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宋史种放傳》文言文翻譯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導語:文言文宋史种放傳》,大家可以自我挑戰,嘗試翻譯。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宋史种放傳》文言文翻譯,供各位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

《宋史种放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也。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不與羣兒戲。父嘗令舉進士,放辭以業未成,不可妄動。每往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未幾父卒,數兄皆幹進,獨放與母俱隱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峯,結草爲廬,僅庇風雨。以請習爲業,從學者衆,得束以養母,母亦樂道,薄滋味。放別爲堂於峯頂,盡日望雲危坐。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粟。所著《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頗稱之。多爲歌詩,自稱“退士”,嘗作傳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陝西轉運宋惟幹言其才行,詔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勸汝勿聚徒講學,身既隱矣,何用文爲?果爲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將棄汝深入窮山矣。”放稱疾不起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與放轉居窮僻人跡罕至太宗嘉其節詔京兆賜以緡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母卒,水漿不入口三日,廬於墓側。

鹹平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言放隱居三十年,孝行純至,簡樸退靜,無謝古人。復詔本府遣官詣山,以禮發遣赴闕。九月,放至,對崇政殿,詢以民政邊事。放日:“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諫、直昭文館,賜巾服簡帶。翌日,表辭恩命,詔不聽其讓,賜緋衣、象簡、犀帶、銀魚。六年春,再表謝暫歸故山,詔許其請。

放終身不娶,尤惡囂雜,故京城賜第爲擇僻處。然祿賜既優,晚節頗飾輿服。於長安廣置良田,歲利甚博,門人族屬依倚恣橫。王嗣宗守京兆,放嘗乘醉慢罵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歸山,又賜宴遣之。所居山林,細民多縱樵採,特詔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觀側,遣內侍就興唐觀基起第賜之。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每行必給驛乘,在道或親詬驛吏,時議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興,忽取前後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諸生會飲於次,酒數行而卒,歸葬終南。

(節選自《宋史列傳隱逸上》,有刪改)

譯文: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种放性情沉默,愛好學習,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不與小夥伴們玩耍。父親曾讓他考進士,种放以學業還沒有完成、不可輕率行動爲託辭。常常往來於高山、華山之間,慷慨地有隱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親去世,幾個兄長都營謀官職地位,唯獨种放與母親一起隱居在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峯,用草搭建房舍,僅能遮蔽風雨。种放把互相學習作爲職業,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得到學生送的肉乾用來供養母親,母親也樂從天道,淡薄美味。种放在峯頂另外構建房子,整天端正地坐立遙望雲彩。每逢山中雨水暴漲,道路被阻隔斷,食物缺乏斷絕,就只吃紅薯板採。著述有《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們很稱讚他。所寫詩歌很多,自己稱爲“退士”,曾寫自傳以記述自己的志向。

淳化三年,陝西轉運使宋惟幹提到种放的才能操行,皇上下詔派人召見种放。他的母親抱怨說:“我常勸你不要聚集學生講授文學,你已經隱居了,還寫文章幹什麼?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卻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離開你深入到山溝的盡頭。”种放稱有病沒有動身。他的母親全部拿出他的筆、硯燒掉,與种放轉移到山溝的盡頭偏僻得人很少到達的地方。宋太宗稱讚他的氣節,詔令京兆府賜給他婚錢讓他供養母親,不強迫改變他的志向,有關官吏每年按時令撫卹慰問。母親去世,三天不吃不喝,在母親墳墓旁邊構屋居住。

鹹平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說种放隱居三十年,孝敬的品行純正至極點,簡樸隱退清靜,不亞於古代賢士。皇上再次下詔,令洛陽府派遣官吏到山中,給种放贈送禮物,讓他到朝廷候旨。九月,种放到達朝廷,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策問,皇上拿百姓和邊關的'事情問他。种放說:“賢明的君王治理國家,愛護百姓罷了,唯一的辦法是慢慢地感化。”皇上當天就任命他爲左司諫、直昭文館,賜給頭巾衣服簡冊腰帶。第二天,种放上表辭謝皇上的恩命,皇上下詔不順從他的謙讓,賜給排衣、象簡、犀帶、銀魚。鹹平六年春天,种放又上表謝恩請求暫時返歸故山,皇上下詔准許他的請求。

种放終身沒有娶妻,尤其討厭喧囂塵雜,所以京城賜宅爲他挑選了一處僻靜的地方。但是體祿的賞賜非常優厚,晚年很講究裝飾車子衣冠。他在長安廣泛購置良田,每年獲利很多,學生以及同族中的人依仗他患肆驕橫。王嗣宗做京兆太守,种放曾經趁着酒醉辱罵他。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种放請求返回終南山,皇上又賜給酒宴爲他送行。他所居住的山林,很多平民百姓隨意砍柒採摘,皇上特地下詔予以禁止。种放於是上奏章請求遷居高山天封觀旁邊,皇帝派內侍就着興唐觀地基建造府第賜給他。然而种放還是往來於終南山,巡視田地。每次出行官府都要供給擇馬乘坐,在路上有時親自垢罵擇吏,當時輿論漸漸非議他。

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起來,种放忽然取出前後奏章奏疏的草稿全部燒掉,穿道士衣服,召集門生一起在旁邊飲酒,酒過幾巡之後就去世了,歸葬在終南山。

  《宋史扈蒙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別駕。祖智周,盧龍軍節度推官。父曾,內園使。蒙少能文,晉天福中,舉進士,入漢爲縣主簿。趙思綰叛,遣郭從義討之。郡縣吏供給【注】皆戎服趨事,蒙冠服褒博,舉止舒緩,從義頗訝之。轉運使李谷謂曰:“蒙文學名流,不習吏事。”遂不之問。

周廣順中,扈蒙知制誥。蒙從弟載時爲翰林學士,兄弟並掌內外製,時號“二扈”。

宋初,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坐請託於同年仇華,黜爲太子左贊善大夫,稍遷左補闕,掌大名市徵。開寶五年,連知貢舉。六年,復知制誥,充史館修撰。七年,蒙上書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論事,必命人執筆立於殿側,以紀時政,故《文宗實錄》稍爲詳備。至後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學士以及樞密直學士輪修日曆,送史官。近來此事都廢,帝王言動,莫得而書。緣宰相以漏泄爲虞,昧於宣播,史官疏遠,何得與聞。望自今凡有裁製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並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從之,即以參知政事盧多遜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聖功頌》,以述太祖受禪、平一天下之功,其詞夸麗,有詔褒之。其後爲盧多遜所惡,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書舍人,旋復翰林學士。太平興國四年,從徵太原還,轉戶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書致仕。未幾,卒,年七十二。贈右僕射。

自張昭、竇儀卒,典章儀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禪,追尊四廟,親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禮官以爲舜郊嚳,商郊冥,周郊后稷,王業所因興也。若漢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頓君,雖有帝父之尊,而無預配天之祭。故自太平興國三年、六年再郊,並以太祖配,於禮爲允。太宗將東封,蒙定議曰:“嚴父莫大於配天,請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罷封禪爲郊祀,遂行其禮,識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釋典,不喜殺,縉紳稱善人。多著述,有《鰲山集》行於世。

(《宋史列傳第二十八》,有節選)

譯文: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扈洋,爲涿州別駕。祖父扈智周,爲盧龍軍節度推官。父親扈曾,爲內園使。扈蒙年少時能寫文章,後晉天福年間,舉爲進士,入後漢爲縣主簿。趙思綰叛亂,派遣郭從義討伐他。州縣提供給養的官吏都身穿軍服趕去事奉,扈蒙(卻)衣帽寬大,舉動緩慢,郭從義對此感到驚訝。轉運使李谷對郭從義說:“扈蒙是文學名流,不熟悉吏事。”郭從義於是沒有追究他。

後周廣順年間,扈蒙(擔任)知制誥。扈蒙堂弟扈載當時爲翰林學士,兄弟一起掌管內外詔令文書,當時號稱“二扈”。

宋初,扈蒙由中書舍人升爲翰林學士,因爲曾請託同年進士仇華,貶爲太子左贊善大夫,逐漸升爲左補闕,掌管大名市徵。開寶五年,接連主持貢舉科考。六年,又任知制誥,充史館修撰。七年,扈蒙上書說:“過去唐文宗每次召見大臣議論政事,必定命人執筆站立在殿旁來記錄時政,所以《文宗實錄》稍微詳備。到了後唐明宗,也命令端明殿學士以及樞密直學士輪流寫日曆,移送史官。近來這事都被廢除,帝王的言語行動,沒能寫下來。因爲宰相以泄露(朝政)爲憂,使(朝廷政議的)宣揚傳播不明,史官被疏遠,哪裏能夠參與並知曉(這些)呢。希望從現在起凡有裁決之事,體恤的言辭,發自帝王的心意、可寫下來的,一同委託宰相和參知政事每月輪流主持抄錄,以備史官撰述收集。”(建言)被採納,(朝廷)就讓參知政事盧多遜主管這件事。

九年正月,扈蒙獻上《聖功頌》,陳述太祖接受禪讓、平定統一天下的功業,文詞誇張華麗,詔令表揚他。此後扈蒙被盧多遜憎惡,出京爲江陵府知府。

太宗即位,召回爲中書舍人,隨即又爲翰林學士。太平興國四年,跟隨出征太原返回,轉爲戶部侍郎,加官承旨。雍熙三年,生病,以工部尚書退休回家。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贈官右僕射。

自從張昭、竇儀死後,典章禮儀制度,大多由扈蒙校定。當初,太祖接受後周禪讓,爲祖宗四廟追加尊號,親自到郊外祭天,以宣祖配享上天。到太宗即位,禮官以爲舜祭天以嚳配享,商以冥配享,周以後稷配享,帝王的基業因此興盛。像漢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頓君,雖然有帝王父親的尊貴,但沒有配享祭祀上天。所以,從太平興國三年、六年兩次到郊外祭天,都以太祖配享,對於禮是允當的。太宗將要封禪,扈蒙議論說:“尊敬父親沒有比配享祭天更大的,請以宣祖配享祭天。”從雍熙元年起停止封禪改爲到郊外祭天,就舉行他(所主張)的禮儀,有見識的人非難這種做法。

扈蒙性格深沉忠厚,不說他人的是非,喜歡佛經,不喜歡殺生,士大夫稱他爲善人。著述很多,有《鰲山集》流行於世。

相關練習:《宋史扈蒙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