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關於處暑節氣的文章

本文已影響 9.65K人 

導語;時光之珠捻轉,又轉到了處暑。暑氣至此止矣,北方天已漸涼。下面是關於處暑節氣的文章,歡迎閱讀。

關於處暑節氣的文章

  篇一:關於處暑節氣的文章

處暑,與其它節氣相比,很容易讓忙碌一季的人們掉以輕心,或是毫不相干地擦肩而過。本來這也稱得上改朝換代的大事,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終結上一個王朝的統轄權力。卻選擇低調地不動聲色地舉行儀式,舉手投足間流露出“躲藏、終止”鬼鬼祟祟般的行徑,知道者稱其之爲虛懷若谷,不知道者還以爲是倒行逆施者的反功倒算。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像是開國時的宣言,擲地有聲。進而被好事的蒲公英,傳播至大地上每一個角落。曾一度被熱浪侵襲得耷拉着腦袋的植物,想是深受其害,轉眼間就翻身做了主人,用切身行動做着聲討與控訴。又或許是自知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處暑寒來”由此也變成了“苦盡甘來”的代名詞。暑氣逐漸消退。熱情逐漸高漲,興之所致,人們或許還會哼唱上一曲“解放區的天是藍藍的天”的革命小曲,自得其樂。在這樣的情境裏,偶然面對一小股所謂“秋老虎,毒如虎”熱浪的不自量力的反撲,只能是報以寬容的莞爾一笑了。

特別是置身於北方的原野,那才真正叫改朝換代換新顏吶。一朵雛菊,幾枝秋英,飛掠的鴻鵠,草野上的風,無不展示着新意。佇在拂曉的清風中,不由得讓人打個寒噤,心頭驀然幾抹涼意。而黃昏,世界都趨於沉靜。熾熱的暑氣在黑暗處無聲地枯萎,蟬的盛會悄然落幕,夜晚蛐蛐和紡織娘的吟唱,聽迷了空中一彎無聲旋轉的上弦月,久久地黯然失神。漸漸地,秋意籠罩着每一寸土地,秋涼逐漸深入。人們拋卻久積的浮躁與扈氣,盡力與自然和諧如一。靜謐與沉思交織,博大與謙遜交融。

或許此種閒適的心境,更適於愛情的滋生。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神話也正年復一年於此間上演。一首《七夕處暑》的古詩(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讓我們生出分離的憂傷。而現景:秋已立起來了,庭院裏迴光返照的鏡像,讓每一個感覺時間飛速流逝的人,萌生出“淚灑隅年愁”的情愁?

處暑,處暑。一段熱鬧的結束,一個冷靜的起始。種子飄落泥土,暑氣隱遁草叢。最真的,永遠沉靜。如一記休止符,滴在秋天的樂章最合適的一個段落……

  篇二:關於處暑節氣的文章

時光之珠捻轉,又轉到了處暑。暑氣至此止矣,北方天已漸涼。草木崢嶸,繁花錦繡,它們也知道出場的時日愈久,離開這個舞臺的時間也愈近了嗎?故而,極力地展現出最華美的姿態。

在我們這裏有句俗語:“處暑不出頭,割得喂老牛。”是說莊稼這時節如果還沒有抽穗,揚花,那基本上也就沒用了。任你再怎麼容光煥發,青春逼人也是誤了節氣,終不會結了顆粒,將一無所獲。因爲,時不我待,朝來寒露晚來風,步步緊逼,奈何!這讓多少期冀風雲際會,錯失在歷史河流之畔的蜉蝣人生望洋興嘆,零落棲遲,幽寒嗚呃,徒生傷悲。

其實,仔細想想,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只要曾經綻放,又何必介懷名利得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行至山窮,坐看雲起。喂老牛又何嘗不是一種好的歸宿?五道輪迴,即使化作一堆牛糞,還不是能滋養一朵鮮花嗎?沒有牛糞,鮮花還不是開到荼蘼,無可奈何地落去嗎?

今晚,月色溶溶,秋蟲唧唧。窗前一叢菊花笑意盈盈,檐下撲棱棱倦鳥歸巢,這是一對兒早出晚歸,爲生計奔忙的麻雀。看到過劉心武的一句話:“不要指望麻雀飛得很高,高處的天空,那是鷹的領地,麻雀如果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樣過得很幸福。”真的,鷹有鷹的高度,讓人們讚美去吧!麻雀有麻雀的喜樂。有些生活無法選擇,也不必去扮演更高的角色,高處不勝寒,英雄是孤獨啊!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煙火人生,風雨交加的苦樂年華,我們一樣欣然接受,暗自歡喜。

這麼說,是否有些吃不到葡萄的味道呢?非也,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城市叢林,鄉村泥巴,誰羨慕誰呢?人心不足,慾壑難填。你想躋身高富帥,她想變幻白富美;你憧憬紙醉金迷,他嚮往茅檐翁媼。最重要的是擁有一份寧靜的心靈,和緩的節奏,溫馨的情感,從容的境界。舍此,夫復何求?

對於童年,故鄉的回憶,人們總是回味甜蜜。好像那時的時光,一粥一飯,賽如瓊林佳宴;一草一木,竟似天宮仙境;一絲一縷,堪比鳳冠霞帔。難道現在我們的味蕾失靈,視覺退化,觸感泯然?不是!是物慾橫流,早將我們平靜的心情衝擊得蕩然無存。追尋靚麗的彩虹,卻不知眼前即是良辰美景!都言身邊沒有風景,要到遠方去,遠方的遠方,追逐海市蜃樓的步履如飛,可曾注目車窗外一閃而過的山山水水?

萬籟俱寂,鐘錶兀自踏踏而行,沏一杯茶,慢慢回味。遠處傳來火車的汽笛,有多少,人在旅途,行色匆匆。朋友,無論你在生活中經歷了什麼樣的悲歡離合,都請你堅信,在燈火闌珊處,總有人爲你默默守候,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天的太陽。

  篇三:關於處暑節氣的文章

在我的老家流傳着一句農諺:處暑動刀鐮。處暑剛過,農田裏就有割綠豆、收黍子的農民兄弟的身影。秋天來了。

今年風調雨順,田野裏農作物長勢喜人,草地、溝壑、壩堤、林間,有名、無名的雜草長得十分繁茂。處暑剛過,散步於雜草叢中,兒時打秋草的場景情不自禁地浮現在眼前。

草兒,山野之中,比比皆是,無處不在。它雖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但對於農民來說,也是一種寶貝。莊稼地裏荒草最爲可恨,與糧食作物爭奪水分和肥料,影響莊稼的生長和產量。但在村邊地頭、溝溝坎坎之中,山野之間,生長着的那麼多的野草卻是有用之物,它們並不可恨,倒是很可愛的。沒有它們的存在,當年許多農民兄弟的日子將不好過,從這個角度來說,草也是家鄉人們的恩人和朋友。

家鄉的雜草大致可以分三大類:一類是以蒿草爲主體的那類,植株高大,莖杆粗壯,這類主要是當作做飯的柴禾。另一類是以羊草爲主體,葉兒比較肥大,主要用來喂牛羊的。做柴草之用的雜草,在初秋時節多是連根一起薅回家,有根的耐燒。俗稱拾柴草。用於喂牛羊的多是用刀割,俗稱打草。而第三類是用來餵豬的,如西天谷、灰菜等多是現採現用,少部分也會晾曬乾了粉碎,冬春季節添加在飼料裏,常常被稱割豬草。

我從小時候就與草打交道,七八歲的時候就割豬草,打羊草,拾柴草,一直到20歲上大學離開家鄉爲止。

那年頭每家都要養豬、養雞、養羊。養豬是爲了過年。過年了,臘八前後,家家都要殺頭豬,由於飼料不足,哪家的都長不大,也就百十來斤。那年代人們俗稱100斤爲一稱,過年殺豬超過一稱可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不過哪家過年殺都要請親朋好友來做客,也不用給什麼特殊的好餐,殺豬的四大件“血腸、燉肉、炒酸菜、殺豬菜”就足夠了。好臉的家庭要準備散白酒。在我的老家,好多朋友都有酒癮,可以不吃肉,可以不吃血腸,但要是沒有酒會覺得吃得再好也沒有滋味。20年前曾遇到過一次過年殺豬請客沒有酒的場景,主人真的好面子,請的都是他認爲有頭有臉的人,那可不是殺豬的老四樣了,幾乎豬身上好吃的都做了,弄了一大桌子菜,可惜就是沒有酒。坐桌上了,鄰居大哥看了又看,怎麼沒有喝酒的灑盅呢?感覺很奇怪,用手捅了我一下,同我耳語:怎麼沒酒?我小聲的說:不會吧!就在我倆耳語的時候,女主人遞過來一碗加虹豆的高粱米飯。大哥看沒有酒,臉上立刻沒了笑容,一碗飯是一個粒兒、一個粒兒送到嘴中的,感覺吃得十分不情願。在回家的途中,我曾有意引逗大哥說說心裏話。怎麼感覺你今天吃飯沒什麼情趣?大哥一臉的無奈:這飯吃得太沒意思了,一桌子菜沒酒,沒酒我這嘴裏就沒有唾液,沒唾液吃什麼也沒滋味。那麼半天你就吃了一小碗,吃得也太少了,有好菜沒酒真的吃不下去飯,回家還得喝二兩,再吃一碗飯。後來我問過大嫂,大哥那天真的回家又吃了第二次飯。

由於那個年代每人每年只分360斤左右的毛糧,人都不夠吃,沒有做豬飼料的糧食,哪家養豬都是靠淘米泔水及極少的米糠、野菜等艱難度命,而爲了讓豬長得快,春天挖苣蕒菜、豬毛菜、西天谷等豬喜歡吃的鮮嫩野菜及野草,來補充足夠營養成份。夏天的豬草是十分豐富的,那時候大人們常常告訴我們:豬吃百樣草。現在看來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實豬是沒有消化粗纖維的能力,但食入一定量的豬草還能使豬有暫短的飽腹感覺,最少不至於總叫圈。打豬草夏天很方便,不論多大的籃子很快都能裝滿,那時候打豬草是每天的必修課。不過夏天要天天打,而且是風雨不誤,不然豬會餓得拱着圈門子叫個不停。

那年頭養雞爲了買油鹽,平日裏我們上學需要買本、鉛筆、橡皮,只要同媽媽說清楚了,媽媽會從她放雞蛋的瓦罐中給掏出幾個,嘴裏說着:拿供銷社賣了,想買啥就買啥吧!我常常會手舞足蹈,一手攥個雞蛋,出門前會在媽媽的額頭上吻一下,嘴裏說着:“謝謝媽媽,媽真好!”媽媽會說:“這個小饞貓,給了雞蛋媽就好了,不給擠貓尿。”擠貓尿是我們這兒的一句方言,就是掉眼淚的意思。媽媽給的雞蛋常常賣了錢總都會有結餘,我會用結餘的錢買幾塊糖,說真的,每次我都會將本來不多的幾塊糖給弟弟留點,從沒有自己獨享的時候。不過在那個年代,爲了讓雞多下蛋,我同弟弟可沒少出力。雖然雞不吃草,但我們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爲雞弄到更多的食物。從現代的飼養學中可以知道,雞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是影響產蛋量的,那時候,夏天我們會下河爲雞撈魚、蝌蚪,雨天捉水牛子,秋天捉螞蚱,而吃足了魚、蝌蚪、水牛子、螞蚱等小動物後的雞下的蛋,蛋黃都是鮮紅的,這樣的雞蛋炒出來顏色非常特殊。雖然養雞與割草沒什麼關係,但我們常常是在割草的空隙完成爲雞撈魚捉蟲。

其實那個年代養羊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養得了的,那年頭常常批資本主義,養羊雖然能給家庭帶來經濟收入,但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嫌疑,只有成份好的家庭才能偷偷地養,沒有人光明正大地養。養羊真的給我的家庭帶來不少的收入。每年春天賣羊毛,媽媽都要給我們添夏裝,秋天賣羊羔也會爲我們添置防寒的衣物。由於養羊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打羊草也有勁。好多時候放學的路上都會薅一捆草帶回來,甚至會在羊舍裏看着羊兒把草吃完。

俗話說:三春不如一秋忙。入秋學校要放秋收假,我們這些半樁子秋收假的主要任務是打草。我們每天上山先打柴草,多是拔蒿子,拔過後要將其攤放在向陽的地方晾曬。待到傍晚的時候,用蒿草擰成草繩捆成一次背得動的捆子。打捆兒可有學問,實在的人爲了一次多背些,要將蒿草稍與稍對接,根朝外,俗稱“兩打接稍”。而有的小朋友爲了圖好看,只是將根一側擺齊了,不管稍一邊多蓬鬆,這樣的捆法我們稱爲“一頭齊”。其實一捆“兩打接稍”幾乎是“一頭齊”的兩倍,但背同樣重量的子,“一頭齊”的梱兒可比“兩打接稍”的看着捆大多了。鄰居小寶家是繼父,爲討繼父的歡心,他總是那樣幹。常聽他繼父講:我家小寶真能幹,每天去山裏打草回來,草捆子都比同齡孩子的大。其實我們知道,他常常偷懶。他背的是“一頭齊”,沒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

那年頭秋天上山打草,中午回家胳膊上挎一籃子給豬吃的野菜,肩上還要扛一捆餵羊的草。只有到晚上才能往家背曬乾的柴草,而常常是揹回來一趟,到家吃根黃瓜或吃個柿子,喝點涼水,還會趁天涼快再背一趟。每個夏天有半樁子的家庭柴草垛都會攢很大。

其實在秋天我們更愛打羊草,一是自己家的羊有吃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大雪封山,生產隊會買個人家的羊草,雖然只有2—3分錢一斤,但一次賣千八百斤的,收入幾十元。對沒有什麼花銷的小學生來說,可是不小的積蓄,一年都花不完。

當年學校也經常組織我們打草,上小學、中學的時候都組織過,有的生產隊收乾草,學校聯繫好生產隊,我們就天天上學帶草,帶來的草學校集中起來。爲了檢驗每個學生是否完成了任務指標,帶來的草要估斤。在我的記憶中,當年的勞動委員看好了一位女同學,每次她帶的草少,但估的斤數要比別的同學多。班裏同學中曾流傳過“朝中有人好做官”,也許這話在如今的生活中真的是這麼回事。學校把草再賣給生產隊,錢歸學校作爲班費。

打草不小心用鐮刀劃破手是常有的事,那時沒有創可貼之類的東西,就地取材,乾脆就撮一撮乾土敷在上面,用嘴吹吹,嘴裏會不停地說“土土……你吃血”一會兒血就止住了,從沒見有誰得破傷風啥的。讓現在的醫生看見,肯定會大呼“不得了”!

想起上山打草的日子,也很有意思,一切都自己把握,你願意幹就幹會兒,願意歇就歇會兒,沒有人管你,你自己管自己。累了,去山坡上摘點兒梨、摘點酸棗兒,餓了,吃點自帶的烙餅,就着清甜的泉水,呼吸着山野的風,也是很有情趣的,渾身的勞累也就消失了。溝崖路旁,有長得很茂盛的酸不溜,味道酸酸的,吃多了能把牙酸倒,回家後都咬不動餅子。還可以沿河撈小魚兒,一羣羣的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像一幅遊走的動畫。等游到岸邊的時候,一伸手就能捧出幾條,雙手捧着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很滑膩很涼爽,開心極了。我們常常會用細樹根將捉到的魚串起來,拿回家裏可是雞的上好飼料。

在那個年代,打草累了,我更喜歡站在山坡上遙望的感覺,有草的地方一般離村子幾華里,近的地方早就被人們割過了。望着山下的村莊——那是我生命的搖籃,那是帶給我多少幸福和快樂的村莊啊!

秋日在山上打草,那是多麼好的日子、多麼好的時光啊!

時間過得真快,離開我的遠山、我的草甸子,還有那些打草的小哥們已經幾十年了,如今由於過度的開發,很難見到那寬闊的草甸子、淡淡的線條渾圓的遠山。但每次途經老家的野外,偶爾見到一片草地,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草地,都會勾起我對那片曾經打過草的草甸子的回憶,更忘不了那些曾經和我一起在草甸子打過草的夥伴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