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

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一、由情景進入文本

爲了突出重點,充分展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從根本上擺脫冗長的情節分析和煩瑣的提問應答。我從談話導入: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結伴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那我們在島上都看到什麼情景了?

然後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我們”在島上都看到什麼情景。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瞭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語言文字的感悟

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以及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的方式方法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整體感知和領悟。其中“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徵;“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徵。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認識與體察過程。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用想象拓展課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羣結隊的幼龜從巢穴爬出的視頻後,畫面定格在衆多幼龜爬向大海,這時,我引導學生想象: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怎樣的情景?學生成功地對文本進行補充,使得羣鳥叼食龜羣的畫面在學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讓人感受到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是無法彌補的。從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們不難發現,課文的空白處成了學生馳騁想象的空間;而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的認識。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2

《自然之道》是人教課標本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個海島上旅遊時,看到一隻想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食肉鳥叼啄,於是焦急萬分,迫使隨同嚮導施以援手,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我們爲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美餐。我們爲此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

印象中,我是帶第三批學生學《自然之道》了。按理說,該老馬識途、輕車熟路的。但是,這些天帶學生讀《論語》,對“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的名言又反芻了一番:“有知識、有創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條爲師的標準,今年我教《自然之道》,還能“老調重彈”嗎?

“老調”,乃大部分語文老師所沿用的“調”,乃照搬教參的“調”。具體到《自然之道》一課,就是“先入爲主,引誘爲輔”:教師腦海裏已經認定向導知道“幼龜離巢進入大海時會先派‘偵查兵’探路”這一自然之道,再引導學生認同並討論:既然他知道,爲什麼還要救幼龜?翻看第八冊《教師教學用書》,裏面就寫着這樣的建議:嚮導的態度、做法也是一個激活學生思維發表個性化感受的引發點,可以引起課堂的爭辯:嚮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爲什麼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不過,不彈“老調”,先該怎樣改弦易張呢?我想,乾脆簡單點,把課堂完全還給學生,傾聽他們讀文後的真實想法。

所以,完成課文的初讀、生字識記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等任務之後,我請學生快速默讀一遍文章,再互相交流體會。

很快,有孩子發言時提到對“小泡泡”的理解。我相機板書“嚮導”二字,讓他們把目光聚集過來。接着,拋出一個開放性的探究問題:嚮導到底知不知道“幼龜離巢進入大海時會先派‘偵查兵’探路”這一自然之道?沒想到,學生暢所欲言,一下子說了四種意見:1、嚮導深知幼龜是偵察兵,救它會引發更大的災難。無奈遊客催促,被迫出手相救。2、嚮導雖然是生物學家,但並不知道加拉巴哥島綠龜的祕密,所以一同前往觀察。3、嚮導應該知道一點。他可能隱約覺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食肉鳥啄幼龜是自然規律,貿然出手可能不好。4、嚮導深知幼龜是偵察兵,但遊客們很焦急、很頑固,不聽嚮導的。爲了教育遊客,他決定給他們一個深刻的教訓。

說實話,一些孩子從未這樣欲罷不能,表現出如此豐富多彩的自我見解。所以,我及時誇獎學生,說他們比我所聽過的《自然之道》公開課上表現出色的學生還要棒!

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以後,我再引導他們聚焦:想清楚,你支持或反對哪種猜想?再回到課文,細緻閱讀,畫出相關“證據”。

不出所料,大多數同學細讀文本後,首先否定了第2種想法。證據就是描寫嚮導態度的兩個重要詞彙:“若無其事”和“極不情願”。沒想到的是,幾個孩子認爲第1種觀點也經不起推敲:遊客催促,嚮導長了嘴巴呀,爲什麼不馬上說明不能救啊?!嗯,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測。更有意思的是,預想中的爭辯發生在第3、4種觀點的支持者身上。

支持觀點4的學生(恰好是性格比較急躁的幾個頑皮男生)覺得,嚮導有“若無其事”地暗示過遊客,但那些遊客聽不懂,所以必須讓不聽勸告的人好好看看,違背自然之道的下場。在殘酷現實面前,纔可以轉變某些人的固執。觀點3的支持者則從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證據:“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如果嚮導決定拿更多綠龜的生命去教育遊客,爲什麼還會“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幾十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文章最後嚮導是後悔地悲嘆“我們……”,而不是說教式的 “你們……”

試想,如果沒有把課堂真實的思考空間和自由表達的權利充分還給學生,能閃現出那麼多可貴的思維火花嗎?能產生那麼多你來我往、有理有據的激烈交鋒嗎?

真實課堂的驚喜,還在延續。

當我請學生交流自己通過各種途徑所得知的人們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違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時,張祺同學談到一個她認爲人們違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很有趣:一些小貓、小狗被主人穿上鮮豔華麗的衣服,不好。小動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人類卻要多此一舉,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們,它們內心一定不喜歡這樣。聽到這裏,調皮的陳源廣趁機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鬨堂大笑。不知怎的,我靈感頓生,找到了這些天苦尋不着的“鑰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動員大家參與全國小學生‘新思路’作文大賽,雖然也給你們專門做了《觀察想象》的寫作指導,卻發現交上來的文章要麼拿舊作充數,要麼還是打不開思路,平淡無奇。想想看,張祺說的不就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嗎?如果融進她剛纔的感悟,配以好的形式,比如寫成童話《我不想穿衣服》,該是多麼的生動、新穎啊……”

教學之道貴在“真”。有了“真”的前提,教師才能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呵護他們的個性,孕育他們的靈性。持之以恆的真實課堂,也一定會出現創新的曙光。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是一篇敘事性哲理故事。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衆多的網絡教學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發展順序(即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我也曾以此爲教路指導過學生親觸文本。但學生對此學習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師牽着走,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對文本所呈現的自然之象難以形成鏈條。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從單元主體(感悟自然)入手,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形成了兩條教學主線:一是瞭解自然(幼龜的生活規律);二是探尋自然之道(人類是如何違背規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從課題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麼?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這一自然之物的?學生在自讀中能找到九句描寫幼龜的句子。然後,讓學生細讀這九句話,思考:從這九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形體特點,繁殖規律,活動方式。……)在形體特點中感受幼兒龜的弱小,在繁殖規律中感受幼龜的龐大家族;在活動中感受幼兒龜的謹慎;在結局中感受生存的惡劣,引發質疑。這此都是海龜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從我們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觀察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發現幼龜——抱龜入海——羣鳥食龜——搶救羣龜”),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嘆),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製造教學衝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或品讀,或感悟,或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如預期的精彩。但在教學之後,與一名師交流,交談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這是敘事性哲理故事,要讓學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試想,我的這種教學看起來教路清晰,其實有點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實的閱讀分析,與當前的課改理念相背。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出於好心,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

正當我們爲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白瞭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最後我在班上就“嚮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爲什麼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討論的過程令我驚歎,他們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認識七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 偵察 愚蠢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自然對人類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啓示。

  【教學難點】

理解嚮導話,體會文章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語引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麼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九課《自然之道》(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誰願意當小老師領讀這些詞。

(開火車複習詞語)

2、把這些詞帶入課文中自由速讀,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麼呢?

3、指名說。

4、說得真好,你們願意看看可愛的海龜嗎?(師點幻燈片,邊看邊說)

5、看完後,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三、以演促讀,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愛的小海龜卻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齊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出句子)

2、這是一件什麼蠢事呢?

⑴ 學習三、四、五自然段:

① 請同學自由選擇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② 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③ 指名彙報,學生補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龜:欲出又止 偵察 躊躇

潮鶇:企圖。

四段:指導讀。

抓住重點詞:焦急 若無其事 冷淡 極不情願

解釋:規律

④ 大屏出示並比較句子。

Ⅰ 我們幹了一件蠢事。

Ⅱ 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學習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自由讀6-7自然段。

② 同桌討論。

③ 指名說。

④ 嚮導由冷淡到不情願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後一句。

⑤ 同學們,當海灘上最後一隻海龜艱難的爬進大海,看到那長長的沙灘足跡時,你最想說什麼?

⑥ 指名說。

師引導:萬事皆規律,有法天下和。(板書)

  四、小結

1、出大屏,佈置自選作業,生寫師巡並指導。

2、指名讀。

  五、佈置作業

1、完成本課練習冊。

2、推薦讀課外書。

  【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能緊緊抓住教學重點,以讀,演 悟等多種形式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明白嚮導最後的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萬事皆規律,有法天下和。學生說的積極性很高,最後小練筆,學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節課也有不足:

1、課題中的道還應在課尾小結時再點一下就好了。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所加強。

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鑽研,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

2、通過品析詞語,感悟作者用詞準確、精妙,使學生領悟讀書之道。

教學設計簡錄

1、同學們,大家好!今天讓我們繼續跟隨作者一行人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看看,看看那的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落日的餘暉灑滿了海面,在柔軟的沙灘上,我們有了一些發現,發現了什麼?(幼龜)你是從哪一段發現的?

二、品讀

1、請同學們翻開書,默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並將描寫幼龜的句子畫下來。

師:剛纔每個同學都靜心地讀書思考了,誰把你畫的句子讀一讀?

師:和他畫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很好。你們都找得很準確。

請你們再讀一讀這兩句,體會一下這是一隻怎樣的幼龜?

你們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找出關鍵字詞?

師:相機板書:探 欲出又止 躊躇不前(好,同學們找得非常好。)

2、表演“探”與“伸”

師:這裏的“探”字,我能不能把它換成“伸”字呢?

師:大家都認爲不行。它們有什麼區別,誰能上來表演“探”和“伸”的動作。

師:這就是你的巢穴躲進去吧,同學們要認真看,他的哪一個動作是“探”,哪一個動作是“伸”。(生表演)

師:謝謝你的精彩表演。剛纔他表演的第一個動作是?

師:對,“探”。那“探”和“伸”又什麼不同呢?你來說(生答略)

師:哦,“探”只是把頭伸出一點點,試探,那他與後面的哪一個詞呼應啊?“偵察”。是呀,這隻幼龜就像一個小小的偵察兵,它特別的---警惕,這從側面反映出食肉鳥怎麼樣呢?動作敏捷,所以幼龜怕成爲其口中之食是吧。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食肉鳥,有哪些?

嘲鶇、鰹鳥、海鷗。它們都是食肉鳥,在同學們的眼裏也許他們是美麗的,可愛的,然而,他們卻是幼龜的殺手,可怕的天敵。

3、對話“欲出又止”

師:所以這時這隻偵察兵幼龜“欲出又止”,它之所以想出去,是因爲什麼?(他要回到大海。他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

幼龜之所以又不想出去,是因爲什麼?(害怕外面有食肉鳥。)

師:這個“欲出又止”與後面哪個詞意思相近,前後呼應?

“躊躇不前”是什麼意思?你來說(生答略)猶豫不敢向前,體會得很好。

三、拓展

如果你正在場親眼目睹了這一情形,你會怎麼辦,會救這一隻幼龜嗎?

教學中的亮點:選準了關鍵詞,也抓住了關鍵的句子,通過關鍵詞的理解來領會句子的含義,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探”和“伸”的不同,更好的理解幼龜的小心和謹慎。

教學中的不足:

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本節課讓學生從關鍵字詞中體會了幼龜的小心謹慎,但並沒有把這種理解帶入到朗讀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

教學後的思考:

上課前我在教案上進行了精心準備,但在備學生這一塊還做得不夠。沒有很好預設出學生會怎樣想,怎樣回答,導致學生的回答與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所出入,影響了課堂進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做好各方面的充分準備。

在關鍵詞的講解上形式做到了多樣,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理解了幼龜的小心謹慎,但在朗讀方面做得還不夠,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朗讀要求有所提高,學生學生沒有達到朗讀的要求時可再請其他學生讀或老師範讀,以達到朗讀的提高。

在評價學生時,老師應做到評價語切實有效,並起到對學生激勵的作用,不斷優化自己的評價語。

最後教師應加入過渡性語言,聯繫到課文主題,使學習內容上得到昇華。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7

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學,諸多感觸涌上心頭,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爲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生動活潑主動進取全面發展的平臺。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麼,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這是我在這節課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它對領悟情感陶冶情操培養情趣很有好處。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強調的就是讀。這節課中,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教師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的進取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評價猶如催生劑,給學生以力量,給學生以風貌,給學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於心而未能明於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矯正自我,改進教學,使教學日臻完善。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8

《自然之道》這一課分爲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講字詞,第二課時主講課文。對我而言,這一課的教學是有些難度的,因爲它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就意味着要教好這堂課就必須要讓學生深入課文細細體會其中的精髓,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感覺到由於第一課時的課我的估計失誤,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一課時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我對第一課時的課進行如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反思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一篇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由於第一課時主要以學習生字詞爲主,所以我在設計中也強調了生字詞的學習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初讀課文,讓學生能夠掌握文本內容

2.讀生詞,糾正讀音。解釋幾個成語的意思。讀的方式有個別同學讀,齊讀,開火車讀,男女生交替讀等。

3.生字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讀和寫。讀的方式有請同學讀,齊讀等。讓同學們自己發現快速記憶的方法,並給予適當的補充。讓同學通過書寫的方式發現不足之處並及時糾正。

4.學習課文1——2自然段

我感覺教學設計基本可以讓學生掌握字詞並進行一定的拓展,但是讀字詞的方式有些單一,書寫時也可以增加一些環節讓學生髮現如何更好地記憶。

二.教學過程

整體能夠比較流利地將課講下來,但是由於我記錯了時間,導致教課的整體進程過快,一些本應該進行拓展和訓練的地方都沒有進行到位,而且課堂的整體氛圍也沒能充分調動起來,這是一個失誤。時間的問題也是今後我必須要注意的一點,這是給我的一個警示。

三.出現的問題

1.PPT上的要求要與教師說出來的要求一致,我在PPT上呈現的是“自讀課文”,在課堂上說:“大聲朗讀課文。”這樣可能導致任務不明確。

2.在進行評價時,不要說:“挺好的。”要善於運用肢體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評價。

3.在進行文字的訓練時,不應該說:“不要寫成什麼。”這樣說的話很可能會將學生引入錯誤的方向。

4.PPT上出現的問題太多,要儘量在心裏想問題。

5.語速太快,成語解釋的時間過短

6.講伏筆的地方佔用時間較多

四.建議和改進措施

1.在進行投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點評,在展示學生書法時要適當進行表揚。

2.語速要稍慢一點,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

3.在播放圖片時可以加上一點背景音樂,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4.把握好時間,合理安排每一個環節。

5.在同學們寫字的時候,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寫字姿勢。

6.注意聲音,要抑揚頓挫,調動氣氛。

7.在同學們讀書討論時要微笑着環顧四周

這一課時的教學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和幫助。我希望這些問題在我以後的教學中能儘量避免,將我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一一改正,希望我以後的教學能更加完美。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9

《自然之道》。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使同學們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

聯繫上下文理解感悟。如,引導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找出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緊張”、“焦急”,師提問:此刻“我們”爲什麼會緊張、會焦急呢?

對“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隻朝鶇突然飛來,他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回沙灘去”一句,你們是怎麼理解的?引導學生感知:“我們”之所以緊張和焦急,是因爲我們爲幼龜的安危擔憂,說明“我們”有保護動物的善心等等。

聯繫對比理解感悟。如,眼前發生的慘劇讓大家感到很“震驚”。是怎樣的慘劇呢?爲什麼作者不用“吃驚”而用“震驚”呢?教師適時讓學生認真看課文插圖,追問:你們看到了什麼?你們還看到了什麼?你還看到了什麼?

換位思考理解感悟。如學習課文第8自然段時,可以採取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不足之處。一是學生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佔着不小的比例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對朗讀的處理,沒能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一起來,從而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顯得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0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自然之道》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教學反思:每次總是在完成教學過程後,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後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關於質疑,這是自勝利聽課回來後,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自然之道這節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案繼續進行,使這個環節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爲主要是因爲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2、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採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後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節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係,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後每上一節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反思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於心而未能成於行。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1

《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每次總是在教學過程完成後,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後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採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後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節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係,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後每上一節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2.關於質疑,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本節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案繼續進行,使這個環節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爲主要是因爲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審視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於心而未能成於行。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2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篇課文,所以拿在手上多讀了幾遍。當我讀第二遍時,我的內心就被文本所蘊涵的人生哲理所震動。今天,在課堂上邊教,我的思緒邊飛。這篇課文不僅讓我懂得了我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還應懂愛,會愛。人往往因爲愛,但不懂方法而造成被愛所傷害,甚至毀滅。

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爲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是通過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的。

一、聯繫生活,激發興趣。上課開始和學生交流:“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樹木春天發芽,秋天落葉;人白天工作學習,晚上休息。。”來理解這就是自然規律。讓學生討論“人們如果不按照這樣的自然規律來生活將會怎樣?”來理解違反自然規律將會給人們帶來什麼不良影響。通過討論,爲了解海龜的自然規律做下鋪墊。

二、抓重點詞句,體會文本內容。抓住“爭先恐後”“稍不留心”來了解幼龜的生存受到食肉鳥的威脅,從而理解出巢前偵察情況是幼龜生存的自然規律。讓生討論:外面安全,幼龜們將怎麼做?外面不安全,幼龜們又怎麼做?在學生理解了幼龜的生存規律後,也就明白了同伴們的做法是違反了幼龜生存的自然規律。

三、抓人物情感的變化。讓學生交流同伴們愛不愛海龜?從哪些語句看出?他們希望海龜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但結果怎樣?通過討論,讓生明白:愛要懂得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3

生本的理念是讓每一個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給每個同學一個創造的機會。讓同學們成爲學習的小主人,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爲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自然之道》的先學小研究

六年級班組姓名

1.自然之道指什麼?

2.你瞭解太平洋綠龜嗎?

3.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課文哪些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解。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可以聯繫你所瞭解的事例談),並說感受。

5.拓展活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查找與自然相關的資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PPT、講故事等進行彙報)

一、對學生課前小研究的反思:

第一次在研究課上運用“3+1”教學理念說實在的心裏確實沒底。從準備到上課可以是焦作到解放的過程。爲什麼這麼說,請聽我細細道來。從接到通知,就着手準備。先確定上課的內容,我讓學生自己選擇,經過討論,確定上第五單元。這一單元主題是“科學與發現”,如此看來,學生對奇妙而有趣的大千世界好奇,感興趣。接下來,我以生本理念想對這一單元整合來上,但事與願違,我絞盡腦汁找不到切入口,先學小研究設計不出來。於是我調整了內容,最後由我決定上《自然之道》。

生本的理念是讓每一個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給每個同學一個創造的機會。讓同學們成爲學習的小主人,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爲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設計先學小研究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設計。但收上來的作業效果,不太滿意。學生的設計要嗎問題太過簡單,要嗎問題的答案沒有研究價值,不夠開放。要嗎學生的問題設計口吻不對。在參考了於素雲老師帶回來的範本後,我設計了先學小研究,國慶節期間讓學生做。回校第一件事,我檢查了學生的先學小研究,讓我歡喜讓我憂,高興的是:1.你瞭解太平洋綠龜嗎?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4.自然之道指什麼?學生的作業效果較好。但令我不滿的是:3.課文哪些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解。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可聯繫你所瞭解的事例談),並說感受。5.旁徵博引——自然之道可引申“之道”?(廣泛閱讀相關的書籍、查找資料,與小組同學找個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研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PPT、講故事、訪談等進行彙報)第三題,學生答不到點子。第5題,學生基本空着不寫。根據以上情況,我對先學小研究再一次修改。如上表,利用信息課,還有兩節語文課我手把手教學生上網查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的作業總算讓我輸了口氣。

二、課中小組及全班交流情況反思:

教學時,教師組織教學5次,時間分別是2,4,2,10,1,教師有效講解2次,時間爲2,1,學生時間:1.討論時間:4分鐘。2.回答問題時間:6分鐘。3.練習時間:講故事14分鐘,演講2分鐘,幻燈片4分鐘。學生參與學習情況:1.學生彙報人次25人次,回答有效問題個數,15人次,回答無效問題個數0個,課堂生成精彩之處:推進大閱讀,學生查找資料較豐富。

三、整體感受與反思:

這節課能體現出“生本”理念,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現,可看出,學生課前小研究花了不少時間去查找資料,完成練習。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訓練。教師上得輕鬆。但是,學生對課文的體會感悟過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反思還是自己對生本的理念理解太狹隘,“3+1”學生練得多,老師講得少。問題的設計光是考慮開放性,沒有想到文本的聯繫。因此,先學小研究的4.課文哪些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理解。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可以聯繫你所瞭解的事例談),並說感受。再一次修改:1.仔細讀文3——8小節,說說當看到幼龜被咬,作者(同伴)以及嚮導態度各是怎樣的?爲什麼?⑵當救了幼龜偵察兵之後,看到羣龜魚貫而出,作者(同伴)及嚮導各表現怎樣?爲什麼?2.從發現幼龜偵察兵被咬,到那隻幼龜被救之後,作者等人態度爲什麼會發生那麼大改變?你從中悟出什麼?修改後,問題細化了,更有指向性,幫助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4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

其實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並沒有理好思路,不是我沒有去備課,在上週六時,讀着課文,我沒有思路,沒有找到切入點,儘管我也上網搜索了別人的教學設計,可是覺得並不滿意。也不是覺得他們的設計糟糕或者吹捧自己,而是覺得他們的設計並適合自己的教學,或不適合自己的班級。

週日晚上,我再讀課文,說來好笑,我的牀頭就放着自己的教學課本,睡覺前讀讀,尋找一些靈感。“勤能補拙”,因爲有時無法給備課留太多的時間,於是就這樣來彌補。

還是理一下頭緒吧,即使什麼都沒有,就帶着孩子去讀一讀課文,說一說感想,只要思從文中來,想從文中來,那麼總能吸收語言,感悟文本。

釋題入手

《自然之道》,那麼先解決課題吧。課始,我說:“孩子們,放眼我們周圍,自然界一切變得奇妙。你們有否覺察?”他們說了現在春季的動物、植物的特點。

“是呀,春暖花開,燕子歸來,這是自然現象,也是自然——(學生齊答:之道),那麼你們能明白自然之道是什麼嗎?”

“本來就是這樣的。”“必須這樣存在的。”“原由的規律。”

他們能意會了,我想在課後再讓他們說說還有什麼現象也是自然之道,那麼他們就會領悟了。

初讀置疑

我對孩子們的讀書很放心,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他的困難也不在朗讀上,最困難的一個也能在我上課前就將課文讀熟的。但是這課的字詞有些麻煩。解決“攔路虎”,他們也應該沒有問題。

有時,我佈置:自己將課文讀讀,想想你在預習中碰到了哪些困難?有什麼問題?好了,與同桌一起交流字詞。

他們很快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我到那幾個孩子身邊去,不過他們的同桌已在提示他們了。

然後,朗讀課文,我覺得第一課時先保證讀書的時間,不管怎樣,只有將書讀好,才能進行其他學習。

讀完課文,我讓孩子們將他們的疑問在小組內解決,還不會的提出,在全班同學中交流。這樣,字詞方面就比較少,有些也可以在結合課文學習進行理解。

釋疑學習

小組學習好了後,我請小組長將本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除了幾個是一些“豆芽爲什麼會長出葉子“這樣無聊的問題,有兩個問題我讓學生討論交流。

問題一:嚮導知道“自然之道”,爲什麼要抱起那隻幼龜想大海走去?

問題二:嚮導既然知道這是一隻“偵察兵”,爲什麼不乾脆將這隻幼龜重新趕回巢穴。這樣後面的幼龜就不會出來了。

問題一我在上課之前考慮過,本來就決定讓孩子們自己去討論解決的,主要的是我心裏也有底,這樣才能引導他們。

孩子們的討論也比較深入:

看法一:嚮導是知道這是“自然之道”,但他的同伴們不知道,反過來指責他,爲了讓他們見識一下這樣的規律,所以就這樣順他們的意思去做了。

師:對呀,他們本來就是來見識幼龜是怎樣爬向大海的,現在就讓他們看看這中間的挫折吧。

看法二:嚮導被指責“是見死不救的人”,在面子上覺得過不去,就抱着幼龜朝大海走去了。www.ertong6.com

師:人的面子有時真是害人。

看法三:他們這樣自作聰明,就讓他們看看這樣的後果吧,破壞自然規律就沒有好結果。

師:你的想法有總結作用了。

……

最後,我還是根據“嚮導若無其事地說‘叼就叼吧,自然之道’”這句話來理解,不過也覺得這樣都有道理。

可是針對問題二:我沒想過,讓他們討論,他們也覺得是嚮導考慮不周,要不可以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只能說:我們下課後再想想吧,可能是嚮導沒有我們小孩子聰明。

今天繼續上第二課時,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好的方法。學習完了課文,我就拓展12課的《大自然的啓示》來學習了一個章節。

後續:這樣的課文,我真的還是有些問題,主要是自己備課的不足,可能太粗糙了。這單元是說明性的文章,那天看了二月蘭的有關說明文的教學反思,我也仔細琢磨了一回,我的悟性不怎麼樣,讓他山之石也攻不了玉。

不知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朋朋救命呀!

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5

在校的“兩同與兩不同”(同一年級上同一課,不同教師採用不同的教法)研究課中我上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續,講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成爲食的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

在多次研文本參考許多相關的教學設計後,我決定上第一課時,並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遊、偵察、愚蠢、爭先恐後、若無其事”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欲出又止、躊躇、極不情願、爭先恐後、氣喘吁吁等詞意。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方法。

4、通過句子的對比指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及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5、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上課時我採用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整合導入

1、讀單元導讀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2、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自由朗讀,疏通字詞

(一)出示課件,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字理識字區分形近字:幼幻,啄逐

2、指導書寫啄。

3、檢查詞認讀與理解情況(相機表演理解:氣喘吁吁)

三、初讀課文

每人讀一句比賽讀全文,要求:讀音準,不添字,不漏字,聲音響。

四、學習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1.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之道?請同學們自由快速地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抓住旅客、嚮導的不同表現,學習“救龜”段

上課時前三年環節都很好,到了第四個環節,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出現了從末出現過的問題:一位學生在概括時差點把課文都複述完了。班上了孩子們都聽得不耐心了,看着她沒完沒了地說我可真差急啊,很想打斷她讓她坐下,但這個孩子平時就不敢回答問題當着這麼多的老師的面讓她坐下,一來打擊她自信心,其它的孩子也會下課後取笑她的。於是,我一直等到她說完坐下。看看時間已經沒有辦法按計劃授課了,有了問題就得解決問題,這是我上課的一慣作風,於是我引導學生討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更好並臨時加上了理請課文條理的環節:

1、迅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幾節寫了救龜?哪幾節又寫幼龜受到傷害的?

2、試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獨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3、觀察板書總結出把各段的段意連起來的最基本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快地簡短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就連那個女孩也再次勇敢地舉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們在這一前一後的對比中,體會到了將段意連起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課後,聽課的老師們覺得我的課上得很紮實,學生是真正的有收穫。我原來是多麼的遺憾這節的容量太少,沒能好好地展現閱讀指導使課堂的目標顯得太簡單。但看到孩子們學習的進步,聽到老師們的認可,我認真地審視了原來的教學設計,發現自己加入的環節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將最後一個環節取捨讓更多的學生有時間領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本次教學讓我深深地領會到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不應該貪多求深,正如今天沈大安老師說的:“教學目標要適度,寧少勿多,寧低勿高,每天進步一點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