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文言文難句的翻譯規律

本文已影響 3W人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文言文難句翻譯規律

文言文難句的翻譯規律

編者按:小編爲大家收集了“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文言文難句翻譯規律”,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難句是由文言詞按照一定的文言句式組成的,文言難句翻譯之“難”,主要在於對文言詞義和句式的理解有困難。其中,文言詞義的理解難度更大,因爲有很多文言詞義跟現代漢語詞義不一樣,同學們不容易理解。詞義不能理解,句意也就不能正確譯出。同學們必須準確理解文言詞義,這是解決文言難句翻譯這個問題的關鍵。文言詞義的理解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 .注意詞的古今異義

由於詞義的發展變化,有的詞古今意義有所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例如,“去”的現今常用意義是“到… 去”,古代的常用意義是“離開”,動作趨向古今恰恰相反。《燭之武退秦師》 中“亦去之”應譯爲“晉軍也離開鄭國”。“偷”今義常指“偷竊”,古義常解爲“苟且”“馬虎氣《 商君書· 農戰》 中“善爲國者,倉凜雖滿,不偷於農”,此句應譯爲“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糧倉即使充實,對農業也不馬虎”。

2 .注意一詞多義

有的文言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如果理解有誤,也容易導致文言難句翻譯的失誤。例如“兵”:

斬木爲兵(兵器),揭竿爲旗(《過秦論》)

項羽兵(軍隊)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鴻門宴》)

皮池喬木,擾厭言兵(戰禍)(《揚州慢》 )

3 注意詞類活用和通假字

常見的詞類活用,有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意動、使動,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用作意動、使動;動詞的使動用法等。還要注意通假字。例如:

既東(向東,名作狀)封(把… … 當做邊疆,意動)鄭 (《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雲(像雲那樣,名作狀)集響(像聲響那樣,名作狀)應,贏根而景(通“影” )從 (《過秦論》)

4 .注意辭格典故

在文言文中常會遇到一些不易翻譯的含修辭格的句子。如司馬遷《 報任安書》 中“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縹繼之辱哉”一句,“縹繼”代指一種刑罰,譯句則應表明;

又如《左傳· 嘻公四年》 中“君惠徽福於敝邑之社櫻,辱收寡君… … ”一句,很隱諱、委婉地表達了意思,翻譯時則應表明其用意,譯成“您如果不毀滅我國,肯跟我們結成同盟… … ;

再如王勃《 滕王閣序》 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用了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的故事來影射不得志和受貶斥的遭遇,發泄他的“時運不齊,命途多外”的感慨,翻譯時可用“就像… … ”一類句式表明語意。文言文中還有一種特殊的修辭格“互文”,翻譯時要加以還原,補全意思。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 )、“岸芷汀蘭”(《岳陽樓記》 ),這是互文見義,可譯爲“主人、客人一同下了馬,一同上了船”和“岸上和小洲都長着小草和蘭花”。

碰到典故,要弄懂並譯出在文中的用意。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應譯爲“… … 想要建立像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晉山封山而還那樣的功績”。5 .注意文化知識

有的文言文選段常常牽涉到古代禮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識,在文句翻譯時也要留意,以免弄錯。

以上就是爲大家提供的“高中語文學習方法:文言文難句翻譯規律”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諮詢中考頻道。

燭之武退秦師過關檢測題

燭之武退秦師過關檢測題(含答案)

一、基礎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

A. 秦軍汜(sì)南 夜縋(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 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闕(jué)秦 許君焦瑕(xiá)

C. 秦伯說(yuè) 杞( qǐ )子、逢孫、楊孫戍(sù)之

D.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與(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若:假如) 以亂易整,不武 (替代)

B、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損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給) 朝濟而夕設版焉 (濟:渡河)

D. 夫晉,何厭之有(厭:厭煩)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3、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舍鄭以爲東道主

D.敢以煩執事

4、下列句子中,與“若舍鄭以爲東道主”的“以爲” 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① 吳廣以爲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爲餌

③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以爲妙絕

④ 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⑤ 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晉軍函陵,秦軍?南

B. 秦伯說,與鄭人盟

C. 失其所與,不知

D.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於其它三句的一項是( )

A、以其無禮。

B、以亂易正,不武。

C、敢以煩執事。

D、越國以鄙遠。

7、下面對各句句式特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倒裝句中的介賓結構後置)

B、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C、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D、以亂易正,不武。(被動句)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B. 越國以鄙遠

C.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D. 既東封鄭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A、公從之。

B、燭之武退秦師。

C、夫晉,何厭之有。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稱代詞的一項是( )

A.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難也

D.失其所與,不知

11.文學常識填空

A.《燭之武退秦師》選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國上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_________(體裁)史書,相傳爲_________末年_____國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記載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國、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傳》是解釋《春秋》這部史書的,與《 》《 》並稱爲“春秋三傳”。

[答案]

C(A項“汜”讀“fàn”,B項“共”讀“gōng”,D項“逢”讀“páng”。)

2.D(厭:滿足;微: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項的“說”,通“悅”; C項的“知”通“智”;D項的“共”,通“供”。)

6.D (A、B 、C項均用作介詞,D項用作連詞,表承接。)

7.D(否定判斷句)

8.B(B項爲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其餘的均爲使動用法。A項爲“使……削減”;C項爲“使……滅亡”;D項爲“使……成爲疆界”。)

9.D(D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B項介於姓和名之間的助詞;C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C

11.A《左傳》《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編年體 春秋 魯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傳》《?樑傳》

二、圖譜

課內閱讀演練——在閱讀中訓練你的思維

1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晉軍函陵,秦軍?南 (軍:軍隊)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

C、朝濟而夕設版焉(版:築土牆用的夾板)

D、秦伯說,與鄭人盟 (盟:盟誓)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 越國以鄙遠 ② 焉用亡鄭以陪鄰

B、① 鄭既知亡矣 ②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① 且貳於楚也 ② 且君嘗爲晉君矣

D、① 無能爲也已 ② 且君嘗爲晉君賜矣

14、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反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於晉”,二是鄭“貳於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儘管文字簡潔,情節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絃。

15、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無能爲也已”,而後“夜縋而出,見秦伯”,這樣寫的目的 是什麼?

16、試比較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的異同。

17、用自己的話給下列人物寫一句話的評說。(可多角度、有創意 地評論)

(1)燭之武:

(2)佚之狐:

18、翻譯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譯文:

(2)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譯文: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文:

[答案]12.D,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B項介於姓和名之間的助詞;C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3. C(A項名詞用作動詞,駐軍;B項是“出使的人”;D項是“結盟”。)

14. A(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

15.一是交代了燭之武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 用人,但在危難時刻,能夠接受規諫,勇於自責。三是讚頌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爲重的愛國精神。

16.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迴曲折

17.示例

(1)大義:不計個人得失,以解國難爲重;大勇:隻身赴敵營,說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

(2 )佚之狐力薦燭之武,可謂慧眼識英雄。

18、(1)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做邊邑,你知道那是很難的。

(2)失掉自己的同盟國,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是不符合用武的準則的。

(3)(晉國)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界。

三、多維視角

閱讀《宮之奇諫假道》,完成19—23題。

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啓,寇不可?。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爲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爲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 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 易物,惟德?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 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選自《左傳僖公五年》有刪節)

19、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假:借)

B.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從:跟隨)

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濃郁的香氣)

D. 虞不臘矣。 (臘:歲終祭祀,這裏指舉行臘祭)

2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① 是寡人之過也 ②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B. ① 以其無禮於晉 ② 宮之奇以其族行

C. ① 桓莊之族何罪 ② 虢,虞之表也

D. ① 師還,館於虞 ② 且虞能親於桓、莊乎

21、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虞公認爲:“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宮之奇通過分析虞、虢、晉之間的關係,反駁了虞公的這種錯誤觀點。

B. 文章開頭用“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一句來點明事件 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主題。

C. 具有遠見卓識的虞國大夫宮之奇,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係和神權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聽,最終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場。

D. 宮之奇認爲應該實行德政,力諫虞公,這反映了當時國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2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

② 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23、左傳中哪兩句名言出自這個典故?虞公爲什麼會滅國?這則故事對你有何啓示?

[答案]

19.B(應爲“聽從”)

20. C(A項①指示代詞,這;②復指提前的賓語“虢”。B項①介詞,因爲;②介詞,表率領。D項①介詞,在;②介詞,對,對於。)

21.D(以人爲本的民本思想)

22.①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②於是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23輔車相依,脣亡齒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附參考譯文: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戒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晉國是不可以招惹的,盜寇是不可親近玩耍的。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諺語所說的‘脣齒相依,脣亡齒寒’,說的大概就是虞、虢兩國的這種關係吧。”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沒有依從他,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政大臣,功勳記載在的史冊裏,就收藏在周朝王室裏面。晉國一心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麼愛?況且虞國同晉國的關係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即使晉國愛虞國的話,可桓叔、莊伯兩族有什麼罪?卻把他們作爲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爲他們威逼 到晉侯自己權位嗎?至親以尊寵相威逼,尚且殺害他們,何況是國家呢?”

虞公說,“我祭祀神靈的物品豐盛潔淨,神一定會保佑我。”宮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過,鬼神不是親善個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親近。所以《周書》上說,‘上天沒有親近的人,只輔助有德行的人。’又說:‘祭祀的穀物沒有芳香,光明 的德行纔有芳香。’又說:‘百姓不能改換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這樣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據的,就只在於德行了。如果晉國侵佔了虞國,卻以光明的德行作爲芳香的祭品奉獻神靈,神難道會將它們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借道)。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侵佔虞國),晉國不需要再出兵了。”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中考文言文閱讀練習·曹端

曹端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質之父。及長,專心性理。其學務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爲要。讀宋儒《太極圖》《通書》《西銘》,嘆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釋氏,端爲《夜行燭》一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爲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爲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從之。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既葬,廬墓六年。

端初讀謝應芳《辨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xí)、風水、時日之說屏不用。上書邑宰,毀淫祠百餘,爲設里社、裏谷壇,使民祈極。年荒勸振,存活甚衆。爲霍州學正,修明聖學。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知府郭晟問爲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漫,廉則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艱歸,澠池、霍諸生多就墓次受學。服闋,改薄州學正,霍、薄兩邑各上章爭之,霍奏先得請。

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於其鄉。及見端 高中政治,退語諸生曰:“學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末學鮮或及之。古去‘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

端先後在霍十六載,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諸生服心喪三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

1、比較“其”字的意義和用法,選出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①其學務躬行實踐②其公廉乎③亦講學於其鄉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誼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與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與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對下列句子加點的詞注音和解釋全正確的一項是()

①篤志研究②坐下著足處③一切浮屠……時日之說屏不用④毀淫祠百餘

A、篤:堅定著:zhù附着屏:píng摒棄淫:惑亂的

B、篤:忠誠著:zhuó附着屏:píng摒棄淫:濫設的

C、篤:堅定著:zhuó踏屏:bǐng除去淫:濫設的

D、篤:忠誠著:zhù踏屏:bǐng除去淫:惑亂的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A、年荒勸振勸振:指勉勵賑災

B、就墓次受學墓次:指服喪人的臨時住處

C、端亦高其行誼高其行誼:指讚揚他的行爲和情誼

D、命諸生延致之延致:指去請……回來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父初好釋氏,端爲《夜行燭》一書進之。()

A、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燭》一書送給父親。

B、父親當初極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燭》一書送給父親。

C、父親當初極信道教,曹端寫了題爲《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親。

D、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爲《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親。

5、既葬,廬墓六年。()

A、安葬(父母)以後,修廬冢守墓六年。

B、已經安葬了(父母),守墓達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後,守墓達六年之久。

D、已經安葬了(父母),修廬冢守墓六年。

6、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論。()

A、所有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連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無理爭辯當作恥辱的事。

B、所有學生都聽從他的教導,連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無理爭辯當作恥辱的事。

C、所有學生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連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恥的事。

D、所有學生都聽從他的教導,連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恥的事。

7、選出完全表現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組內容()

①父初好釋氏,端爲《夜行燭》一書進之。

②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廬墓六年。

④上書邑宰,毀淫祠百餘。

⑤年荒勸振,存活甚衆。

⑥遭艱歸,……服闋,改薄州學正。

⑦貧不能歸,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⑦

8、敘述或評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曹端讀謝應芳的《辨惑編》後對佛教道教、巫婆神漢、陰陽先生、兇時吉日的說法都不相信,表現他開始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曹端爲百姓設里社、裏谷壇,讓百姓好祈報收成,在我們看來仍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與曹端同在霍州講學的李德見到曹端,離開時,對曹端的學生說了一番話,讚揚曹端學識廣博,是難得的人師。表明李德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諸生服心喪三年,霍州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載,做官時爲政公廉。

[答案]

1、B

2、C

3、C

4、D

5、A

6、C

7、D

8、B

第1題考查虛詞“其”的用法。因爲①④句“其”字直接充當主語或小主語,譯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語,譯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斷,譯作“也許”“大概”之類,屬副詞。

第2題考查實詞。①句“篤”修飾“志”,應解爲志向堅定;②句“著”讀zhuó時可作“附着”講,但此句解釋時變通爲“踏”更好;③句“屏”讀bǐng時可作“除去”講,“摒”是“屏”的後起字;④句“淫”是“過度、過甚”義,“淫祠”是濫設的祠堂。

第3題考查實詞。“高其行誼”中的“行”指品行,解釋爲“行爲”是錯的。

第4題考查閱讀句子。“釋氏”,指釋迦牟尼,句中義是以佛教創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燭》是曹端寫給年邁父親的一封信,文言中“書”大多當“書信”講。

第5題考查閱讀句子“既”作副詞可解釋爲“已經”或“……以後”,“廬墓六年”中“六年”作爲“廬墓”的補語出現,可見“廬墓”應活用作動詞,在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一文中對“廬墓”一詞有解釋,因此應理解爲“修廬冢守墓”。

第6題考查閱讀句子。“服從”是兩個詞,“服”在句子中解釋爲“心悅誠服”是貼切的,而“從”解釋爲“聽從”是恰當的。“爭訟”文言文“爭”與“訟”可以是同義詞,但在這個語境中僅作“爭辯”講顯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語境義。“訟”還可以引申爲“打官司”,語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當作恥辱的事了。

第7題考查閱讀理解文章內容。①②③⑥句表現曹端至孝;⑦句“貧不能歸”可見爲官時的清廉。而④⑤句屬教化和公德。

第8題考查閱讀分析文章內容。A項提到的“佛教道教”與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項李德“離開時”應爲“離去後”,“對曹端的學生”應改爲“對自己的學生”。D項,原因除爲政公廉外,更主要作爲人師他有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爲霍州做了許多好事。

[譯文]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何圖》《洛書》,就摹畫在地上問他父親。等到長大,專心於研究大道理。他在大道理時,努力從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學的道理靜心存留於心作爲最主要的。(他)讀宋代儒學著作《太極圖》《通書》《西銘》,感慨道:“大道理就在這裏面了。”於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腳的地方,兩塊磚都磨穿了。(他)對待父母極孝順,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爲《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信中說道:“佛教把空作爲要義,這不是人類社會規律的要義。道教把虛作爲理論,這不是依從本性的理論。”他父親愉快地依從了他所說的道理。後來經歷了父母雙亡的痛苦,(他)各種有滋味的東西都吃不進去。安葬了父母以後,築廬冢守墓六年。

曹端剛開始讀謝應芳的《辨惑編》時,極信其中所講的道理,所有關於佛教的、巫術的、陰陽風水、時日吉凶的理論都除去不用。寫信給縣令,毀掉濫設的祠堂百餘座,給百姓修土地廟,建谷壇,讓他們祈報年成。遇到荒年,鼓勵(富戶)救濟災民,救活了許多人。做霍州學正時,研究整理儒學,學生們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郡裏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當作可恥的事。知府郭晟請教他治理政事的,曹端說:“也許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麼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麼百姓就不敢欺瞞了。”郭晟拜謝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喪事回故里,澠池、霍州的衆多學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來聽從他教誨。服喪期滿,改任薄州學正。霍州、薄州、蒲州兩地各自上奏章爭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時的人,也在霍州講學,等到他見過曹端,回來對他的衆弟子說:“學而不厭,教而不倦,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於他懂得古今,通曉社會變化,沒涉及的學問很少。古語說:”得到一位講經的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難。‘你拉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了。“於是(李德)不再講學要離開霍州。曹端也稱讚李德的品行與情誼,讓衆弟子請他回來,一起講課教學。

曹端先後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辭世於任上,時年五十九歲。他的衆多弟子服心喪之年,霍州百姓(聽到曹端去世)連買賣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滿哭聲,孩子們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貧而不能安葬在故鄉,於是留葬在霍州。

201x高考最新作文題目預測:生存與競爭

本文主要爲大家提供“201x高考最新作文題目預測”,希望對參加201x年高考的考生朋友們有所幫助!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傳說玄奘剛剃度的時候,在名滿天下、高僧羣集的法門寺修行。有人勸玄奘說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研讀經卷,這樣,自己的才華纔會很快顯露出來。玄奘告辭時,方丈帶着他到後山給他看了兩種林木:一種生活在開闊的土地上,卻長得亂枝縱橫,又短又扭曲,只能用來做柴薪;一種生活在鬱鬱蔥蔥的林中,每一棵卻都修長、挺直、高大。玄奘看後,幡然醒悟,決定留在法門寺,後來終於成爲一代高僧。

請以“生存與競爭”爲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

[寫作點撥]樹木稀疏的林子裏,生長出的樹木只能做柴薪;而樹木蔥鬱茂盛的林子裏,樹木卻能做棟樑。同樣是樹木,爲何林木密集、生存資源有限的地方,卻長得好?原因在於它們生存的環境和這種環境下樹木爲了生存而必須保持的搶佔生存優勢的積極狀態。

樹木如此,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對手如林的競爭社會裏,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敢於向強大的對手叫陣,敢於在挑戰和競爭中完善自我。“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萬類霜天競自由”,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咬文嚼字》公佈201x國人十大常犯語文差錯

上海12月27日電 (記者孫麗萍)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27日公佈了2014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常犯語文差錯。

十大差錯分別是

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中國2014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美輪美奐”也成爲新聞媒體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形容詞,但其中的“輪”往往被寫成了“侖”或“倫”。美輪美奐指建築物高大美觀,“輪”的意義是“高大”。

最常被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 高二。“黃浦”和“黃埔”音同形近,人們往往把黃浦江錯寫成“黃埔江”。

經常被混淆的詞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動已經停止,一般用於某一時間之後;用於某一時間之前的應當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報名”。

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2014年廣州亞運會舉辦期間,“囊括”一詞頻頻見諸新聞,例如“中國軍團在2014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語言文字專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無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令世界爲之側目。”這裏的“側目”應改爲“矚目”。所謂“側目”,是指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或者畏懼的樣子。

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是“晝”的繁體字,常被誤認作“?”(書)或“?”(畫)。2014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便把古詩名句“花市燈如晝”誤讀爲“花市燈如書”。選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晝錦堂記》,也被誤作《畫錦堂記》。

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爲“精萃”。不僅電視臺、報紙的時事、文摘欄目喜歡用“精萃”爲名稱,連許多書名也跟着犯錯。其實,“精”指經揀選的好米,“粹”指純淨而無雜質的米,兩者並列,引申指提煉出的好東西。而“萃”常用義爲集聚,是動詞,如“薈萃”“集萃”等,沒有精華的意思。

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們普遍認爲它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開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視“青歌賽”上就曾出現這樣的理解。其實這兩句詩出自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它們是千古詠雪名句,寫的是“胡天八月即飛雪”,並非實寫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是:以阿拉伯數字“0”代替漢字數字“?”。這一差錯在2014年出現頻率較高。

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無時無刻。常常被當成“每時每刻”使用。語言文字專家指出,“無時無刻”必須與“不”搭配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而“每時每刻”常與“都”搭配。

古代文化常識之【漢代樂府詩】

1、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的名稱,漢公的音樂機構大規模收集民間歌辭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後代把這些民間歌辭自然數爲漢樂府民歌。

2、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是收羅樂府詩最完備的一部總集。它把唐五代以前的樂府詩分爲十二類加以著錄,其中保存漢樂府民歌的主要有“相和歌辭”,以及“雜曲歌辭”三類,另外,“雜歌謠辭”中也有一些漢代民謠。

3、漢樂府保存下來的作品只有四十多篇,而且大多是東漢的作品。

4、“樂府”這一機構,過去一直認爲它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設立的,但近年考古發現,秦代已有樂府的設置。

5、樂府民歌反映勞動人民窮困生活和受壓迫、遭迫害的作品主要有:《東門行》《婦病行》《悲歌》等。揭露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災難和痛苦的代表作品有:《戰城南》《十五從軍徵》《小麥童謠》等。反映愛情和被壓迫婦女的詩篇主要有《有所思》《上邪》《上山採靡蕪》《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

6、《陌上桑》一名《豔歌羅敷行》,又名《日出東南隅行》,是一篇帶有喜劇色彩的民間故事詩。

7、《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中,題名《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全詩長達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8、和《詩經》《楚辭》相比較,漢樂府在體裁上最大的貢獻是敘事詩的成熟和五言詩的大量出現。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錦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爲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讎:同“仇”;仇敵,仇人。“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動詞。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於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託着。動詞。“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幹: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麼。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鬥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混黃華葉衰。”

皇:通“惶”;恐俱,驚慌。形容詞。“贏得倉皇北顧。”

皇:通“惶”;恐懼,驚慌。形容詞。“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火:同“夥”;古代軍隊的組織,十個爲“一火”“出門看火伴”。

簡:同“揀”;挑選。動詞。“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見:同“現”暴露,露出來。動詞。“圖窮而匕首見。”

見:同“現”;呈現,露出來。動詞。“風吹草低見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詞。“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具:通“俱”;全,都,引申爲詳細。副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距:同“拒”;把守。動詞。“距關,毋內諸侯。”

累累:通“壘壘”;形容墳墓一個連着一個的樣子。形容詞。“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離:通“罹”;遭遇。動詞。“‘離騷’者,猶離憂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詞。“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

俛:同“俯”;低頭,表示服從。動詞。“百越之君,俛首繫頸,委命下吏。”

繆:同“穆”溫和,恭敬。例句中爲姓。“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時候,晚上。名詞。“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內:同“納”接納。動詞。“距關,毋內諸侯。”

女:同“汝”;人稱代詞。“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沈:同“沉”;形容暮靄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沈沈楚天闊。”

識:通“志”;記住。動詞。“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秦王不說。”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亡:同“無”;不。副詞。“河曲智叟亡以應。”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惟陳言之務去。”

文:同“紋”;紋路,紋理。名詞。“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嗎,疑問語氣助詞。“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無光。形容詞。“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厭:通“履”;滿足。形容詞。“暴秦之慾無厭。。

厭:通“饜”;滿足。形容詞。“默而知之,學而不厭。”

要:同“邀”;;邀請。動詞。“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同“邀”;邀請。動詞。“張良出,要項伯。”

陰:通“蔭”;綠蔭。名詞。“佳木秀而繁陰。”

有:同“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副詞。“其級七千有餘。”

有:同“又”;再。副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與:同“歟”;呢。疑問語氣詞“是誰之過與?”

蚤:通“早”;在先,還沒到時候。形容詞。“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

振:通“震”;震動。動詞。“執敲撲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體。名詞。“四支猶溫,一目未瞑,”

知:通“智”;聰明,智慧。形容詞。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詞。“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直:通“值”;價錢,代價。名詞。“系向牛頭充炭直。”

著:同“着”,穿。動詞。“著我舊時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詞。“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