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邊塞詩的代表人物

本文已影響 1.28W人 

邊塞詩詞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始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宋年間邊界戰爭生活爲主要內容的詩詞流派。

邊塞詩的代表人物

  【邊塞詩的代表人物】

  著名的邊塞詩人及其代表作

高適

1、生平:

高適(701-765)是盛唐邊塞詩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邊塞經歷有密切的關係。高適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從軍,建立邊功。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自天寶十二年(753)開始,高適長期從軍,三度出塞,軍旅生活體驗豐富。高適每次出塞都寫了大量的詩或紀行,或抒懷。

高適邊塞詩題材選取角度的特點是:以政治家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的現狀,把戰爭和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樂聯繫在一起考慮,因此題材廣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對邊塞的紛擾不寧表示憂慮:“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他對戰士的勇往無前,作熱烈的歌頌:“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燕歌行》)。他對戰爭的意義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將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詞》)。角度全面是高適詩歌的獨到之處。

岑參

1、作者生平:

岑參(715-769)是盛唐邊塞詩的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經歷有密切關係。他嚮往從軍立功,把它當作求取功名的一條主要途徑。從軍前,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終日不得意,出門何所之。從人覓顏色,自嘆是男兒。”(《江上春嘆》);“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玉門關蓋將軍歌》);“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從天寶八年(749)開始,岑參兩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書記,後赴北庭任節度判官,經歷了長達八年的邊塞生活,歷練成爲一個邊塞詩人。

岑參邊塞詩的特色及價值在於充滿了山川奇氣和愛國壯志。所謂山川奇氣,即以邊疆自然風光作爲詩歌意象,在絕域的荒涼和廣漠中挖掘莊嚴和美麗,並加以熱烈歌頌,這是岑參詩歌的獨到之處。所謂愛國壯志,即抒寫邊防將士保衛邊疆的正氣。在藝術上,善於觀察,精於描繪是他的特長。岑參詩常用的表現手段是: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誇張。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團旋風桃花色”比喻駿馬,以刀割面比喻寒風,都是新奇的。誇張更爲常見,譬如“一川碎石大如鬥”(《走馬川行》);“都護寶刀凍欲斷”(《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現力的誇張。詩體形式上,岑參長於七言古詩,容量大,內容豐富,氣勢充沛。

盧綸

1、作者生平:

盧綸(748-800),字允言,唐大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舊唐書·盧簡辭傳》說盧簡辭(盧綸之子)原籍范陽,後來徙家於蒲,未可信。趙遴《因話錄》卷三記其侄趙櫓著《鄉籍》一書,大誇河中人物之盛,以趙家爲最著,說盧綸爲趙家的女婿,盧綸的妻子爲趙櫓的姑姑,談到外家敬氏,說“先世亦出自河中”。據此可知,盧綸祖上也居河中,不會爲范陽人。而很可能因爲范陽盧家爲名族,便妄指范陽爲盧綸祖籍。

  邊塞詩常見的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1、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報效祖國的激情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2、有抒寫徵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愁別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爲取龍城。

3、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以及對帝王窮兵黷武的不滿

[杜甫·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陳陶·隴西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4、注意:不同時代的邊塞詩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時代的邊塞詩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邊塞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應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

初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鬱勃。

當時天下甫定,一統王朝的元氣正徐徐上升。但整個說來,尚覺力不從心,國家時遭侵襲,因而邊塞詩中常常充盈着一種強烈的憤激之情,同時伴有沉重的壓抑之感。這種鬱勃特色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強敵入侵的憤然抗擊,一是對於時事政治的喟然長嘆。前者的代表是駱賓王,後者的代表是陳子昂。他們都不止一次地從軍出塞,對邊塞生活描繪逼真,感觸深沉。

盛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豪雄。

氣勢磅礴的邊塞戰爭,賦予它極爲鮮明的時代特徵:(一)雄大氣象。詩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軍旅英雄,描繪了無數具有傳奇色彩的戰爭,表現了唐軍克敵制勝的巨大威力,激盪着一種氣吞驕虜的雄風。(二)尚武風習。投筆從戎成爲反覆鼓吹的主題。許多詩對效忠君國作了熱情的讚許,更對武功作了熱烈的頌揚。與此同時,普遍貶斥和親。(三)自信觀念。詩中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敵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寫戰爭的苦難時,也具有一種雄渾的底蘊,怨氣之中含有豪氣,因而並不使人感到低沉。(四)開創心理。盛唐人志向高遠,有着“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戰鬥決心。詩人們對邊地的奇景奇事,充滿激情,詩的境界多有創新。另外還常看到一種無畏的“拿來”精神,對塞外的樂舞、風俗、物產等多所讚美,對民族友誼有許多感人的描寫。以上諸端,使盛唐邊塞詩贏得了崇高的讚譽,人們從中看到了民族偉力的迸發。

中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是蒼涼。

安史亂後,唐王朝從繁盛的頂峯上跌落下來,對外戰爭的優勢隨之喪失。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國土淪喪,無力收復。詩人們常常對庸懦的朝廷給予辛辣的諷刺。爲光復舊物,詩中時時發出深沉的怒吼,表現出昂揚的鬥志;時而又傳來悲憤的嘆息和淒涼的哀怨。舊時的換兵制度已經廢毀,邊愁鄉思成爲詩中的突出主題。對征戍之苦的描寫大量增加,出現了許多這方面的佳篇傑構。在整個創作中,理想的光輝逐漸淡弱,現實的色彩愈益加濃。

晚唐邊塞詩的主導風格則是蕭颯。

色彩陰鬱,景象悲苦,感情壓抑,意緒低沉。詩中多寫戰士的苦難,其中對血與死的描繪尤其令人觸目驚心。把邊塞與死亡連在一起,成爲習見現象,英雄主義的熱情日趨消冷,人道主義的新潮代之而起,對凡庸軍將的批評更爲尖銳突出,爲士兵的呼號更見痛切。與此相呼應,景物描寫也常顯出一片蕭瑟悲苦,沮喪、絕望情緒十分濃重。

宋代邊塞詩的主導風格則是憤懣。

宋代國家一直在民族鬥爭中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詩壇和詞苑交織着救亡禦侮的悲愴呼號!儘管仍然洋溢着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淒厲,更多一些惆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