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報告

2015農村小學教育調研報告

本文已影響 1.08W人 

引 言:感恩是對他人的幫助和恩惠由衷地表示感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通過感恩教育喚醒農村中小學生的感恩情懷,讓每個農村中小學生都學會感恩。提高農村中小學生的自身德育素養,改善人際關係,獲得他人尊重,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增強農村中小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

2015農村小學教育調研報告

在我國,自古就有“羊跪乳,鴉反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古訓。 在現在,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基點。我們應注重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生的感恩教育,他們的感恩意識相對薄弱,加強他們感恩意識的培養,關係到我們整個民族的未來。

  一、如今我們農村中小學校的學生,缺少感恩心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有些學生在家裏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都不需要管,長輩們把他們當作寶貝,從來不讓他們吃苦,而享受過度寵愛和溺愛的孩子有可能養成掠奪式的生活態度,以自我爲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與他人難以合作等等。到了學校需要自我照顧時,缺乏一定的自立、自理能力。與同學間、師生間的人際關係不協調,甚至一些學生會出現心理障礙等問題。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學習、輕品德,還有一些家長受自身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的限制,缺乏對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問題,也不會考慮別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談不上感恩。

2.社會感恩教育缺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卡通、網絡、新聞媒體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經濟利益,忽略了對孩子的基礎教育。

3.學校過於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與其先治國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齊家,因爲直觀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更好理解。而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愛家、愛父母”也遠比“愛祖國、愛人民”實際得多。我班一男生,由於自幼家境困難,父母被迫雙雙外出打工,無法照看他,8年後,父母接他到城裏上學,在他父親出差,母親急性闌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時,他竟然離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爲了報復父母當初沒有照看小時侯的他,他現在就是要讓父母難受等。像頂撞老師,學生不服家長的管教,要離家出走……這些種情況不僅僅存在於現在的大城市,類似情況在我們農村中小學校的學生身上常有發生。

  二、增強農村中小學生感恩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感恩教育:

1引導農村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 。

感恩教育應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並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學校要經常組織全體師生學習感恩的思想,要使學生體會到祖國的博大胸懷、社會的行進脈搏、集體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艱辛無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意識。

(1)適度的感恩願望。要引導學生既要知恩圖報,但又不能把報恩變成了個人的終生負累,這樣容易導致知恩圖報的畸形化。要引導大學生擁有正義、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認識,做到努力在平時,堅持在平常,奮鬥在平凡,關鍵時刻看品格,生死關頭經考驗,危難之中見真情。

(2)正確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義氣,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會法律道德許可的範圍內報恩。不能因爲報恩而付出自己終身的幸福,更不能因爲對某些人的感謝而損害了他人或社會公衆的利益。知恩圖報既可以通過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報答。

(3)平和的施恩心態。我們既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又要像華羅庚所言“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做到施恩不圖報。另外,要感謝幫助自己的人,也要理解不幫助自己的人。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記恨於心。

2.巧妙激發農村中小學生強烈的感恩情感。

學生們的行爲習慣的養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有義務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漸漸淡化的道德觀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會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視起來,我們的和諧社會關係才能建立起來。

(1)作爲學生最初教育者的家長們,應該以身作則,從小就培養孩子們的感恩之心,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榜樣。 如果父母常懷感恩之心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孩子會變得富有愛心、開朗活潑、健康樂觀。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瞭解家裏的難處、父母的辛勞,從而珍惜眼前擁有的幸福,對父母產生尊敬、愛戴和感激之情。

(2)充分發揮教師的感染作用。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楷模。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要讓學生從老師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決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感恩教育講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並不是簡單的行爲習慣養成,也不是嚴格要求就行,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其次,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教師,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對學生加以關心和引導,但這並不表示教師在生活中擔當“保姆”角色。平時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鍛鍊學生做事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

(3) 學校要建立人本生態,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學校不僅應當傳授科技知識,還應當注重人文修養,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要適應新時期以人爲本的教育發展理念的要求,建立一個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高度協調的生態系統,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因爲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顆和平的種子。另外,學校感恩教育應儘可能地寓於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動,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啓迪。

(4)社會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正面激勵學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賦予感恩教育的內容,比如兒童喜歡的動畫片。在輿論方面正面的宣傳,努力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有關感恩的嘉言懿行,學習革命前輩、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蹟,以及搜尋益智育德的成語典故、寓言童話、歌曲、影視等,使這些豐富資源成爲感恩教育的生動教材。

3、積極開展豐富的感恩活動,加強感恩教育。

身邊的所見所聞讓我覺得現在的農村中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爲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義務來培養學生的感恩心,於是我在班級里布置了一些小任務:

(1)回報父母養育恩,爲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間、洗碗、給父母捶背、爲父母倒茶等,從中體驗父母的的艱辛和不易。尋找父母身上讓自己感動的東西,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付出。

(2)在班會課中結合社會中的感恩典型事例(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學生自己去尋找)展開討論,在班級中樹立感恩的基本意識。

(3)學會感恩從身邊小事做起,尋找身邊值得感恩的小事,如對幫助自己的同學感恩,多說謝謝,衛生委員晚自習後,默默無聞爲班級關門窗等等,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學習的鮮活事例。

(4)在週記中回顧和記錄自己的感恩心得,發現身邊的感恩事件。從中瞭解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對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活動。如徵文活動、黑板報出版、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感恩”活動。

另外班級經常有意識地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如籃球、接力等比賽,讓學生感受愛和團結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謙讓、寬容、友好合作的快樂,激發感恩的情感。

  三、結語:

中國有句俗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是中國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纔會回報社會。所以,我們社會、家庭、學校要意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們在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體悟和認同感恩,具備感恩之心,養成感恩的習慣。讓感恩的種子在平凡的生活中發芽、成長,爲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xxxx市潁東區老廟鎮中心學校 馬忠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