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成功勵志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通用20篇)

本文已影響 2.09W人 

現在很多人都想創業,那麼大家知道哪些關於創業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成功創業的小故事,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通用20篇)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

大學畢業後當擦鞋匠,這樣的選擇您能接受嗎?瀋陽80後大男孩李洪福不但接受了,而且還樂享其中。“大學生擦鞋不是啥磕磣事兒,靠自己的本事賺錢,現在的幸福感無與倫比。”昨日,“擦鞋哥”李洪福再次同店裏的會員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感悟。

緣起

大城市打拼發現擦鞋商機

綠色T恤、腰繫黑色圍裙,一臉笑容地坐在小板凳上。熟練地拿起鞋刷,一邊仔細地打着鞋油,一邊與面前“高高在上”的顧客聊着天……這樣的畫面,李洪福每天不知要重複多少次。

兩年前,瀋陽人李洪福從天津輕工學院本科畢業,學電子商務專業的他也和多數懷揣夢想的同學們一樣,將人生的落腳點選在了大城市。從天津到杭州,再到青島,他整天穿着職業裝和皮鞋穿梭在各個知名企業中。“工資不高,壓力極大,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行走在大城市的燈火輝煌中,總感覺這樣的`城市不屬於我,我也不屬於這樣的城市。”嚴重缺乏歸屬感讓李洪福對自己的人生開始了認真的思考。“之所以留在大城市繼續那個看似體面實則痛苦的夢,就是因爲自己放不下上過大學這個事實。”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洪福發現擦鞋這個領域很有潛力。在進一步做了考察後,他發現了裏面的商機。“現在的90後多數自理能力都很差,穿的高檔鞋根本不會或沒時間去打理,而且現在奢侈品的需求加大,許多高檔鞋、包、衣服的後續保養都是個空白。”李洪福說,這個發現讓他產生了回老家創業的衝動,並開始去一些擦鞋店考察,並四處偷師學藝。

抉擇

回鄉創業做個快樂“擦鞋哥”

12月,李洪福的“大學生香薰洗鞋店”在於洪區松山路低調開張。近30平方米的小店,他既是擦鞋工,又是老闆,每天忙得團團轉。最辛苦的一次,是除夕前的一天,他從5時起牀擦鞋,一直幹到24時。“在小店打烊的那一刻,我的身體累得像散了架,但望着地上那些已經光鮮亮麗的鞋,我的心裏有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李洪福說,他之所以將“大學生”三個字加到店名中,就是想告訴所有顧客,他這個擦鞋工是個大學生,大學生沒什麼了不起,也可以爲別人擦鞋。

剛開始,也有顧客好奇李洪福的選擇,覺得一個大學生當擦鞋工有些可惜。“大學畢業當擦鞋工,那上大學還有啥意義?”每到這時,李洪福都會微微一笑:“千萬不要把大學生的身份看得如何高,其實這個身份什麼都不是,可偏有人把它當成一件虛榮的外衣。我堅信只有放得下才能站得起,許多大學生埋怨工作不好找,其實就是這個身份把他們害了。”

自信

大學生能把鞋擦出技術含量

經歷了剛開店時的辛苦,如今李洪福的擦鞋店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每個月的純收入能有15000元左右。”李洪福說,擦鞋這個行業在多數人的眼裏還是個低微的工作,一般人都會和低文化者或殘疾人聯繫在一起。“其實大家都OUT了。現在的擦鞋行業已經與時俱進了,不僅僅是個辛苦活兒,還包含高科技的元素,所以更需要大學生的參與。除了擦鞋,現在還有改色、改碼、舊鞋翻新,還有奢侈品清洗、增香,這些項目的技術含量都挺高。”

李洪福說,大學生涯給了他更多的靈感,他利用網絡第一個推出團購擦鞋,並使用微信向會員即時傳遞優惠活動。“上大學時,導師告訴我們,上大學的意義並不是那一紙學歷,而是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我做到了。”李洪福說,大學生當擦鞋工並不屈,因爲可以把鞋擦出技術含量,可以幫你把這行做得更好。

展望

希望未來成爲擦鞋領域的No.1

“兩把刷子一塊布,擦亮我的人生路”,這是李洪福的“自我解嘲”,也是他的真實寫照。“擦鞋這個工作看似卑微,卻讓我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李洪福相信,目前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我現在特別熱愛這個工作,並決定將它做大做強。”李洪福說,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有着類似創業經歷的成功人士一樣,在擦鞋這個領域做成No.1。

“我現在已經看到了高校對擦鞋市場的需求,已經準備在一些大學旁邊開分店,並逐步發展成連鎖店。”李洪福說,他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非常關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學生能放下身段加入自己的行列。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2

皮膚曬得黝黑,鼻樑上架着厚厚的近視鏡,這兩個不太協調的特徵同時出現在範敬超身上。四川井研縣集益鄉繁榮村的村民都喊這位有些奇怪的農民——“範廳長”。

回鄉當農民之前,範敬超的名字前曾有過很多頭銜。

21歲走出農村,從政近40年,職務曾至廳級,他卻作出一個衆人不解甚至反對的決定:放棄組織安排的省政府參事室主任的職務,獨自回到家鄉繁榮村。這位時年60歲的老幹部要“幹一件大事”——種柑橘。

埋頭8年,在範敬超的帶領下,當地柑橘園的種植地域已覆蓋集益、研經等4個鄉鎮的19個行政村,面積達10100畝,投產果園每畝平均收益1萬元左右。但是最讓他得意的是,“村民終於信我了!”

回鄉當農民

不做官回村當農民的想法,範敬超醞釀了不止三兩天。

曾在四川省農業廳、省水利廳、省政府救災辦等部門任職的範敬超,幾乎始終在跟“三農”打交道。他走訪過210多個基層縣市,還到日本、以色列、美國等多個國家探訪現代農業發展,寫出不少如何發展農業的調研論文。

相比在外調研所見,每年回老家看到的場景都梅毒闖械叫乃幔“那時村裏的路沒修,下雨天泥過腳踝,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田地撂荒,到處都是空房和荒山,感覺家鄉與外面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

早在年初,範敬超就已作好退休後回鄉搞現代農業的準備,並讓老家的姐姐先行作些嘗試——養鴨、兔和魚,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同年在四川仁壽縣的一次調研,讓範敬超眼前一亮。他在當地發現一位名叫徐文科的“創業能手”,在這位能人的帶領下,當地一種名爲“清見”的雜交柑橘種植面積已擴展到近萬畝,每畝產值高達1萬元以上,甚至出口到越南、新加坡等國。

“徐文科帶領鄉親發展現代果業的事,爲我提供了一個現實版的成功案例。”與徐文科的交流,讓範敬超躍躍欲試,“我們老家的氣候、地形、土壤等條件跟仁壽縣非常相似,爲什麼不能試試?”

當時組織上正想安排他到省參事室主任的崗位上發揮餘熱。“可是我想回村當農民。”範敬超果斷回絕了組織安排,多次溝通後終於得到理解。

,這位“廳官”如願回鄉了。

重重質疑受委屈

這個多年不幹農活的老幹部,是一個人回去的。

“當時家裏人都反對。”從政期間範敬超就因頻繁的地域調動與家人聚少離多,“退休後放着好好的晚年不休息,非跑去農村幹啥?”“你一個回鄉,在村裏的基本生活都沒保障。”家人極力反對。

對沒有任何柑橘種植經驗的範敬超來說,回鄉的阻力還不止這一點。“你官當得好好的,還願意回來當農民,還說是來扶貧的?騙人的吧?”對範敬超回村張羅種柑橘的舉動,村民們並不理解。

土地流轉是建果園首先繞不開的問題。由於種植對交通、產業幹道和蓄水池的需求,部分田地會被硬化,招來了部分村民的牴觸,甚至有人說,“你這樣弄壞了我們的風水。”

“當時村裏不少人覺得一個60歲的人,萬一幹了兩年弄砸了,我們的錢和地怎麼辦?大家都有顧慮。”範敬超的鄰居劉明珍說。

面對質疑,範敬超挨家挨戶地與村民溝通,不斷解釋建果園的`好處:不操心也能每年領土地租金、家門口就有就業崗位、村裏條件得到改善,最終才獲得普遍支持。

修路的事,從規劃指揮、到協調建設,範敬超一手操辦。

眼看着道路一點點修好、果園有了眉目後,範敬超從外地請來了18位懂種植的技工。他從此開始了每天早上5點起牀給工人做飯的生活,“不通天然氣只能燒柴火,一邊給竈下添柴,一邊趕緊到鍋裏鏟兩下”。忙完家務就和工人們一起扎到果園裏。

創業以來,範敬超“每天在果園至少步行10公里到處解決問題”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最初只有505株‘清見’樹,現在柑橘園的面積已達到10100畝,我們計劃再增加6000畝左右,達到1.6萬畝。”範敬超指着辦公室裏“十年發展繪藍圖,百村行動產業興,千山鉅變成果園,萬衆致富建新村”的標語,興奮地透露。

村民對這種變化的感受深刻,“以前村裏山上基本‘遠看綠油油,近看沒搞頭’,到處是被撂荒的田地。”84歲的村民張安常說。如今從成都市沿着213國道去往井研縣城的路上,巨大的“橘夢園”招牌引人注目,順着招牌一路走去,果樹上掛滿包着紙膜的金色柑橘。

範敬超回鄉種柑橘的事被媒體首次曝光後,備受讚譽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你的項目資金怎麼弄來的?”“肯定在任時又是個貪官。”

聽到這些指責,範敬超覺得很委屈。“啓動時的10多萬元資金是我的積蓄,果園面積擴大到100畝的時候,找親戚朋友東拼西湊來幾十萬元”。果園擴展至600畝的時候,範敬超又動員家人賣掉了在成都的房子和父親在樂山的房子。

“這樣一來,家裏關係更緊張了。”範敬超的妻子只能搬過去和女兒一家住,退休後才搬到村裏與他一起住。“她覺得因爲這些報道,我做的事成了個吃力還不討好的事,吃了苦卻又莫名其妙給自己抹了黑。”範敬超苦笑說。

鼓勵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1969年,範敬超高中畢業走出村子,成爲民辦教師,後轉爲公辦教師,又到廣播站工作,此後踏上了仕途,從科級、處級、直至廳級。雖然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又走回來”的舉動讓旁人不解,但在他看來是件很自然的事。

範敬超不止一次地向別人提到紅旗渠,他一直將帶領全縣用建成紅旗渠的楊貴視爲偶像,“他的責任擔當實在了不起。”範敬超說,“參加工作多年,每次回家都深感家鄉的落後,若不能用自己的能力,通過探索現代農業來改變家鄉面貌,就太可惜了。”

談起當地的發展模式,他思路清晰:“2/3的四川人生活在丘陵,丘陵地區人多資源少。當今農村,面寬量大,普遍存在‘3大難題’:傳統種植業效益低下,留不住年輕人;農村勞動力日益老化;撂荒地越來越多。我的家鄉在這3方面都有代表性。這些問題的破解出路就是現代農業。”

回鄉8年多,範敬超每年有超過300天都在鄉下。爲帶動村民一起致富,他發起成立雜交柑橘專業合作社,根據“業主開發,專合組織服務,農民種管致富”的理念,村民們以土地入股,旱澇保收領租金。

村裏60多歲的老人也跑來合作社工作。爲了照顧孫子,方幼華放棄打工來果園工作,“小孩白天上學,我來果園上班。時間很靈活,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在專業合作社工作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達兩萬元。

看到日漸良好的收益,村民開始自願把土地交由合作社成規模地種植柑橘。範敬超還通過“畜(禽)——沼氣——果(魚)”循環產業,實現清潔生產。幾年時間,村裏新修了十幾個水塘,現代化農用機械設備的購置和使用讓生產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合作社的成員從最初的5人壯大到1600多人,並帶動附近村民成片種植柑橘,爲產業覆蓋區農民人均增加5000元以上純收入。

範敬超的中學摯友、目前該村果園承包業主之一週澤文,給他起了個綽號——“司令”。談及柑橘的銷售問題,“司令”並不着急:“目前產出的柑橘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以後產量再擴大,電商會成爲我們的重要銷售渠道。”

“如今的果園除了自己管理、業主託管給我們種植的外,多是一些有志業主來村裏承包的。”範敬超說,先後已有十多批次的業主前往當地承包果園,還有30多名當地年輕人返鄉就業。

“看到村裏變好了,又考慮到帶孩子的問題,我也回來工作了。”曾長期在外打工的曾容說。

範敬超認爲,現代農業的關鍵在於解決人的問題,“發展之所以艱辛,關鍵在於缺乏領頭人,思想觀念要轉變。產業覆蓋到哪裏,哪裏纔有發展的希望。應該鼓勵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帶頭致富,否則農村就沒有希望。”範敬超呼籲,“我一個60多歲的老頭,只是給大家作一個現代農業發展的示範,年輕人回鄉,會大有作爲。”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3

年,楊定勇和王芬夫婦毅然辭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安徽廣德老家養起了土雞。這兩位由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又回到了家鄉,開啓了互聯網賣雞蛋的創業之路。從300只漸漸發展到如今的幾千只,“養土雞的妞”也漸漸在廣德乃至更遠的地方打出了名聲。他們的土雞和土雞蛋也賣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從零開始辭職養雞

王芬之前從事的是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而楊定勇則是做軟件開發,兩人的年薪加起來差不多20萬元。本可在杭州過得不錯,但是創業的想法不經意間萌發了。王芬發現每次從老家回來帶的土特產,周圍的朋友都很喜歡,覺得既健康又安全。楊定勇在電商工作,對互聯網這方面瞭解的比較多,對於農業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於是兩人決定回老家創業。

“我們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陪女兒。回老家創業,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爲她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外工作,與父母聚少離多,回家創業的話也可以多陪陪他們了。”王芬的初衷是這樣的,然而家人卻不理解他們的這種行爲。

王芬表示:“父母經常會說,早知道你們這樣,還不如不讓你們讀書。”但是王芬和丈夫則是堅定信念,開始了養土雞的事業。沒有家人的幫忙,他們夫妻二人就任勞任怨地幹着。養雞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真正做起來才知道其中的艱辛。

“因爲我們沒有經驗,只能一點點學起。買專業的有關養雞的書籍,在網上查找別人的經驗介紹,或者直接去其他的養雞場考察學習。”王芬說道,“幸運的是,最開始養了300只雞,除了被車軋死一隻外,其他全部存活。”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們創業的信心。

楊定勇細心、謹慎、可靠,是養雞場的掌舵人。他主要負責品質把關、網站平臺的搭建和養雞技術的研究等工作。王芬則發揮自己的所學及專長,負責對外的溝通以及產品的銷售。隨着他們的事業漸漸有氣色,在加上心疼自己的兒女,父母也開始幫他們分擔一些工作。比如說,種小雞吃的青菜、南瓜,給小雞餵食,一些比較簡單的雞舍的修繕工作等。

困難重重各個擊破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養殖土雞對於王芬和楊定勇他們來說着實不易。

雞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一樣的成長環境,並且要注意防疫、保溫等各種問題。“在防疫方面,我們會按時給小雞打疫苗。同時做好科學防範工作,定期消毒,保證雞舍的環境衛生。本身土雞的抵抗力就比較強,所以未曾因爲雞瘟、病毒感染而受到什麼影響。”這一點,王芬覺得做得比較好。

然而有一次因爲保溫的事差點發生火災。“20春天,天氣還很冷,所以小雞要做好保暖措施。於是決定用地暖,結果不知道是因爲保溫板質量差還是線路的問題,雞舍起火了,小雞們在裏面叫着。幸好我當時就在那,發現後及時用旁邊的一桶水將火給撲滅了。”鑑於這次事故,後來王芬夫婦在雞舍安全方面是慎之又慎,儘量地考慮周全。還特意去周邊其他的養雞場請教,那些人覺得這對年輕人很有魄力,都很樂意傳授經驗。

遇到的困難很多,其中有一件事讓王芬印象十分深刻。“年4月,也是春天。那時候小雞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當時,這些雞舍關在村裏比較小的.雞舍裏。小雞們躁動不安,啄自己身上的毛。這樣下去小雞就會生病。於是我們決定“轉羣”。因爲白天抓不到,便趁着晚上將這些雞轉移到離村子很遠的山上雞舍。我們不睡覺花了三個多晚上,終於把小雞全部轉移。那天下着雨,又沒有其他人幫忙,也缺少必要的工具,就我們兩夫妻在崎嶇的山路山,用紙箱裝着小雞不斷的運送着。中間還要經過一個非常陡的山坡,那幾個晚上真是辛苦。”說起這件事,王芬依然覺得驚險萬分。

現在養殖不是難題了,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那便是渠道和銷售。王芬表示“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我們不怕,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各個擊破。”

創業之路艱難跋涉

爲了養殖土雞,他們前期投入了全部的積蓄近四十萬元。王芬一再表示,雖然農業的前景不錯,但是沒有智慧、勇氣和財力也是不行的。如今,靠着他們的努力,家庭養殖場已有幾千只雞,收益基本能夠維持。畢竟屬於創業的初期,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

“因爲規模比較小,有時候很難滿足一些大的訂單需求。但是擴充規模,人力成本則會加大,且很難找到人。所以現在主要是我們和家人在做這些事。”王芬表示,“希望通過土雞這個口碑產品慢慢發展一些其他的農產品。自己的電商平臺已經搭建好,通過這個平臺展示產品並售賣,逐漸將工作的重心由單純的生產產品向提供服務轉移,希望能找到可靠的渠道商,保證產品的質量,讓消費者提供受惠。”

王芬很看重產品的質量,堅持賣出去的每一枚蛋,每一隻雞,都是自己小孩願意吃的。廣德有的養雞場,會把產蛋高峯期的蛋放在凍庫保存,等到產蛋低峯期來賣。但是王芬堅決不做這樣的事,她覺得要對的起消費者。同時,她也很反感爲了迎合消費心理在產品中添加色素。

她很感激政府在他們創業期間給予的支持。他們成功申請到了8萬元的“巾幗創業貸款”,這對於資金不足的他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創業之路漫漫,還需艱難跋涉。“雖然現在每天都很累,但那只是在身體上,在心裏我們覺得很有奔頭。當然也會有壓力,當初他們是村裏僅有的兩個大學生,不做出成績來,有負家人的期望。”正是在壓力和動力的雙重激勵下,王芬和楊定勇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未來,他們會做得更好。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4

她就是唐蘭,38歲,軍嫂,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十大女姓創業者之一。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背景下,她的創業勵志故事傳遞着滿滿的正能量。

創業之初

四處張貼簡章招來兩名教師

唐蘭生在南充市蓬安縣正源鎮,初中畢業後,到縣教師進修校求學,學幼兒教育專業。7月,19歲那年,唐蘭成了一名代課老師,在正源鎮小學教學前班。第二年春節後,唐蘭來到成都謀生活,在撫琴西區幼兒園打工,在成都呆了一年半後,7月,她回到南充。

“總想自己做點兒事!”回到南充後,唐蘭沒有急於找工作,而是到處考察地方,準備在自己熟悉幼教領域創業。

最先的一個地方在舞鳳中學對面一棟樓的二樓上,那時的舞鳳還是南充城郊一個場鎮,後來才成爲街道辦,是南充城區一部分。“有個親戚在那兒做村幹部,租金便宜,又靠南充城。場地不大,還得進行簡單裝修,可手上沒有錢,做生意的父親就把6萬元積蓄交到唐蘭手上,“你到底有沒有把握把幼兒園辦好?”“老爸,我有信心啊!幼教方面,我學了很多。”這6萬元本是家裏爲她準備的嫁妝錢,唐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

沒有學生,沒有教師,也沒有合夥人,到底該怎麼辦幼兒園?創業之初,困難可想而知,唐蘭做了兩份招生簡章:一份是幼兒園招聘幼兒教師,一份是幼兒園招生。

捨不得花錢去打印店,兩份簡章都是手寫的,“爲了到處多貼點兒,手都寫麻了!”寫好後,唐蘭用麪粉兌水做成漿糊,一個人到南充城區各個小區和菜市場張貼廣告。

第一個來應聘的是鍾鳳老師,有幼兒教育資格證,是南充一家幼兒園園長,單位改制下崗了,她在金魚嶺菜市場看到唐蘭的招聘廣告;第二個報名的是林小麗,其父母在幼兒園附近開館子,看到這裏新辦一所幼兒園,找上門來說女兒讀幼教專業,希望來這兒工作。第三個是唐蘭的親妹妹,學的美術專業。

招來3名教師,加上唐蘭本人,這個幼兒園師資隊伍初步建起來了。南充號稱“果城”,城邊這條路叫果州大道,唐蘭給自己的幼兒園取名爲果州大道幼兒園。

洗衣做飯

爲了學生再苦再累也沒怨言

剛剛創業,沒有家長相信,唐蘭和3名老師帶上招生簡章,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講自己的辦園理念。好說歹說,開園第一期招了40名幼兒,分爲大中小3個班。3名老師各包一個班,唐蘭是園長,又是打雜的“後勤保姆”,買菜、做飯、給幼兒洗衣服,哪位老師請假了,她還要去“頂班”。

儘管學費很低,但那時民辦幼兒園很少,大家將信將疑。果州大道幼兒園只好實行“以月收費”,包括中午餐,每月100元,甚至可以先讀後交錢。唐蘭把自己和幼兒園逼上絕路:只有提高質量,搞好服務,才讓家長放心,纔會讓家長口耳相傳。爲增加收入,幼兒園還辦了一個“全託班”,共有十來個娃娃。

幼兒園開起了,才知道“水”是大問題。這棟樓由於手續問題,一直沒有通水。老闆在一樓打了水井自用。幼兒園開在二樓,餐廳又在三樓,4名老師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井裏打水,再提到二樓三樓,供幼兒園和餐廳使用。“都是幾個女娃娃,打水都怕掉到井裏,力氣小,每次提水也不多,特別是冬天,手勒得生疼。”

井水也不多,洗衣服又成了問題。“後勤保姆”的唐蘭每天下午關園後,拿上全託班娃娃的衣服,到附近一口堰塘去洗,就一個人,冬天,手凍得通紅,也沒怨言。那時,幼兒園附近還很荒涼,每天清晨6點左右,唐蘭就坐上第一班公交車,到城中心去買最新鮮的蔬菜,菜買回來,差不多8點,幼兒園纔開園,還得配合老師接孩子。

,辦園4年後,幼兒增多了,100多個幼兒裝不下了。唐蘭在附近的`任家溝租了一畝多地,修建幼兒園,8年後,遇上南充城區修編,這場地被徵用了。,幼兒園又搬回了果州大道。“由於口碑好,幼兒園搬起哪裏,家長就跟到哪裏!”幼兒園幾經搬遷,娃娃越搬越多。直到現在,果州大道幼兒園還是在南充城邊,儘管條件一般,依然人滿爲患。

金牌園長

辦4所幼兒園招生人數破1600

幼兒園地處南充城鄉接合部,主要面向農村和城裏打工族的孩子招生。如何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呢?看不清未來的方向,找不到發展道路,唐蘭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困惑。這時,華西都市報一篇關於幼兒招生的報道給她帶來了新的思考,《家長排隊兩天三夜等待幼兒園發預約號》報道蓮池路幼兒園,南充最好的一家公辦幼兒園。家長想盡各種辦法都想把娃娃送進去。無奈,規模受限,大多孩子進不去。6月,家長排隊在幼兒園門外的街道搭帳蓬,自發編號等待名額。

要辦就辦最好的幼兒園!唐蘭突然找到了創業前行的路。於是,唐蘭到全國多個城市幼教機構考察,最後選中了“紅纓教育”作爲自己的加盟品牌。這是中國第一家上市幼兒教育品牌,全國連鎖加盟幼兒4000多家。“讓幼教讚美生命,讓教育點亮孩子的未來”,紅纓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打動了唐蘭。

有了方向,創業路上迎來春天,南充星宇小區幼兒園,南充凌凱春天小區幼兒園,蓬安縣東華幼兒園,相繼創辦,都是紅纓教育旗艦園。唐蘭成爲川、渝、貴、陝、藏五省市區紅纓旗艦園互助組長,成爲紅纓的“金牌園長”,順慶區十大女性創業者之一。

丈夫是一名軍人,常年在外地。唐蘭在家裏除了要照顧好雙方父母,還得照看上小學的女兒,家庭事業兩不誤。

6月,清華大學、中國未來研究會和紅纓教育一起,推出面向農村鄉鎮及中小型幼兒園的悠久(Yojo)品牌。唐蘭又拿下北京悠久(Yojo)幼兒園聯盟品牌在南充的代理權。

唐蘭花巨資在紅纓北京總部脫產學習了一年多,掌握最新的幼教育理念。小小的幼兒園卻是一門大學問,每家紅纓加盟幼兒園有500個管控點,悠久(Yojo)幼兒園有180個管控點。“每個房間燈泡的開關下面,都有一個小紙條,落實專人開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春季開學,唐蘭自己的4所幼兒園招生人數突破1600人,南充一共已有12家幼兒園成爲悠久(Yojo)加盟幼兒園。一個川東北大地上的幼教集團呼之欲出。

“當初辦學的信念就是自己一定要在南充立足,現在有220多名員工了,我要帶他們一起創業。”創業以來,一共只走了3名員工,每名員工離職時,唐蘭都有一個離職歡送會。每年都要組織所有的員工外出旅遊,錢都由唐蘭出。唐蘭有很濃的軍人情懷,員工裏就有許多退休軍人。

“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愛,是最後的歸宿。”唐蘭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她用全新的理念推動着南充幼教事業的發展。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5

劉璐,一個普通的西安女孩,上大學時就一直有自己創業的夢想。在大學期間就通過不斷的打工賺生活,並且積累創業經驗。大學畢業後,從事化妝品銷售工作,這段工作經歷讓她從一個有些自卑的小女孩逐漸成爲了陽光時尚的大女孩,之後,通過4年的不懈努力和家人的幫助,創業開辦了的網店並將之帶上了正軌,達到了年入百萬的好收益。

“醜小鴨”想要變成“白天鵝”,中間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也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但是劉璐就做到了。

4年前,劉璐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剛畢業的女大學生,有些自卑。但是4年後,她不僅陽光時尚,而且已經成爲了一個網上化妝品雙皇冠店的女老闆。那麼,劉璐是如何做到的'呢?

大學期間嘗試創業

劉璐是一個西安的普通女孩,就讀是是市場營銷專業。在讀大學期間有一直有着自己創業的夢想。期間不斷的打過很多兼職,一邊賺取生活費,一邊積累創業經驗。在大三時,劉璐在一本雜誌上突然看到有一篇報道說有一個女孩在網上開了家旗袍店,生意很好,而且開網店還不需要太多資金。劉璐立馬萌發了自己也可以開網店創業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立馬想到去實踐,劉璐向同學借了380元的創業資金,經過一系列前期準備,沒多久網上服裝店就開張了。但是網店開張了之後幾天都沒有什麼生意,這讓劉璐發現網上賣衣服並不容易成功,於是,劉璐改變了想法,覺得賣化妝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是賣真貨就不會有問題。於是在 年她開始賣韓國進口化妝品,生意開始有了好轉。

失敗後重新來過

儘管生意有所好轉,但是好景卻沒有堅持多久。因爲她的貨都是網上進的,一次,她在網上聯繫進貨時,意外發生了。她將2萬元貸款打過去之後,不僅沒有受到貨,甚至第二天那家公司就“人間蒸發”了,連網上的網頁都撤銷了。劉璐發現後整個人都癱了,因爲這是她所有的積蓄,她感覺天都要塌了,坐在路邊哭了大半天,硬扛了一個月也不敢和家裏人說。

後來,劉璐的母親不知道怎麼的就知道了,但是並沒有責怪劉璐,而是鼓勵她“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聽了母親的鼓勵後,劉璐重新萌發了信念,申請了政府專爲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有了資金,她又開始營業。這一次劉璐“長了心眼兒”,學習鑑別進貨途經的真假,規避風險。生意也慢慢好起來,有了回頭客。

四年努力終得保

網店再次開起來之後,在家人的幫助下,漸漸的走上了正軌。

20,劉璐正式大學畢業。畢業後的劉璐更加堅定了做網店的決心,劉璐說,她喜歡這種靠自己創造的工作,也能找到自己的價值。經過4年不斷努力,劉璐的網上化妝品店步入穩定期,不僅達到了雙皇冠級別,還擁有了穩定的客戶羣體,年銷售額達100餘萬元,在西安本地的化妝品網店中數一數二。

劉璐的故事驗證了一個道理: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和你的夢想還有距離,但卻在一步步地向夢想靠近。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6

近來,在下沙大學城裏有一名學生,創業開了一家傳說中的“微店”。他的微店主要做鮮花生意。人氣很旺,每個月的營業額都超過13萬。

開張一個月 營業額達13萬

這名學生叫蔣靈,是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國貿系大三學生。

在學校見到蔣靈,他個子不高,很瘦,平頭,戴着一副黑框眼鏡,白色T恤搭配運動褲,一看就是一個潮男。

蔣靈說,在微博和微信上開店,聽起來有點意思,有點好玩。但如果沒有專業的交易平臺和恆心,真正做起買賣來沒那麼簡單。

爲什麼這個花店生意如此火爆?蔣靈神祕地說,店裏的花很特別,除了出售一小部分鮮花,主營“永生花”。

永生花也叫保鮮花、生態花,使用玫瑰、康乃馨、蝴蝶蘭、繡球等品類,經過特殊工藝處理過的鮮花。無論是色澤、性狀、手感幾乎與鮮花無異,它保持了鮮花的特質,且顏色更爲豐富、用途更廣、保存時間至少2年。

鮮花的“壽命”短,很多顧客因爲擔心鮮花枯萎速度過快。蔣靈說,今年永生花的預訂量出奇的好。除了之前高溫因素使得永生花熱賣外,各大節日的到來也是原因之一。

在蔣靈的微博上看到,店內永生花以盒銷售,單價平均650元一盒,顏色、款型多達十種。有些包裝特別精美的禮盒價格較貴,從750元到上千元不等。在他開店不到一個月,營業額已經達到13萬。

開微店 從微博裏獲得的靈感

說起自家花店的誕生,蔣靈說完全出於偶然。當時,正值情人節,蔣靈想買一束花送給喜歡的女孩,可是買鮮花又顯得普通,於是他就上微博搜索,當時,搜到上海的一家專門賣永生花的店,當從微博裏看到永生花的圖片時,蔣靈瞬間被吸引了。

他私信聯繫博主,想訂一盒700元的永生花。沒想到博主回覆說,已經訂滿了,要情人過後才能到貨。蔣靈很失望,但回頭想了想,爲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永生花,這花到底有什麼魅力?

“我馬上就上網搜索永生花的資料,發現這種花和鮮花差不多,而且保質期有2年。跟鮮花一樣,它也需要後期的搭配。”於是蔣靈就想着自己能不能也試着開一家這樣的花店,專門開在微博和微信上,既節省了店租,又滿足了自己的興趣。

蔣靈又在國外的一些網站上搜索永生花的相關資料,他說,在日本和臺灣,永生花做得非常好,銷售很火爆,他們整體制作的工藝非常精緻,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蔣靈聯繫了供應商,慢慢地把店開了起來。

一開始,花店的運營全靠他一人來做,客服、花材搭配、送貨等。直到最近,實在忙不過來了,所以,他成立了一個工作室,招了3名員工,2名客服、1名工藝師。

想在店裏買花 至少提前一個禮拜

如今,蔣靈的微博粉絲已經積累了六千多名,光顧過他的顧客就有上千個。

“我微博和微信裏的粉絲沒有殭屍粉。”蔣靈說,顧客通過微博和微信認識他的花店,很多顧客都是回頭客,有些新客人也都是老客介紹的。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他的花店漸漸地被大家熟知。現在不僅僅是杭州的顧客,從蔣靈的微信朋友圈裏可以看到,有很多顧客都來自省外。

“永生花保質期長,所以完全可以快遞。”蔣靈統計過,月訂單中有一半是來自省外顧客。

蔣靈做的花很特別,主要因爲他用的材料很特別。“我用的花材是有固定的進口商提供的,我也會每天去市場挑些獨特的花材做配飾,比如風車果、桉樹果、繡球等。”

蔣靈店裏的7種款式花盒,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其中,以“最初”的銷售量最大。

“這盒花沒有太多雕琢的氣息,自然得猶如剛從園子中採摘回來一般,所以取名‘最初’。”蔣靈說,這種獨特的風格,也受到了粉絲的認可,預訂的人特別多。

目前想要在蔣靈這兒訂花,至少得提前一週。

“微店”下單 提供多種方式

在淘寶上買東西,收貨地址都是記錄在案,不需要再填。

不過,客人在微博微信上買花,收貨地址就得另外來填。付款也是一樣,無論是用支付寶,還是其他支付方式,都沒有現成的`界面來實現。

那麼,這位年輕的小老闆又是怎樣和顧客溝通下單呢?

蔣靈說,他之前在淘寶上開過店,專售潮牌衣服,爲了有個公正的平臺交易,他索性把花店和衣服店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方便與顧客溝通還提供了下單平臺。

“微店”生意火紅,蔣靈並不驕傲,他說,這只是他創業的第一步,接下來他要把花店的規模擴大化,不但在網上做,預計要在杭州開一家實體店。

“蔣靈創業的成功不是偶然,他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他善於應用自己的專業融入創業,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自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國貿系黨總支書記沈銀珍教授說,近年來系裏不僅鼓勵和支持個別優秀的同學創新創業,更重要的工作是把“企業家精神”融入全系學生的課堂和課外教學中,特別是吃苦耐勞、創新改革的精神。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7

微信自媒體+米線=月入5萬塊

當別人還在思索微信自媒體如何盈利時,1992年出生的劉大白已經憑藉自媒體實現月入兩萬元以上。而當微信自媒體人開始思考如何轉型時,劉大白已轉戰傳統餐飲業,她的米線店才試運營三個月,每月個人的純收入已經超過兩萬元。從月入3000元的上班族到月入5萬元,劉大白只用了兩年時間。這個90後的小姑娘說,移動互聯網時代,激發了她身上所有能量。

創業前曾失業在家近一年

2013年7月,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劉大白,同其他畢業生一樣,按照自己的專業,投簡歷、找工作。最後,她在徐州一家商貿公司應聘爲出納。但性格大大咧咧的她很快發現,這份精細的工作並不適合她。她發現,自己在學校學的東西,與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差別很大。自己雖然是新人,但公司並不是培訓機構,沒有時間讓自己適應。總是出錯,老是挨訓。”劉大白說,有次她寫錯一個小數點,公司要多交1萬多元的稅,老闆大爲惱火,狠狠罵了她一頓。也是那次,劉大白開始反思,自己雖然像父母期待的一樣,成爲一個白領,每月有3000多元穩定收入,但自己並不開心,也不喜歡這份工作,爲何還要繼續在這裏呢?大半年後,劉大白從公司辭職。

“爲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但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劉大白說,她有近一年的時間窩在家裏,不知道幹什麼。她每日在網上收集創業資訊,觀察周圍朋友在做什麼。在那段思索的日子裏,劉大白說,她也一度迷茫,甚至想再找份工作。但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工作,實在太難。“既然找工作難,爲何不自己做呢?”劉大白說,自己喜歡吃喝玩樂,平時經常看這方面資訊。和朋友聚餐,就喜歡看別人的推薦後再去。而她發現,很多做吃喝玩樂方面的自媒體公衆號,已經有不少成功者。劉大白和一位在互聯網工作的朋友請教後,兩人一拍即合,在微信註冊了自媒體公衆號。

創業經營自媒體,一年之後月入兩萬元

剛起步時,需要做大量活動吸引粉絲訂閱,但這也要投入大量資金。劉大白拿出自己僅有的兩萬元積蓄,不斷組織活動,以朋友帶朋友的方式,積累了一些訂閱用戶。但兩萬元錢很快用光,劉大白的父母對微信自媒體並不看好。劉大白說,爲了讓父母支持自己,她甚至採用“威脅”的方法如果父母不支持她創業,她就賴在家裏啃老。

昨日下午,記者見到穿着藍色呢子外套、畫着淡妝的.劉大白在收銀臺前微笑着,非常從容地接待往來顧客。當與記者說起創業之初與父母的僵持時,她不好意思地笑起來。她說,那時候她不斷與父母溝通,將別人成功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父母最終同意支持她。

談到創業之初的艱辛,這個1992年出生的女孩,又是滿腹感慨。去年夏天,劉大白的微信訂閱號還只有兩萬多粉絲。爲了擴大自己影響力,劉大白和朋友頂着烈日,每日扛着印有他們微信二維碼的展板到市中心擺攤。他們給逛街的年輕人介紹自己的平臺,告訴對方,關注他們平臺就可以領取飲料、娃娃等小禮品。一日,劉大白熱情地爲一名男孩介紹自己的平臺。但男孩直接說:“你這個平臺對我來說沒有用,我關注領東西了,馬上就會取消。”劉大白說,男孩很是瞧不上她的辛苦和努力,她感覺很受打擊。因爲她發現,男孩的話有一部分說對了。比如一天有150人通過領禮品關注了他們公衆號,但很快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取消。

劉大白信心產生了動搖,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兩天沒出來。她說,那兩天她想了很多。最終她成功戰勝了質疑。劉大白想到,自己爲何要因別人的否定,就否定了自己的所有努力;自己已經投入這麼多,還有父母的支持,真的要因別人一句話放棄嗎。劉大白想起那段日子,白天組織活動,晚上編輯要推送的文字、視頻到深夜,有時候累得臉都沒洗就睡着了。

劉大白認爲,自己的路是行得通的,只是還沒到收穫的時間。想通後,她和朋友舉辦了幾次大型活動。兩三月後,訂閱用戶突破5萬人。她的微信訂閱號開始有商業廣告進入。然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僱傭了三個業務員拉廣告。目前,劉大白的微信自媒體,已經帶給她每月兩萬以上的純收入。

自媒體+米線=品牌夢想

移動互聯網,激發了劉大白的能量。她說,她也把這份事業想得更加長遠了。“自媒體發展也受制於人,我想在事業上有自己的品牌。”劉大白想到利用自媒體,轉戰傳統行業,創立自己的品牌。在做自媒體時,劉大白髮現,徐州的男女老少都好“喝”那一碗米線。徐州人更是對米線湯裏的肉醬情有獨鍾。她發現,某一品牌的連鎖米線店,在徐州市區,就有90多家。很多小巷子裏,更是遍佈各種米線店。

機緣巧合的是,自己一位朋友有調製米線配方,而朋友家做的滷雞爪、雞翅、豬蹄、牛肉更是美味,還有徐州人愛吃的把子肉。但這位朋友本身月收入1萬元,對餐飲業並不感興趣。

在劉大白創業的“鼓動”下,這位朋友願意拿出祕方與劉大白合夥。經過選址、裝修,挑選食材進貨渠道,三個月前,劉大白的米線店終於試營業了。

自媒體遇上米線,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呢?劉大白通過自媒體平臺,宣傳促銷、組織試吃等活動,吸引了第一批食客。“宣傳只能吸引一次,好口碑纔是我們的目的。”劉大白說,很多來店吃過的朋友,主動發送她家米線圖片到朋友圈,推薦給朋友。她也被衆多吃貨賜予“米線西施”的稱號。

昨天,這個身材高挑、長相秀氣,皮膚白皙、長髮披肩的美女老闆,親自下廚調製了一碗把子肉米線。對於如何辨別米線的品質,這個90後女孩說得頭頭是道。但說再多,不如親自嘗一口。一口肉湯下去,雞湯的鮮香立刻充盈齒間。祕製的把子肉,不僅嚼勁十足,更是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

祕製的美味、乾淨的環境、健康的食材,劉大白說,這些都是她做餐飲最基本的堅持。她說,相信藉助自媒體的傳播威力,她的米線店會越做越大。她說,這個二層的米線店,是她朝着品牌連鎖夢想的第一步。經過三個月,劉大白的米線店每天的銷售量都在幾百碗以上,她個人每月也純收入兩萬元以上。

劉大白認爲,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連接的基點,年輕人,只要找對方向,堅持下去,一定也會成就自己的事業。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8

23歲的楊曉琳在大學畢業前就開始創業了!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她,都當了半年多的糕點店老闆了——

楊曉琳,山東輕工業學院財務管理屆畢業生,從小就很喜歡烘焙,進入大學後,“想要開一家糕點店”的念頭在她心裏越來越強烈。5月,當打聽到上海有烘焙展會時,她坐不住了,帶着自己攢的零花錢來到了展會現場。在現場,看着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烘焙糕點,楊曉琳特別興奮。考察中,臺灣有一家公司展出的當地特色糕點讓她過口不忘。

回到濟南後,只要上課不忙,楊曉琳就喜歡跑到市區四處轉悠,看看都有什麼樣的糕點店。經過調研,她發現自己吃到的美味鳳梨酥等臺灣糕點在濟南並沒有太多銷售商家,這個發現讓她“蠢蠢欲動”。幾經周折,剛上大四的楊曉琳聯繫到了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這家臺灣公司,表達了自己的意向,希望能在濟南也開一家臺灣糕點店鋪。

“人家一聽說我還是在校生,開始並不太樂意。還好,最後他們還是被我的誠心打動了。”楊曉琳說。一旦確定了目標,楊曉琳立刻開始行動。她找到父母,將自己的市場調研結果詳細地講解給父母聽。終於,楊曉琳的父母同意先借給她創業資金。

借到了創業資金,楊曉琳又開始到處租房。有了房子,她就開始跟着臺灣糕點公司派來的烘焙師傅學習。那段時間,楊曉琳多數時間都泡在店裏。有時爲了研究怎樣能將糕點做得更好,她經常要熬夜到凌晨。

1月,楊曉琳的小店正式開張了,還沒畢業的她成了小老闆。小店的`隔壁是一家已小有名氣的糕點店,有時一些顧客來買糕點時,看到楊曉琳的小店會好奇地到店裏去轉轉。但他們問楊曉琳最多的就是“你們店裏的東西好不好吃”。

開始創業後,楊曉琳才感覺有好多東西要學。做出了好吃的糕點顧客卻很少,或者顧客很多時來不及做太多糕點,這些都會讓楊曉琳“頭大”。另外,如何和顧客打交道、怎樣管理比自己年齡還大的員工等,這些都是初次創業的楊曉琳不停學習的內容。

創業小貼士:楊曉琳認爲大學生創業不要好高騖遠,要從基礎做起。對於選擇的項目要做充分的市場調研,不斷地去了解這個行業,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9

廣東省順德金龍油墨實業公司,大膽改革引智工作,以外國專家技術入股形式辦合資企業進行了成功的嘗試,給了人們有益的啓示。這種技術入股是指國外專用技術、專利等作爲投資負責產品設計、製造工藝、外銷渠道以及技術培訓等,達到合同要求之後,享受企業的一定股份。 在一般情況下,還要求外國專家投入少量資金作爲其技術股份有效性的`資金擔保,並以如下條件衡量外方專家的股權分成。必須配合我方辦企業的宗旨,研製國內緊缺和依賴進口的產品;保證產品的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生產需要進口原材料的信息並保證供貨;保證平均每年有兩至三個新產品的開發和質量改良;保證配合我公司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經濟指標;負責開拓海外市場;十年合約期爲我方培養一批工程技術人員。這樣,就把外方專家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專家在利益上關心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益。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0

縱觀神州大地,經營服裝的商店中以掛“洋”字招牌爲多,尤其是那些裝精品屋和時裝專賣店裏的服裝更以洋貨爲主。面對着海外名牌服裝潮水般涌入中國大陸的形勢,我們的服裝企業怎麼辦? 廣州彩馬時裝公司認爲:品牌是企業的“靈魂”,加工海外名牌產品雖也能獲益一時,但長期“魂不附體”的狀態必然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終無法改變“爲他人作嫁衣裳”的'附屬地位,我們的企業不能永遠做“藍領”,必須傾注全部心力創造自己的名牌。 首先,他們爲“卡佛連”進行市場定位。經過廣泛、深入、詳盡的市場調查,該公司果敢地決定他們創立的“卡佛連”牌時裝以上班族女性和事業型男士服飾市場爲目標消費羣,提供流行、多樣的商品組合。滿足人們對衣着的需求,發揮都市人在緊張工作後生活輕鬆悠閒的一面。其次,他們每季根據國際流行趨勢及國內流行的款式,引導市場,讓“卡佛連”隨時維持消費者新鮮的感受,體現最流行的風格。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1

第一次:創辦海博翻譯社

馬雲之所以要辦翻譯社,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考慮:

1、當時杭州很多外貿公司,需要大量專職或兼職外語翻譯人才;

2、他自己這方面訂單太多,實在忙不過來;

3、當時杭州還沒有一家專業翻譯機構。

很多人光有想法,從來都不會有行動。但是馬雲一有想法,卻是馬上行動。

爲了維持翻譯社生存,馬雲開始販賣內衣、禮品、醫藥等等小商品,跟許許多多業務員一樣四處推銷,受盡了屈辱,受盡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譯社就靠着馬雲推銷這些雜貨來維持生存。1995年,翻譯社開始實現贏利。

現在,海博翻譯社已經成爲杭州最大專業翻譯機構。雖然不能跟如今阿里巴巴相提並論,但是海博翻譯社在馬雲創業經歷中也劃下了重重一筆。海博翻譯社給馬雲最大啓示就是:永不放棄。沒有錢,只要你永不放棄,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創辦中國黃頁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網站,雖然是極其粗糙一個網站。

網站建立緣於馬雲到美國一次經歷。1995年初,馬雲參觀了西雅圖一個朋友網絡公司,親眼見識了互聯網神奇,他馬上意識到互聯網在未來巨大發展前景,馬上決定回國做互聯網。創業開始,馬雲仍然沒有什麼錢,所有家當也只有6000元。於是又變賣了海博翻譯社辦公傢俱,跟親戚朋友四處借錢,這才湊夠了80000元。再加上兩個朋友投資,一共才10萬元。對於一家網絡公司來說,區區10萬元,實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說,做網絡公司,沒個幾百萬上千萬是玩不轉。又有人說,如今環境跟馬雲創辦中國黃頁時候截然不同了,那時10萬可以,現在肯定不行。對於中國黃頁來說,創辦初期,資金也確是最大問題。由於開支大,業務又少,最悽慘時候,公司銀行帳戶上只有200元現金。但是馬雲以他不屈不撓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把營業額從0做到了幾百萬。

當然,後來中國黃頁被杭州電信收購了。但是我以爲,中國黃頁在馬雲手裏,依然是成功。

第三次:創辦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史上一次奇蹟,這次奇蹟是由馬雲和他團隊創造。但是阿里巴巴創業開始,錢也不多,50萬,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50萬,是他們全部家底。然而,就是這50萬,馬雲卻喊出了這樣宣言: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國外風險投資商瘋狂給中國的網絡公司投錢,網絡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50萬,只不過是像新浪、搜狐、網易這樣大型門戶網站一筆小小廣告費而已。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是相當艱難,每個人工資只有500元,公司開支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來用。

8年過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200億美金,成爲中國市值最大互聯網公司。馬雲和他創業團隊,由此締造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奇蹟。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2

1977年,我第一次參與了美國Junior Achievement(JA)組織“高中學生創業嘗試”課程。學生將在商業志願者指導下創辦一個學生公司,發售股票,召開股東會,競選管理者,生產和銷售產品,財務登記,開展評估,清算公司。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學習商業運行方式,瞭解市場經濟體系結構和它所帶來效益。

參加這個課程,將由學生擔任員工並推選一個總裁,由總裁來設定公司名稱、產品推出,以及目標客戶。當年,我被推選爲主管市場副總裁,負責銷售。

當時每個週末,工廠裏都集中了很多學生在做雕花。在負責推廣過程中,我建議讓學生家長來購買,雖然他們其實並不需要。最後,公司雖然有盈利,但是這些產品幾乎是在內部消化了。 有了這次切身參與,15歲我忽然意識到,真正好產品,其實不是求人去買,而是必須要有市場需求,真正好產品是有人來拉住你手,來懇求你,而我們企業不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還要央求親屬給面子購買,顯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嘗試。不過,這已經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基礎。

1979年年中,我已經對建立公司整個程序瞭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樣地撰寫了公司財務報告,不但包括《收入報告》(statement of earning)、《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還有《清算報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運轉需要現金流順暢,我們知道批發商對於付賬有着非常嚴格要求,他們需要30天才給我們結賬。我也第一次知道,當我們把商品銷售到田納西州以外公司時,田納西州稅率是不適用。在寫財務報告時候,我們驚喜地發現每個股東得到64.90美元回報,這個結果創造了我們高中有史以來最高回報率公司。讓我更自豪是這個公司經過評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第一名,成爲了那一年“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傑出公司)。

這次小小成功帶給我不僅僅是金錢收穫,而且是收穫一種“我可以成功”信念。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3

桑德斯上校退休後擁有所有財產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小飯店。飯店雖小,但頗具特色,與衆不同。可最受歡迎、也是客人最愛吃一道菜就是他發明烹製香酥可口炸雞,僅此就給他帶來了一筆可觀財富。多年來,他客人一直對他烹製炸雞讚賞有加。可是令他萬萬沒想到是,由於高速公路改道別處,飯店生意突然間也一落千丈,最後只好關門歇業。被逼無奈,桑德斯上校決定向其他飯店出售他製作炸雞配方,以換取微薄回報。

在推銷過程中,沒有一家飯店願意購買他配方,並且還不時地嘲笑他。一個人在任何年齡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事,更何況到了退休年齡還被人嘲笑,這就更令人難以接受了。而這恰恰發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並且接連不斷地被人拒絕,可見這些經歷對他影響有多麼巨大。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沒有找到買主之前,他開着車走遍了全國,吃住都在車上,就在被別人拒絕了1009次後,纔有人終於同意採納他想法,購買他配方。從此後他連鎖店遍佈全世界;也被載入了商業史冊。這就是肯德基由來。

人們爲了紀念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肯德基店前樹立一尊他塑像,以此作爲肯德基形象品牌。俗話說:“神槍手是一槍一槍打出來!”缺乏堅持不懈毅力或者認爲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東西,這兩者都是阻礙大多數人勇於改變關鍵原因。如果你能夠緊緊抓住自己目標不放並堅持不懈,那麼很快你就會超過大多數人。記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生活。如果你一心想達到一個目標,就一定會有辦法取得成功。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4

比爾蓋茨是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架構師。微軟公司在個人計算和商業計算軟件、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方面都是全球範圍內領導者。在2008年6月截止上個財年,微軟公司收入達620億美元,在7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全球員工總數超過91000人。

蓋茨出生於1955年10月28日,和兩個姐姐一塊在西雅圖長大。他們父親,William es II,是西雅圖律師。蓋茨已故母親,Mary Gates,是學校教師,華盛頓大學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主席。

蓋茨曾就讀於在西雅圖公立小學和私立湖濱中學。在那裏,他發現了他在軟件方面興趣並且在13歲時開始了計算機編程。

1973年,蓋茨考進了哈佛大學。在和現在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結成了好朋友。在哈佛時候,蓋茨爲第一臺微型計算機–MITS Alt air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一個版本。

在大學三年級時候,蓋茨離開了哈佛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與孩提時代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創建微軟公司中。在計算機將成爲每個家庭、每個辦公室中最重要工具這樣信念引導下,他們開始爲個人計算機開發軟件。蓋茨遠見卓識以及他對個人計算機先見之明成爲微軟和軟件產業成功關鍵。在蓋茨領導下,微軟持續地發展改進軟件技術,使軟件更加易用,更省錢和更富於樂趣。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5

在港臺億萬富翁中,霍英東知名度可以說是最高。這不僅因爲他個人資產大約有130億港元,在1993年又當選爲全國政協副主席!然而,霍英東出身,也許要算億萬富翁中最苦一個!

霍英東父母靠着一隻小駁船,在香港做駁運生意,也就是從無法靠岸大貨輪上,將貨卸上自己駁船,再運到岸邊碼頭。霍英東7歲那年,在一次風災中,他父親因爲翻船被淹死了。

僅僅過了50多天,霍家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裏,兩個哥哥葬身魚腹,連屍體都沒有找回來!母親死命抱住一塊船板,僥倖被過路漁船救下一條命。當時霍英東因爲在海邊找野蠔,不在船上,才躲過了這場災難。

霍英東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舊式渡輪上當加煤工。可是他身體實在太單薄了,顧得上剷煤就顧不上開爐門,剛上崗就被辭退了。那幾年中,霍英東簡直像俗話說“倒黴人喝水都牙痛”。不過,早年艱辛和挫折,並沒有打垮霍英東,他在不斷失敗中,取得了經驗,積蓄起力量,等待着機會,他堅信自己總有崛起一天!

賺到第一筆大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霍英東終於以敏銳眼光,捕捉到了一個發財機會。日本侵略軍投降後,留下了很多機器設備,價錢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賣出不錯價格。霍英東很想做這種生意,於是他成了個讀報迷,專門注意報紙上拍賣日軍剩餘物資消息,及時趕到現場,以內行目光挑選出那些有價值,大批買進,迅速修好後賣出。

由於缺少資金,他難以放手大幹。有一次,他看準一批機器,並且在競買中以1.8萬港元中標。有一個工廠老闆也看中了這批貨,願意出4萬港元從他手中買下,霍英東淨賺了2.2萬港元,這是他在那幾年中賺到最。大一筆錢了,爲他積累了最初資本。

香港“土地爺”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霍英東就預料到,香港航運事業繁榮,必然會帶來金融貿易發展,而這又將促進商業及住宅樓開發。於是他搶先把經營重點轉向了房地產開發。1954年12月,霍英東拿出自己120萬港元,另向銀行貸款160萬港元,在香港銅鑼灣買下了他第一幢大廈,並創辦了“立信建築置業有限公司”。開始,他也和別人一樣,自己花錢買舊樓,拆了後建成新樓逐層出售。這樣當然可以穩妥地賺錢,可是由於資金少,發展就比較慢。

一個偶然事件,令霍英東得到了啓發,他決定以採取房產預售方法,利用想購房者定金來蓋新房!這一創舉使霍英東房地產生意頓時大大興隆起來,一舉打破了香港房地產生意最高紀錄。當別建築商也學着實行這個辦法時,霍英東已經賺到了巨大財富。他當上了香港房地產建築商會會長,會內有會員300名,擁有香港70%建築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東稱爲香港“土地爺”!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6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鋪面。他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着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爲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起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秕糠、砂石之類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人,就是一個大大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容量,並且問明家裏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精細、務實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巷子裏,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房子,臨街做鋪面,裏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事業。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7

這是一個難得兄弟創業故事,其理性堪稱標本。12年前那個秋天,馬化騰與他同學張志東“合資”註冊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之後又吸納了三位股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這5個創始人QQ號,據說是從10001到10005.爲避免彼此爭奪權力,馬化騰在創立騰訊之初就和四個夥伴約定清楚:各展所長、各管一攤。馬化騰是CEO(首席執行官),張志東是CTO(首席技術官),曾李青是COO(首席運營官),許晨曄是CIO(首席信息官),陳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將騰訊創業5兄弟稱之爲“難得”,是因爲直到2005年時候,這五人創始團隊還基本是保持這樣合作陣形,不離不棄。直到騰訊做到如今帝國局面,其中4個還在公司一線,只有COO曾李青掛着終身顧問虛職而退休。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業迅速壯大過程中,要保持創始人團隊穩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這個背後,工程師出身馬化騰從一開始對於合作框架理性設計功不可沒。

從股份構成上來看。5個人一共湊了50萬元,其中馬化騰出了23.75萬元,佔了47.5%股份;張志東出了10萬元,佔20%;曾李青出了6.25萬元,佔12.5%股份;其他兩人各出5萬元,各佔10%股份。

雖然主要資金都由馬所出,他卻自願把所佔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們總和比我多一點點,不要形成一種壟斷、獨裁局面。”而同時,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資金,佔大股。“如果沒有一個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時候也肯定會出問題,同樣完蛋”。

保持穩定另一個關鍵因素,就在於搭檔之間“合理組合”。

如果說,其他幾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檔級人物”話,只有曾李青是騰訊5個創始人中最好玩、最開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一個,與溫和馬化騰、愛好技術張志東相比,是另一個類型。其大開大合性格,也比馬化騰更具備攻擊性,更像拿主意人。不過或許正是這一點,也導致他最早脫離了團隊,單獨創業。

可以說,在中國民營業中,能夠像馬化騰這樣,既包容又拉攏,選擇性格不同、各有特長人組成一個創業團隊,並在成功開拓局面後還能依舊保持着長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見。而馬化騰成功之處,就在於其從一開始就很好地設計了創業團隊責、權、利。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權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8

首創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種特殊行業,不知底細人,老闆是絕對不敢濫用。周家曾與鄭家交往甚深,懂事阿彤自小就給周家留下良好印象,趕上“周大福”金鋪正好缺可靠夥計,便接納了小阿彤。

鄭裕彤從雜役幹起,每天掃地、擦灰塵、洗廁所、倒痰盂等裏裏外外清潔工作,等一切準備停當後,他再和姍姍來遲大夥計們一起開店門做生意。懂事小阿彤一個心眼想着不辜負老闆“不棄之恩”,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工作。

“周大福”金鋪因入行較晚,因此店面在當時名氣不大。入店後不久,阿彤勤勞和在工作中體現智慧逐漸被周至元所賞識。此後僅半年時間,周至元就提升鄭裕彤正式在金行當學徒了。

當時,由於廣州、香港淪陷,不少金鋪遷移澳門,金鋪幾乎隨處可見,競爭十分激烈。鄭裕彤似乎天生便是爲黃金珠寶而生,他對做珠寶生意極有興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營銷要領並癡迷似鑽進了行當。

後來鄭裕彤才知道,父母親與同在廣州綢緞莊做過夥計周至元一家是患難之交,情同手足。周、鄭之妻又同時有喜,於是兩家“指腹爲婚”約定了親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兒,鄭家生了男兒,恰好成了天生一對。到“周大福”金鋪學徒時,父親擔心兒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進,沒有告訴他這件事。

三年後,在周至元主持下,鄭裕彤果真與周家掌上明珠周翠英結爲連理。那年夫婦倆同是18歲,其後50餘年直至今日,夫妻倆始終相敬如賓。

1946年,21歲鄭裕彤到香港設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銀珠寶行,集各家之所長用於領導分行經營,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鄭裕彤並不滿足,他清醒地認爲:“在商場上‘守業’就等於‘敗業’,要在不斷創新中前進才能圖謀發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資本結構模式,邀集同事,組建“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這也是香港金飾珠寶業最早有限公司機構。

當時在香港,金鋪比比皆是,競爭十分激烈。那時,黃金成色一律爲九九金,而鄭裕彤卻大膽投入資金,首創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開創了金飾製造新工藝,同時也領導了消費領域新潮流,此項壯舉爲“周大福”今後發展奠定了雄厚經濟基礎。鄭裕彤銳意進取,不斷開拓新市場,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當鄭裕彤將“周大福”推上一個新臺階後,他又開始向新領域進軍了。

把目光轉向鑽石業

鄭裕彤具有極強駕馭市場能力。在香港,鄭裕彤享有“珠寶大王”美稱,而這還不僅僅指他金飾,更有後來使他進入世界珠寶之林鑽石業。

按照國際上規定,持有“戴比爾斯”牌照,方可批購鑽石,而全世界也不過只有500張這種牌照。一些業內人士稱:“要從戴比爾斯購到鑽石,簡直比從天上摘星星還難”。

鄭裕彤並未因此而退卻,他絞盡腦汁,頓生主意,他決定在南非買下了一間持有“戴比爾斯”牌照公司。不但使他順利擁有“戴比爾斯”牌照,並且到70年代,鄭裕彤已成爲香港最大鑽石進口商,每年鑽石入口量約佔全港30%。

鄭裕彤先生今年76歲,翻開“周大福”創業史,每一頁都有他60年如一日奮鬥足跡: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黃金,一手伸向鑽石,叱吒風雲於急風暴雨刺刀見紅商場上,穩操勝券。70年代,興建香港新世界中心,這痤恢宏大廈至今仍然是尖沙嘴招牌建築。80年代。與香港貿易局合作建成香港會展中心,名列亞洲同類建築之最。90年代,率先大舉進軍祖國內地,投資祖國建設事業。此外,收購亞洲電視股權、組建全港最大酒店集團,收購美國Stouffer集團海外28間酒店和歐洲penta集團9間酒店。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19

伴隨着一股淘金熱,他和另外一個年輕人不約而同地來到這個西部城市,做着相同生意。兩人成了好朋友,白天走街串巷叫賣,晚上一起住旅館。那個年輕人決定去東部發展,他堅持留在這裏,沒有錢做大生意,只能先做小生意。

於是,他做起日用百貨零售,顧客絡繹不絕。很快,他就擴大了店面。十年後,他建立了功能齊全的超級市場,專門經營日用品。他理所當然地成爲這家超市的總經理。

他想:當年創業時,做的是小本生意,靠的是“守”;現在有了一定實力,是該“跑”的時候。他鼓勵員工去各地拓展市場。他說,坐着不動,是永遠賺不了大錢的。他的超市“跑”向全國,發展到世界各地。每個超市在當地紮下根後,再採用“守”的方法經營起來,進而成爲行業領頭羊。各地連鎖超市形成,他自然成了董事長。

他那個朋友也賺了些錢,只不過,朋友還是喜歡四處奔跑尋找商機。十多年來,朋友在國內外開了許多小公司,做着跨行業生意。他每天飛機上,就是在去飛機場的路上,企業卻處在破產的邊緣。

爲了獲得週轉資金,那個朋友向他求助,他答應了。到了約定見面的那天,朋友早早地來到他的辦公室,發現他正在超市外面滿頭大汗地修理汽車。一個客戶來這兒買了許多東西,汽車拋錨了。他恰好路過車旁,操起工具替那位顧客修起車來。

朋友不可思議地問他:“你身爲董事長,怎麼還幹修車這樣的活?”

他回答道:“做生意不僅要‘守’、要‘跑’,還要‘穩’,要把客戶穩住,讓他們下次願意再來。”

朋友又問:“老兄,我成天在各地奔,和你一樣勤奮。可現在,你擁有超過百億美元的`財富。我們一同創業,爲什麼差距這麼大?”

他說:“財富在哪兒?財富就在身邊。這就是我不出去亂跑的原因。我想,在生意還未做大之前,先守住一方領域再說,我只要一心一意幹好我的行當,就能發財。”

他,就是今天家喻戶曉的活爾瑪零售帝國的創造者——薩姆-沃爾頓。

成功創業的小故事 20

以前有這樣一句話:只要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幸福生涯。那顯然是改造開放前中國老百姓的一種生涯狀態的寫照。可是,隨着國門的打開,我們已經富饒起來了,從以前的只重視吃飽和穿暖的物資需求,開端轉向精力方面的需求了。這闡明我們的老百姓的購置才能在晉升。

保健品行業的發達,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人們對於生涯質量的請求在不斷地進步。雖然有些花費者過錯地把保健品等同於藥品,把某些疾病的治癒盼望放在保健品上,但總體來說我們國度的公民健康狀態正在向好的方向走。所以,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公民對於保健品的需求正逐步放大。而且,中國人口衆多,總體花費才能很強,因此,中國的保健操行業絕對是一塊宏大的蛋糕。誰保持到最後,誰就能分到一杯羹。

當時的史玉柱,並不像一些老闆,給自己留有翻本的錢。史玉柱敗下來的時候,可以說是身無分文。靠着借來的50萬元啓動資金,他想做IT行業,但手裏沒有足夠衝擊市場的產品,加之當時的IT行業,可謂是一哄而上,泡沫連天,且燒錢得很,進入這個行業,很難找到立足之地。而房地產行業,那就更不用說了,前面的失敗還歷歷在目,況且,操刀房地產項目,須要的是強硬的關係渠道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這在當時,史玉柱都不具備。相反,操作保健品項目標話,一是利潤高;二是之前有過腦黃金等勝利的案例可循;三是對啓動資金的請求不是很高;四是中間的環節比擬簡略,可操作性強。滿足了這幾點,史玉柱的翻身之作--腦白金,便開端浮出水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