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爲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斷句(10種類型)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於什麼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爲)

8.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練習:

一 、判斷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爲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並,豈足託乎!(《赤壁之戰》)

(4)公子姊爲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

君竊符救趙》)

(5)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沈括《活板》)

(6)我爲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8)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9)"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10)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1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

(17)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18)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9)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二.被動句(9種類型)

1.而君幸於趙王。(於)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4.受制於人。(受於)

5.爲天下笑,何也?(爲)

6.羸兵爲人馬所蹈藉。(爲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爲所虜。(爲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練習:

二 、被動句

(1)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7)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並,豈足託乎!"(《赤壁之戰》)

(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13).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誌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爲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於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於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於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餘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於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2)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於管佟⒗忠悖 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罰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在?(《鴻門宴》)

(7)客何爲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後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採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後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後省)

③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後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後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後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後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練習:

六 、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2. 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 賓語的省略

(1)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2)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12)權以示羣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

4.介詞的省略

(1)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3)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之戰》)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爲“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爲“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爲“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爲“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爲“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爲“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係。翻譯爲“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爲“與相比”

9. 何爲?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爲“爲什麼呢?”“怎麼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係。翻譯爲“既然這樣,那麼”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爲: “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練習: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爲?”(《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2

在文言句式裏,虛詞的連用不是爲了表明一種語氣,而是代表着一種特殊作用,這種固定形式也比較常見。

1.表比較作用。常見有孰與無如何於等。

①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司馬遷《鴻門宴》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孰與相當於跟相比誰更

③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無如相當於沒有像

④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何於相當於跟比。

2.表被動作用。常見有爲所爲所見於等。

①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某種原因。常見的`是所以,相當於的原因。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②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認定作用。常見的有於是然也。

①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賈誼《過秦論》

於是相當於在這時候。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3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爲“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爲“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爲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牀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係的句子,叫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斷句的形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常見的有如下幾種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爲”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6、藉助於副詞“即”、“則”、“皆”、“乃”、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可直譯爲現代漢語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詞“非”、“莫”、“無”等表判斷。

7、無標誌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8、少數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時還錯雜使用,不過還是判斷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荊軻刺秦王》)

譯:今天去了而不回來(好好覆命)的是無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

譯: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強迫你你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譯: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爲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

5、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譯: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

6、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譯: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遊褒禪山記》)

譯: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遊褒禪山記》)

譯:現在將“華”讀爲“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

譯: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

譯: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

11、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禪山記》)

譯: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

B、“……也”。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當作東部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

2、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這是寡人的過錯。

3、今老矣,無能爲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譯: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

4、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我們還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氣也。(《鴻門宴》)

譯:這是天子的雲氣。。

6、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譯:此刻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目的是針對沛公。

7、竊爲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譯:鄙意以爲大王不應該這麼做。

C、“……者,……”。

1、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譯:我留下來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與他一塊去。

2、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

譯:不這麼做,你們這些人就愛你過來都將被他所俘虜!

3、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遊褒禪山記》)

譯: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譯: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鴻門宴》)

E、用“爲”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1、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鴻門宴》)

譯: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

F、藉助於“則”“皆”“乃”“非”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1、問其深,則其雖好遊者不能窮也。(《遊褒禪山記》)

譯: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探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

2、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翻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賦》)

譯:假如不是我的。

G、無標誌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1、君家婦難爲!

譯:而是你家的媳婦難做啊!(《孔雀東南飛》)

2、劉備,天下梟雄。

譯:劉備是天下的梟雄。

H、少數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譯:我們都是被逼迫的。(《孔雀東南飛》)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現代漢語一般用“被”引進主動者,但文言文表被動的方式較多,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用“爲”、“所”、“爲……所”、

“於”、“見”、“見……於”、“被”字表被動句。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來推斷。

(一)用“於”“爲”“爲……所”“見”字表被動句。

A、靠“於”引進主動者。

1、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B、在動詞前加“見”,表被動。

1、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鴻門宴》)

譯:而燕國被欺凌的恥辱就可以除掉了。

2、漸見愁煎迫。(《孔雀東南飛》)

譯:漸漸被(顧念母親從此孤獨無靠的)憂愁煎熬壓迫。

C、在動詞前加介詞“爲”,表被動

1、吾屬今爲之虜矣!(《鴻門宴》)

譯: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D、用“爲……所”或“爲所”連用結構,表被動。

2、吾屬今爲之所虜矣。(《鴻門宴》)

譯:我們這些人都會被他俘虜。

3、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

譯:你們這些人都將被被他所俘虜!

E、用“被”表被動。

1、今日被驅遣。《孔雀東南飛》

譯:今日被休棄。

2、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譯: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荊軻刺秦王》)

(二)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

1、婦女無所幸。

譯:婦女沒有被寵幸。(《鴻門宴》)

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爾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譯: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於當時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從心裏歸順!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現象,當文言文的省略情況比現代文多見,也較複雜。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A主語省略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D定語省略

E介詞省略

F定語中心語省略

A主語省略

此種省略在翻譯時不譯出來,要譯則要在所譯內容之外加括號。

1、(蘇子和客)相與枕藉乎舟中。

譯:(蘇軾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墊着睡着了。(《赤壁賦》)

2、(蘭芝)十三能織素。

譯:(蘭芝)十三歲就能織白絹。(《孔雀東南飛》

3、(沛公)坐須臾。

譯:沛公坐了一會兒。(《鴻門宴》)

B謂語省略(在翻譯時必須翻譯出來)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C賓語省略(在翻譯時一般要譯出來)

1、遣去慎莫留(她)。

譯:千萬不要留她。(《孔雀東南飛》

2、戒之慎勿忘(這個悲劇)

譯:以此爲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悲劇。(《孔雀東南飛》

3、人不敢與(之)忤視。

譯:人們不敢對他正眼相看。(《荊軻刺秦王》)

4、豎子不足與(之)謀。

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鴻門宴》)

5、則與(之)鬥卮酒。

譯: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鴻門宴》)

D定語省略

1、主簿通(太守)語言。

譯:主簿傳達太守的話。(《孔雀東南飛》

2、樊噲側其盾以撞,(交戟)衛士仆地。

譯:樊噲側着盾牌一撞,交戟的衛兵們跌倒在地上。(《鴻門宴》)

E介詞省略(必須要譯出來)

1、沛公軍(於)霸上

譯:沛公在霸上駐軍。(《鴻門宴》)

2、徘徊(於)庭樹下。

譯:在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3、躡足(於)行伍之間,而崛起(於)阡陌之中。(《過秦論》)

譯:腳踏在戍卒行軍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縱橫的行途中舉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的語序一般以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狀語在前,動詞在後;謂語在前,賓語在後。如果這種順序被顛倒,就成爲“倒裝句”。文言文的語序倒裝主要有四種:

A主謂倒裝。

B賓語前置。

C定語後置。

D狀語後置。

A主謂倒裝。爲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會把謂語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譯:你太不聰明瞭!

B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曷”、“胡”、“惡”、“焉”、“誰”、“何”、“奚”、“安”等作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裝)

譯:現在在哪裏呢?(《赤壁賦》)

2、而又何羨乎?—(何羨是羨何的倒裝)

譯:又羨慕什麼呢?(《赤壁賦》)

3、大王來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裝)

譯:大王來時帶了什麼東西?(《鴻門宴》)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賓語必須是代詞;句子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詞表否定,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1、嬉戲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裝)譯:遊戲時不要忘了我。《孔雀東南飛》

2、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裝)譯:但是我沒有料到自己能先進入關中(《鴻門宴》)

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裝)《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鄒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宋何罪之有

譯:宋國有什麼罪過。

介詞賓語提前

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譯: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

C定語後置。

文言文雖有修飾詞放在中心詞前面的,但爲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多數把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所以構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點。

定語後置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者“”之“”而“作標誌詞,形成“中心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二是數量詞作定語時,也常後置。

1、凌萬頃之茫然。—(茫然是萬頃的後置定語)

譯:越過茫茫的江面。(《赤壁賦》)

2、客有吹洞蕭者,—(吹洞簫是客的後置定語)

譯:有吹洞簫的客人(《赤壁賦》)

3、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是白璧的後置定語,一雙是玉斗的後置定語)

譯:我拿一雙白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給亞父。(《鴻門宴》)

4、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舉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後置定語)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暗示項王。(《鴻門宴》)

D狀語後置(也稱爲介賓結構後置:於/以+介賓短語)

1、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應爲“月於東山之上出,於斗牛之間徘徊”)(《赤壁賦》)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觀)(《遊褒禪山記》)

3、燕王拜送於庭。(應爲“燕王於庭拜送。”)

譯:燕王親自在庭前拜送。(《荊軻刺秦王》)

4、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應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於項羽言曰。”)

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鴻門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