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後浪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13W人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後浪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後浪觀後感

後浪觀後感1

五四青年節當天,發表在b站的演講視頻《後浪》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演講視頻不長,纔不到四分鐘,在剛看完視頻的那幾分鐘裏,我確實收到了極大的鼓舞,就像何冰老師說的那樣,我出生且生活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年代,我是幸運的。但經過仔細的思考後,我又反問自己,我真的那麼自由嗎?和強烈肯定這個視頻及強烈否定這個視頻的人不同,我認爲合併老師說的有可取之處,也有過於理想化的地方。老師所說的,可以盡情享用現有資源,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的當代青年,其實只是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或者說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

我作爲一個20歲的青年,對未來,對我的喜好,更多的其實是迷茫,我想應該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以後該從事什麼工作。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並把它作爲自己從事的工作的人,是幸運的。更多的人,只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一個更有利於自己發展和今後生活的選擇。這個後浪,我把它理解成前浪的後代,而大多數的年輕人,其實是在努力成爲前浪,或者說是後浪下的泥沙,在推動着後浪前行,使自己的後代能像後浪一樣生活。後浪,可以去蹦極,可以去跳傘,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一切都是需要條件的,而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向前看,爲自己及自己的後代能過上後浪的生活積累資本。希望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成爲後浪,面對自己的生活毫無壓力,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再有金錢上的煩惱。

後浪觀後感2

20xx年5月3日,B站聯合各大主流媒體推出了五四青年節的演講《後浪》,演講人爲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聲情並茂的演講,再配上富有感染力的BGM,迅速刷爆朋友圈,“後浪”一時間成爲熱詞。

演講從“一代不如一代”的爭議話題切入,然後從“羨慕”到“敬意”再到“感激”層層展開,表達了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堅信。“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衆的,把民族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演講抒發了對青年數不清的期許和祝福。60後何冰所代表的“前浪”,主動走向了“後浪”,主動去對年輕一代進行了解,而後理解和祝福。

從這部片發的時間上看,五四青年節,具有特殊意義,屬於青年人的節日。這天,我們看到這樣激勵人心的短篇自然而然會將自己帶入其中,幹完了這碗雞湯。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也許作爲80後,90後或00後其中之一,我們曾經被非議過,但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節點上,也正是這些被我們“非議”的年輕人,扛起民族復興的重擔。國家有難,年輕人們始終衝在最前頭。

後浪觀後感3

我沒有坐過飛機,沒有滑過雪,沒有跳過傘,沒有出過國,也用不起ipad,買不起專業攝像器材,拿着三千多的月薪,還着一千五左右的房租。

我雖然窮,沒有背景,沒有人脈和資源,但我有熱愛的事情,願意爲我的事業去奮鬥,去學習,承受着孤獨和不安。

如果因爲恐懼和不安便放棄未來,那就不要抱怨精英們精緻的生活,而你卻只是底層的勞動人民。

《後浪》這支視頻裏展示的東西的確很高大上,普通人用不起,也消費不了,但我的解讀是:重點是去學習一門外語,學習一門手藝,而不是把關注點放在用什麼去學外語,用什麼去拍Vlog。

普通手機不可以學外語嗎,非要用近萬元的ipad嗎?普通手機不可以拍Vlog嗎?非要用幾千上萬的專業器材嗎?

視頻裏的都是小圈文化,都是高端消費,這點的確是這支短片的不足之處,沒有辦法引起廣大青年的共鳴,反而引起羣嘲。

但我覺得把消費作爲關注的重心,勢必就會忽略了新一代青年更包容開放,更願意學習,更接納多元文化的精神內涵。

但,就提出不同聲音這點來講,本身就是後浪敢於質疑的一種體現。

一支短片,不可能代表所有青年,也不可能定義所有人。每個人不必活成別人眼裏的樣子,也有權利選擇不同的態度對待生活。

但我想要的,不只是努力地在城市裏活下來,更是認真地去奮鬥,我想知道我可以變得多厲害、多優秀。

即使我可能失敗,可能會逃回小縣城,但拼搏的這段時光,將會是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和經歷。

後浪觀後感4

後浪——就好比做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不知引起層層波瀾。海豚越出水平面,小丑魚躲在珊瑚礁,鯊魚徘徊在海底深處,在這茫茫的大海裏,我們從未想過下一秒會遇見什麼,也從不去想。

現在的我們不應該生活在時代的封印,我們不能去追究什麼是我們應該做的什麼是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應該追求內心深處的自己,我們有無數的可能,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我們在學習的其餘時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充盈我們的生活。因爲我們這個年齡什麼都有,要什麼有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活的太死板太幸福了,這樣不去追求的幸福,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們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心裏會不會有內疚感,那是活在心裏的我們,也是真正的我們。它是隨心所欲的,是幸福的,是快樂的。就好比做“活在叢林的豹子和馬戲團禁錮的獅子”它們的人生是不可以自己選擇的但是我們可以,我們就應該去爭取,去努力,用自己的付出得到自己想要的,應得的一切,那個時候我們纔是最好的自己。

在青春期的我們,不應該心裏僅存叛逆心理,要與父母和平相處,滿足自己的“小家”,努力學習長大貢獻給我們的“大家”。“衣食父母”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不會讓自己爛在這四個字,努力活出更好的自己吧!

後浪觀後感5

這兩天,朋友圈被一部不到4分鐘的視頻刷屏了,它居然能夠出現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裏,而它的本質居然是一部廣告!看着一句句盛讚之辭,抱着一絲絲獵奇之心,點開了視頻。觀完全片,我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的心情,有一點可以明確,它確實讓我這個已過而立奔向不惑的人澎湃不已,思緒萬千。恍惚之間心中五味雜陳,有熱血、有感動、有回憶、有惆悵。視頻內容、演說臺詞有的確實值得商榷,但對於我來說,更在意的是它在此時此刻,在今年這樣的人生分岔路上,讓我不自覺地回望了自己的青蔥歲月,激發了自己對“80後”這代人的一點思索。

我們有着屬於自己時代的一份隱忍與倔強。作爲第一代獨生子女,“溫室裏的花朵”、“垮掉的一代”,種種時代標籤,自懂事起就不絕於耳,感覺成了一種與生俱來的烙印,一種令人生厭的烙印。但是面對自己毫無話語權的成人世界,我們被動的隱忍着,始終保持那份倔強,但心中從未屈服,只是在等待,等待中學習,等待中成長。如果說98年抗洪,是70後的一座豐碑,80後的展露鋒芒,那麼03年的非典和08年的汶川就一定是80後的證明之役,同時也是接棒儀式。也是從那時候起,標籤化的言語少了,對標籤化的反思多了。我們不是要證明我們比誰好,我們只是證明我們夠格接棒向前,我們只是希望父輩們放心。

後浪觀後感6

昨晚開始,朋友圈開始被後浪佔據,於是我也認真看完了這個視頻。作爲一名00後,我能片面的理解60後、70後的過去,因爲我生活在他們所創建的家庭,但我更喜歡可以無限可能的接觸新鮮事物所帶來的熱度,像視頻中的年輕人一樣打破歷史的約束,燃燒新生的靈魂。

上一代人總想把他們最好的一切傳給我們,讓我們活得更好,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那種責任感,但生命與文明從不侷限於一種形式的傳承,而是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前行。我明白了後浪能被人們稱讚的原因:爲“後浪”正名!爲熱愛不被上一代理解,爲觀念不被上一代理解,爲方式不被上一代理解,卻仍在堅持不懈地努力的我們正名。

我們的身軀中流淌着上一代的熱血,我們的肩上承載着未來的希望。請你們相信,後浪未曾淪落,因爲我們有你們的支持與幫助,無時無刻的點燃着我們的激情。

後浪觀後感7

有人說,這是B站的廣告片,有人說,這是做給前浪看的,有人說,這講是小資青年,不是大多數青年的生活。

有的網友這樣評價《後浪》:

“獻給的不是城市年輕人,而是城市中高產階級年輕人。”

“你在你臆想中的一個資產階級美夢裏存活,而對底層勞動者視而不見。”

三分鐘的短片裏,展現了樂器、遊戲、極限運動、二次元、漢服等年輕人喜愛的小圈子,視頻裏出現的學習一門語言用的ipad和ipad pencil,拍Vlog用的運動相機,去旅遊的機票……

大多數人都說,這些東西都價值不菲,普通人玩不起。大多數的年輕人辛苦地工作也只是爲了在城市裏活下來而已。

所以,《後浪》代表的是精英們的生活,是1%的青年,根本代表不了廣大青年。這是

“以私人活動代替社會話題,以物質追求模糊階層概念。”

而當我看完這支短片,我感受到的是要用拼搏去書寫人生,心中帶着夢想,即使現實再難,我也要盡力去爭取我要的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