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漁歌子》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裏,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下面給大家分享《漁歌子》的教學反思,歡迎借鑑!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教學反思1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悠遠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豔麗、動靜結合的美麗畫卷。“詩言志、詞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寄託了作者厭倦官場上的明爭暗鬥,喜愛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怎樣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在確定教學內容後,我沒有像以往那樣抱着教參,加上感覺去確定教學目標,而是先認真讀了《新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是這樣闡述與教材內容相關目標的: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課標年段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其中,“激發想象力,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些目標都是不可測的。必須轉換成具體可測的教學目標。於是,我把“大體把握這首詞的意思”轉換爲“能用自己的話表述整首詞的大體意思。”把“體會詩人的情感”轉換爲“對這首詞所表達的情感能說出自己的見解。”根據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這樣幾條教學目標:

1、誦讀《漁歌子》,讀出詞的節奏、韻味,能有感情背誦。

2、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詞的意境,對這首詞所表達的情感能說出自己的見解。

3、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激發他們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教學目標後的關鍵問題,就是採用何種方法促使目標達到最優化。我沒有像以往急着去動腦設計教學,而是充分閱讀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詩教學新視野之意象與意境》、市教研室劉春老師的《“淺”詩深讀的價值》、區教研室朱xx老師的《從詩歌鑑賞的角度教學古詩》等相關文章,聆聽了特級教師高林生、優秀青年名教師高青對古詩詞教學教法的解讀,網絡上觀摩了特級教師竇xx的《清平樂村居》,王崧舟的《長相思》、《楓橋夜泊》等名家的古詩詞示範課,我寫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在經過我校領導、區教研室領導的指導之後,形成了以上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認爲本課有兩個成功:

1、反覆誦讀,層層遞進。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擊掌踏歌讀出詞的節奏和韻味;感悟詞境後的美讀,要求層層深入,學生在遊戲中、在賞畫時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2、感悟詞境,授之以漁。

詩詞教學中,把握詩詞的意境是個重難點。不講,學生不得要領;講得多了,自然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在此環節中,我緊抓住詞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鷺飛”,通過想象閱讀——“什麼樣的西塞山?什麼樣的白鷺?什麼顏色?讓畫面動起來!讓我們聽到聲音!”引導學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說具體;通過比較閱讀——杜甫《絕句》中“一行白鷺上青天”與“西塞山前白鷺飛”裏的白鷺有什麼不同?啓發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西塞山“雲霧繚繞”、“山色空濛”的特點,使學生明白賞詞也應該像閱讀一樣要聯繫前後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這種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完本節課我還有兩點困惑:

1、本節課只學了一首詞,內容是否太少?而我又補充了兩首同主題的詞讓學生課後賞析。只在課後進行拓展合適嗎?會不會只是走過場?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的容量和落實課後的拓展?

2、試講時,我引導學生讀出詞的韻味,滲透了詞的“平仄”特點。我告訴學生“平”就是第一聲、第二聲,“仄”就是第三聲、第四聲。讀的時候遇平則聲音拉長,遇仄聲音縮短。區教研室領導在聽了試講後,建議我教學中不要滲透“平仄”的概念,果然效果要好得多。這讓我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理論知識滲透的“度”的問題有了思考。

  《漁歌子》教學反思2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豔麗的畫卷。所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爲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然後再聯繫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併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爲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在執教完本首詞,我的腦海裏便開始反思其中的遺憾與愧疚,收益頗多:

1、時間應該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讀指導的環節裏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到位。吟唱古詞,一來是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來是想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但這部分花的時間比預計多。

2、課堂上學生的發言積極性高漲,但我傾聽時卻不夠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是一門藝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當出現學生的回答有些偏離主題時,應該要仔細捕捉有關信息,作適時引導。

3、其實整堂課下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淡定,內心不夠平靜,沒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剛剛好。

總之,經過這一次的賽課,收穫很大。我將不斷學習,以求更上一層樓!

  《漁歌子》教學反思3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那麼,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輕鬆愉悅學好古詩詞,習得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這篇課文,覺得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一、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其實就是興趣。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

1、音樂激趣。於是,《漁歌子》開課時,我就播放動聽的《漁歌子》歌曲,讓學生猜歌名,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就精神抖擻。聯繫背景領悟詩人悠閒自在之後我又放吟誦《漁歌子》的曲子,並帶着他們一起悠閒地吟誦,他們無比歡快。

2、故事激趣。在學生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志和曾被皇帝賜官、賜名,後來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辭官,整天漫遊在山水之間。他釣魚又不設餌,他哥哥寫詞勸他回家等等。這些資料老師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來介紹,令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

3、繪畫激趣。其實好的一首詩就是一幅絕佳的畫,而《漁歌子》這首詞更爲明顯。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我根據詩詞內容在黑板上繪其景,引導學生輕鬆說其美,悟其意。

在這堂古詩詞教學中,我還採用“配詩樂”、誦讀比賽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二、自主學習

俗話說:“笨媽媽教出聰明孩子”。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聰明的“笨媽媽”什麼事情都讓孩子做主,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來越能幹。同理,課堂上,聰明的老師應該是把充分的學習時間,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纔會越來越強,語文素養自然就會提高。

1、把誦讀的時間還給學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於是,課堂上,充分讓學生誦讀,有範讀,讓學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比賽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教學《漁歌子》一課時,我讓誦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首先的初讀,讀準字音;帶着節奏讀,讀出音樂美;然後讀出韻腳“飛”、“肥”、“歸”,讀得有滋有味。詩詞初步讀懂了,接着在學生細細品味詞的美麗畫面時,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朗讀,讀得聲情並茂,抑揚頓挫。最後在聯繫作者張志和被貶後,乾脆辭官整日泛舟垂釣的背景資料,感悟他的悠閒自得時,孩子們還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於自己的聲聲誦讀中。不僅讀得量大,面廣,層次分明,而且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通過品讀語言、想象情境、體會人物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與感覺。此時,詞中美麗如畫的景、悠閒自在的人、興奮舒暢的心都洋溢在那童聲之中。

2、把想和說的時間還給學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往往在字數有限的詩句中容納豐富的內容,或表現極富特徵的生活場景,或表達真摯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中需要運用恰當的方法,爲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對詩人當時的動作、神情、內心、語言及所處的自然環境等細節展開了大膽的想象,並將想象內容大膽表述,內化成自己的感悟。

《漁歌子》通過短短27個字,描繪了一片色彩明麗、畫面清新的詩情畫意。在背景音樂裏,我用那柔美的聲音,聲情並茂地將學生引進這寧靜而美好的人間四月天。“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志和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着老師的朗讀,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後,老師繼續引導孩子們想象得更具體些,“這些景物有着怎樣的顏色?怎樣的姿態?在斜風細雨中,周圍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樣的變化?”同學們在音樂和語言的感召下,展開想象,紛紛述說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過形象再現,走進了這意境優美的春日中,走進了富有情趣的詞人心中。

爲了讓學生說得更具體些,更生動些,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上了遠處蒼翠的西塞山,飛翔的白鷺鳥,近處飄飄悠悠的粉紅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輕輕江水,淡黃色的肥美鱖魚,更近處,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悠閒地釣着魚。一幅美景就這樣呈現於眼前,這樣變抽象爲具體,學生看着、想着、說着,學得是那麼主動,學得是那麼積極。

3、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敢問是創見的蓓蕾,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師生談話時,特別強調要從小培養敢於提問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提問。於是,在自學《漁歌子》詩意環節,我要學生拿出筆,靜靜地默讀這首詞,參照註釋、插圖,讀懂了什麼,在讀懂的地方畫個“!”還有什麼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畫個“?”。剛開始時,大家都不敢提問,沒人舉手。我不慌不忙,面帶微笑,積極鼓勵、暗示:“學問,學問,就是要善於提問。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都好。”在我反覆的激勵之下,孩子們開始蠢蠢欲動了,由“什麼是箬笠、蓑衣”的簡單提問漸漸到 “漁翁爲什麼不回家?爲什麼要寫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問題了。學生有了自己的思維,敢於提出問題,一方面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爲學生創新和探索提供開放性的空間。在把問的時間還給學生時同時也把探究的時間還給了學生。

三、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不斷滲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1、藉助書中註釋。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可以藉助書中註釋來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2、藉助書中插圖。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首古詩都配以彩色的圖畫。如果能正確觀察圖畫,瞭解圖畫的意境,那麼對於這首詩的大意就能達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琅琅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4、邊讀邊想象。古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遠,具有想象豐富的特點。把詩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自己置身於其中,在想象中朗讀,昇華情感。這樣,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5、瞭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在基本瞭解了古詩大意之後,要想更深一層領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需要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通過了解張志和的背景資料,同學們知道了他不是爲了釣魚,而是爲了欣賞這裏的美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

不過,反思教學,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夠,所以出現問題不能很靈活的處理。如開課初,學生不知道詞的特點,“塞”的幾個讀音也不清楚,糾結的時間比較長,導致課堂還有一個環節沒時間了。再者,在讓學生自學時,老師有開放性的題目,“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老師放任學生,但是沒有很好的梳理、提煉。如果在此處很好的鋪墊的話,接下來引導學生想象的環節應該會更精彩。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但是我應該在遺憾中反思、前進!

  《漁歌子》教學反思4

一、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但還不夠成熟。

在設計中,我主要採用“自學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而在課堂上,老師只是起引導、加深點撥的作用,全部由學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詞的學習。整堂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在課堂交流時,往往參與度不夠。比如在學生欣賞畫面理解詞意時應該要利用課本中的畫面,學生更好理解。“斜風細雨不須過”在這句的理解上教師並沒有明確點撥,忽略了對比和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二、“吟詠”,體驗了詞的韻律美,但還不夠深入。

在課堂上,我播放了配樂,還播放了《漁歌子》改編的歌曲。學生聽了很新鮮,覺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樣地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吟詠這首詞。但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吟詠的形式,但整堂課時間的把控不足,在吟誦方面的時間不夠。

三、“拓展”,感受了詞情,但還不全面。

課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張志和的生平介紹,讓學生從中看出張志和一心遠離官場,真心隱逸山林的高潔情懷。還通過出示張志和哥哥的《漁歌子》與張志和的《漁歌子》的對比,體會到詞人“不須歸”的堅定決心。但對於拓展的詩歌學生讀的不夠,沒有加註釋,對於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總之,上這樣的彙報課,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感受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幫助。當然本節課也不足之處,自己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今後我將注重積累,以使自己能將評價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

  《漁歌子》教學反思5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豔麗的畫卷。所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首先出示課題,板書課題。接着讓同學們自讀這首詞,觀察這首詞跟前面兩首古詩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很容易發現這首詞的3、4句字數跟1、2、5句不相等,而前面兩首古詩的每一行字數相等。老師接着就告訴同學們,這就是詞的標誌,詞中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詞也叫長短句。漁歌子是詞牌名,不同的詞牌名也決定長短句的字數。詞牌名決定了詞的格式,與詞的內容無關,但今天這個詞牌名既是格式同時也是詞的題目,概括了詞的內容,因爲這首詞就是寫垂釣的漁夫的。

接着我讓學生抓關鍵詞體會,這首詞描繪的什麼季節、什麼地方的景色。學生通過“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然後我讓學生找找這首詞描繪了哪些景物。學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斜風、細雨。我問青箬笠、綠蓑衣是景嗎?學生回答這是漁夫的打扮,不是。接着我讓學生髮揮想象,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副什麼畫面。學生就根據這些景物,概括說了我見到的畫面有哪些景物,極其簡略,描繪得不具體、不形象,沒有美感。然後我就再引導學生講講,你心目中的這些景是什麼樣的?企圖把景描述得具體、生動、形象。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描述具體了一些,但跟我的想象和要求還差一截。於是我把我心目中的畫面描繪了一下,學生聽後,似乎有點感動,都面帶微笑,露出喜悅的神色。

經過這樣的想象之後,我們就請學生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詩句的意思。

  《漁歌子》教學反思6

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所寫的這首千古流傳的漁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卻從未被超越。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本首詞內容淺顯,生字不多,詞意境很美,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因此本課的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前那樣逐字逐句的翻譯,沒有一問一答讓學生回答,沒有過多講述,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恰當的引導,豐富的地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爲主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味,節奏,體驗詩人的情懷,“讀”“想”結合教導學生學習詩詞不但要讀還要思考,理解詞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開想象,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體會寫作意圖,從而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種讀的形式,從一開始的指名讀,範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讀到後面的配樂聽讀,師生對讀等。達到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在詩詞的學習中採用讓學生閉眼想象畫面的方法。問你看到了什麼景色?聽到了什麼聲音?聞到了什麼味道?在啓發想象下,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回答的十分踊躍,不僅僅看到了詩詞中連綿的西塞山,自由飛翔的的白鷺,盛開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鱖魚,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細細的春雨;聽到了鳥鳴,聞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風聲,魚的遊動……學生陶醉的眼神,動情的描述,給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動靜結合,聲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畫面。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僅可以豐富對詞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古詩詞的學習一定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節課我對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背景進行介紹,出示了張志和的兄長張松嶺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均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力浪起且須還。)這首詞,並設計了和學生一起對詩詞的環節。學生完全被帶入了兩首詩的意境中,最後有介紹張志和是一名直釣者,又問:“張志和釣到了什麼?”學生立即答到:“釣到了快樂,釣到了閒適,釣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學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釣”中情。

總之,給全鎮老師上這樣的公開課,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處,開始的緊張,在上課環節上的不夠銜接,對學生語言評價的不夠豐富,自己教態的不夠自然,然而這節課我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感受此次公開課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我也將會以此爲戒勉勵自己不斷去學習,在教育教學上取得進步。

  《漁歌子》教學反思7

《漁歌子》是唐代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江南風光,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讚美了田園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中,我緊抓情感主線,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詞的意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發現美景,體會詞中美景

詞中所描繪的江上漁舟,兩岸紅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鷺,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所以在教學時我通過圖片、音樂充分地讓學生進入到景美人愛的意境,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師生互動,營造輕鬆氣氛

課堂是師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個領域,而學生學習的精神面貌又取決於課堂的氣氛,因此我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的課堂氛圍,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於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學生也在笑聲中、沉思中、感動中一起領悟。

 三、談話交流,拓展加深體會

以往教學詩詞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通過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這樣顯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讓學生讀詞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再通過想象畫面對詞入座,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再讓學生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內容內化爲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後,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而結尾的拓展,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地抓住重點的字詞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比也更加深對該詞的理解。

 四、悟寫結合,拓寬想象空間

一篇教材要儘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而該詞就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從單調的字面表達到色彩明麗的直觀畫面,從枯燥的文獻資料到詞中對話的深刻體會,這都是學生髮揮想象,讓思想深入其中的過程。爲此,我在課上積極讓學生圖文結合,充分展開想象,使每幅生動的畫面內化爲語言,很好的鞏固了內化語言的功效。

然而,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我的遺憾甚多:

一、作爲公開課,我準備得較爲充分,但那天早上,臨陣出了點狀況,我沒有時間調試好課件,導致該渲染氣氛時的音樂,沒能及時呈現,冷場尷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個弊端,上課老是前鬆後緊,喜歡自由,未秉承章法。沒有做到教而有法,導致延時。加之課間音樂的打擾,讓人不堪其擾,學生也無心聽課,教學效果欠佳。

總之,詩歌教學爲古之經典傳承,用哪種方式能將其發揮到極致,還是我要挖掘和進攻的方向。教學有法,無法而至極致。亟待與各位同仁互通有無,共同進步。請大家對我的這節課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懇請各位不吝賜教,我將不勝感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