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話劇茶館觀後感(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2.09W人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話劇茶館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話劇茶館觀後感(通用14篇)

話劇茶館觀後感 1

一個六十年前的劇本,爲什麼至盡仍然能夠如此真實地說出這個社會的弊端,我無語。

日本人來了,說什麼親善我們的工廠就被親善了過去,咋們的政府來了工廠不知怎麼就成了逆產了。

盼那,盼那,只盼國家像個樣兒,不受外國人欺負,可是大清國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國,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中國沒臉了。

看着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飯後的無聊對話,

“聽說韓國頒佈了一條新法令,凡是親日的就沒收家產。”老公從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真的,假的?簡直就是挑釁啊,不過真長人志氣啊。”我嘆息着。

“是啊,不知道中國什麼時候能這樣啊,說句笑話,你說要是中國政府要求捐錢,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說會有多少人捐啊。”

“我捐啊,我連你都捐了,你去當兵去吧。也去搞個東京大屠殺,屠它個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着開始胡說八道。

“呵呵,我也捐,誰不捐我代他捐。”

“你捐的過來嗎?別的我不敢說,就你們公司的,我看就沒人捐,就算500也一樣沒人捐。難道你忘記了你們業務員的說法了。抵制日貨,要大張旗鼓地抵制。不過等它們跌價了,我們再買。”我搖頭說着曾經一度被當作笑話的經典對白。

“是啊。”老公一樣嘆息,“連比爾蓋茨都哭了。中國的非典,整個大陸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國人。想想歐洲國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資金,真是心寒啊。”

談話在我們的唏噓中結束。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難怪老舍最後會像茶館中的黃掌櫃的一樣自殺了。只留下最後的控訴,“我們愛國啊,可是誰愛我們呢?”

眼淚繼續恣意地流。茶館牆上的字還繼續掛着。“不談國事!”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爲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爲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爲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櫃)二、鬆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鬆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櫃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衆,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爲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爲“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爲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話劇茶館觀後感 2

看完茶館好幾天了,心裏仍然在不斷的回味;經過文化洗禮的老舍先生帶我們走入一個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生活的變遷,每一幕畫寫一個時代,三教九流人物匯聚於裕泰茶館,通過一個普通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上學時從歷史書中閱見的那些文字,如今以話劇形式展現在眼前,三言兩語便勾勒出整個人的輪廓;茶館王掌櫃一生精明圓滑,嘔心瀝血,卻終究低擋不住衰敗的結局。

清朝末期到民國的變遷,老百姓的掙扎或無奈,奸詐狡猾的商人,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裏每一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提鳥籠的、有錢人賣出去的窮人、算命的先生、有權有勢的龐太監、市井小人物...。

“莫談國事”,一輩子逆來順受終一籌莫展;幾十年的謹慎小心酸撐苦熬,一直不斷的改良改良,卻越改越涼,冰涼;最終也走到人生的盡頭。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的話,“人總得活着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爲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做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

所有這一切,似乎在中國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能找到對應的原型,中國的歷史似乎就在這樣不斷的重複着。理由很簡單,中國的公共權力從來沒有被限制過;從來都是打着不放過任何一個壞人的旗號,肆意的褫奪公民的權力。

社會就是由形形色色的階層組成的',然而,既得利益者應該看得遠一點,就像秦二爺的兒子秦利民所認識到的那樣——無論工人還是資本家,無論有錢人或是窮人,無論有權力的或是沒有權力的,只要是社會的一份子,其實都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工人們被剝削的太狠了,購買力下降,是要引發經濟危機的。權力過分膨脹而不受限制,是會引來“西山的神兵”的。

因此,社會要安定,必須像生物鏈一樣,環環相扣才行,生物學上叫生態平衡。而在社會學中大概就叫“和諧社會”。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靠吳恩子、宋祥子壓制出來的,也不是靠唐鐵嘴、劉麻子欺騙出來的,而是靠真正的設計一種制度,把權力放入牢籠加以監督和限制。等“西山的神兵”到了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那就太晚了。

王掌櫃、秦二爺、常四爺給自己撒紙錢的樣子。也許很多年後我都會記得,這個淒涼的場面,一路撒紙錢不斷的吆喝……

話劇茶館觀後感 3

適逢購得DVD,有幸觀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特記下些許拙見。

一開場,整個舞臺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壓抑,混亂。茶館的整齊有條的建築沒有了,支撐整個舞臺的,是數根粗大的未經裝飾的大木柱子,橫七豎八是構建起來。老北京典型的窗戶歪歪斜斜,門與窗的透視嚴重不對,整個舞臺構架像是快要倒下來的樣子。背景色是一個十分壓抑不安全的灰黃色,很顯現這個舞臺十分明確地向觀坐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多麼的不合常理,貫穿整個戲的除了混亂,還是混亂。在藝術的角度上看,這是20世紀前期在歐美先後興起的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

第一幕茶館的時代背景是維新變法失敗後,應是《茶館》在整場戲中最旺盛的時期,而眼前的茶館依然是破落殘舊,凌亂不堪的擺設,着眼見不着如何興旺,但只聞吆喝聲,歡談暢飲聲如雷鳴貫耳,演員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榮安樂的景象,這應是導演與舞臺設計師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個人認知裏,根據整個劇的主旋律,是不太認同這樣的舞美設計的。顧此失彼,是我對這場設計的最大感受。設計者的意圖很明確,象徵性舞臺背景,淡化背景並把焦點放在逐個演員的精彩細節裏,若處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劇綻放異彩。可偏偏在第一幕與第二幕裏,東歪西倒的簡陋舞臺佈景與剛陽有力的時代演員那種依存關係中卻是十分突兀,佈景是舞臺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館》劇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熱情棱角也因隨着時代的衝涮被漸漸磨平,人變老了,燈光變暗了,風氣變得更混亂了,而舞臺佈景從一開始的凌亂到最後也是凌亂,貫穿整體似乎是沒有什麼變化,不能跟隨劇情發展,不能說是一個優秀的“啞劇演員”。

這些,皆因是對劇本整體的時代規則把握力度不夠準確,演員在其中表演已經是很難和上調子,觀衆的感覺更是像被盲目地牽扯到不相關的信息裏進而不能投入氣氛中。隨着演員的時光穿越,舞臺一開始就“歪倒架構”決定舞臺只能作很微小的變化,此時演員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脫離了舞臺的個人表演。直至最後一幕,曲終人定局,人物一個個黯然離散,最初混亂的社會沒有改變,而是被更混亂的制度覆蓋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臺與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點豁然開朗,找到路子的感覺。一開始就十分壓抑的舞臺氣氛,到最後也是十分壓抑甚至更加壓抑,其中沒有什麼變化,倘若音樂旋律上也沒作一些亮點爲劇中提亮的話,觀衆的感覺除了審美疲勞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臺設計的構思很優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是要與燈光緊密結合的,沒有了燈光的塑造,表現主義就很難迸發出其隱潛的創造力與表現力。《茶館》劇本的創作形式決定了茶館不必過多的燈光運用,不似莎士比亞劇作裏,大段的讀白大段的個人表演和多演區表演模式,莎劇無論在象徵主義還是表現主義的舞臺處理手法上都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的。而《茶館》劇作最大意義是歷史時代背景的刻畫,所以《茶館》在上述的舞臺上才顯突兀,火候不足。運用表現主義舞臺構思老舍大師的《茶館》,在分幕劇中,需用心琢磨。

全劇不長,卻把維新變法失敗後——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勝利橫行的社會面貌通過人物的種種對話與關係中很巧妙地表露出來,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偉大。全劇不溫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處,語言形象對人物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劇中出現了很多不黨派不同社會立場的人,都最後都紛紛給了個結局,無論是悲,是喜,是慶幸,是失望,都還有下一代去延續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轉月異,茶館退場了,時代與人物矛盾的糾結依然繼續着。

話劇茶館觀後感 4

《茶館》是由導演謝添執導,由中國大陸製片,片長118分鐘,1982上映。

世紀之交,古老的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老態龍鍾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六君子的鮮血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滾動,老北京城的上空風雲變幻,波譎雲詭。王利發(於是之飾),北京城內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櫃。他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於此: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鬆二爺(黃宗洛飾);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鄭榕飾);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藍天野飾);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英若誠飾);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童超飾)……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盡世間的.滄桑與淒涼……

本片根據老舍同名原著改編,並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特別獎。

雖然這部原著聞名已久,始終沒有看過,無論是書、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各種形式。今天看完覺得收穫滿滿,應該早一些看。前些天趁着讀書節搞活動,已經買了老舍先生選集,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有,這包括這部《茶館》。

1982年老片子,還能看到舊北京的一些影子,比如那茶館高高的門樓,這些年隨着發展,大部分舊建築都拆了。還有就是京味很濃,語言的特色很突出,人物對白怎麼聽都像是在說相聲。其中有一句話(不能夠)我以前聽某一個人講,當初我還以爲人家是故意這麼說的。這次在影片裏聽到老掌櫃的也經常講,才明白原來出處在此。

看經典,長知識,長見識,長學問。

話劇茶館觀後感 5

在這個週末,我手捧一杯熱騰騰的菊花茶,獨自一人滿足地在宿舍裏欣賞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話劇《茶館》。這是一部三幕話劇,講述的是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到北洋軍閥割據時以及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北京城裏一家茶館興衰成敗,其實老舍先生是將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矛盾、衝突對立等都濃縮在了這個裕泰茶館裏,觀罷就猶如我杯中的菊花茶,雖已喝完卻脣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在《茶館》這部話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賞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年輕精明的老闆王利發,爲了讓父親的茶館在他的手上發揚光大,委曲求全、八方應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終卻躲不過殘酷的命運,只能隨着他的茶館一起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人,從戲劇的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這部話劇對王利發的評價是:真真假假,千變萬化,只求飽暖,太平天下。一開始,我覺得王利發是一個挺善良的好人,因爲在第一幕中有一個場景是穿着邋遢的唐鐵嘴進入茶館想討碗茶解渴,王利發開始覺得骯髒的唐鐵嘴會影響他的生意,儘管不相信唐鐵嘴的算命,王利發還是找找了個座位給唐鐵嘴坐下並送了碗茶給他喝。在這一個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王利發對唐鐵嘴說:“咱們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這句話體現了王利發深深的無奈,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而王利發就是被壓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將祖業發揚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內心的苦悶和壓力也許是無比巨大的的,從他這句無奈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幾許滄桑,幾許無奈。這也是我欣賞他的理由之一,在當時這樣一個無情的社會中,王利發還是一個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認爲王利發是一個左右逢源,但同時卻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因爲在第一幕中有一個場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爺打架,王利發並沒有直接阻止爭吵的發生,而是左一個哥們兒,右一個德爺,加上演員那爐火純青的討好的嘴臉,簡直就是把王利發八面玲瓏的性格凸顯的淋漓盡致,害怕因爲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邊彎腰一邊討好,連鬆二爺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來賠。儘管我覺得他的內心也許是不願意的,但是爲了祖業,他什麼都可以忍受,什麼都可以去做,所以在這個左右逢源的嘴臉的背後,我對他更多的不是恥笑,不是鄙視,其實是同情,面對這麼的清政府,連人都只能苟延殘喘地生活,王利發是處在這個社會底層的一個小商人,除了爲自己謀生計之外還要時刻想着怎麼興旺祖業,其實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時候心中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吶喊,其實這也許並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爲了生計爲了祖業,他沒有選擇,漸漸地也就成爲了這樣的人。就像他說過的那句話一樣:“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兒頂要緊。我按着我父親遺留下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其實在這個黑暗的社會王利發也許感到不知所措,父親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業這條路,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能按照父親所說的去做,最終成爲了那樣一個只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年輕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發是一個很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對待不同的人他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他在這點上是很聰明的。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對難民的時候王利發的態度是不滿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對巡警的命令和敲詐的時候,他也是應對有道;在面對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峯的時候,他更是能夠耐心地聽他的牢騷,儘管我知道在他內心也許不一定能聽懂,但是他也會裝得好像能夠聽懂,並不時給予一些阿諛奉承的話。這些都體現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瓏的處世之道,別說在那樣一個黑暗墮落的時代,就是在今天這樣發達的時代裏,這樣的處事方法對他來說也是能夠得到一些好處和避免一些麻煩的。

再者,王利發還具有當時社會大多數底層百姓所具有的特點:膽小怕事以及自私。雖然他的確是很同情那些因爲貧困而不得不販賣自己女兒的苦難民衆,但是他也怕幫助了他們之後會給自己惹來麻煩,而且也覺得像他們那樣的人根本管不了這麼多,苦難的民衆天天有,而且只會越來越多。我記得他對常四爺說過:“這路事兒太多了,太對了!誰也管不了!”是的,他雖然同情,可是同時也膽小害怕,更因爲只想顧着自己的自私念頭作祟,所以當面對難民圍在他的茶館門口,巡警到來的時候,他是選擇將那些難民趕走而不是保護他們。還有李三和康順子等人的困境,他雖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這也並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這個黑暗的.時代使他的心靈變成這樣,有時候他不得不這樣做,因爲他並不是一個人,他還有他的祖業要靠他,所以他還不能倒下。但是儘管他這樣精明,這樣隱忍,這樣委曲求全,這樣八面玲瓏,這樣膽小怕事,最終也還是敵不過各種反動勢力的壓迫,只能悲痛地帶着自己的茶館一起淒涼的死去。

我認爲王利發還是一個不甘屈服的人,是一個努力的人,隨着三個時期的變化,王利發在不斷改良着自己的茶館,只爲了讓自己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不要讓茶館破產倒閉,不要讓茶館被別人搶了去,在那麼無情艱苦的時代,王利發還時時想着如何改良創新,他愁苦,他憤恨,可是他不甘願就這樣放棄,他不甘願看着自己苦心經營一輩子的茶館就這樣敗在自己的手上。可是那樣一個黑暗墮落的時代,那樣一個無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沒有用的,都是敵不過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努力地掙扎着想要在這個亂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看到這部話劇的結尾部分的時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發說過的那句話:“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看似平靜的表情內心充滿着的是無窮無盡憂愁憤恨和無奈委屈,是啊,一個小小的底層百姓能怎麼辦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終還是逃不過反動勢力的吞噬。王利發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撐的祖業竟然要被霸佔,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在做什麼掙扎,只能是在當茶館還屬於他的時候,選擇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終歸宿。王利發這樣一個矛盾而悲劇的社會底層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心,他的力量那麼弱小,他沒有什麼太高的奢望,也只不過是一個逆來順受,精於算計的小商人,始終還是落得個悲慘的結局,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總之,王利發這樣一個擁有獨立個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這部話劇中最欣賞的。

話劇茶館觀後感 6

《茶館》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久演常盛的保留劇目,是中國的話劇經典,我看,也不愧爲世界級的文化傑作。在國內一直沒有機會看,得知《茶館》來紐約公演,我們太高興了,提前兩個多月就買了票,提前5個小時就從家裏出發去曼哈頓準備看演出。一看才真的知道,都說《茶館》是北京人藝的“絕活”,簡直是沒的說,一句話:演絕了。我不太懂文化藝術,可《茶館》感動了我。在美國欣賞原汁原味中國的國粹《茶館》,真的,感覺非常親切、非常自豪,中國文化真的走向世界了。

我非常深的感覺是,《茶館》的演繹有三絕。劇本寫得精是一絕。老舍不愧是中國傑出的語言大師、現代文學大家。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清末戊戌變法失敗、民初軍閥混戰和抗戰勝利之後的三個歷史時期,濃縮在不到5萬字的作品裏,寫得很精。三幕話劇,都是裕泰茶館一個場景,以小見大,描寫了舊中國50多年的歷史變遷。劇作以王掌櫃一心想把父親留下的家業搞得興盛發達起來,最終卻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的故事爲主線,呈現出在時代變革中的衆生百相。全劇幾十個人物,有名有姓的就40多位,三教九流,行行色色,複雜得很。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幾句話就是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出場人物雖多,均有簡要而鮮明的設計,每個人物,幾句臺詞,你就可以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就是話劇的魅力,就是《茶館》的一絕。

《茶館》的表演藝術,也是一絕。幕一拉開,“裕泰茶館”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據說,這第一幕被譽爲“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場面有氣勢,只見身穿長袍馬褂的,各坐在八仙桌旁,有的吃茶,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談生意,無所不有。《茶館》大堂,短衣打扮的夥計,手託大茶盤來回穿梭,一邊端茶倒水,一邊招呼客人。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在撥打算盤,左右逢源,八方照應,好不熱鬧,重現了清末戊戌年間,北京城的“繁榮”氣氛,引起觀衆極大的興趣。牆上“莫談國事”的標語,雖然在那兒貼着,可那些茶客在聊天中,又在告訴你:這“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敗。場面大,角色多,但雜而有序,這裏既有指揮的技巧,又是人藝明星、大腕們高超演技的'到位。我覺得,三位老人在全劇即將結束時,“自我祭奠”的一場戲,可算作經典了。這裏,沒有眼淚,沒有悲切,是最深刻的人生體驗,是最淒涼的人生結局。他們在此沒有幾句臺詞,一切都是透過那沉重的腳步,一舉手,一投足,一聲長嘆,飄揚飛舞的紙錢,把坎坷而豐富的人生詩意,濃縮到最精煉的戲劇動作和場面之中,他們爲自己撒紙錢,其實是爲所有的中國人撒紙錢,也是爲當時整個時代送葬。我雖然看的戲不多,但像《茶館》處理得這麼富有詩意的演繹,還沒見過。

第三絕,就是幾幕戲的連接和組織。跨越50多年曆史的話劇,只分了三幕戲。我就沒想到,它是推出一位叫大傻楊的,用“數來寶”,把戲連接起來了,而且,連接、融合得非常之好。

隨着帷幕徐徐下落,一曲高歌:“團結就是力量……向着太陽,向着光明,向着新中國,發出萬丈光芒!”把人們引向了明天,明天,一定會更好!

《茶館》在紐約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管是華人,還是美國觀衆,都久久不肯離去,在經久不息的、熱烈的掌聲中,全體演員反覆多次謝幕。掌聲、歡呼聲是在祝願:中華文化,萬古常青!

話劇茶館觀後感 7

今天是星期六,一大早,我爸爸媽媽決定帶我去溜達一圈,我選擇去前門的“老舍茶館”看一看,在這裏我慢慢的瞭解了老舍先生。

我和爸媽沿着熱鬧的街道,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羣,信步來到了“老舍茶館”門前。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垂花門上的金招牌,一對威武的石獅把守在兩側。大門的右邊擺放着一張八仙桌,“老貳分”的牌匾豎立在一旁,一個大大的保溫桶裏盛滿了爲遊人提供的茶水,遊人們喝着大碗茶,高興地談笑着,不時露出愜意的微笑。

登上酒家的二樓,只見內部的裝飾古香古色,環境優美典雅,樓梯兩側迴廊上的花牆隔斷裏,錯落有致地掛滿了反映老北京過去生活的圖片。在較爲寬敞的地方擺放着琳琅滿目、具有民族特色的櫃檯,巨型的紫砂茶壺和各種精緻的`茶具,突出了茶文化的特色,玻璃閣子裏擺放有古代的仕女絹人、雕塑的泥人、風箏、剪紙、竹筷、摺扇等等工藝品。我在櫃檯邊駐足觀看,對各樣物件愛不釋手,最後,我選擇了一個漂亮的京味十足的泥制“兔爺”。看着阿姨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放入一個別致的寫有“老舍茶館”的紙盒裏,我心裏充滿了對老北京民俗生活的嚮往……

登上三樓,坐在古樸幽雅的茶室裏,心情極佳,喧鬧的聲音被隔離在茶室之外,在這裏,你可以邊品茶、邊聽書,還可以在品茗之餘學習中國的茶道文化,當絲竹之聲奏響之際,給這間掛滿了字畫、名茶水牌和仿真的京劇臉譜的雅室增添了一種文化氣息,坐在這裏你會忘記喧囂、忘記煩惱、會有一種身處世外桃源恍然如隔世,飄飄欲仙的感覺呢!

茶館經營地道的北京烤鴨及京、晉、魯三種菜系,能容納150人同時就餐。自制的宮廷細點和風味小吃更是選料上乘、京味十足。當您在品嚐着如: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焦圈、糖耳朵的同時,說不定還回憶起一些童年的往事……

據茶館的服務員講,北京的大碗茶酒家的前身,它呀是靠在街邊擺放的大碗茶起家,兩分錢一碗的茶水,爲了來逛北京城的遊客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那時,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的生活條件有限,大碗茶成了過往的人們解渴的飲用品。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爲紀念老舍先生大碗茶酒家於1992年成立,變成了京城唯一一家經營老北京傳統名茶、宮廷麪點、風味小吃和曲藝、京劇節目的特色“茶館”,爲海內外的賓客提供了一個瞭解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老舍茶館”的名字與北京一起名揚四海,成爲北京城喧囂鬧市中古樸典雅的一角。

我愛北京,更喜歡老舍茶館中濃濃的文化氛圍……

話劇茶館觀後感 8

茶館,在中國極爲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着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間活劇。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老舍以茶館爲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爲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爲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話劇茶館觀後感 9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部影片中,我看見了舊中國社會的變遷,也依稀看到當今社會的一角剪影。 清末時候,舊北京的裕泰茶館在處事圓滑、安守本分的王掌櫃手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好不熱鬧。在這一時代,常四爺熱血、極具正義感,因看百姓疾苦不由衝口而出“大清國要完!”而鋃鐺入獄。作爲地主的秦二爺嚮往建立工廠,實業救國,一心想救人民於水火……

民國初期,軍閥動盪,局勢很不穩定。茶館生意冷清了許多,王掌櫃不失信心,隨時代改良茶館、四處討好各路人員,想把茶館堅持經營下去;旗人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常四爺扛起了鋤頭,自己耕種、自食其力;秦二爺的工廠辦得風風火火…… 最後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卻處於國民黨統治下,三人共聚茶館。王掌櫃只是想要活着,可現實卻把他逼入死角;常四爺一生光明磊落,卻只能感嘆“我愛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一心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工廠被徵收當廢鐵賣掉……

三人經歷各不相同,結局卻都是悲慘的。原因在於他們當時社會雖然一直在變化,可仍逃不了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不安定;社會制度也不健全,人民生活沒有保障。而當今我們生活的世界,雖然還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最近的利比亞戰爭),但整體上還是和平安定的。在這一和平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因爲國家不斷推出、改良政策,保障民生,使人民生活逐漸向小康靠攏。因爲《茶館》中的社會背景是動盪不安的,這直接導致了掌櫃他們的悲劇發生,所以我以爲和平是社會平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我們都已學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支持和平統一,維護和平是必不可少的。

在《茶館》中,時代在變遷,清末的封建統治到民國的改革到抗日得解放,社會根本從封建逐漸向民主過度。這一步步的'變化表明,社會它會不斷更迭、進步。經時間的沖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然而有一些陋習仍未能被時間去除,在清末時的龐太監,倚仗得寵有勢,居然想要娶妻,在我們看來這無不是一個大笑話。可他的確娶到了康順子,一是康父實在窮困,生活所逼,二是龐太監有權、有錢,目空一切……倚仗權勢,目中無人的事件在現今社會也有所體現。一句“我爸是李剛!”,如出一轍,在校內開車橫衝直撞的李啓銘,撞人後“淡定”的拋出這一句話,就因爲他是所謂的“官二代”,他認爲自己父親的權勢能讓他逃脫刑罰……從此來看,我認爲當今社會在維護和平的同時,更要加強法律建設,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整個社會變得愈加純淨。

話劇茶館觀後感 10

看了書再看電影,一樣的,但卻是不同的味道。

以時間爲線索,帶我們走進那個年代,去感受那時候人們的生活。 剛開始是歡快的骨板,街上車水馬龍,各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茶館裏面,店小二的吆喝聲不斷,人們一邊喝茶一邊下棋。好不熱鬧。在這樣熱鬧的場景中卻有一塊冷漠的牌子“莫談國事”。可見在那個年代人們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可能稍不留神就會說錯話引來禍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開始說話就表露他們的性格。例如專門拐賣人口的劉麻子,他這樣說“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過,就越會有更多的人爲了謀求苟生以賣兒女這樣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監總管龐公公就是一個花錢只買小姑娘的`這麼一個人。我看着這一幕,不禁冷笑,感嘆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着是軍閥混戰的年代,茶館在改良中謀求生存。人們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無奈,百姓對“革命”二字沒有真正得到理解。劇中一句話“大清國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這一句話,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當時百姓對民國政府不滿的情緒。也道出那時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後,開篇便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悲涼感。打骨板的先生癱坐在路邊唱着悲涼的快板。王掌櫃爲了茶館能夠存活下來,也被迫打起了請女招待的注意,但終究是救不了這個六十多年的老字號。最讓我感觸的是影片最後,三個老人在茶館裏給自己撒紙錢,黑黑的茶館已是破爛不堪,與影片開頭的那一副繁華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只能嘆息。

話劇茶館觀後感 11

這幾天一直在看央視的電視劇《茶館》,昨天這部電視劇全劇終了,但我感覺它就像一杯好茶,讓我回味無窮。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作,名氣自然不用我說。但我之前一直未讀過原著,心裏有些慚愧。不過也正因爲這個原因,我看電視劇時特別仔細。首先給我很深印象的是演員鮮活的表演,特別是他們那說得很溜的北京話,讓人真正感覺到這就是老北京。其次就是老舍先生把老北京的俗生百態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不得不佩服。最後是人物的命運發展,沒有特別激昂或悲愴的場面,卻讓人感到很真實,也引發人的思考。

那個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老實諸如王掌櫃的人總是受壓迫,而阿諛奉承如宋、吳,坑蒙拐騙如劉、唐這類人卻能屢屢吃香。王掌櫃只是一個小市民,只想一心把自己的茶館經營好,該送錢的他送了錢,也在自己茶館裏貼上“莫談國事”的標語。可退即使是這樣一個本分人,還是不斷受到當權者的迫害。最後,茶館要被霸佔了,王掌櫃也被逼上絕路了。秦二節是民族資本家,他爲了報國變賣祖業辦起了工廠。起初有點成效,可後來軍閥來了。他不和軍閥合作,軍閥便炸了他的工廠。一次打擊後他不氣餒,可後來國民黨來了,又沒收了他的工廠。一心報國卻不斷被政府打擊,他說:“全世界也再找不到這樣的政府了。”而這時,他也已經日薄西山了。

常四節是一個旗人,他個性耿直,倔強,即便後來靠買菜爲生也要正直地活着。可是,這樣有正義感,肯奮鬥的人,到最後也只能是預感到自己不是餓死就是被人殺。

結局時,三個老人聚在了一起。他們發出各自的人生感慨。王掌櫃說:“人總得活着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爲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秦二爺說:“……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爲,可千萬別幹好事!”常四爺說:“我愛我的國家,可是誰愛我呢?”

如果一個社會太不公平,那被逼無奈的人們一定也會發出上面三種感慨之一。王掌櫃和常四爺的感慨充滿了困惑和憤懣,秦二爺則是失去信心。社會太不公平,被逼的人受這些感慨影響,甚至會做出極端的'舉動。我國處於關鍵轉型期,前些時候出現的種種極端殺人案,就是例子。雖然我們現在的社會比舊社會好上千倍萬倍,但還是有不公平的現象刺激的人們。我想,關鍵是要營造一種向上的社會氣氛。如果像《茶館》中一樣,壞人活得有滋有味,好人反而活不下去,那這個人們的心裏肯定是不好受的,這個社會也一定是要向下發展的。如果社會氣氛積極向上,壞人無法生存,那人們的心理也會向上,社會就一定會向上發展。

除了社會外,人自身的思想也是影響人的重要因素。老人們的子輩參加了革命,他們就是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裏。即使社會暫時不好,如果人人都有信心,積極改革社會,那社會也會越來越好的。

《茶館》到最後,王掌櫃一把火把自己的茶館燒了,自己也死在其中。我看時在想這是否寓意着埋葬舊社會,老舍先生沒有寫到解放軍解放北京,而是以悲劇結束,這樣的結局我想是要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但不管如何,毋庸置疑的是,正義一定會勝利的。悲劇只是邪惡對正義的暫時勝利,就像劇中最後唱到的“陰霾的天空就要放晴啦。”這也啓發我們,要有信心,永遠不向邪惡屈服!

話劇茶館觀後感 12

老北京的茶館大約有三種,即清茶館、書茶館和茶飯館,茶館觀後感。清茶館只是喝茶;書茶館裏則有藝人說書,客人要在茶資之外另付聽書錢;茶飯館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飯,但提供的飯食都很簡單,不像飯館的品種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裏的裕泰茶館,就是一家茶飯館,所備食物似乎只有爛肉面一種。

茶館的夥計都是青壯小夥子,沒有用女招待的。因爲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規矩,則使主客都不快。這是一種行規。王利發在茶館經營不下去時,說到自己打算請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於破壞了行規。這種行規似乎不只限於茶館,飯館也是如此。電影《老店》,話劇《天下第一樓》寫的都是舊北京的飯館,夥計也都是男人。茶館夥計提水壺的手勢有專門的講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後。我們一般人提水壺時的手心向下徑直握住提系,在茶館裏被認爲是提尿壺,如此,對客人是極不禮貌的。茶譜寫在特製的大摺扇上。客人落座之後,展開摺扇請其點茶。茶客自帶茶葉稱爲自帶門包,茶館爲其泡茶只收水錢。講究的茶客落座之後,要拿出一塊專用的布鋪在桌沿上,一隻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側身坐着,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這是一種派頭兒。茶館裏不供神像,只在櫃檯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爲利。茶館只用方桌長條板凳,沒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館多是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顯得更加懶散。

坐茶館的樂趣不只在於喝茶,也在於其熱鬧,既可以融入其中,說一些可有可無的閒話,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鬧之中兀然獨坐品味生活的悠閒,使悠閒更加豐富和突出,這纔是坐茶館的真味所在,觀後感《茶館觀後感》。至於在茶館中談生意說事情,把茶館當成別緻的辦公室的,如《茶館》中的劉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雖然沒了這樣的茶客,茶館也就不是茶館了。

舊北京茶館很多,這有兩個條件,一是愛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閒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風氣很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習慣。窮困如拉黃包車者,日暮收工時也要買一包茶帶回。高碎或高末就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其實是茶葉店篩茶時篩出的茶葉末,在別的地方是棄之無用的東西,北京的窮人買不起好茶,故茶葉店也將此物出售,意爲高級茶葉末。北京茶葉店包茶,一兩茶可包爲五包,也是因爲窮人每次買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燒水的專用工具叫氽,用白鐵皮製成,直徑約一寸半,細長筒狀,徑口處有長柄,加水後可直接插入爐火中,使水能很快燒開。茶喝夠了才吃早飯。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見了面要問候:喝了沒有?如問吃了沒有,就有說對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禮貌的。

北京人獨重花茶,著名的茶葉店如張一元、吳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藝精細、貨真價實而獲信賴。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愛喝花茶,汪曾祺就說,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質極高的。對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是北京地下水質不好,花茶香氣濃郁,可以蓋過水的苦澀;另一說法是過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運抵北京要一個月,路上風吹雨淋,茶葉往往都變質了。用花窨過之後,變質的茶味就喝不出來了。這兩種說法都未必可靠。山東的水質沒什麼問題,四川當地就產茶,山東和成都的人也都愛喝花茶。估計還是和口味有關係。愛喝花茶的地方的人口都比較重,綠茶的滋味對他們來說過於輕淡。是不是還有其它原因就不清楚了。

話劇茶館觀後感 13

喜歡上茶館源於《茶館》。

現在,在我們眼皮底下,關於青春的文字早已氾濫成災。青春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過於浮華。我們的心靈就在這樣的喧囂中慢慢老去,以背離我們理想中的方式老去。過去,我總以爲如魯迅。朱自清。老舍這樣的大文豪,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一種腐老的氣息,就像雨天的潮溼感一樣很容易讓人產生淡淡的惆悵。所以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在拜讀那些浮華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中。晨練之後的老人,久違的.朋友,遠道而來的客商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當他們步入古樸別緻的茶館中,或悠閒,或恬靜,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狀態都萌發在喧囂之上。功名利祿這時候也只是一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索然無味。常四爺,鬆二爺,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館中尋找的不正是一種灑脫和理想嗎?縷縷茶香淨化了人們的心靈。

夢想中自己可以揀一個乾淨的蕭瑟感濃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樸雅緻的茶館,手捧一本喜歡的書,點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經很是最後的青春緩緩流逝。我想,在這時候,生活中的紛擾定會如春風化雨。 茶館的安詳如春日溫暖的風。

而遭遇《茶館》是一場曠世難度的劫。

話劇茶館觀後感 14

王掌櫃的茶館,所有人的時代。一茶館,一社會,風兒吹,紙錢飛…………這就是老舍的作品——《茶館》。

《茶館》的內容真實地反映出清末時人民的貧苦生活。幾乎天天街上、茶館裏,都有農村、鄉下來的,賣孩子的。先是康六在無奈之下用十兩銀子把女兒賣給了大清國的太監,結果女兒暈了過去,太監卻這麼來了一句冷冰冰的話:“死的我可不要!”而一個鄉婦要賣孩子,只要了二兩銀子。讀到這裏,我不禁感慨萬分,當時的社會可真黑暗啊!高層官員沒有一個人關心人民的疾苦,雖然是這樣,但還是有一個青年,一個財主,要去追逐他的夢想——去開一座工廠,救窮人,抵制外貨。此時的他胸懷大志,信心滿滿,卻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有多困難。常四爺十分正義,但那樣也沒用。說錯一句話,就要被抓去坐牢。而茶館的掌櫃——王利發是個隨機應變的人。時代在變遷,他的茶館也在變着。他唯一捨不得的,就只有六十年老字號的“裕泰”。他要生在這兒,死在這兒。剛開始,茶館平平常常,無聲無息。到了後來,竹椅變成了小板凳。牆上“莫談國事”的紙條也更多了,更大了。從主顧們的低聲細語中,我瞭解到,在那個時代,好人變成了壞人,壞人天天都在吃香。好人,如康有爲、梁啓超等他們的維新運動失敗了,都被問斬了。民衆卻都認爲他們肯定是心腸狠毒,幹了壞事兒的人。而那些依靠洋人爲活,天天穿戴着的是洋裝的人,卻有很多人去奉承他們。我對他們感到一種厭惡之情,難道只有當漢奸,生活才能好起來嗎?恐怕是在那個打壓共產黨的時代,一切都是顛倒的。最終一切正直的人都失敗了,不管是在做些什麼。常四爺的好友全都死了,他天天只能靠賣菜來養活自己。秦仲義,那個曾經神采飛揚的青年,也不見了。只有一個老人,他的工廠被洋人拆了,只剩下幾個零件。讀到這兒,我十分憎恨那些洋鬼子。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總有一天會把以前洋鬼子欺壓我們的事再給找回來!他們最終會得到報應的!

《茶館》這本書深刻地刻畫出了當時封建社會人民的苦難。這應該就是老舍經歷的那個時代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