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書籍

關於教育類的書籍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導語: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民族興旺的標記,一個國家有沒有發展潛力看的是教育,這個國家富不富強看的也是教育。下面是關於教育類的書籍,歡迎參考。

關於教育類的書籍有哪些

第一:《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於漪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中華教師魅力的文化之根

教師的教育魅力是個世界性命題。何爲教育魅力,何爲教育?在今天,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教師都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

《教育魅力》由特級教師於漪主編,直面當下的教育問題,旨在對青年教師進行通識教育。青年教師從走上教師崗位起,就肩負着教書育人的使命。因此,他們必須明白教育的工作性質,知曉教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塑造自己的教育魅力,思考自己身爲教師的職業價值。

本書重點關注中華文化,關注教師的代際傳承。人類的文明進程爲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教育思想,東方的孔子和《論語》,西方的蘇格拉底和《理想國》,這些都是教育思想的起源,至今仍然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與魅力。然而,我們對中華幾千年文明傳承的教育魅力梳理有限,因此,本書從孔子等先秦智者入手,梳理先秦至兩漢唐宋明清那些名垂千古的文化傳授者,以及近現代教育大家蔡元培、陶行知,他們的教育思想,他們的教育名言,他們踐行的教育範例,這是中華教師魅力的文化之根。

本書提出,今天教師的使命在於使學生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活出生命的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承擔作爲公民的社會責任。教師的事業始終是對人的一生有所影響的事業,教師要經常自問:對學生的影響積極還是消極,有益還是有害,促進其發展還是阻礙其發展?儘管學生不完全被教師左右,但教師的教育會成爲一種力量,可引導人前進和向上。教師可能對個體的發展變化造成深刻影響,在轉折的關鍵時刻發揮一定作用。這樣的教師,就有了更深層的意義,而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遞者。

因此,本書呼喚,每位教師都要修煉自己的教育魅力,不能只滿足於日常教學工作。教師是偉大的創造者,勇於去蔽,才能成就真性情;勇於去惰,才能成就真學問;勇於去庸,才能練就真本事。有真性情、真學問、真本事的教師,纔是富有教育魅力的教師。

 第二:《留一塊黑板——與 顧明遠先生對話現代學校發展》,郭華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個人和一羣人的教育漫話

不經意間,看到了《留一塊黑板》,甫看書名,便覺此書猶如磐石,安住大地。近幾十年的教育改革好像可濃縮在黑板的變遷中,現在的學校,黑板漸少,白板漸多,斷了電,老師便不知所措,教學倏然停止。於教育現代化的潮流中留一塊黑板,如同中國城市化中留一處鄉村,隱隱然閃爍歷史的穿透力。

因爲是漫話,系統性和理論性都不強,行文也沒有固定模式,似乎想說就說,用書的形式記錄一場信馬由繮、或輕鬆或沉靜的關於教育的聊天而已。它記錄了一個人和一羣人對教育的執着與熱情。顧明遠先生已近90高齡,依然精神矍鑠,著書立說,並參與國家教育發展的重大決策。一羣人的身份經歷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對教育的孜孜追求。

它記錄了一個人和一羣人關於教育的做法及其中蘊含理念的思考。顧先生曾經教過小學、初中,最後成爲教授學者,執中國教育之牛耳,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中外教育的比較視野下思考中國的基礎教育。因此,他對這一羣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及活動中的欣喜鬱悶都有切身體會:私立高中的招生遊學與高考、公立學校的擇校、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和課程建設、幼兒園的啓智培德、教師的職業倦怠和師德建設……學校是什麼?學校不就是由這些問題組合而成的綜合體嗎?

最讓我感動的,是它記錄了一個人和一羣人之間其樂融融的情誼。顧先生是教育人都景仰的名人,而一羣人中的許多人我們都未耳聞。可這種差別並沒有阻礙一場教育漫話,而是成就了一場有意義的教育對話。字裏行間,我們能夠體驗到這種情誼。是的,一種基於教育的情誼。

留一塊黑板,在繁華落盡之後,我們可以輕輕地給孩子寫一個“人”字。教育,有些東西是一直不變的。

回望我的課堂,在我和我的學生之間,不正在進行着一場一個人和一羣人的教育漫話嗎?

 第三:《一盞一盞的燈》,吳非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用心點亮一盞一盞燈

作爲教師,會有怎樣的幸福與趣味?他們如何獲得勇氣和智慧?他們是怎樣踐行和捍衛常識的?帶着這些疑惑與問題,一羣教師寫下了他們難忘的經歷與思考。主編吳非對教師同行這樣講:我們也許不重要,但我們的工作關涉人未來的幸福,所以特別重要。

《一盞一盞的燈》是幾十位老師講述的教育故事。它們就像一盞盞燈,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提煉雋永的教書育人精神、教育教學常識和教師職業道理,展現一線教師的思考與智慧。故事以敘述爲主,還原現場或情境,讓讀者從中感受到教育的愛與責任。每個故事前,都會奉上吳非老師的獨到見解:有對故事本身的點評,有對故事細節的有感而發,更有從故事中延伸出的對當前教育的看法。雖然不是吳非老師自己的故事,但故事裏的點滴真情和理念正是他所希望傳達的。

書中的故事並非單純地敘述一件事,其中蘊含着教育的智慧。故事裏的每位老師與學生相處的方式、教學的方法各不相同,但老師們閱讀後,都會感覺在自己身上也曾發生過這些事情:我當時用什麼方式進行處理,與故事中的處理方法比哪個更好?我的教學方式有何不足,故事中的教學方式有何可取之處?相互比較,相互碰撞,會迸發出更多教育智慧的火花。

書中字裏行間無不在向老師們傳遞着這樣的訊息:寫作並不難,只要你不給自己找懈怠的理由;靜下心來,先把從教以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節課寫出來,讀給你的同行聽,讀給你的學生聽——如果他們的眼睛亮了,你的燈就亮了。當一盞一盞的燈都亮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作爲教師的幸福。

每一個故事都是用心點亮的一盞燈。這本教師講述的故事,體現着教育教學常識,展示着教育者的思考與智慧,鼓舞着教育同行者。

 第四:《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美]託尼·朱特著,林驥華譯,商務印書館;——爲觀照當下世界提供啓示

《重估價值——反思被遺忘的20世紀》由24篇長書評組成,曾被《福布斯》評爲“思考20世紀政治、外交、社會與文化歷史的最偉大的著作”,深切地介入現實,評議時事,立場鮮明,有深重的憂患意識,在一系列紛繁複雜的主題之間建立起發人深省的聯繫。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令人愉悅的。

讀者熱愛作者朱特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共識是:朱特的說服力來自於洞察力和道德節制。因爲朱特來自於這樣一類知識羣體:整個20世紀,當世界發生鉅變時,他們身處其中,審視世界時,曾經受過的精英教育始終發揮着作用;由於來自東歐和中歐的猶太社羣,警惕而審慎,對各種主義持懷疑態度。他們帶着挫敗感在流亡中堅守悲觀和懷疑主義的使命,以西緒弗斯式的信念捍衛揮之不去的記憶,並貢獻反思的成果,期望人類能夠吸取歷史教訓從而有所進步。因此,朱特之於歷史的在場經歷,他的歷史研究、他的書寫都給我們觀照當下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啓示。

在這本書裏,朱特重新考察了一系列重要的知識分子和事件,有已經廣爲人知但未必真正被正確理解的,如阿倫特,也有本不該被忽視的,如萊維。在揭示這些知識分子對20世紀的重要問題發表重要見解的過程中,朱特令人信服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如此有力,以至於足以重構我們的舊有認識。無論是對人對事,整本書都有理有據,給出了發人深省的判斷和見解。2009年,他因“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氣”獲“奧威爾終身成就獎”。

朱特曾說:“歷史真正能幫助我們懂得的是,問題的複雜性永遠存在。”而閱讀朱特,閱讀《重估價值》,卻令我們深信,即便過往的問題紛雜無緒,但倘以他那般鄭重而飽含憂思、理性而不失“理解的同情”進行思考,我們無疑將會獲得理解並認識歷史的智慧,並經由這智慧無限地逼近那些複雜問題的核心。

 第五:《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美]張道龍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助中小學心理教師少走彎路

相比於發達國家,中國的心理諮詢尚在起步階段,學校心理輔導也不例外,面臨着許多困難。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的關懷及情商的培養相對薄弱,往往是在孩子遭遇心理困擾甚至精神疾病時,纔會關注和真正重視心理諮詢。在此大背景下,中小學心理輔導教師自感“處境尷尬”——因爲他們要發揮“魔法師”般的專業技能,並非在於一朝一夕的“突擊”,也不侷限於一招一式的心理學知識。

20世紀70年代,美國家庭治療師史蒂夫·德·沙澤爾夫婦發現,通過關注未來可以幫助來訪者走出過去的困擾,此療法成爲現代的焦點解決短程治療。

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博士米勒等人將人的“改變”過程分爲若干階段,側重於破除來訪者的阻抗,激發其“改變”的動力,被稱爲動機面詢技術。

1977年,美國精神科醫生喬治·L.恩格爾突破具體的心理學技術或流派的制約,提出了被稱爲現代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正是基於此,將精神動力學、家庭治療、認知行爲治療等療法加以短程化、整合式運用。過去50多年中,這一理念和方法已被大多數美國心理諮詢師所接受和採用。正如該書作者張道龍所言:“心理諮詢不是教育,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不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不能把心理諮詢變成教育爲主的工作。”

他指出,中小學心理諮詢教師應當是學生的生活策略師,既不能刻板地用對待病人的態度對待來訪學生,也不能用枯燥的說教“嚇跑”忐忑的來訪者;而應整合式地運用多種心理學知識,讓他們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生活中加以應用,促成有益的轉變。

第六:《忠告中層——給學校中層管理者的47封信》,鄭傑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建構理想的“學校中層”

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追求效率和規模的時代,當下學校發展中,隨處可見速度崇拜、錦標思維和廣場衝動。其代價是,教育越來越偏離自身規律,教育改革之路越走越窄,與教育有關的絕大多數人尤其是作爲教育從業者的校長、教師,對教育越來越懷疑。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又是一個反效率、反規模的時代(教育時代)。或者說,我們原先基於效率、規模的理論假設和政策設計,正在逐步失效。只是,教育發展和學校發展,都有一定的慣性,且與整個社會文化存在複雜關聯,不是一遇到問題就能改變方向的。

對於這一問題,作爲曾經的“另類校長”,鄭傑也看得很透徹,他深入地探到當下中國教育的底部,逐漸形成他理想中的“學校學”。除了學校制度、學校文化等,他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制度、文化背後的“人”身上。所以,在完成《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校長的建議》之後,他又於2013年1月出版了《忠告中層——給學校中層管理者的47封信》一書。儘管他的著述很多,但我還是願意把這三本書視爲他的教育(學校)思考歷程的三個關鍵節點,並放在同一個邏輯鏈上來談論。

中層是一個行政概念,但鄭傑很明確地把“學校中層”放在教育、教學、教研及其他學校實踐活動的現場中來考量,而未拘囿於行政文化當中。同時,他注意把“學校中層”這一羣體放在整個社會文化大環境中來考察,放在人的本性、理性、非理性的相互糾纏中來考量,基於各種現實困境提出了一個個“忠告”。比如他說,在世俗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現實環境下,高聲宣揚教育理想,不僅不能贏得教師們的理解,反而會讓他們懷疑你的誠實。

在我看來,這47封寫給學校中層管理者的信,既是鄭傑基於自身經歷和經驗而提出的47個“忠告”,也正是其對自身生命焦慮感的一種掙脫。

 第七:《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張文質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爲家庭教育目標“正本清源”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出版之後,在中小學教師、學生家長中廣受好評,在很多報刊、網站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來自不同讀者羣體的、形式不一的書評。

福建師大附中教師李華組織學校的老師一起讀了這本書。她說:“‘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幾乎成了我和我的同事們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時的口頭禪。”

一位理髮師在讀完這本書後,感慨地說:“這本書和別的書不一樣,它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說話的。”

爲什麼這本書能夠引發讀者如此深切的共鳴?原因之一,可能與作者張文質30年來始終在搞教育研究有關。張文質開玩笑說他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是“節節敗退”:他先是從事成人教育,後來到高中教書,然後開始研究中小學教育,最終才把研究重心轉向家庭教育。通過這30年的研究,他認爲教育之根本還是在於家庭,以不同視角來看待孩子的成長,也是本書的重要立場。

基於對中小學教育的長期關注,作者發現,中小學生羣體出現的不少問題,源頭多在家庭教育。從這樣的視角,一層一層擴展,本書的核心就在於強調家庭教育的起點,指向“培養一個正常的人”。培養正常人需要相應的方式,所以本書把重點落在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上,強調父母需要具有對人性的理解力,包括尊重與理解兒童的本然面貌,理解兒童的天然個性,同時,還要努力把孩子引導成他“應然”的樣子。陪伴是家庭教育的底線,沒有這條底線的保障,孩子的身心、學業方面就會潛藏更大的風險,極有可能出現問題。

本書重在價值引領,重在告訴父母“爲什麼要這樣教孩子”。這一價值判斷既是基於兒童的、人性的,也是根據中國當今的現狀和問題提出的,作者努力爲家庭教育的目標“正本清源”。也就是說,本書的着眼點不是方法論,而是價值論。本書重在反省今天的家庭文化、親子文化,旨在告訴社會,家庭教育最基本的着眼點是先保證孩子成爲一個正常人,然後再來談如何做得更好。

  第八:《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俄]娜傑日達·曼德施塔姆著,劉文飛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令人肅然起敬的回憶

布羅茨基說,《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不僅是閱讀曼德施塔姆詩歌的指南,更多的意義在於“驅走了黑暗,填補了空白,矯正了誤解。其總體效果近乎一次復活逝者的舉動……由於這樣的精心,由於這部偉大的散文是用詩人的死亡過程和生命質量寫成的,因此,哪怕沒有讀過他任何一句詩的人也能立即明白,這些文字再現的確實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由於詩人的逝去,我們看到了他文學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方式,通過詩人遺孀耗盡後半生的回憶錄寫作,通過她從凝練的詩歌技藝轉向散文寫作。也許娜傑日達成不了偉大的詩人,但是她的寫作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失語時代中許多詩人的生活。那時,所有的寫作都變得面目模糊,所有的話語也都變成了時代的隱喻,更不要說詩人的詩歌。而詩人的死亡事件促使他的遺孀,一個原本的畫家成爲了詩人的代言者。

她的回憶錄從詩人的生活中提煉碎片和記憶,重構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精神生活氛圍。娜傑日達的評判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爲她的痛苦獨一無二,而是因爲她從最優秀的詩歌裏獲得了滋養。苦難並不是藝術的土壤,苦難會摧毀藝術,殺害藝術家。大恐怖時代裏,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噤若寒蟬,那些敢於直言的人也被驅逐出這個龐大的帝國,但正是他們成就了20世紀最爲璀璨的藝術。布羅茨基在海外對其俄國前輩詩人的敬仰和宣傳,乃至後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詞中提及他的那些俄國前輩詩人們,某種程度上也是復活了一種被遮蔽和掩埋的偉大傳統。

閱讀這些回憶,心中不免有一種敬意油然而生,好像只有20世紀的俄國文化才能滋養出這樣的文學。我們不知道是那個帝國的殘暴成就了這樣的“遺孀文學”,還是這種“詩人的散文”成就了那個帝國文學的偉大。

 第九:《教師第一課》,朱永新、高萬祥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教師職業修煉的智慧讀本

面對生無所息的職業倦怠,面對教師職業的尊嚴與價值危機,教師當如何抉擇?是自甘沉淪還是自我救贖?閱讀《教師第一課》,給人以一種理想再次被點燃的感受,併產生通過促進自身的改變、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期待。

本書的作者既有朱永新、高萬祥、朱小蔓等著名學者,也有徐飛、邵統亮等在基礎教育一線從事教育和研究的佼佼者。他們把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融於本書,將一批教育大家的教育精華高度濃縮,以通俗流暢的講述,以簡明生動且極富啓發性的事例,表達了對理想教師及其成長所需的素養、途徑的思考和建議。

重塑教師的職業理想。作者以誠摯的心,懷着理想的熱情,站在教育思想家的高度,以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語言重申教師職業的使命,重建教師的職業認同,以此激發教師的向上精神。教師應是實踐家,在探索中成長,教師要“相信種子,相信歲月”,要在學生心中播撒善良和愛的種子,爲學生打好生命成長的底色。

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教師應當是真正的讀書人,應讓寫作成爲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藉助思考和研究抗拒平庸。書中介紹了孔子、柏拉圖、誇美紐斯等9位教育家及其對教育的精彩論述,回答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藝術、教學的藝術、教師的職業生活及兒童的成長等問題,幫助教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修煉教師的職業技能。書中概括了爲師者不可或缺的心理學知識,學科專業素養的修爲、教育科研的方法、如何鍛鍊口才、如何建立溫曖的師生關係,以達到教育教學上得心應手的自由之境。

《教師第一課》,讓人走進更爲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書寫個人的生命傳奇,進而書寫中國教育的傳奇。

 第十:《艾麗絲·門羅作品集》(7冊),艾麗絲·門羅著,殷杲、張小意等譯,譯林出版社;——以故事魅力征服讀者

在這套“門羅作品集”中,《公開的祕密》其實有點像是一部“概念小說集”:8個獨立的故事(或者說每個故事中的女子)背後都隱藏着一個“祕密”。除了這一主題上的巧思,故事人物還互有交集,敘事沿時間之軸穿梭,在現實和回憶之間不斷切換,獨具匠心的構思,令該書已經具備了長篇小說的密度和深度。對門羅來說,這是她第一部在國際文壇引起強烈反響的作品。書中也不乏名篇,有入選《美國最佳小說》的《忘情》,也有被村上春樹盛讚的《藍花楹旅館》。

而門羅之所以能被中國讀者接受,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她小說中故事的魅力。門羅也說過:“我永遠都在編故事。”《公開的祕密》第一篇《忘情》講述的就是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漫長的等待,講述了一場沒有謀面的紙上戀愛。《藍花楹旅館》講述了一箇中年女人拋棄熟悉的生活,追隨拋棄她的丈夫去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在丈夫和另外一個女人家門口的信箱裏,她得到了丈夫寫往藍花楹旅館的信。她住進了這個旅館,並冒充他要找的人和他通起了信。最後,他知道了真相,在旅館下大叫她的名字說還愛她。返鄉時,在機場商店,她買了個盒子並放了張紙條寄給他:“現在,要不要追隨我,由你來決定。”

門羅的故事不僅可讀性強,而且描寫細節的筆觸精準有力,對於讀者而言,下一次閱讀總能比上一次體會到更多的細節。門羅也表示:“我希望我的故事關乎一段生活,它喚起讀者的感受不是判斷這個故事是否真實,而是讓他們體悟到一種寫作所帶來的獎勵……”

“門羅作品集”包括《快樂影子之舞》、《公開的祕密》、《幸福過了頭》、《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愛的進程》、《好女人的愛情》、《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7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