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卜算子》詩詞鑑賞

本文已影響 2.27W人 

《卜算子》詩詞鑑賞1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卜算子》詩詞鑑賞

宋代: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譯文: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問行人去哪裏?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註釋: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爲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爲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這裏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山是眉峯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雜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後人遂喻美人之眉爲遠山,這裏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盈盈:美好的樣子。

纔始:方纔。

賞析:

這首詞雖是一首送別詞,但並無消極想法。主要表達了詞人心中對鮑浩然的不捨與留戀,以及對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詞的上片寫回程的山水行程。“水是”、“山是”兩句,借景抒情,化無情爲有情,啓人遐想,而且運用反語,推陳出新、發想奇絕,將山水塑造成也會爲離情別緒而動容的有情之物。詞人把水比作閃亮的眼睛,把山喻爲青翠的蛾眉,對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眼前這幅詩情畫意的山水清景。其中,眼波“橫”而未流,表現出詞人極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不願讓友人因爲自己的低落而增添傷感,做到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同時,這一句也可以理解爲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峯,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暗示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欲問行人”二句,用問句提起友人行蹤,側面寫送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處”,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秀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二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另外,上文山水與眉眼合寫,亦意味着歸途處處有山水,處處有眉眼,既是詞人遠望目送的眼光,又是鮑浩然心上人盼歸的眉眼。

上片含蓄地表達了詞人與友人的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願。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聯繫在一起,用兩個“送”字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纔始送春歸”寫出纔剛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着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離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發奇想,詞人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思別緻。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峯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彷彿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這首詞,輕鬆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巧妙別緻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着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爲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彷彿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峯了。正因爲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着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後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願:希望他生活在“春”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啓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爲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爲美人的眉峯,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爲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峯,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卜算子》詩詞鑑賞2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

宋朝:劉克莊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古詩簡介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是南宋詞人劉克莊所寫的一首詞。又名《卜算子·海棠爲風雨所損》。這首小詞寫惜花而又不止於惜花,具有言外之旨。含蓄的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不受重用,屢遭壓抑的悽楚情懷。上片先寫花的可愛。下片寫花被“雨洗風吹了”的惋惜之情。最後一韻乃全詞的核心所在,但詞人也不直說,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襯起,然後再說出花事被“雨洗風吹了”的可悲現實。這話也很發人深思。全詞以尋常語入詞,自然有致含蓄深婉。巧妙的語詞重複,反詞作常規,也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韻味,耐人尋味。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翻譯/譯文

片片花瓣好似蝴蝶的翅膀一般輕盈,點點花朵小而鮮豔。要說天公不愛惜花兒,那花兒卻有千百種姿態,風流靈巧。

早上還看見枝頭上花朵繁盛,晚上枝頭上就所剩不多了。要說那天公果然愛惜花,風雨將花兒全吹落(枝頭)。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註釋

⑴卜算子:《詞律》以爲調名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詞譜》以蘇軾詞爲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峯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⑵蝶衣輕:花瓣象蝴蝶翅膀那樣輕盈。

⑶猩紅:象猩猩血一樣鮮紅。

⑷ 了:盡。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創作背景

劉克莊一生有才情,有志向,有抱負,卻屢遭貶官,備受壓抑。他早在入仕之初,就因所作《落梅》詩中有“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的詩句,被言官謗訕,遭到免官押歸的處罰。由此累廢達十年之久。以後在他的仕宦生涯中又屢用屢廢,歷盡坎坷和挫折,使他那旨在報國的“平戎策,從軍什”(《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終於零落爲塵。所以,他在自己的詞作中不只一次地發出過“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沁園春·夢孚若》)之類的強烈喟嘆。這首小詞一變他粗獷奔放的詞風,以婉約之筆隱晦而曲折地表達了自己遭受壓抑的愁苦情懷,流露出對當權者壓制、迫害和摧殘人材的不滿。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賞析/鑑賞

這首小詞寫惜花而又不止於惜花,具有言外之旨。含蓄的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不受重用,屢遭壓抑的悽楚情懷。

上片先寫花的可愛。起首一韻爲花描態繪色:片片花瓣兒宛如蝴蝶輕盈的翅膀;點點花朵兒猩紅如染,那麼鮮豔嬌美。上句寫花之態,從花瓣兒着墨,因花瓣兒薄,故云“輕”;下句寫花之色從整個花朵兒落筆,海棠花朵兒個小,所以在寫花之色的同時再著一“小”字,並補足上文“輕”字。兩句同一寫花,而角度各異,爲下句“百種千般巧”伏筆。而“片片”又見花瓣兒之多,“點點”又見花朵兒之密,爲下片換頭句“朝見樹頭繁”埋下伏筆。歇拍一韻旨在寫花的可愛,可詞人偏不直說,而是以揣度的口吻插入一句議論,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襯起,然後再說出花的“百種千般巧”。這樣寫,不僅沉着有力,使行文不板;而且,由於引進了“天公”即自然界的主宰“天老爺”豐富了全詞的含蘊,突出了作者創作本詞的寓意,很耐人尋味。歇拍句的“百種千般巧”,當然包括上文所說的姿致輕盈、體態嬌小、色彩鮮豔,但細味“巧”字,又分明包含着花的氣韻美和內在美。只有形貌和氣韻、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含蘊配合相宜、諧和一致,方可謂之“巧”,謂之美。

下片寫花被“雨洗風吹了”的惋惜之情。上片極寫花的可愛,這是爲下片寫花被雨打風吹去作鋪墊。所以過片一韻便說:“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這裏,“繁”、“少”對寫,“朝”、“暮”對提,不僅見花事變化之遽,亦且見詞人對花事的關心。從中可以看出“愛花成癖”的詞人秉燭逐枝察看的憂懼情態,這一韻不似上片起首一韻,似對非對,卻極有韻致,一段惜花情思宛然若揭。

最後一韻乃全詞的核心所在,但詞人也不直說,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襯起,然後再說出花事被“雨洗風吹了”的可悲現實。這話也很發人深思,同樣具有一種哲理性味道,因爲同上片歇拍一韻所說,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且,上片的“道是”句是揚,這裏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揚,抑揚之間,流露出詞人對天老爺任憑風雨摧殘花事的不滿。

這首小詞全以尋常語入詞,自然有致含蓄深婉。巧妙的語詞重複,反詞作常規,也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韻味,耐人尋味。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名家點評

清代劉熙載:劉後村詞,旨正而語有致。其賀新郎席上聞歌有感雲:“粗識國風關雎亂,羞學流鶯百囀,總不涉閨情春怨。”又云:“我有平生離鸞操,頗哀而不慍微而婉。”

清代馮煦:後村詞與放翁、稼軒,猶鼎三足。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國似放翁,志在有爲,不欲以詞人自域似稼軒。

《卜算子·片片蝶衣輕》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詞人、詩論家。

初爲靖安主簿,後長期遊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卜算子》詩詞鑑賞3

【年代】:宋 【作者】:徐俯——《卜算子》 【內容】:

胸月千種愁,插在斜陽樹。 綠葉陰陰自得春,草滿鶯啼處。 不見凌波步,空想如簧語。 柳外重重疊疊山,遮不斷愁來路。

【作者】: 徐俯(1075-1141) 字師川,號東湖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庭堅之甥。因父死於國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1132),賜進士出身。三年,遷翰林學士,擢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官至參知政事。後以事提舉洞霄宮。工詩詞。有《東湖集》,不傳。

【註釋】: 凌波:形容美人步履輕逸。 如簧語:形容語音美妙動聽。簧:樂器。 【賞析】 此詞抒寫春愁。上片信景抒情。斜陽煙樹,綠葉得春,草滿鶯啼,引起了千種愁思。下片懷人。凌波微步,如簧話語,已被羣山隔斷,卻隔不斷“愁來路”。全詞婉麗柔媚,愁思綿綿。 薛礪若《宋詞通論》:其豔冶新倩,實兼少遊、方回二家之長。

《卜算子》詩詞鑑賞4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譯文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卻不能見你,你和我啊...同飲一江綠水,兩情相愛相知。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麼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麼時候消止。只願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譯文二

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着長江的水。

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 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註釋

1.選自《姑溪詞》,作者李之儀。

2. 已:完結,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處爲襯字。

5.思:想念,思念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淨化了的通俗詞。

此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彷彿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於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儘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係的,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爲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爲簡約含蓄。

寫到這裏,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爲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爲永恆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裏反而成爲感情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全詞以長江水爲貫串始終的抒情線索,以“日日思君不見君”爲主幹。分住江頭江尾,是“不見君”的原因;“此恨何時已”,是“不見君”的結果;“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是雖有恨而無恨的交織。有恨的原因是“不見君”,無恨.的原因是“不相負”。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徵,又是雙方永恆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着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這樣新巧的構思和深婉的情思、明淨的語言、復沓的句法的結合,構成了這首詞特有的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創作背景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着,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業受到沉重打擊,家人連遭不幸,李之儀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這時一位年輕貌美的奇女子出現了,就是當地絕色歌伎楊姝。楊姝是個很有正義感的歌伎。早年,黃庭堅被貶到當塗做太守,楊姝只有十三歲,就爲黃庭堅的遭遇抱不平,她彈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後母所讒而被逐,最後投河而死。楊姝與李之儀偶遇,又彈起這首《履霜操》,正觸動李之儀心中的痛處,李之儀對楊姝一見傾心,把她當知音,接連寫下幾首聽她彈琴的詩詞。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簡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緻,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的愛戀,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爲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徵,又是雙方永恆友誼與期待的見證。隨着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卜算子》詩詞鑑賞5

古詩原文

嬌軟不勝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

一種可憐生,落日和煙雨。蘇小門前長短條,即漸迷行處。

譯文翻譯

新柳的形態嬌柔瘦弱,柔嫩的柳絲像嬌弱的女子一樣無力垂下,怎麼能經受住春風的舞動。二月的春風年年多事,將柳枝吹成鵝黃的顏色。

同樣是垂柳,在夕陽西下的岸邊,朦朦朧朧的煙雨中卻更加憐愛。錢塘蘇小的門前那青翠的柳蔭,枝繁葉茂,迷離朦朧,讓人浮想聯翩。

註釋解釋

多事二句:謂二月春風將柳枝吹成鵝黃色的絲條,唐賀知章《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可憐生:猶可憐。

生,無意。

蘇小:即蘇小小。蘇小小有二,且都爲錢塘名妓。一爲南朝齊人。

詩文賞析

古典詩詞中楊柳被賦予了多種喻義,但多是藉以抒發豔情,或是表達離愁別緒等等。本篇雖題作“詠柳”(一作“新柳”),可實際上作者別有寓託。有人以爲是用象徵的手法,借詠柳來寫一個年方及笄的歌女。此可備一說。這首小詞用筆空靈清麗,雖刻畫,但不傷其神理,誠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斯是妙絕。上片側重描畫弱柳之形,但已是含情脈脈。下片側重寫其神韻,結處用蘇小之典,更加迷離深婉,耐人尋味。

《卜算子》詩詞鑑賞6

卜算子

【南宋】劉克莊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1.這首詞表現了詩人豐厚的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選取兩種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1)愛花之情。詞的上片通過輕、小、巧等予以表現。

(2)惜花之意。詞的下片通過少、雨洗風吹等予以表現。

(3)纔不見用、遭受壓抑的愁苦,報國無門、功名難就的憤懣。詞的下片通過花被雨洗風吹象徵人才被摧殘予以表現。

2.(1)象徵(託物言志)。用花象徵人才,用天公象徵皇帝(朝廷),用花被雨洗風吹象徵朝廷摧殘人才,直觀生動,給人深刻印象。

(2)對比。上片中百種千般巧同下片中雨洗風吹了、下片中朝見樹頭繁同暮見枝頭少對比,鮮明地表現出惋惜、愁苦和憤懣之情。

(3)抑揚結合(欲抑先揚)。上片先揚天公憐花,下片再抑天公摧花,表現出強烈的憤懣之情。

(4)迴環往復。道是天公句式重複運用,韻律和諧,意味豐厚。

【解析】

1.試題分析:這首小詞寫惜花而又不止於惜花,具有言外之旨。這首小詞一變他粗獷奔放的詞風,以婉約之筆隱晦而曲折地表達了自己遭受壓抑的愁苦情懷,流露出對當權者壓制、迫害和摧殘人材的不滿。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鑑賞表達技巧,先明確技巧,再結合詩句分析。天公不惜花。這話也很發人深思,同樣具有一種哲理性味道,同上片歇拍一韻所說,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上片的道是句是揚,這裏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揚,抑揚之間,流露出詞人對天老爺任憑風雨摧殘花事的不滿。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賞析

這首小詞寫惜花而又不止於惜花,具有言外之旨。含蓄的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不受重用,屢遭壓抑的悽楚情懷。[5]

上片先寫花的可愛。起首一韻爲花描態繪色:片片花瓣兒宛如蝴蝶輕盈的翅膀;點點花朵兒猩紅如染,那麼鮮豔嬌美。上句寫花之態,從花瓣兒着墨,因花瓣兒薄,故云輕;下句寫花之色從整個花朵兒落筆,海棠花朵兒個小,所以在寫花之色的同時再著一小字,並補足上文輕字。兩句同一寫花,而角度各異,爲下句百種千般巧伏筆。而片片又見花瓣兒之多,點點又見花朵兒之密,爲下片換頭句朝見樹頭繁埋下伏筆。歇拍一韻旨在寫花的可愛,可詞人偏不直說,而是以揣度的口吻插入一句議論,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襯起,然後再說出花的百種千般巧。這樣寫,不僅沉着有力,使行文不板;而且,由於引進了天公即自然界的主宰天老爺豐富了全詞的含蘊,突出了作者創作本詞的寓意,很耐人尋味。歇拍句的百種千般巧,當然包括上文所說的姿致輕盈、體態嬌小、色彩鮮豔,但細味巧字,又分明包含着花的氣韻美和內在美。只有形貌和氣韻、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含蘊配合相宜、諧和一致,方可謂之巧,謂之美。[6]

下片寫花被雨洗風吹了的惋惜之情。上片極寫花的可愛,這是爲下片寫花被雨打風吹去作鋪墊。所以過片一韻便說: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這裏,繁、少對寫,朝、暮對提,不僅見花事變化之遽,亦且見詞人對花事的關心。從中可以看出愛花成癖的詞人秉燭逐枝察看的憂懼情態,這一韻不似上片起首一韻,似對非對,卻極有韻致,一段惜花情思宛然若揭。[1]卜算子·風露溼行雲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見也如何暮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漫興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王觀)卜算子(蘇軾)卜算子(李之儀)卜算子(陸游)生查子(劉克莊)賀新郎(劉克莊)劉克莊:賀新郎木蘭花(劉克莊)劉克莊 一剪梅 鑑賞賞析閱讀答案

最後一韻乃全詞的核心所在,但詞人也不直說,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襯起,然後再說出花事被雨洗風吹了的可悲現實。這話也很發人深思,同樣具有一種哲理性味道,因爲同上片歇拍一韻所說,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且,上片的道是句是揚,這裏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揚,抑揚之間,流露出詞人對天老爺任憑風雨摧殘花事的不滿。

這首小詞全以尋常語入詞,自然有致含蓄深婉。巧妙的語詞重複,反詞作常規,也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韻味,耐人尋味。[1]

詞中有問答體,或下片問、下片答,或隨問隨答,爲常見的問答方式。此詞上片提出一問,下片復提一問,上下片所問卻是針鋒相對、互不相容的,終於有問無答,顯得非常別緻。上下片提問的方式相同,都是用的反證法。如果把上下片分開來看,並不是有問無答,答案乃包含在所問之中。上片問:如果說天公不愛惜花,那麼花片如蝶翅舞動,花朵如猩紅照眼,千姿百態,爭奇鬥豔,豈不都是天公之所作成?其答案自當承認天公惜花。但下片接着反問:如果天公果真惜花,那麼無端風雨,斷送春花,樹頭繁英,一夕頓盡,豈不都是天公之所摧殘?其答案又當承認天公不惜花。因此,上下片合起來看,兩個答案竟是對立排他的,相互衝突,彼此否定。正確的答案則當在它們兩者之外。其實,劉克莊此詞雖有點遊戲筆墨,但設問甚巧,所問的決不是無關宏旨的花花草草的小事。他就冥冥之中的天公與花事的關係發出質問,推而廣之,世間萬物也莫不可作此一問,無異於一篇以花事爲題的具體而微的天問。真正的答案既在詞中,又在詞外。歲歲花開,年年花落,花事的榮枯盛衰,一任大自然的客觀運行,實無與乎天公的惜花與否。萬物興歇皆自然,這纔是劉克莊本來想說,但在詞中僅透露其意而未及說明的真正的答案。全詞詼諧風趣,具有幽默感,令人玩味有得。其寫法或仿效蘇軾的《泗州僧伽塔》詩。卜算子·風露溼行雲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見也如何暮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漫興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王觀)卜算子(蘇軾)卜算子(李之儀)卜算子(陸游)生查子(劉克莊)賀新郎(劉克莊)劉克莊:賀新郎木蘭花(劉克莊)劉克莊 一剪梅 鑑賞賞析閱讀答案

《卜算子》詩詞鑑賞7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

宋代:柳永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裏。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峯十二。儘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譯文

江岸的楓葉漸漸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滿眼衰敗的紅花綠葉。楚鄉作客,登高望遠,正逢這樣的暮秋天氣。傳來了稀疏的搗衣聲,斷斷續續迴響在殘陽裏。面對這傍晚景象,我悲傷懷抱,思念遠人,新愁和舊恨,接連涌起。

相思之人隔斷在脈脈千里之外。兩處思念情懷,相隔千山萬水。雨停雲散天空高遠,望不盡遠處十二座蒼翠山峯。無言相訴,誰會登高望遠抒發心中的情意?縱然寫得千萬種分離的痛苦情思,無奈誰能駕馭行雲寄去我的相思情書?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註釋

①江楓:江邊楓樹。

②汀蕙:沙汀上的蔥草。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溫庭筠《雨》詩:“楚客秋江上,蕭蕭故國情。”登臨,登山臨水。

③疏砧:稀疏繼續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④脈脈:含情不語貌。見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注②。

⑤翠峯十二:即巫山十二峯。《天中記》:“巫山十二峯,曰:望霞、翠屏、朝雲、鬆巒、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

⑥誰會:誰能理解。

⑦歸雲:喻歸思。唐薛能《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詩:“邊心生落日,鄉思羨歸雲。更在相思處,子規燈下聞。”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賞析

上闋寫景,奠定了悽清的基調,烘托出抑鬱懷人的氛圍。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篇頭三句,乃登高所見。“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餘,點出當時已是深秋時節了,整個畫面呈現紅和綠兩種時比色。不是鮮紅嫩綠,而是黯淡、憔悴的紅和綠。 “敗紅”和“衰翠”是對應上文的“江楓”和“汀蕙”:請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漸老”和“半凋”;所以還殘留一些悽悽慘慘的紅和稀稀疏疏的綠,“漸”和“半”意味正老、正凋,還將不斷地老下去、凋下去。

“楚客登臨,正是幕秋天氣。”這是一幅大筆渲染、滿畫面的深秋楓黃圖,秋色極濃。在寫足秋色之後,睹此濃濃秋色的抒情主人公出現了,並點明瞭“暮秋”季節。“楚客”兩句,引用宋玉《九辯》悲秋之意,柳永曾宦遊於荊襄一帶古代楚地,故這裏自稱爲“楚客”;“登臨”補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目見,並暗示主題。

“引疏砧,斷續殘陽裏。”寫所聞。深秋萬物衰敗,已讓人心生哀愁,何況在這“滿目敗紅衰翠”之中,耳中又聞這斷斷續續、稀稀朗朗的磁杵之聲,在殘陽中迴盪呢?古代婦女,在秋天到來時,便以磋杵杵搗,制寒衣以送漂泊在外之人。所以在異地漂泊的行人,聽聞搗衣聲便生旅愁,這裏也是暗寓長期漂泊,“傷懷念遠”。“暮秋”是秋天將盡,“殘陽”則是一日將盡,都是“晚景”。對景難排,因此下文就直接道出“傷懷念遠”的主旨。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濃重的秋聲秋色深深地觸動詩人的離情,接着“對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見所聞,啓下文的“傷懷念遠”,是對主旨的補充,說明這種“傷”和“念”並非偶然觸發,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舊恨”難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繼”。從寫景過渡到抒情、“新愁舊恨相繼”,此刻先後涌上心頭,這愁恨又是多麼的濃重。

下闋抒情,承接上闋直接寫出愁恨的緣由。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脈脈”,化用《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字當作“哌哌”,相視之貌。(“脈”,繁體“作哌”,形近而誤。)相視,就是我與她互相對望,也就是她懷念我,我也懷念她,因此接着纔會有二、三句。“兩處風情”,從“脈脈”來;“萬重煙水”,從“千里”來。細針密線,絲絲人扣。“念兩處風情”緊扣“脈脈”,“萬重煙水”與“千里”呼應,繪出詞人與伊人遠隔千里,山水重重,兩相懷念的情狀。一個“念”字,令作者懷人之情頓生層瀾。

“雨歇天高,望斷翠峯十二。”“雨歇”一句,不但寫出登臨時天氣的實況,而且點出是風吹雨打才使紅敗翠衰,補暮秋雨後之狀,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懷人之情讓這雨後晴景引逗得愈加鬱厄,將山峯望穿亦難消解。“望斷”句既是寫實,又是寓意。就寫實方面說,是講雨收雲散,天高氣朗,極目所見,惟有山嶺重疊連綿不斷。就寓意方面說,則是講那位“旦爲朝雲,暮爲行雨”的巫山神女,由於雲散雨收,此時也看不見了。“望斷翠峯十二”,也是徒然。巫山有十二峯,詩人常在詩中使用李唐神女的傳說。詞人在這裏暗中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乃是天仙般的一流人物。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深進一層。“憑高”之意,無人可會,只能默然無語。以“盡”字至“無言”之上,表達了詞人複雜深沉的情感無人能解,也無法自訴,使得作品的情感更顯深進。“無言”、“誰會”更是緊扣上闋“脈脈人千里”,表達了詞人無人與說的心情。無人與說,只好把書信寄予千里之人,然而“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既無人與說又千里難寄,詞人的苦悶愈加深重了。

“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結尾兩句再深進兩層。第一層,既然此刻此處無人可訴,無人能會此情此意,那麼這“離腸萬種”,就只有寫之寄於詞中。第二層,可是即使寫下思念,又如何才能送至她手呢?一種無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轉中傾吐而出,增強了感染力。“歸雲”,此處意爲無乘歸去之雲的人託付鴻信。

此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襯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轉往復的情思。詞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寫悲懷,同時又將悽怨之情灌注到客觀的景物中去,以悲寫悲,渲染烘托出濃烈的悲苦氣氛;下片寫出了詞人感情上的波瀾起伏,採取了總起總收、間以分述的筆法,以使感情的抒發層層逼進,步步加深。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創作背景

古代婦女,每逢秋季,就用磁杵搗練,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夫。所以他鄉作客的人,每聞石甚聲,就生旅愁。這裏也是暗喻長期漂泊, “傷懷念遠”之意。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作者介紹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卜算子》詩詞鑑賞8

  古詩原文

嫋嫋水芝紅,脈脈蒹葭浦。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

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

  詩文賞析

這是一幅清新、流麗、色彩淡雅的水墨畫。詞人通過層層點染,步步鋪陳,描繪了夏日雨過天霽時水中蓮葉荷花的美景。

上片寫雨中荷花。“嫋嫋水芝紅”,紅豔豔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搖曳多姿。起筆就突出主要形象──水芝(即荷花)。隨即,詞人從橫的深遠處拓展開去,使我們看到了婷婷嫋嫋的碧葉紅花被一望無際、朦朦朧朧、含情脈脈、生長在水邊的蘆荻的背景烘托着。接着,我們的視野又轉向縱的高遠處,只見荷花的上空淅淅西風輕輕吹掠,一縷縷霧靄的青煙靜悄悄地飄拂遊動,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滾動着晶瑩的水珠。經過一橫一縱的點染鋪陳,構成了一幅夏日驟雨即將過去時的廣闊的空間畫面,而荷花的形象生動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下片寫雨後天霽,“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詞人巧妙地從外部空間移向欣賞主體所在的小空間──船艙裏:桌上簡簡單單地擺上了酒杯和菜盤,朋友們正舉杯暢飲,席間還有美麗多情的女子相伴助興哩!朋友們相聚以蓮葉勸酒,是久別重逢,還是遠行餞別?這無需細說。詞人很快又將筆鋒轉向船艙外,繼續描會大空間景色,“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這是從船艙內這個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見枝葉葉、層出不窮的蓮葉荷花橫擋在酒船前面(“紅衣”指荷花。賀鑄有“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此刻,雨過天晴,細細的五彩流霞從蓮荷搖曳攢動的地方冉冉升騰,這是多麼絢麗的景色呵!以動態作結,正象劉禹錫的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樣,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

這首詞,通篇都在寫景,而情處處融於景中。試想,值此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淺酌,暢敘情懷,這是多麼愜意的事。詞人正是帶着歡娛的情感來描繪景物,所以寫得如此飛動、空靈。特別是連用十八個疊字,不僅讀來如珠玉落盤,且倍感親切、生動。這與李清照的“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後者是寫悲愁,前者是寫歡樂。

《卜算子》詩詞鑑賞9

  出自南宋詩人樂婉的《卜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

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腸斷。

要見無因見,拼了終難拼。

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願。

  賞析

明代陳耀文《花草粹編》卷二,引宋代楊湜《古今詞話》(原書已佚)說:杭妓樂婉與施酒監善,施嘗贈以詞雲:‘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欄,滿目圍芳草。’於是,樂婉以這首詞來作答。明代梅鼎祚《青泥蓮花記》(卷十二)、趙世傑《古今女史》(卷十二)、清代周銘《林下詞選》(卷五)及徐釚《詞苑叢談》(卷七)等書,也都著錄了此詞,可見歷來受到人們的注意。

贈、答皆用《卜算子》調。上下片兩結句(贈詞下結除外),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個字,化五言爲六言句,於第三字頓,遂使這個詞調一氣流轉的聲情,增添了頓宕波峭之致。

樂婉此詞直抒胸臆,明白如話。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臨別之前,卻從別後的情況說起,起句便奇。心靈善感的女詞人早已充分預感到,一別之後,痛苦的相思將如滄海一樣深而無際,使自己時時備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將像天上的雲一樣遠不可即。經過此番想念對方之後,便不能不緊緊把握住這將別而未別的時刻不放。

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腸斷。流盡了千千萬萬行的淚,留不住即將遠逝的戀人,反使作者愁腸寸斷。上一句勢若江河,一瀉而下,下二句一斷一續,正如哽咽。訣別的時刻最終還是來臨了。女詞人既道盡別後的痛苦,又訴盡臨別的傷心,似乎已無可再言。而下片更是奇外出奇,奇人之又奇。

要見無因見,拼了終難拼。要重見,無法重見。與其仍抱無指望的愛,真不如死掉這條心。可是,真要死掉這條心,卻又死不了,人生到此,道路已斷,作者感到絕望了。

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願。有情人最終成不了眷屬,也許是前生無緣。前生既然無緣,那麼今生也有可能無緣。但是,今生已經無緣,更有來生,待來生來世再結爲夫妻了。絕望之中,發一願,生出一線希望。此一線希望,到底是希望還是絕望,令人難以分辨。唯此一大願,意長留天地。

全詞猶如長江之水,一流而去永不回頭,但其意蘊仍覺有餘。以一位風塵女子,而能夠得到此段奇情異彩,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奧祕正在於詞中道出了古往今來的愛情真諦:生死不渝。這是詞中的最高境界。

全詞篇幅雖短,但是,一位感情真摯,思想果斷的女性形象,活脫脫的躍然於紙上。以淚滴千千萬萬行之人,以絕不可能斷了之情,直道出作者的真摯情感,爲之一拼,轉念便直說出終是難捨,如此種種念頭,皆在情理之中。但在別人則未必能夠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而她卻能直言不諱,這正是由於作者的性格豪爽果決。至於思舊事如天遠,要重見而無因見,待重結、來生願,若不是感情真摯的人,那是說不出的。

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小而對於個人愛情,大而對於民族傳統,皆抱有一種忠實的態度,即使當其不幸而處於絕望關頭,生死難關之時,也能體現出一種生死不渝的精神。唯其此種精神,小而至於個人愛情,才能夠心心相印,肝膽相照;大而至於民族文化,才能夠綿延不絕,生生不已。兩者表面上有大小之別,實際上則具共通之義。樂婉此詞雖爲言情小令,但其比喻的宗旨則並非一首言情小令所能代替的。

《卜算子》詩詞鑑賞10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彷彿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並頻頻回頭,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它不斷於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不肯棲息於任何一棵樹上,最後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註釋】

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

原題“黃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這裏“漏斷”不過說夜深罷了。

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爲幽囚。引申爲幽靜、優雅。

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省:理解。“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或以爲“揀盡寒枝“有語病,亦見注⑷所引同書同條。《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爲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賞析】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現在通行的各個版本的詞選中都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據史料記載,此詞爲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爲''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擡頭望月,又是一個多麼孤寂的夜晚呀!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呢?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爲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裏,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悽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作爲剛到黃州時的詞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內的紊亂。可正是在黃州,作者完成了自己處世哲學的形成。《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篇章,纔是作者對人生樂觀冷靜的態度。而寫作此詞時,應該還沒有完成這種成熟。所以,從詞中,讀者看到的是一種冷清與寂寞的情懷。即使如此,此詞還是很受後人推崇,如《山谷題跋》有云:“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而“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但是,正因爲此詞的仙骨氣質,歷來對這首詞的主旨說法不一,有人認爲是爲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爲是爲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爲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爲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種說法最爲有趣。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故事。摘錄如下: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爲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爲賦此詞。

前半段寫的虛幻迷離,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頗有點遇仙的感覺。

蘇軾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牆而去。此情此景豈非正是蘇軾詞上闋所寫:“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由此說來,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祕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

當時蘇軾六十幾歲,張先七十還納妾,六十歲也不算什麼的。有人很憤慨他爲什麼不納那個女子爲妾,卻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爲姻,最終使她鬱郁而亡。

這個女子好像是爲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後,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箇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於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爲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篇序言,短短的數十個字,就婉娩道出了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真是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吳曾《能改齋漫錄》雲:“其屬意蓋爲王氏女子也,讀者不能解。張右史文潛繼貶黃州,訪潘邠老,聞得其祥,題詩以志之雲: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邊,葛巾藜杖眼窺天。夜冷月墮幽蟲泣,鴻影翹沙衣露溼。仙人采詩作步虛,玉皇飲之碧琳腴。”

這個記載好像是爲了證明那個序言的真實性而作,甚至還有詩爲證。且不論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這個故事在當時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現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註釋爲準,他認爲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此詞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人不掩鴻,鴻不掩人,人與鴻凝爲一體,託鴻以見人。東坡又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二日與潘郭二生出郊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並韻》)比喻人生來去如鴻雁,代代往復,生生不已。但一個人的經歷又像春夢一樣,去而無蹤,難以追懷。可以作爲對照。這首詞應該是有政治寄託的,賙濟論詞主“有寄託”與“無寄託”之說,以爲“非寄託不入”,而“專寄託則不出”。東坡此詞能臻此境,在於“非因寄託而爲是詞”,乃“觸發於弗克自己,流露於不自知”。這正是蘇軾的才學,氣度,思想的體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卜算子》詩詞鑑賞11

古詩原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翻譯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豔鬥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註釋解釋

卜(bǔ)算子·詠梅:選自吳氏雙照樓影宋本《渭南詞》卷二。“卜算子”是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峯碧》《楚天遙》《缺月掛疏桐》等。萬樹《詞律》卷三《卜算子》:“毛氏雲:‘駱義鳥(駱賓王)詩用數名,人謂爲“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

驛(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專用建築。

斷橋:殘破的橋。一說“斷”通“籪”,籪橋乃是古時在爲攔河捕魚蟹而設籪之處所建之橋。

寂寞:孤單冷清。

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更:副詞,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無意:不想,沒有心思。自己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豔。

苦:盡力,竭力。

爭春:與百花爭奇鬥豔。此指爭權。

一任:全任,完全聽憑;一:副詞,全,完全,沒有例外。任:動詞,任憑。

羣芳:羣花、百花。百花,這裏借指詩人政敵──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謝,隕落。

碾(niǎn):軋爛,壓碎。

作塵: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氣依舊存在。

創作背景

《卜算子·詠梅》是南宋詞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託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將其作爲一種精神的載體來傾情歌頌,梅花在他的筆下成爲一種堅貞不屈的形象的象徵。聯繫陸游的生平不難理解,詞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陸游的一生可謂充滿坎坷。他出生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搖搖欲墜、金人虎視耽耽之時。不久隨家人開始動盪不安的逃亡生涯,“兒時萬死避胡兵”是當時的寫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赴臨安應進士考試,因其出色的才華被取爲第一,但因秦檜的孫子被排在陸游之後,觸怒了秦檜,第二年禮部考試時居然被黜免。秦檜黜免陸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挾私報復,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論恢復”,引起這一投降派首腦的嫉恨。直到秦檜死後,陸游方開始步入仕途。這之後,陸游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幾起幾落。他曾到過抗金前線,身着戎裝投身火熱的戰鬥生活,從而體會到了“詩家三昧”。從此那壯懷激烈的戰鬥場面和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成爲其詩歌中最爲動聽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對眼前的剩水殘山頗爲滿足,並不真正想要恢復。即使有時不得不作出些姿態,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陸游曾兩次被罷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儘管陸游的愛國熱情慘遭打擊,但其愛國志向始終不渝。這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難理解,其《卜算子·詠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詩人一生對惡勢力不懈的抗爭精神和對理想堅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寫照。

詩文賞析

《卜算子·詠梅》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悽苦以泄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半闋着力渲染梅的落寞悽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衆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着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憐惜了。無人照看與護理,其生死榮枯全憑自己。“斷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功能,唯有斷爛木石,更是人跡罕至之處。由於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開無主”了,“無主”既指無人照管,又指梅花無人賞識,不得與人親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賞,獨自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而已。“已是黃昏獨自愁”是擬人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身處荒僻之境的野梅,雖無人栽培,無人關心,但它憑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終於長成開花了。寶劍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響的氣質。范成大《梅譜序》說:“野生不經栽接者,……謂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於地勢使然,野梅雖歷經磨難而獨具清芬,卻無人能會,無人領略其神韻。這猶如“幽居見。那麼,野梅爲何又偏在黃昏時分獨自愁呢?因爲白天,它尚殘存着一線被人發現的幻想,而一到黃昏,這些微的幻想也徹底破滅了;這也如前人閨怨詩所說:最難消遣是黃昏!不僅如此,黃昏又是陰陽交替,氣溫轉冷而易生風雨的時辰,所以;除了心靈的痛苦之外,還要有肢體上的折磨,“更著風和雨”。這內外交困、身心俱損的情形將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極處,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寫照,傾注了詩人的心血!“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爲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爲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闋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梅花生在世上,無意於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與招蜂引蝶,所以在時間上躲得遠遠的,既不與爭奇鬥妍的百花爭奪春色,也不與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獨地在冰天雪地裏開放。但是這樣仍擺脫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會被認爲“自命清高”、“別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無意苦爭春”一樣,對他物的侮辱、誤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羣芳妒”,聽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同時,不論外界輿論如何,我以不變應萬變,只求靈魂的昇華與純潔,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軋成塵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氣一樣永駐人間。這精神不正是詩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奮勇向前不動搖的人格宣言嗎!“羣芳”在這裏代指“主和派”小人。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爲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梅花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悽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爲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爲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峯。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淒涼、衰颯、悲慼,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做出生命的表白。悲憂中透出一種堅貞的自信。詞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寫出險惡仕途中堅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絕俗,忠貞不渝的情懷與抱負。這首詠梅詞.通篇來見“梅”字.卻處處傳出“梅”的神韻.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託。物我融一。對梅的贊詠中,顯示詞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縱觀全詞,詩人以物喻人,託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像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游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並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卜算子》詩詞鑑賞12

詩詞鑑賞。(3分)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①這是一首借梅詠懷之佳作。上片借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 的處境,但一個“開”字,卻暗示了梅花的的精神。下片寫梅花 的品格,託梅寄志: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鬥豔。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然清香如故。

②請自選角度給詩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寫一段賞析文字。

參考答案:

6.①烘托梅花遭遇淒涼惡劣艱難倔強、頑強

②梅花不堪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 命運如此淒涼悲慘,但那別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詞中的梅花是作肯高潔品格的化身,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作者雖命運坎坷,報國之志難酬.卻永遠堅守高沽堅貞的人格,給人以堅強不屈、昂揚向上的鼓舞力量。

《卜算子》詩詞鑑賞13

涼掛曉雲輕,聲度西風小。井上梧桐應未知,一葉雲鬟嫋。

來雁帶書遲,別燕歸程早。頻探秋香開未開,恰似春來了。

賞析/鑑賞

《卜算子》,據說借用駱賓王的綽號命名(駱寫詩好用數名,人稱“卜算子”)。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爲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調始見蘇軾《東坡詞》又名《百尺樓》、《眉峯碧》、《缺月掛疏桐》、《黃鶴洞中仙》、《楚天遙》。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爲六言句,於第三字豆,故另有四十五、四十六兩體。宋教坊復演變爲《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上片四仄韻,下片五仄韻。

“涼掛”兩句,繪秋晨景色。言秋月涼沁高懸空中,金風輕拂曉雲緩移。“井上”兩句,狀葉初落。言井邊的梧桐樹,看來還鬱鬱蔥蔥,沒有秋天已臨的感覺,但只見那兒已有一片桐葉象柔美的長髮似的隨風飄然而下,才忽然感到秋已至矣,所謂“一葉落而知秋至”矣。上片以秋葉落暗示老將至。也是詞的別名《缺月掛疏桐》的生髮。

“來雁”兩句,思人。“別燕”句中,“燕”,似指愛人,詳見前第一百八十二首《絳都春》詞及其註釋。此言“鴻雁”傳來的書信似乎已經太遲,我與愛人生離死別,又匆匆迴歸當差的地方。“頻探”兩句,借物喻己之景況。言詞人曾多次探問秋天的菊花有沒有盛開,如果秋菊一旦開花,就會香氣四溢,醉人心扉。四處飄浮着花香,這就好象是春天又來了似的。此也有暗示:希望自己的景況能有所改善之意。下片也有推己及人之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