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有關《死亡詩社》的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9W人 

《死亡詩社》該片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死亡詩社》的觀後感,歡迎大家的閱讀。

有關《死亡詩社》的觀後感

  有關《死亡詩社》的觀後感一

《死亡詩社》這部反應上世紀中葉發生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一件“傳統教育和反傳統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這部上半場充斥着喜劇元素、下半場瀰漫着悲劇色彩的教育片,電影劇本根據作者托馬斯·舒曼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一所位於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

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歷久彌新,一次次對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憤怒的質問。特別在正處於課程改革的社會主義中國,一切服務於考試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無數學子的憤怒與無奈感,這部影片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無疑對這些水深火熱中的學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時對廣大課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這部影片在一片喜慶的開學典禮中拉開了帷幕,作爲一所有着光榮傳統的預科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迎來了又一批“大學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還是幸運的是,它也獲得了擁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睞。

這所擁有着不錯升學率的學校一開始就定下了它“保守傳統”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這種填鴨式教育蠱毒多年的學生已經心甘情願地成爲了它的奴隸!無數學生屈服於現行的教育模式,拋棄了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把一切質問的權利統統丟到了垃圾桶中!爲了所謂的.分數,甘願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教科書這“一畝三分田”上,儘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麗的蒼穹,他們卻寧願在插圖中觀察別人吃剩下吐出來的“精品思想”。

我們不能否認在標準的教科書上,有一些內容確實經得住時間的考察,但是知識是一種抽象的思維,它不僅僅只有那可憐的唯一一種表達方式!在基廷老師的第一次課上,他完美詮釋了這一理念,爲了從物質上祛除學生對於“權威教材內容”的懼怕迷信,他要求學生把前言撕去。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種行爲首先強制性地將這羣可憐的“機器人”從對教材的淺井中解救了出來。縱然這與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大環境相悖,但是正確的東西爲什麼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請學生踏上講臺、用高遠的視角來理解問題,“誘惑”他們成立古詩人社、用那種最清麗無華的語句來淨化自己迷茫的心靈,鼓勵事事聽從於父親的內爾爲了自己的演員夢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個專注於夢想的男人才最可愛。

終於,基廷先生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班上的學生那暗淡而無神的雙眸中有了一絲爲了自己、爲了內心的那個夢而奮鬥的閃電!教育不應該死板,否則與進行流水線作業的汽車公司有什麼區別?

如果教育僅僅是爲了教導學生考試,那麼我有理由相信這又是一個“八股封心,科舉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們的學生僅僅在課堂中學到了考試讀書,忘記了思考討論的重要性,那麼這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與逆境不屈抗爭,以無畏的氣勢面對敵人;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別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圍,要敢於開拓自己的天地;

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爲你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覺得自己懂得,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可能顯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須試一下。同樣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想想你自己怎麼看;

真理就像一牀總讓你雙腳冰涼的毯子/你怎麼扯,怎麼拽,總也不夠/踢也好,打也好,它總也蓋不住我們/從我們哭着降生/到我們奄奄一息/它只會蓋住你的臉/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這些原生態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話,我相信你在教科書上是難以找到它們的。因爲應試教育的考試內容不包括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試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課堂中將這些道理、思想灌輸給他的學生,不帶有一絲功利化的念頭。我覺得,在我們以後的教育中,也應該主動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最質樸又可貴的道理,讓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場革命,最先站出來的那批人總會挨槍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爲學校的領導所不容,他們就藉着內爾的死將他逼離了教育崗位。嚴格來說,內爾的死是新舊兩種教育理念碰撞的犧牲品。內爾的父母接受的就是這種古板的填鴨式教育,他們就想當然地決定了內爾以後要走的路,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啊!

當你奮鬥一路,最後的時刻卻發現,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卻偏離了理想的航線,那樣你一定會抱着後悔與無奈於最後的日子裏。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有義務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讓我們放開思維、用開放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探索出自己的“繆斯”吧,就讓教育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門工作吧!

最後,讓我們爲基廷先生這位“虛擬的教育者”致敬,向廣大爲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有關《死亡詩社》的觀後感二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爲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爲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爲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裏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爲力,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