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包拯是北宋人,28歲考取進士,步入仕途。曾當過知縣、州官、府尹,出使過契丹,還在財政、監察部門擔任要職,官至宰輔。包拯爲官大公無私,清正廉明,斷案如神,體恤民衆,被人們稱爲“包青天”。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包拯破案的小故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精選12篇)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1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

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爲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2

宋仁宗年間,包拯在天長縣任知縣。一天縣裏的一個農民發現自己的耕牛口裏流血,大口喘氣。仔細一看原來是牛舌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就跑到縣衙門來告狀。

包拯想:一定是這個農民的仇人乾的,但是沒有證據不能隨便抓人。於是他想了個辦法,讓這個割牛舌的人自己出來招認。包拯對那個告狀的農民說:“沒有舌頭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這牛殺了賣錢吧。”

農民說:“我來縣衙告狀是爲了找到那個割牛舌的'人,請大老爺給小民做主,懲治壞人。”

包拯假裝生氣地大聲說:“一個牛舌,值得什麼,也來告狀,快出去吧。”

告狀人一看知縣生氣了不敢再說話,只得忍氣吞聲地回去把牛殺了賣肉。沒過幾天,有人來縣衙告狀,說某人(指前次告狀的農民)私宰耕牛(這在當時是違法的行爲)。

包拯一聽勃然大怒,厲聲喝問道:“你爲什麼偷偷割掉他的牛舌,又來告他的狀呢?”這人大驚失色,他沒想到包拯一眼就識破他的詭計,嚇得趕快叩頭認罪。

割掉牛舌並不是害人者的目的,加害於人才是他的目的。包拯看到了問題的實質,就故意讓告狀人做出違法的事來,以引誘想加害於他的人暴露出來,最終破了案。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3

包公名包拯,是一個人人知曉的大清官。包公的廉潔主要表現在不收賄賂與生活節儉方面。

包拯是宋朝人,母親是一位大夫,醫術高明,救死扶傷。包公小時候經常聽說書,最狠貪官污吏,從小立下壯志,考取一個功名,爲百姓申冤,做主。在他的努力下,終於考上了,做了一個縣官。自從他當官後,堅持自己做官的原則,不貪贓枉法,不收受賄賂……

曾有這樣的一件事一直在百姓嘴中稱讚,也使包拯做了開封府的府尹,懲殲除惡。

有一個國舅仗着自己是皇親國戚,貪髒枉法,收受賄賂,無惡不作,賭博更是他的最愛。這個貪官被包公知道了,他要爲民除害,把國舅抓了起來,押回府第。起初,國舅還很不在乎,可當他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包拯之後,囂張的氣陷馬上不見蹤影,跪在地上求饒,並邀請包拯到府中一次,說是自首,其實是想賄賂包拯,但包拯並不知道,還是取了一次國舅府,到了國舅府,國舅親自出來迎接,和藹可親,全無平時兇惡的樣子。國舅與包公坐在花園的石凳上閒聊,聊包公的瑣事。包公感到很納悶,聊了一會兒,國舅擡出幾隻箱子,指着箱子說:“這是一點小意思,請你笑納。”包拯打開奇怪的箱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暗想:莫非國舅不是自首,是想賄賂本官,但還不露聲色的對國舅說:“小人不明白國舅爺的意思。”國舅爺見包拯揣着明白裝糊塗,就直言到:“包大人,只要你放過我,不查下去。”他頓了頓,撇了一眼包拯,繼續說道:“這些銀子就全歸你所有,另外還有酬謝,金銀任你選,姑娘任你挑,包夫人我一定讓她吃好住好,養的白白胖胖,少了一根汗毛,你找我算帳,榮華富貴永享不盡。你說怎麼樣?”國舅爺以爲包拯一定受不了這種誘惑,滿口答應,但包拯的回答讓他出乎意料。“國舅,做官只爲民,不爲財,您說要自首,現在看不是。”說完,包拯大步走出國舅府,回去後秉公處理。

包公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能拒絕,這不是廉潔是什麼呢?

包拯在生活方面與其他的官員截然不同,也非常清廉。他從不吃大魚大肉。包拯每月用80%的錢捐給窮苦百姓。

自己坐的轎子也與別人不同,別的官員的'轎子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而包拯他坐的轎子是用麻布遮住,破破爛爛的。而且他平時也經常步行,難得一次坐官轎。

別的官員除了官服外,還有許多衣服,綾羅綢緞,戴着許多玉器,而他穿的只是粗布麻衣,甚至有時候衣服上補了好幾個補丁,襪子穿破了好幾次,都捨不得扔掉。

其他官員吃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有時吃不完,還回扔掉。而包拯吃的只是清茶淡飯,有時吃剩了,還捨不得扔掉……

包公的廉潔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包公是古往今來做官的楷模。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4

包拯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小時候,讀書非常用功,喜歡動腦筋想問題。

一天早上,姐姐煮了幾個雞蛋,先和妹妹分着吃了一個。然後,姐姐故意對小包拯說:“你常說自己長大後要做一個會審案的人,今天考考你。剛纔我煮的雞蛋少了一個,你說是誰吃了呢?”

包拯把全家八個人都請到大廳裏,圍着桌子坐下來。他提來一壺清水,又拿來八隻碗。他叫每個人喝一口水,在嘴裏漱一下,再吐進碗裏。當姐姐漱口時,包拯看見她吐出來的水裏有一點點蛋黃渣。包拯想了想,要其他人繼續漱口。最後輪到妹妹漱口了,只見她吐出的`水裏也有蛋黃渣。包拯走到妹妹身邊,笑笑說:“這個蛋是你和姐姐分吃了,對嗎?”

大家稱讚小包拯真聰明。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5

宋仁宗在位時期,在端州城外有個小孩子他的父親靠賣油炸餈粑來維持生計。有一天小孩幫父親到街上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別好,剛過中午就全部賣完了,小孩在回家的路上,感覺有點累,就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下休息,不由自主打起噸,等他醒來的時候,小孩子大哭。

包拯正好路過,就讓馬漢去問明情況,小孩哭着對包拯說,老爺我賣炸餈粑賺來的銅錢,讓人偷了去,我回去爸爸肯定揍我,包拯聽了之後,決定幫一幫這個孩子,他想了一會,有了主意,他讓王朝、馬漢把石頭擡到府上說是要審判他。

一時間包拯審石頭的事情傳遍大街小巷,,第二天百姓爭先恐後的來觀看,他們要看看包拯這一次會怎樣斷案,包拯在公堂上正襟危坐,把驚堂木一拍,大聲說道,你這石頭,小孩在你身上打盹,醒來之後錢就不見了,是不是你偷了,快快從實招來,不然,賞你三十大板。

包拯連問三聲,這石頭還是默不作聲,包拯說,你這是軟的不吃吃硬的.咯,來人,給我打!手下就一擁而上,啪啪啪的打了三十大板。包拯說這石頭我是審不了了,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每人給這個孩子一文銅錢,讓他和自己的父親有個交代,包拯在這裏謝謝大家了。

鄉親們平日裏受保證照顧,這時候當然願意幫忙,就一人一文的投到門口那個裝滿水的桶裏,但有一位礽銅錢的時候,水面上浮起一層油,包拯大吼一聲,快把這個了抓起來,他就是偷錢的人。

這人當然不承認,保證說孩子賣餈粑的前他都數過,沒一文錢上都有油印子,現在你的錢也有這個現象,怎麼解釋,投錢的人終於承認。百姓對包拯的敬意又多了一分都說包拯是一位好官。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6

北宋清官包拯,一生做過四十餘個官位,因其不畏權貴、剛正不阿,不徇私情、清正廉潔,成爲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包拯自己曾寫過兩首拒禮詩,一時被傳爲佳話。

包拯六十大壽時,皇上宋仁宗念其在朝野德高望重,且勞苦功高,要給他做壽。包拯再三推辭不過,只好勉強從命。但他表明:做壽可以,但拒收壽禮。

生日這天天不亮,想不到皇帝先第一個派太監來送壽禮。太監擔心包大人不收禮,自己不好交差,於是附詩一首: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

這個聰明的`太監等於把老包公“將”了一軍,皇恩浩蕩,不收禮是不給皇帝面子,但收了禮又壞了自己的規矩。包公思索良久,寧願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了規矩!揮毫題詩,以詩拒禮:

鐵面無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唸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爲開廉潔風。

太監沒辦法,只好帶着拒禮詩回去覆命。

同在朝廷爲官的張奎是包拯的同鄉,兩人私交甚密,張奎想,好友大壽,不備壽禮於情於理都講不過去,於是帶着壽禮來到包府,並遞上禮單,包拯打開一看,禮單上賦詩一首:

同窗同師同鄉人,同科同榜同殿臣。無話不談肝膽照,怎能拒禮在府門。

包拯看後不動聲色,提筆在禮單背面寫道:

我們本是知音人,肝膽相照心相印。壽日薄酒促膝談,勝似送禮染俗塵。

寫罷,包拯把禮單又遞到張奎手裏。張奎一看,只好把禮品讓家人帶了回去。兩人相視一笑,步入宴席。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7

一天中午,包拯吃完飯,剛想休息片刻,衙門外就傳來擊鼓聲。包拯以爲又有案件發生,立刻升堂。

“威武……”

包拯來到大堂,只見跪着一胖一瘦兩個農夫打扮的`人,問道:“下跪者何人?有何冤情速速報來!”

只見瘦農夫說道:“包大人,我們今天就想請你給我們評評理,重新分一下銅錢。”

包大人眉頭一皺,說道:“什麼錢這麼難分,要鬧到衙門來?”

瘦農夫特別委屈道:“今天我們兩人在田地幹活,我帶了3個饅頭、胖子帶了5個饅頭當午餐。正當我們準備吃飯時,有一個商人經過,想讓我們分一些食物給他,並答應給我們錢。”

包拯問道:“是不是商人吃了饅頭沒付錢?”

胖子接過話說道:“我們三人把8個饅頭平均分成了三份,每人吃了一份,那個商人吃完後留下8個銅錢就走了。”

包拯分銅錢瘦農夫連忙說:“對,可是8個銅錢,你不應該只給我3個,你拿5個啊,應該平均分!”

胖農夫反駁道:“可我拿出來的饅頭比你多,所以應該多分一些。”

包拯明白了事情的經過,對瘦農夫說:“你拿3個銅錢不滿意是嗎?”

瘦農夫點點頭說:“是的,分錢應該公平合理。”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8

包拯,是我國人民非常熟悉和敬佩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執法嚴峻,有許多佳話流傳於世。

公元 999 年,包拯出生在廬州合肥(今屬安徽省)。他十歲那年,有一天和姐姐一塊兒到花園裏遊玩。遊興正濃時,姐姐問道:“你長大準備幹什麼事?”“做個爲民辦好事的清官。”包拯眼睛一眨,乾脆利索地回答。“做清官可不容易,你能行嗎?”姐姐又問了一句。包拯胸有成竹地答道:“只要大公無私,善動腦筋,案件總能審得清的。”

包拯的.一番話,說得姐姐心裏暖烘烘的。她嫣然一笑,若有所思地說:“那好,明天讓我考你一下吧!”

第二天一早,姐姐來到學堂,把一個煮熟的雞蛋悄悄送給一個同學吃了,然後要包拯查出來是誰吃的。

包拯不慌不忙。他首先看了每個同學的面色和嘴巴,然後敏捷地端來十碗清水放到桌上,叫每個同學從碗裏喝一口水,在嘴裏咕嚕咕嚕地漱一下,再吐入碗內。

輪到第五個同學漱口時,包拯發現,他的碗內有蛋黃和蛋白的殘屑。但他沒有馬上斷案,而是讓其餘的同學繼續漱口,直到每個同學都漱完口,他才鄭重其事地宣佈:“只有第五個同學吃了雞蛋。”

一直站在旁邊的姐姐這才服了弟弟,嘖嘖稱讚說:“包拯長大能做清官!”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9

北宋時,開封的知府包拯是一個大清官。他爲人正直,辦案鐵面無私,百姓們親切地稱呼他爲包公。這天,開封府外又傳來擊鼓的聲音。包公立即命人升堂審案,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哭着走了進來。

“這位大娘,您有什麼冤情就說出來,本官替您做主。”包公像往常一樣詢問着案情。

誰知,這一問,老婦人哭得更厲害了。原來,老婦人要告的人是包公的親侄子——包勉。包勉仗着自己的'叔叔是大官,殺害了她一家三口。

包公聽後大怒,馬上命人把包勉抓回了衙門。老婦人這才放心地回家去了。可是包公晚上睡不着了——母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是嫂子把自己養大的。而包勉又是嫂子唯一的兒子。如果自己秉公辦案,判處包勉死刑,那嫂子該怎麼辦?可放過包勉,又該怎麼向那位老婦人交代呢?

包公在牀上翻來覆去,想了一整夜,最後還是決定公事公辦,判處包勉死刑。包勉死後,包公把嫂子接到家裏,把她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奉養。

從那以後,包公鐵面無私、大義滅親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來。而包公也成爲正義的化身,被一代又一代人所敬仰。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10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範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爲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了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爲,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爲"再生父母"。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11

有一個無賴,把一個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裏,保證知道這位老農是無辜的,就答應一定會幫老農洗刷罪名,也會讓那個無賴得到應有的懲罰。

包拯告訴農民,你照我說的做,回家以後把自己家中的牛殺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場上去賣,然後換一些錢自己用。

按照當時宋朝的法律在民間私自殺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許可下,那名老農就真的回家吧牛殺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農民殺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馬漢,給我把這個舉報的人抓起來,人們都蒙了,說包公你怎麼不去抓那個犯法的農名啊,包拯說農民殺牛是經過我的允許的,倒是你,爲什麼把農名家牛的舌頭割了。

這下告狀的人啞口無言,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驚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農名的事件從實招來。

在場的人沒有不佩服包公斷案的,原來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他假裝不知道有人要害農民,故意賣個破綻,讓這人一位自己的計謀得逞。包拯乾脆將計就計,來個欲擒故縱,最後再來個甕中捉鱉,殺他個措手不及,還農民一個公道,給不法分子應有的懲罰。

其實包拯在就到牛舌頭被割的報案後,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說策劃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羅網的,這一前一後的妙計足以見得包公斷案手段的高超。

包拯破案的小故事 篇12

包公早年喪母,家境貧寒,是嫂嫂把他養大的。包公把嫂嫂當母親來孝敬,稱呼爲嫂娘。包公考中進士,到外地做知縣。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娘特意爲包公做了條紅燒鯉魚。包公要與嫂娘及侄兒一同用餐,嫂娘不答應。包公只吃掉一面魚肚皮,想把剩下的留給侄兒吃。誰想晚飯時嫂娘把剩下的'魚又端給包公,包公只好把魚翻個身吃完。

第二天,包公辭行啓程,嫂娘問他:“昨天午飯和晚飯的兩條魚哪條好吃?”包公愣了,心想,嫂娘昨天只給我吃了一條魚,咋說兩條呢?便答道:“回嫂娘,昨天我吃的是一條魚,味道很好。”

嫂娘一跺腳,厲聲喝道:“黑子,嫂娘昨天明明給你吃了兩條魚,中飯一條,晚飯又一條,你咋說只吃了一條呢?”包公從沒見嫂娘發這麼大的脾氣,忙賠禮遷就說:“嫂娘息怒,是我記錯了,昨天嫂娘給我吃了兩條魚,都好吃。”

嫂娘聽了,心知包公孝順,不惹自己生氣,卻又沉下臉來,嚴肅地對包公說:“黑子,昨天我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可我一說‘倆’,你咋就不敢堅持說‘一’了呢?今後你一做官,如果只看上司的臉面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贓官,那怎麼行啊!”包公聽了這一番話,方知嫂娘用心良苦,忙撩衣跪倒,說:“嫂娘教誨,弟銘記在心,永世不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