灕江的感覺。)

(3)指名讀課文,畫出排比句,讀排比句,說說灕江的特點。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灕江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4)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先寫出特點,而後通過“得”後邊的文字,把這個特點以補充說明。凡是補充說明的都用“得”字相連。注意用“的”字相連每一分句中已有逗號,因此分句之間用分號。)

(5)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後半句。

(6)指導朗讀

①“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

②“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旬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讓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綠啊”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

(7)學生仿讀後齊讀。

(8)啓發想象灕江水“靜、清、綠”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①假如我們盪舟灕江,能聽到“嘩嘩”或者“叮咚”的流水聲嗎?能看到灕江水在流動嗎?

②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麼?

③擡起頭,向遠處看,灕江的水多綠啊!書上打了個什麼比方?這個比方用什麼比什麼?

4.學習第三段。

課文二、三段的敘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學生自學爲主。

(1)分小組討論、自學第三段,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決以下問題。

①輕聲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詞句。

②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先用名山作比,然後用一排比句寫出桂林山的特點。)

③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a“奇”。課文從兩個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以補充介紹,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b“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峯兀立”,即高峯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朗讀一首描寫桂林山的詩,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特點的認識。

(桂林陽朔一水通,快輪看盡千萬峯,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飛龍。

有山如軍艦,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臥佛,有山似書童。

有山如萬馬奔馳,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農。

有山如將軍升帳,有山似左右侍從。)

⑤,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都是什麼樣子?可自由發揮想象,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找幾名同學到黑板演示。

⑥畫出這一段中的排比句,讀一讀。

⑦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學生讀後一部分。

⑧指導朗讀

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⑨啓發想象桂林山“奇”“秀”“險”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裏,當遊客看到那些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的景象,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又會發出怎樣的讚歎?

B.“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是什麼樣的?爲什麼用它來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險”表現在哪裏?“好像一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是人感覺到的,這裏指的是山栽倒下來還是人栽倒下來?

5.學習第四段

(1)剛纔同學們彷彿遊了灕江的水,又觀賞了桂林的山,你們對桂林的山水一定還有總的感受。現在,讓我們先看看第四段,這一段寫作者遊覽後總的感受,文字雖少,內容卻很豐富,寫得很美。請大家自己閱讀欣賞、說說這一段爲什麼寫得好。

(2)學生自學,教師點撥,認識寫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麼樣聯繫?

(水的周圍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經很美了,不僅如此,在這山水之間還有空中的雲霧迷茫,山間的綠樹、紅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點綴,使這幅畫顯得更美了。在這美麗的景色中行船,會有什麼感覺?爲什麼?

(因爲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麗的畫卷,因此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就彷彿置身於畫卷中游覽、觀賞。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盪舟灕江的深刻感受。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

(3)學生個別朗讀,全體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讀全文。

(三)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是看圖學文,畫面與課文內容基本一致。寫出了桂林山和灕江水的特點,作者讚美桂林山水的秀麗,強烈的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貫穿全文,作者生動而細膩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3.圍繞重點學會表達。

(1)課文描寫了什麼?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描寫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描寫桂林山水的?參照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課文先總後分再總結的方法來描繪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總起,然後分別介紹桂林的水和山,最後綜合桂林山水相依,互爲輝映的奇異景色。)

(3)結尾的詩句與課文第一、二兩段的哪些句子有聯繫?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與課文第一段中“我們乘着木船盪舟灕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與課文第二段中“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這兩個句子緊密聯繫,可以說,結尾的詩句是這兩個句子的延續與總結,使全文的結構顯得十分緊湊完整。)

(4)課文爲什麼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是因爲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與衆不同的特點,用比喻、聯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展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4.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國美麗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排比句及分號的用法。

(4)以一個小導遊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指圖具體介紹桂林的山水。

五、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灕江的水的特點是()、()、()。

桂林的山的特點是()、()、()。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這句話用了()的修辭方法。

把()比作了()。

六、板書設計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3

桂林的山雖不雄偉挺拔,但星羅棋佈,清秀奇絕,形態各異。有的如象鼻汲水,有的如蝙蝠展翅,有的似巨龍昂首,有的像書童誦讀……還有一座月亮山,從各個方向看去,酸晴圓缺盡顯神態!更妙的是山上的石紋,有的像一匹匹黃布倒映水中,有的竟恰似九匹駿馬,或立、或嘶、或臥、或飲……漓酸靜靜地蜿蜒於萬點奇峯之中,表山倒映,碧水縈迴。酸水清澈見底,可見魚兒自由自在地嬉戲水中。乘坐遊船暢遊漓酸,欣賞桂林山水,彷彿置身一幅丹青妙手的圖畫裏,又好似被座座雕塑包圍,真叫人感嘆:如此奇山碧水,不知是什麼樣的能工巧匠才能造出來?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桂林在地質、地理特點雨起。桂林地區的石灰岩分佈十分廣泛。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碳酸水)對它有溶蝕作用。

幾百萬年以前,桂林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孤峯林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潮溼溫暖的氣候條件,使這裏降水十分豐富,溶解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地上水、地下水在石縫間流淌,既沖刷,又悄悄地溶解、腐蝕着石灰岩。最早的細小石縫,以每年大約0.3毫米的速度被溶蝕,加上自然界的風化作用,漸漸地變成溶溝和石柱。由於每處石灰岩的裂縫位置不一,水衝擊的.方向、腐蝕的程度不同,使得這些山峯形態各異,千奇百怪。

惟妙惟肖的象鼻山,那大象鼻子與腿間的洞,就是漓酸水歷經不知多少年的不懈努力雕琢而成的。

桂林還有一種奇特的景觀——溶洞。桂林上規模的溶洞有好幾處,如蘆笛巖、七星巖等。洞裏,寬闊的地下河靜靜地流淌,洞頂懸掛着一串串葡萄般的石鐘乳隨處可見,美麗的石筍、石柱,在不同顏酸燈光的照酸下,可以想象出令人稱絕的景象。

其實,它們也是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對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造成的,水從洞頂、洞壁的細小縫隙中一滴一滴緩慢地滲出來,吸附在洞頂和洞壁上,水分蒸發了,碳酸鈣卻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沉積下來,形成了溶洞景觀。

你一定奇怪,水在山腹中鑽出這麼大的洞穴,難道不會塌方嗎?是的,如果不是桂林地區的石灰岩含量在50%以上,並且岩層堅硬、牢固,我們是看不到這麼奇絕的溶洞景觀的。

石灰岩是一種質地比較單純的岩石,溶解後沒有什麼泥、沙等雜質,因此,桂林的水含泥沙量很低,顯得格外清澈。

我了南部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地層都以石灰岩爲主,那裏與桂林一樣,屬於亞熱帶氣候,水量充足,這些地方也有很多和桂林類似的山峯、溶洞。地質學家把這種獨特的地質現象叫做喀斯特地貌。我們熟悉的雲南石林,與桂林山水一起,在世界上被工認爲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4

《桂林山水》是冀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經典之作,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主線,瞭解課文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寫作順序。課文一開頭就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個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第23段圍繞這一句分別寫了灕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了桂林的洞奇絕,第五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體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結尾。抓主線,使學生快速理解課文,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讀讀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在教學中,根據新課標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的要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悟。學生能夠帶着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隨之產生。在本堂課中,我能夠做到細緻的指導朗讀,通過指導,讓學生能夠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

  三、提煉寫法,積累實踐。

在學習課文之後,我將本課中排比的修辭方法提煉出來,讓學生深刻理解排比方法的運用,然後仿照文章的`句子寫一寫身邊的美景,讓孩子在觀察身邊事物的同時也激發孩子寫作的興趣。

當然,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

情景創設方面做得不到位,不能將學生充分調動起來,鼓勵性語言不多,沒能關注全體學生,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沒能指導學生背誦,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我不能進行有效要求與指導,使得學生合作的效果不是很好。

以上就是我對《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反思,在日後工作中,我將更加細緻的設計,對於學生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努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四年級課文《桂林山水》5

當我打開本冊的語文書,再次讀到《桂林山水》這篇文章,仍然被作者所描述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並自熱而然地陶醉其中,如此優美的語言文字如果不讓學生美美地讀,盡情地讀,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把有感情地朗讀作爲教學中的.重點,帶領學生體悟文字的精美,領略桂林山水的迷人。學生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一邊讀,一邊想象灕江的水是那麼的清,那麼的綠,那麼的靜。然後通過自己的朗讀展示出來。我班學生在讀文表現“靜”時,常常會把聲音壓得很低,雖然學生表達出了靜之感,但是卻讓人覺得底氣不足,聲音傳遞不出來。我又教給他們朗讀發聲的技巧,學習用氣息來控制自己的聲音,不是用聲音小來展示靜。經過技巧練習,學生讀得又動聽一些。在一些朗讀指導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技巧的指導,因爲學生年齡小,朗讀經驗孱弱,雖然對文本內容有感悟和體會,但在朗讀時也會出現處理錯誤的現象。

在對桂林的山學習時,我嘗試放手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髮現,兩段的句式驚人的相似,學起來也比較輕鬆,在各式的朗讀,想象中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總體來說,學習效果良好,學生們也深深喜歡上了桂林的山山水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