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卜算子賞析

本文已影響 3.74W人 

卜算子賞析1

卜算子

卜算子賞析

別士季弟之官

黃公度

薄宦各東西,往事隨風雨。先自離歌不忍聞,又何況,春將暮。愁共落花多,人逐徵鴻去。君向瀟湘我向秦,後會知何處。

這是一首與從弟黃童(字士季)執手告別的詞作。詞人與從弟情逾同胞、孝友甚篤,他們才華相若,青年時期曾於戊午年──紹興八年(1138)同登進士第,多有詩詞唱和。

該詞格調悽楚憂傷,似寫於仕途受挫、不得志之時;篇中除傷別之外,亦含有前途未卜之嘆。上闋始句交代了此次別離的原因,“薄宦各東西,往事隨風雨”:爲了位卑勢微的小小官位,我們就要各奔東西了;回首相聚時歡樂的往事,都隨着風雨消逝了。“先自離歌不忍聞,又何況,春將暮”是說:那充滿離憂的悲歌哀調已不忍足聽,又何況這處處皆是的春已老、春將去的暮春景象,更令人觸目腸斷。

下闋重點寫愁情之濃,對別後的一切難以預料,隱隱然有感傷意。“愁共落花多,人逐徵鴻去”之句,與上闋“春將暮”相勾連:既然春將暮,自然繁花開過,花瓣正隨風飄灑,離愁別緒到底有多少,足可與漫天鋪地的落花共比多;離別的人兒,隨着南去北來的鴻雁就要飛向遼遠的地方。結尾句“君向瀟湘我向秦,後會知何處”,從字面上看,前句似乎是說弟去“瀟湘”──作爲具體城鎮,應是今之湖南零陵縣境,兄去“秦”──今之陝西一帶。然而詩詞用字貴虛忌實,虛可容納萬端,太實則毫無生氣,所以“君向瀟湘我向秦”之句是在用典,唐代詩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詩云:“楊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由此看來,黃公度是將鄭谷的這句詩自然地引用過來,十分別致地表示兄弟二人要到不同的地方去上任,“瀟湘”與“秦”在這裏僅是泛稱而非特指。分手在即,別情依依,詞人忍不住發出了“後會知何處”的嘆息:日後我們兄弟再相會時,誰知會在什麼地方?其中飽含着對未來的一切難以預料的憂傷,引人懸念。

該詞既無更多的詞藻鋪陳,也無曲語宛轉,只是平淡敘來,一氣呵成,使人倍感簡煉真切,樸實自然。

卜算子賞析2

原文:

卜算子詠梅

作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陸游拼音:

yì wài duàn qiáo biān ,jì mò kāi wú zhǔ 。yǐ shì huáng hūn dú zì chóu ,gèng zhe fēng hé yǔ 。

wú yì kǔ zhēng chūn ,yī rèn qún fāng dù 。líng luò chéng ní niǎn zuò chén ,zhī yǒu xiāng rú gù 。

卜算子詠梅陸游翻譯:

驛亭之外的斷橋邊,梅花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豔,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卜算子詠梅陸游字詞解釋:

①卜算子·詠梅:選自吳氏雙照樓影宋本《渭南詞》卷一。《詞律》以爲調名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詞譜》以蘇軾詞爲正體。又名《百尺樓》、《眉峯碧》、《缺月掛疏桐》等。雙調,四十四字,仄韻。

②驛外:指荒僻之地驛:驛站,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斷橋:殘破的橋。

④無主:無人過問

⑤著(zhuo):同“着”,這裏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盡力,竭力

⑦一任:任憑

⑧零落:凋謝

⑨碾:軋碎。

卜算子詠梅陸游背景:

這是陸游一首詠梅的詞,其實也是陸游自己的詠懷之作。上片寫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涼的驛亭外面,斷橋旁邊。驛亭是古代傳遞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處所。加上黃昏時候的風風雨雨,這環境被渲染得多麼冷落淒涼!寫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

下片寫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卻無意與它們爭春鬥豔。即使凋零飄落,成泥成塵,我依舊保持着清香。末兩句即是《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的精神。比王安石詠杏:“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之句用意更深沉。

陸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參加考試被薦送第一,爲秦檜所嫉;孝宗時又爲龍大淵、曾覿一羣小人所排擠;在四川王炎幕府時要經略中原,又見扼於統治集團,不得遂其志;晚年贊成韓侂冑北伐,韓侂冑失敗後被誣陷。我們讀他這首詞,聯繫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縮影。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與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寫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隱士的情懷;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寫品格的,但也只能說:“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南宋肅泰來《霜天曉角·詠梅》)這只是陸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的一面。陸游的友人陳亮有四句梅花詩說:“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寫出他自己對政治有先見,不怕打擊,堅持正義的精神,是陳亮自己整個人格的體現。陸游這首詞則是寫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認爲在宋代,這是寫梅花詩詞中最突出的兩首好作品。

卜算子詠梅陸游賞析:

這首《卜算子》以“詠梅”爲題,詠物寓志,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志趣。這正和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衆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更談不上會有人來欣賞。隨着四季的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可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孑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淒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與上句的“寂寞”相呼應。驛外斷橋、暮色、黃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悽風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層。“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鈞,前三句似將梅花困苦處境描寫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風和雨”似一記重錘將前面的“極限”打得崩潰。這種愁苦彷彿無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達高潮,然而儘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上闋四句,只言梅花處境惡劣、於梅花只作一“開”字,但是其倔強、頑強已不言自明。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爲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作者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爲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闋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讓讀者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讓讀者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闋託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已);“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鬥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有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羣芳。梅花並非有意相爭,即使“羣芳”有“妒心”,那也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在詞中,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其中卻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無恥行徑。說“爭春”,是暗喻人事;“妒”,則非草木所能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爲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闋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悽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第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辯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的悽慘境遇,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讀者已經融入了字裏行間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爲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上來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爲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峯。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致”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仍然不屈服於寂寞無主、風雨交侵的威脅,只是儘自己之能,一絲一毫也不會改變。即使是凋落了,化爲“塵”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的淒涼、衰颯、悲慼,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勁節”(卓人月《詞統》)。而這“勁節”得以“想見”,正是由於該詞十分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謝來形容自己,已將梅花人格化。“詠梅”,實爲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人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爲一首詠梅的傑作。

個人資料: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爲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卜算子賞析3

【原文】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①》

作者: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②,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③。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註釋】

①卜算子:詞牌名。

②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幽人:幽囚之人。作者自指。

③省(xǐng):瞭解。

【翻譯】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 人羣開始安靜。時常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還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驚起又回首匆匆,心裏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賞析】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現在通行的各個版本的詞選中都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據史料記載,此詞爲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爲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擡頭望月,又是一個多麼孤寂的夜晚呀!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呢?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爲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裏,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悽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作爲剛到黃州時的詞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內的紊亂。可正是在黃州,作者完成了自己處世哲學的形成。《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篇章,纔是作者對人生樂觀冷靜的態度。而寫作此詞時,應該還沒有完成這種成熟。所以,從詞中,讀者看到的是一種冷清與寂寞的情懷。即使如此,此詞還是很受後人推崇,如《山谷題跋》有云:“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而“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但是,正因爲此詞的仙骨氣質,歷來對這首詞的主旨說法不一,有人認爲是爲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爲是爲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爲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爲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種說法最爲有趣。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故事。摘錄如下: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爲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爲賦此詞。

前半段寫的虛幻迷離,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頗有點遇仙的感覺。

蘇軾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牆而去。此情此景豈非正是蘇軾詞上闋所寫:“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由此說來,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祕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

當時蘇軾六十幾歲,張先七十還納妾,六十歲也不算什麼的。有人很憤慨他爲什麼不納那個女子爲妾,卻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爲姻,最終使她鬱郁而亡。

這個女子好像是爲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後,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箇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於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爲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篇序言,短短的數十個字,就婉娩道出了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真是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吳曾《能改齋漫錄》雲:“其屬意蓋爲王氏女子也,讀者不能解。張右史文潛繼貶黃州,訪潘邠老,聞得其祥,題詩以志之雲: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邊,葛巾藜杖眼窺天。夜冷月墮幽蟲泣,鴻影翹沙衣露溼。仙人采詩作步虛,玉皇飲之碧琳腴。”

這個記載好像是爲了證明那個序言的真實性而作,甚至還有詩爲證。且不論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這個故事在當時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現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註釋爲準,他認爲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此詞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人不掩鴻,鴻不掩人,人與鴻凝爲一體,託鴻以見人。東坡又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二日與潘郭二生出郊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並韻》)比喻人生來去如鴻雁,代代往復,生生不已。但一個人的經歷又像春夢一樣,去而無蹤,難以追懷。可以作爲對照。這首詞應該是有政治寄託的,賙濟論詞主“有寄託”與“無寄託”之說,以爲“非寄託不入”,而“專寄託則不出”。東坡此詞能臻此境,在於“非因寄託而爲是詞”,乃“觸發於弗克自己,流露於不自知”。這正是蘇軾的才學,氣度,思想的體現。

卜算子賞析4

1、古詩帶拼音版

bǔ suàn zǐ

卜算子

wǒ zhù cháng jiāng tóu , jūn zhù cháng jiāng wěi 。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rì rì sī jūn bù jiàn jūn , gòng yǐn cháng jiāng shuǐ 。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cǐ shuǐ jī shí xiū , cǐ hèn hé shí yǐ 。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zhī yuàn jūn xīn sì wǒ xīn , dìng bù fù xiāng sī yì 。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2、古詩翻譯

我住在長江源頭,君住在長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卻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着長江之水。這條江水何時不再這般流動?這份離恨什麼時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相思意。

3、古詩賞析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是宋代詞人李之儀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上片寫相離之遠與相思之切。用江水寫出雙方的空間阻隔和情思聯繫,樸實中見深刻。下片寫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追求與熱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斷,喻相思之綿綿不已,最後以己之鐘情期望對方,真摯戀情,傾口而出。全詞以長江水爲抒情線索,語言明白如話,句式復疊迴環,感情深沉真摯,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體現出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卜算子賞析5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譯文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註釋

⑴詞題一本作“黃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於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計時用的漏壺。這裏“漏斷”即指深夜。

⑶“時”有版本用“誰”;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爲幽囚。引申爲幽靜、優雅。

⑷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⑸省(xǐng):理解,明白。“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⑹或以爲“揀盡寒枝“有語病。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積而成的陸地。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1、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06-107頁

2、 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67頁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212頁

  賞析

蘇軾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爲''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擡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麼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悽清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爲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裏,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託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爲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遊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卜算子賞析6

  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 作者:陸游

原文 Original Text

譯文 Translated Text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驛亭之外,靠近斷橋的旁邊,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卻無人作主。每當日色西沉的時候,總要在內心泛起孤獨的煩愁,特別是颳風下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春,一意聽憑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爲灰塵,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註釋】

[1]驛外:驛站館舍外邊。驛:驛站。

[2]無主:無人注意和觀賞。

[3]更著(zhuō卓):又遭受到。

[4]苦:竭力。

[5]一任:完全聽憑。羣芳:羣花。這裏比喻朝廷中的妥協投降派。

[6]零落成泥碾作塵:梅花凋零飄落,被踏成泥又被碾成灰塵。碾:這裏指被車輪扎碎。

  【賞析】

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詠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衆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着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絕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從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園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應有得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着四季代謝,它默默地開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誰肯一顧呢,它是無主的梅呵。寂寞開無主這一句,詩人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日落黃昏,暮色朦朧,這孓然一身、無人過問的梅花,何以承受這淒涼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獨自愁,這幾個字與上句的寂寞相互呼應。而且,偏偏在這個時候,又颳起了風,下起了雨。更著這兩個字力重千均,寫出了梅花的艱困處境,然而儘管環境是如此冷峻,它還是開了!它,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楊維楨)。總之,從上面四句看,這對梅花的壓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無所不至,但是這一切終究被它衝破了,因爲它還是開了!誰是勝利者?應該說,是梅花!

上闋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象這象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爲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爲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

下闋,託梅寄志。梅花,它開得最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謂)。是它迎來了春天。但它卻無意苦爭春。春天,百花怒放,爭麗鬥妍,而梅花卻不去苦爭春,凌寒先發,只是一點迎春報春的赤誠。苦者,抵死、拼命、盡力也。從側面諷刺了羣芳。梅花並非有意爭春,羣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妒忌吧。這裏把寫物與寫人,完全交織在一起了。花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說爭春,是暗喻。妒,則非草木能所有。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爲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無主、黃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悽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呢,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看,梅花的命運有多麼悲慘,簡直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爲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爲了把下句的詞意腿上最高峯。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淒涼、衰颯、悲慼,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見盡節(卓人月〈詞統〉)。而這盡節的得以想見,正是由於此詞運用比興手法,十分成功,託物言志,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爲一首詠梅的傑作。

陸游一生喜愛梅花,曾寫下一百多首詩詞,讚美梅花是花中氣節最高堅,而這首詠梅詞卻別具一格。詞中的梅花孤獨幽苦,又遭受風雨的侵襲,但依然傲骨錚錚,吐芬芳,散幽香,高雅如舊,極盡冷豔堅貞之姿。這正是作者抗金抱負不得實現而又遭受朝中奸黨嫉妒、排擠和打擊的命運的真實寫照。也正是作者寂寞愁悶而又堅強不屈、孤芳自賞性格的象徵,作者以梅自喻,宣稱即使被粉碎成塵土也不會改變其芳香超羣的品質。毛讀此詞後反其意而用之作詠梅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兩相比照,放翁詞更顯清冷孤高,實乃失意憂憤之作,是古今懷才不遇文人的心靈寫照。毛詞則熱烈激情,歡快明麗,充滿樂觀浪漫色彩和一心爲公的奉獻精神。然毛以勝利者心情寫作,其得志得意,偉業千秋,普天下有幾人能及?相比之下,放翁詞更容易引起千古多愁善感文人的共鳴。

卜算子賞析7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朝代:宋代

作者:李之儀

原文: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簡析

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彷彿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於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儘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係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爲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爲簡約含蓄。

寫到這裏,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一脈遙通。

全詞以江水爲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這樣一來,單方面的相思便變爲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爲永恆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裏反而成爲感情昇華的條件了。

以女子的口吻寫出了相思之意,把水比喻成綿綿不斷的情思。

卜算子賞析8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迴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緻,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

這首詞的結尾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恆的愛戀,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全詞以長江水爲抒情線索。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萬里阻隔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徵,又是雙方永恆友誼與期待的見證。隨着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

卜算子賞析9

卜算子

【南宋】劉克莊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1.這首詞表現了詩人豐厚的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選取兩種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1)愛花之情。詞的上片通過輕、小、巧等予以表現。

(2)惜花之意。詞的下片通過少、雨洗風吹等予以表現。

(3)纔不見用、遭受壓抑的愁苦,報國無門、功名難就的憤懣。詞的下片通過花被雨洗風吹象徵人才被摧殘予以表現。

2.(1)象徵(託物言志)。用花象徵人才,用天公象徵皇帝(朝廷),用花被雨洗風吹象徵朝廷摧殘人才,直觀生動,給人深刻印象。

(2)對比。上片中百種千般巧同下片中雨洗風吹了、下片中朝見樹頭繁同暮見枝頭少對比,鮮明地表現出惋惜、愁苦和憤懣之情。

(3)抑揚結合(欲抑先揚)。上片先揚天公憐花,下片再抑天公摧花,表現出強烈的憤懣之情。

(4)迴環往復。道是天公句式重複運用,韻律和諧,意味豐厚。

【解析】

1.試題分析:這首小詞寫惜花而又不止於惜花,具有言外之旨。這首小詞一變他粗獷奔放的詞風,以婉約之筆隱晦而曲折地表達了自己遭受壓抑的愁苦情懷,流露出對當權者壓制、迫害和摧殘人材的不滿。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鑑賞表達技巧,先明確技巧,再結合詩句分析。天公不惜花。這話也很發人深思,同樣具有一種哲理性味道,同上片歇拍一韻所說,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上片的道是句是揚,這裏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揚,抑揚之間,流露出詞人對天老爺任憑風雨摧殘花事的不滿。

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賞析

這首小詞寫惜花而又不止於惜花,具有言外之旨。含蓄的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不受重用,屢遭壓抑的悽楚情懷。[5]

上片先寫花的可愛。起首一韻爲花描態繪色:片片花瓣兒宛如蝴蝶輕盈的翅膀;點點花朵兒猩紅如染,那麼鮮豔嬌美。上句寫花之態,從花瓣兒着墨,因花瓣兒薄,故云輕;下句寫花之色從整個花朵兒落筆,海棠花朵兒個小,所以在寫花之色的同時再著一小字,並補足上文輕字。兩句同一寫花,而角度各異,爲下句百種千般巧伏筆。而片片又見花瓣兒之多,點點又見花朵兒之密,爲下片換頭句朝見樹頭繁埋下伏筆。歇拍一韻旨在寫花的可愛,可詞人偏不直說,而是以揣度的口吻插入一句議論,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襯起,然後再說出花的百種千般巧。這樣寫,不僅沉着有力,使行文不板;而且,由於引進了天公即自然界的主宰天老爺豐富了全詞的含蘊,突出了作者創作本詞的寓意,很耐人尋味。歇拍句的百種千般巧,當然包括上文所說的姿致輕盈、體態嬌小、色彩鮮豔,但細味巧字,又分明包含着花的氣韻美和內在美。只有形貌和氣韻、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含蘊配合相宜、諧和一致,方可謂之巧,謂之美。[6]

下片寫花被雨洗風吹了的惋惜之情。上片極寫花的可愛,這是爲下片寫花被雨打風吹去作鋪墊。所以過片一韻便說: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這裏,繁、少對寫,朝、暮對提,不僅見花事變化之遽,亦且見詞人對花事的關心。從中可以看出愛花成癖的詞人秉燭逐枝察看的憂懼情態,這一韻不似上片起首一韻,似對非對,卻極有韻致,一段惜花情思宛然若揭。[1]卜算子·風露溼行雲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見也如何暮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漫興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王觀)卜算子(蘇軾)卜算子(李之儀)卜算子(陸游)生查子(劉克莊)賀新郎(劉克莊)劉克莊:賀新郎木蘭花(劉克莊)劉克莊 一剪梅 鑑賞賞析閱讀答案

最後一韻乃全詞的核心所在,但詞人也不直說,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襯起,然後再說出花事被雨洗風吹了的可悲現實。這話也很發人深思,同樣具有一種哲理性味道,因爲同上片歇拍一韻所說,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且,上片的道是句是揚,這裏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揚,抑揚之間,流露出詞人對天老爺任憑風雨摧殘花事的不滿。

這首小詞全以尋常語入詞,自然有致含蓄深婉。巧妙的語詞重複,反詞作常規,也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韻味,耐人尋味。[1]

詞中有問答體,或下片問、下片答,或隨問隨答,爲常見的問答方式。此詞上片提出一問,下片復提一問,上下片所問卻是針鋒相對、互不相容的,終於有問無答,顯得非常別緻。上下片提問的方式相同,都是用的反證法。如果把上下片分開來看,並不是有問無答,答案乃包含在所問之中。上片問:如果說天公不愛惜花,那麼花片如蝶翅舞動,花朵如猩紅照眼,千姿百態,爭奇鬥豔,豈不都是天公之所作成?其答案自當承認天公惜花。但下片接着反問:如果天公果真惜花,那麼無端風雨,斷送春花,樹頭繁英,一夕頓盡,豈不都是天公之所摧殘?其答案又當承認天公不惜花。因此,上下片合起來看,兩個答案竟是對立排他的,相互衝突,彼此否定。正確的答案則當在它們兩者之外。其實,劉克莊此詞雖有點遊戲筆墨,但設問甚巧,所問的決不是無關宏旨的花花草草的小事。他就冥冥之中的天公與花事的關係發出質問,推而廣之,世間萬物也莫不可作此一問,無異於一篇以花事爲題的具體而微的天問。真正的答案既在詞中,又在詞外。歲歲花開,年年花落,花事的榮枯盛衰,一任大自然的客觀運行,實無與乎天公的惜花與否。萬物興歇皆自然,這纔是劉克莊本來想說,但在詞中僅透露其意而未及說明的真正的答案。全詞詼諧風趣,具有幽默感,令人玩味有得。其寫法或仿效蘇軾的《泗州僧伽塔》詩。卜算子·風露溼行雲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見也如何暮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漫興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落梅 劉克莊 閱讀答案附賞析卜算子(王觀)卜算子(蘇軾)卜算子(李之儀)卜算子(陸游)生查子(劉克莊)賀新郎(劉克莊)劉克莊:賀新郎木蘭花(劉克莊)劉克莊 一剪梅 鑑賞賞析閱讀答案

卜算子賞析10

  原文:

卜算子慢·江楓漸老

柳永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幕秋天氣,引疏砧,斷續殘陽裏。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峯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

  卜算子慢翻譯:

江岸的楓葉漸漸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滿眼衰敗的紅花綠葉。楚鄉作客,登高望遠,正逢這樣的暮秋天氣。傳來了稀疏的搗衣聲,斷斷續續迴響在殘陽裏。面對這傍晚景象,我悲傷懷抱,思念遠人,新愁和舊恨,接連涌起。

卜算子慢字詞解釋:

①江楓:江邊楓樹。

②汀蕙:沙汀上的蔥草。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溫庭筠《雨》詩:“楚客秋江上,蕭蕭故國情。”登臨,登山臨水。

③疏砧:稀疏繼續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④脈脈:含情不語貌。見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注。

⑤翠峯十二:即巫山十二峯。《天中記》:“巫山十二峯,曰:望霞、翠屏、朝雲、鬆巒、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

⑥誰會:誰能理解。

⑦歸雲:喻歸思。唐薛能《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詩:“邊心生落日,鄉思羨歸雲。更在相思處,子規燈下聞。”

  卜算子慢背景:

古代婦女,每逢秋季,就用磁杵搗練,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夫。所以他鄉作客的人,每聞石甚聲,就生旅愁。這裏也是暗喻長期漂泊, “傷懷念遠”之意。

  卜算子慢賞析:

上闋寫景,奠定了悽清的基調,烘托出抑鬱懷人的氛圍。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篇頭三句,乃登高所見。“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曰“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餘,點出當時已是深秋時節了,整個畫面呈現紅和綠兩種時比色。不是鮮紅嫩綠,而是黯淡、憔悴的紅和綠。 “敗紅”和“衰翠”是對應上文的“江楓”和“汀蕙”:請注意不是已老和全凋,而是“漸老”和“半凋”;所以還殘留一些悽悽慘慘的紅和稀稀疏疏的綠,“漸”和“半”意味正老、正凋,還將不斷地老下去、凋下去。

“楚客登臨,正是幕秋天氣。”這是一幅大筆渲染、滿畫面的深秋楓黃圖,秋色極濃。在寫足秋色之後,睹此濃濃秋色的抒情主人公出現了,並點明瞭“暮秋”季節。“楚客”兩句,引用宋玉《九辯》悲秋之意,柳永曾宦遊於荊襄一帶古代楚地,故這裏自稱爲“楚客”;“登臨”補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目見,並暗示主題。

“引疏砧,斷續殘陽裏。”寫所聞。深秋萬物衰敗,已讓人心生哀愁,何況在這“滿目敗紅衰翠”之中,耳中又聞這斷斷續續、稀稀朗朗的磁杵之聲,在殘陽中迴盪呢?古代婦女,在秋天到來時,便以磋杵杵搗,制寒衣以送漂泊在外之人。所以在異地漂泊的行人,聽聞搗衣聲便生旅愁,這裏也是暗寓長期漂泊,“傷懷念遠”。“暮秋”是秋天將盡,“殘陽”則是一日將盡,都是“晚景”。對景難排,因此下文就直接道出“傷懷念遠”的主旨。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濃重的秋聲秋色深深地觸動詩人的離情,接着“對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見所聞,啓下文的“傷懷念遠”,是對主旨的補充,說明這種“傷”和“念”並非偶然觸發,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舊恨”難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繼”。從寫景過渡到抒情、“新愁舊恨相繼”,此刻先後涌上心頭,這愁恨又是多麼的濃重。

下闋抒情,承接上闋直接寫出愁恨的緣由。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脈脈”,化用《古詩十九首》:“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字當作“哌哌”,相視之貌。(“脈”,繁體“作哌”,形近而誤。)相視,就是我與她互相對望,也就是她懷念我,我也懷念她,因此接着纔會有二、三句。“兩處風情”,從“脈脈”來;“萬重煙水”,從“千里”來。細針密線,絲絲人扣。“念兩處風情”緊扣“脈脈”,“萬重煙水”與“千里”呼應,繪出詞人與伊人遠隔千里,山水重重,兩相懷念的情狀。一個“念”字,令作者懷人之情頓生層瀾。

“雨歇天高,望斷翠峯十二。”“雨歇”一句,不但寫出登臨時天氣的實況,而且點出是風吹雨打才使紅敗翠衰,補暮秋雨後之狀,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懷人之情讓這雨後晴景引逗得愈加鬱厄,將山峯望穿亦難消解。“望斷”句既是寫實,又是寓意。就寫實方面說,是講雨收雲散,天高氣朗,極目所見,惟有山嶺重疊連綿不斷。就寓意方面說,則是講那位“旦爲朝雲,暮爲行雨”的巫山神女,由於雲散雨收,此時也看不見了。“望斷翠峯十二”,也是徒然。巫山有十二峯,詩人常在詩中使用李唐神女的傳說。詞人在這裏暗中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乃是天仙般的一流人物。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深進一層。“憑高”之意,無人可會,只能默然無語。以“盡”字至“無言”之上,表達了詞人複雜深沉的情感無人能解,也無法自訴,使得作品的情感更顯深進。“無言”、“誰會”更是緊扣上闋“脈脈人千里”,表達了詞人無人與說的心情。無人與說,只好把書信寄予千里之人,然而“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既無人與說又千里難寄,詞人的苦悶愈加深重了。

“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雲誰寄?”結尾兩句再深進兩層。第一層,既然此刻此處無人可訴,無人能會此情此意,那麼這“離腸萬種”,就只有寫之寄於詞中。第二層,可是即使寫下思念,又如何才能送至她手呢?一種無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轉中傾吐而出,增強了感染力。“歸雲”,此處意爲無乘歸去之雲的人託付鴻信。

此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襯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轉往復的情思。詞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寫悲懷,同時又將悽怨之情灌注到客觀的景物中去,以悲寫悲,渲染烘托出濃烈的悲苦氣氛;下片寫出了詞人感情上的波瀾起伏,採取了總起總收、間以分述的筆法,以使感情的抒發層層逼進,步步加深。

  個人資料: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峯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