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精選18篇)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出師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出師表讀後感(精選18篇)

出師表讀後感 1

蘇子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嶽少保亦書: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上先生文辭、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餘嚐遍觀諸葛之文,每讀至此,亦唏欷不已,終日心有慼慼焉。然細細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讀出師一表真名世,長使英雄淚滿襟,千百年來,莫不涕泣零零也。餘以爲:先生文章,雖有所賞;先生之心,雖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謂流貫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難如衆之云云耳。君若不信,舉此表所云,固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意,然若論其人,則易爲忠喪智,而愚若爲木也。何爲嘵嘵者也,究其緣者,是以衆人之惑惑也。

《出師表》雲:受任於敗軍之計,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二十有一年,先生妄動兵戈,疲於奔命,向來可理朝政?況先生空懷復國之心,然復國無望,於功何哉?豈不悲乎?當是時,百姓思定,先生非不知。欲奪天下,乃中飽一己之私囊,豈爲天下黎庶計久長?

朝野上下,黃門專橫,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終日之禍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無動於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馬謖,《三國志蜀書》雲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且爲先生獻計,平定南方,永絕後患。可謂學富五車矣,然不善兵。先帝嘗告汝曰幼常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先生執而用之,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致使街亭一役,毀於一旦。至今思之,猶令人噓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謂昏矣!

彝陵之戰,白帝託孤。先生欲報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無功而返,何爲?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難之時,取而代之。餘輩姑且不論備之真心與否,爲天下蒼生,亦當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時日,勵精圖治,何至於蜀國不興,朝廷不明,國土淪喪矣。此所謂盡小忠而失大義也。

東吳陸遜,文韜武略俱全,幸陷於八陣圖中,先生憐其才,縱虎歸山,終成大患。可謂婦人之仁也。後有詩嘆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先生之舉,豈不令後人所痛惜乎?

亮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固復國心切,心神難安,事必躬親,殫精竭慮,以致病入膏肓也!嘆矣,況先生空有滿腹經綸,先生之後,幾人能當!先生貴爲人師,亦差矣。

餘讀《出師表》者,情鬱於胸,中有萬丈波濤,吞雲吐霧,終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顆拳拳忠貞之心,漢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幾哀嘆者乎。

嗟乎,吾嘗觀三國之書,先生出祁山前,一謀士曰:丞相,下官夜觀乾相,相星光弱而無生,非貴之所兆,不宜出行。然先生未聽也,曰:謀事在人,成事豈能由天也,區區天象安可信乎?試問先生本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今卻視而不見,匆匆而行,急欲滅魏,終落得死不瞑目,懿生喜貌,蜀亡國辱。何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也。下臣告之,先生非不知,然蒙先帝重託,拳拳之心,無以言表,深嘆時局維艱,時不我待也。一子既下,滿盤皆輸。乃以一智之化身,中道崩殂,棄蜀而去。直讓天下嗟呀嘆惋,痛徹心扉也。

而今以事論事,凡躁者難以合謀,凡驕者難以成事,《誡子書》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先生宜善聽餘逆耳之言矣。

後記:

諸葛魂斷長江,唯存幾許文,今感其忠心,固嘆時之意,丞相需見諒也。

出師表讀後感 2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作者諸葛亮卻不像個好人。

看這裏,你應該有點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上述觀點,但要加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畢恭畢敬。對劉禪來說,他總是用“先帝”嚇唬人。我仔細數了數。“先帝”這個詞在《出師表》中出現了12次,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7次。

對封建社會來說,《出師表》是一個大逆不道的奏摺。什麼是:“然而,侍衛的官員不懈努力,忠誠的人忘記了外人,掩蓋了他們對先帝的`相遇,以報告陛下。”說白了,這些臣子爲什麼要爲你努力?不是看你爸的臉,只是爲了還人情。否則,我早就放棄了。

還有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這個先漢所以興隆;親小人,遠賢臣,從那以後漢就倒下了。諸葛亮無緣無故來這樣一句話是什麼意思?什麼是隱喻?這是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繫上下文,就可以在一秒鐘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充分說明諸葛亮迫不及待地想讓劉禪早點離開,然後他就能實現劉備的遺願(諸葛亮可以自己當皇帝)。

在我看來,整篇《出師表》是大逆不道還是:“後值傾覆,在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殺!單就“”這句話,我就忘記了關羽、趙雲等英雄,把建蜀抗敵的功勞都帶到了自己身上。而且還挺驕傲的,靠老賣老。

雖然《出師表》是封建社會時期的逆文,但到目前爲止,我們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讀後感 3

羽扇綸巾,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運籌帷幄;穩坐戰車,用十足的信心與智謀應對挑戰。他彷彿就是勝利的代名詞,是敵軍永遠無法跨越的精神門檻。這也許是很多人想起諸葛亮時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師表》將其從“神”拉回“人”也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一個有血有肉、真實複雜的諸葛亮。

《出師表》誕生了一個“危急存亡”的時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時蜀漢內外交困的艱難局面。面對一個年幼無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諸葛亮毅然扛起“興漢”的大梁。對內賞罰分明,對外撫羌聯吳,即使明知與曹魏實力懸殊,仍在準備過後進軍以圖中原。這與深謀遠慮的諸葛亮形象大相徑庭,好像一個鋌而走險的賭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卻正是這一堅定意志與實現“先帝遺願”的決心打動無數後來讀者。正如《正氣歌》所言的“時窮節乃現”,《出師表》“名世”與諸葛亮“鞠躬盡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於此。

然而,在率直質樸的行文中,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爲人處世的嚴謹與機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爲了強調其“忠心無取之意”。諸葛亮“夙夜憂嘆”我想起所嘆的不僅僅是如何實現先主遺願,還有對於自身名聲與道德的擔憂,劉備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爲主”給手握軍政大權的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在三國這個混亂的時代,“殺君自取”現象屢見不鮮,後主身邊讒臣衆多,對諸葛亮的非議也多,諸葛亮深知後主“難辯是非”,故在出師北上之際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無意自取立場,一方面也使衆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們恪守本分,不可趁國家空虛之際做“大逆”之事,這無不體現其良苦用心。

同時,文章中以極大篇幅描寫了孔明對於後主的期望,但是最後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卻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對於這些期望的`悲觀態度。寫此表時孔明已侍後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諳知,但是,那個封建時代,諸葛亮個人的道德修養卻不允許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諸葛亮所能發揮的作用,就好比一個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斷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卻沒有勇氣與意志將沙漏翻過來,拯救這將傾倒的大廈。在封建道德的濾紙中,一代智謀終究無法以個人力量力挽狂瀾,這是其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因而,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做框架、教條束縛下的“單調者”,而要立足實際,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同時,要在正確的價值觀下踐行正確的道路。

“出師一表真名士”,每當我讀到“臨表涕零”這幾句時,我的眼前就彷彿出現一個佝僂的身影和一雙含淚的眼睛,讓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師表讀後感 4

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是文字優美,滿篇洋溢着濃濃的愛國之情。而且這篇文章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以及他對劉備能夠像伯樂一樣發現他身上才華的感激之情。

文章開頭便分析了天下形勢,陳述了先帝的遺願。以形勢之危急,後主劉禪奮發圖強。就從這裏我們便能看出,諸葛亮與劉禪之間不止是威嚴的君臣關係,而是在君臣的基礎上又多了一絲期望,諸葛亮劉禪從那個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爲可以公正嚴明的`君王。

而後諸葛亮的筆鋒一轉將我們帶入到當年的中去。以看似平靜的語調講述,當年伯樂劉備發現他這匹千里馬,並給了他充分的發展平臺。讓他能一展才華。如果認真讀的話不難從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類的話,充分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感謝與。同事又表達了自己北定中原,以報先帝之恩的決心。最後以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結尾再次表達對先帝的。

有些可能很疑惑,這劉備究竟何德何能,能讓這麼聰明的諸葛亮對其死心塌地。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爲劉備發現了自己在行軍作戰方面的不足,而且還發現了諸葛亮在行軍方面的天賦。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顧茅廬來請他輔佐自己。在中,有人總是抱怨自己沒,大家都排斥他。其實並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總是用挑刺的看別人,用表演的看自己。這樣相較之下別人就而然的顯得配不上他了。其實我們只要像劉備一樣有挑刺的目光檢視自己,用發現的目光去讚美別人。那麼,你將會擁有很多。

出師表讀後感 5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被媽媽逼着背誦這百思不得其解的文章,心裏真有一些煩惱。

媽媽說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媽媽還給我講讀這篇文章的意思,輕輕地誦讀,輕輕地講解。“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它們的意思是,所以在五月渡過江,去荒涼的地方,攻打南方的少數民族。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士兵士氣足,武器裝備又充裕,我們應該帶軍向北,統一中原,振興漢家的基業。”

在媽媽的影響下,我也輕輕地誦讀您的文章,帶着些許崇敬,帶着些許驕傲。熟讀加背誦之後我頓時讀懂了您,心中滿是對您的崇敬和驕傲。

您是一個農民,因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分擔下了興復漢室的重擔。您因爲報知遇之恩忠於先主劉備,忠於陛下。您向您的陛下舉薦了一個又一個的賢臣,既有武將又有文臣。您主張親賢臣,遠小人,爲興復漢室打下基礎。

您只是一個文官,卻挑起了比皇帝還重的擔子,您領兵北攻曹操,爲了漢家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您依然是一個謙虛的.人,從您的文字中找不到一點的驕傲。

我在吟誦中彷彿看見您咬緊牙關,帶兵出征的那一刻;我彷彿看見您挺直身軀爲士兵加油的那一刻;我也彷彿看見您面帶微笑把《出師表》交給您的陛下的那一刻;我彷彿看見您在出徵前對家人說再見的那一刻;我彷彿看見您對蒼天起誓的那一刻……

我在吟誦中發現您的內心有着多麼偉大的目標,您內心原來有着怒吼的浪花,您的內心裝着天下蒼生,也裝着思念家鄉的情感。您也有生氣的時候,有燃燒的火焰,可您都沒有表現出來,您只用一個字代表了,那就是忍。

諸葛亮,我讀懂了您,當您關心士兵那一刻,我說您是一個善良的人;當您說自己是農民時,您又是一個謙虛的人;當您說報先帝而忠陛下時,我說您是一個君子,是一個真正的賢臣,是一個真正的好人。

我佩服您是一個有志向,有膽量,有氣魄的人。

出師表讀後感 6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古心古香的詩句出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筆下。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爲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這篇《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呈於後主劉禪的一份奏表。《出師表》

先講述了後主劉禪推薦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後講述了自己爲什麼如此盡心盡力,以打消皇帝劉禪對自己的顧慮,並決定帶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兇,使天下太平。

讀完詩後,我深深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用心良苦,爲了蜀國盡心盡力,拼盡全力輔助劉嬋,而劉嬋卻不積極向上,好壞不分,昏庸無能,聽信宦官之言,做了許多錯事,而諸葛亮還是盡心盡力地輔助他,把蜀國治理地井井有條,給蜀國在政治經濟打下了很好基礎。然而,劉嬋卻在諸葛亮逝世後,不思進取,膽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國仍有兵力十多萬,本可以拼死一戰,可劉嬋卻未做此舉,而且朝中的大臣竟無人敢謹言,就這樣沒有開戰,蜀國就投降了。

劉嬋的昏庸無能導致了蜀漢的傾頹,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廣泛地聽取意見,開戰批評與自我批評,在人際交往中,要選擇正人君子,遠離小人,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出師表讀後感 7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對諸葛亮的《出師表》推崇備至。“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陸游對《出師表》的高度評價,使得《出師表》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分量。記得我讀中學時,課本就選用該文作爲教材;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兒子高中也快要畢業,《出師表》還穩穩當當坐在中學教材的一把交椅上,我覺得有點奇怪。爲什麼對於這篇文章,人民何以如此難以割愛呢?自詩經以來,中國文學燦爛奪目,難道沒有其他的文章可以取代出師表了嗎?

教學文言文一般有二個目的,一是要求學生領會文章的含義,掌握思想性的東西,從中獲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包括字詞句之類的。這兩者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識,難以領會文章含義;不領會文章含義,光學習一些字詞句的解釋,就不可能達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達到學會知識和學會做人的結合。我私下以爲,選編《出師表》作爲教材,而且這麼多年來不換的原因,主要應該是該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認爲應該取消《出師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問題。

時移世易,我以爲時代在變化,選擇文言文作爲教材的標準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能夠一成不變地採取課文終身制。像《出師表》這樣的文章,雖然好;但也應該是“李杜文章千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了吧?不過在我看來,讓《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上下來,告老回鄉,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鮮,而是我們的時代,對文言文入選課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該撤掉《出師表》的第一個理由是,該文的指導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時間是227年,這個時候,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三國軍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約,基本上處於平衡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道路至關重要。正確的選擇,我以爲應該是富國強兵。作到富國強兵,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清明政治,身體力行幫助劉禪清除奸佞,開明政治;二是發展經濟,要利用相對平衡的有利條件,加快蜀國經濟的發展,迅速壯大國力;三是發展文化,特別是教育,三國鼎立後,蜀國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後來的爭鬥中處於劣勢,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沒有像他們的老祖宗劉邦一樣,選擇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道理,而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選擇了有條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戰爭道路。戰爭的對象是擁有黃河流域先進文化和發達經濟的魏國,這就註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敗和滅亡。

撤掉《出師表》的第二個理由是文中所表現的愚忠思想。所謂“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這樣一種感恩圖報的思想在該文中表現得特別突出。作爲一種社會心態,一種社會道德規範,感恩當然是需要的。當今社會,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國家,都提倡感恩,我們的學校甚至還提倡“感恩教育”,這無疑是對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爲一個國家的輔政大臣,他的任何行爲都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慮個人的感恩圖報,而應該從國家的根本大計考慮,從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恰恰在這個大問題上,諸葛亮犯了錯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裏諸葛亮說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這種思想用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是非常危險的`。這在蜀國已經有前車之鑑,而諸葛亮竟然不吸取。這個前車之鑑就是劉備和陸遜的彝陵之戰,這場戰爭正是爲關羽報兄弟之仇而發起的。現在諸葛亮又以報恩來發動對魏國的戰爭,等待他的是什麼樣的命運呢?當然是失敗而已。

撤掉《出師表》的第三個理由是諸葛亮開的是空頭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卻根本不可能實現,也的確沒有實現。“親賢臣”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沒有做到。黃皓這樣的奸佞小人,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結果之,但是他竟然結果不了。這就爲後來的擾亂朝政埋下了禍根。他表態說:“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六出祁山,無一勝利,沒有治罪。

撤掉《出師表》的第四個理由是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表現在他每次北伐都失敗,每次失敗都要再動干戈;不僅如此,他選擇的接班人姜維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戰略戰術如出一轍,致使國力完全空虧,最後爲鄧艾、鍾會所滅。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以爲《出師表》不能再做爲中學教材,而應該用其他的文章取代。

出師表讀後感 8

一聽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們就會不由自主想起諸葛亮來,諸葛亮的《出師表》更是表達了一對君臣之間的感恩圖報之情,《出師表》不知打動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來一直在他們中間傳誦,激勵着他們奮發有爲……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經艱難坎坷,終於建立了蜀國。兩年後,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十六歲。諸葛亮統率蜀軍北京,駐軍漢中,準備討伐曹魏,奪取中原,光復漢室。劉禪昏庸懦弱,諸葛亮頗有後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希望劉禪繼劉備遺志,振作精神,廣開言路,嚴明賞罰,盡心國事,匡扶漢室,統一天下。

文章中有兩句,說盡了諸葛亮的一生,“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樑柱,他的這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誠,既是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爲臣之責,意在勸諫劉禪奮發有爲,勵精圖治,嚴明法紀,已完成劉備的未盡之業,統一中國,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更看出的是那份竭盡爲蜀漢效忠的心願,滿篇盡是治國之寶鑑,而情牽其文,感人肺腑,動之以深情,曉之其大意,而且反覆提到劉備的'“遺德”、“遺詔”,陳述自己匡扶漢室的決。我想,諸葛亮能成爲我們婦孺皆知的人物,不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爲他的忠義啊。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歷來以詩名世者甚衆,以表傳後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於歷史典冊,而且燦爛於文苑,煥發出精神的光芒。這裏面的君臣之間的忠義,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萬代的人民,讓這個名臣成爲智慧與忠義的化身。

出師表讀後感 9

讀罷《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爲國爲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彷彿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覆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諮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爲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爲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繫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爲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的手段,異地爲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着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纔不會忘記他。

出師表讀後感 10

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爲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

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瞭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爲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爲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爲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爲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爲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

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爲他實在是無愧於一個值得千秋讚頌的人

出師表讀後感 11

聽到“奉獻,死”,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諸葛亮,諸葛亮的“表”表達了一對君主和大臣之間的感激,“表”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志願者的心,幾千年來一直在他們中間背誦,激勵他們努力工作……

諸葛亮幫助劉備,經過艱難困苦,終於建立了蜀國。兩年後,劉備去世,劉禪繼位,16歲。諸葛亮帶領蜀軍北京駐軍漢中,準備攻打曹魏,奪取中原,恢復漢朝。劉禪很懦弱,諸葛亮很擔心,所以在劉禪出發前,真誠地建議劉禪,希望劉禪繼承劉備的遺產,振作起來,開放的道路,嚴厲的獎懲,全心全意的國家事務,幫助漢朝,統一世界。

文章中有兩句話,講述了諸葛亮的一生,“當他被打敗時,他奉命在危機之間”。諸葛亮是蜀國的支柱。他的陳述慷慨而深情,正義而忠誠,表明了他對蜀漢的忠誠。這不僅是對知識的報告,也是對大臣的責任。他的意圖是建議劉禪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嚴格遵守法律和紀律。他已經完成了劉備無盡的工作,統一了中國,這可以說是一顆善良的心。

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而且看到了盡力忠於蜀漢的願望,充滿了治國的'寶藏,感人、深情、粗心,反覆提到劉備的“遺德”、“遺詔”,陳述了他幫助漢朝的決定。我認爲諸葛亮可以成爲我們婦女和兒童所知道的人物,不僅因爲他的智慧,還因爲他的忠誠。

出師表讀後感 12

《出師表》可謂千古名篇,是諸葛亮北伐之前,寫給劉禪的奏章。上學的時候,只是把它當做順口溜一樣來背誦,卻從未真正鬧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讀《出師表》,才知道爲什麼它會被千古傳誦。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與靈魂的寫照。細讀《出師表》,我才體會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滲透在字裏行間,讓人爲之動容。讀完《出師表》,也讓我對諸葛亮其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朝廷政治的擔憂,對國家命運的牽掛。接下來諸葛亮所做的通盤的安排,詳盡周到,可見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處處流淌着諸葛亮的報國之志,以漢室之隆爲己任,希望能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體現着諸葛亮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

臨行前諸葛亮所做的統籌安排,自上而下,從宮中到府中,從軍中到營中,細緻穩妥,井井有條。規範制度,舉薦良才,對劉禪一片赤誠。諸葛亮提出了“親賢臣,遠小人”的用人之道。古來帝王犯錯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問題,而是因爲他們親近了小人。小人在身邊,就會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終招致損失。諸葛亮以史爲鑑,盡進忠言,用心良苦。所有這些都輝映出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見解和不同凡響的政治才華。

諸葛亮有着敢於擔當重任的英雄氣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臨終託孤”,所有國家的大事都由諸葛亮一人承擔。諸葛亮毫不畏懼,也不退縮,勇挑重擔,而且把這些看做是自己的責任。認爲“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應被視爲楷模。

諸葛亮不慕榮利,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之所以跟隨劉備“以驅馳”,完全是因爲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孫權和曹操當中任何一方都比劉備勢力強大。當初劉備沒有自己的地盤,沒有自己的軍隊,寄人籬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榮華富貴,高官厚祿,恐怕不會選擇劉備。孫權和曹操也都招賢納士,求才若渴,如果諸葛亮前去投奔,定會受到更多優待。然而,讓諸葛亮一生感念的,卻是劉備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肝膽相照,雖爲一介書生,卻也堪稱爲重情重義,俠肝義膽的忠義之士。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超羣的智者,他的無私奉公的高尚品質也令人欽佩。文章之中諸葛亮反覆表明自己的報國之志,拳拳之心溢於言表。只可惜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即便是諸葛亮再怎麼恪盡職守,殫精竭慮,也扶不起那該死的劉阿斗。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遺憾,令人嘆惋。

出師表讀後感 13

讀過《出師表》的人,無不被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個臣子對君主的忠言,更似一個長輩對晚輩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

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對國危急存亡的擔憂,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的規勸,從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慮”的感恩,足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德、有能、重情重義之人。可惜,這麼一個集智、聰、能於一身的人,竟不得不聽命於一個蠢、笨、愚的君主劉禪。

儘管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但最終自己爲之而傾盡畢生心血的王朝,還是片片降幡。憑諸葛亮的聰明,難道他不知道所追隨的`君主是個昏君?難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個日暮途窮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從事的事業成功率幾近於零,可還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

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現實中則是可悲的!

出師表讀後感 14

這節課給我一個強烈的認識: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加以改造,應該時時創新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非常不適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講,學生在下面就不注意聽講,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效率就會非常低下。這節課就是這樣,以往我講得口乾舌燥,強調學生要注意聽講,但是仍有部分學生的心思根本就沒有在課堂上,有的在玩小東西,有的隨意地翻閱課本根本就沒有看課文,甚至有的在小聲地說話。教室裏雖然安靜,但是好像思維停頓了,凝固了一般,死氣沉沉。我開玩笑地說,全班只有我一個人在學習。由於這篇課文的'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一些字詞的意思不容易把握,翻譯也就困難,因此,以教師講解的形式來代替學習。從學生的表現來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的對話,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不能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學習。這些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而且還是基於學生學習狀況的現實。每一位負責任的教師都應該把新課改的理念溶入課堂教學之中。然而,現在課堂教學的現狀並不樂觀,傳統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包括我的課堂教學也是這樣。這反映出我對學生缺乏足夠的信任,並且沒有徹底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的意識還不夠強烈。

如果,在這節課上,我讓學生唱主角,以讀爲主,領讀,分小組對讀,齊讀,反覆讀,從讀中來領會文章的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然後讓他們分組討論、交流、展示,引導他們參照註釋翻譯句子,理解重點字詞句,遇到困難時再由我點撥該有多好。只要組織得當,就一定上得精彩。《出師表》是千古名篇,其衷情感動感人至深。因此朗誦這篇課文應該感情充沛,聲情並茂。範讀時利用多媒體圖文結合讀出感情,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當然學生讀得較好,非常有感情感情。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把朗誦放在首位,只要讀好了,對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出師表讀後感 15

讀罷《出師表》,細細品味,我不由感到心潮涌動。諸葛亮那一腔愛國熱血和一顆愛國之心把我深深感動。

蜀漢國力貧弱,後主昏庸,北方未定,漢室未興,可謂內外交困,憂患深重。此種情勢,要想實現先帝之遺願,匡復漢室,何其困難,這位兩朝老臣心裏不可能不清楚。那麼,是什麼支撐着他"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呢?

——是忠誠,是他對蜀漢政權的赤膽忠誠。

《說文》有云:"忠,敬也。盡心曰忠".諸葛亮肩負丞相之任,深懷託孤之情,憂國憂民,日理萬機。他對蜀漢政權無比忠誠,並以此來感動羣臣,激發後主,報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遺願。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他"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還要"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心懷崇高的使命感, 把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盡心竭力,勇於承擔。這不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固有的崇高氣節嗎?

回顧中國歷史,忠誠美德久遠傳唱。屈原悲憤交加,自投汨羅江,是忠誠;"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是忠誠;蘇武杖節牧羊,是忠誠;趙子龍亂軍救孤,是忠誠;魏徵直言進諫,是忠誠;楊家將血染疆場,是忠誠;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是忠誠;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誠。儘管歷史上的忠誠可能會帶有某種侷限,但忠誠的精神卻一直爲人們所傳揚。

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爲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地倒下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忠誠的篇章。和平建設時期,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他們用共產黨人的堅毅和剛強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他們的使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的忠誠沒有驚天動地的炮火,沒有鐵骨錚錚的誓言,只有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平凡工作。試問,天地間還有什麼比這樣的'忠誠更偉大更崇高呢?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肩負着民族騰飛的重任。而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享受多了,精神追求卻少了,有些人爲了一己之利,喪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只要有利可圖,還講什麼忠誠。這些人看重的是物質,是金錢。我們有必要提醒自己,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

忠誠,自古就是一種美德,流逝的歲月、歷史的車輪不但沒有銷蝕它的光芒,相反已經將它打磨的更加光焰奪目。諸葛亮也不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種象徵,是"鞠躬盡瘁"的象徵,是忠誠的象徵,是華夏民族傳統美德的象徵。《出師表》是他對蜀漢政權竭盡忠誠的表白,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肝膽熱血在"報先帝"、"忠陛下"的道路上走完了自己悲壯的一生,"五丈原"令多少英雄落淚傷悲。

忠誠是用青春兌現的諾言,忠誠是用生命履行的責任。讓我們做一個忠誠的人,一個忠於感情和事業的人,一個忠於國家和人民的人。

出師表讀後感 16

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人說諸葛亮,在我讀《三國演義》之前,就早已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然而當我讀了《三國演義》後,我炸彈了他不僅有謀略,而且他對國家更是一片忠心。

《出師表》是諸葛亮遠征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建議書,全文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回顧了自己的經歷,將朝中大臣的性格、優點都描寫得淋漓盡致,不但給了劉禪很多好的建議,還寫出了他“庶竭駑鈍”、“恢復漢室”的決心。

再全文的前幾段中,諸葛亮並沒能將他的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只是在後幾段中,我才被他的忠所打動。“受命以來,夙夜憂嘆”。這就突出了他的忠,一般人在接受了重任後都是欣喜若狂,而諸葛亮卻是夙夜憂嘆,他有什麼可嘆的呢?大不了不做官了,回到以前他的田園生活,讀到下面才知道他是怕“傷先帝之明”,因此他“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時,他又建議“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恢復汗室,還於舊都。”一般的將士在建功立業後,會帶這一大批獎賞回去享福,很少有像諸葛亮一樣能將自己最後一點才能獻給國家的。再往下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國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諸葛亮主動請戰,難道是爲了功名利祿嗎,顯然不是,戰功累累的他早在歷史上畫出了燦爛的一筆,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他所追求的`只是那一個“忠”字。

談到諸葛亮的忠,就不得不談到白帝城託孤,劉備的那句“汝可取而代之”早已成了經典,而諸葛亮致死也沒取代那扶不起的阿斗。比起那些爭名奪利的大臣們,諸葛亮的忠尤爲突出。

諸葛亮不僅是忠臣的代表,此外他還是爲國爲名的道德力量的代表。他深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懷着“匡扶漢室,拯救天下百姓”的心願,窮盡畢生精力誓死追隨劉備,東征西伐,矢志不移。他不顧個人安危,隻身入吳,先拒強曹,爲劉備據荊州,收西川,取漢中,建立了蜀漢政權。特別是在白帝城託孤之後,面對無德無能的劉禪,諸葛亮任盡心輔佐。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蠻,六出祁山,北定中原,力圖完成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大業。顯示了他竭盡忠誠的不屈精神。他臨終前對先帝遺志未成的抱怨、對未盡事業的無限惆悵,都強烈的震撼這我們,真稱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如此,他還胸懷寬廣,廣愛人才、知人善任,法紀嚴明、關心老百姓疾苦、重視農業生產。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完身完名”的大臣,他從一介布衣出世成爲帝王師的人生,是後世讀書人的嚮往,而他的高風亮節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又是多少人的楷模。同學們,當你讀完《出師表》後,是不是對自己在學習上沒有盡力而感到慚愧,那就請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吧,我們只有像諸葛亮對工作那樣負責,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出師表讀後感 17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摺。什麼叫:“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於陛下也。”說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爲什麼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麼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麼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繫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後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願(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師表》我認爲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雲等功臣忘與腦後,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爲得意,倚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讀後感 18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題記

其實在學習《出師表》前,自己就已接觸過它。那是偶然聽到一首名爲《出師表》的歌曲,只覺驚豔。歌中一句“不畏生死,誓報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讓我心中某處微微一動。特意去了解,於是知道了這飽含諸葛亮千萬種情緒的《出師表》。有太多人說讀其以致潸然淚下,起初我只是不解:諸葛亮爲何要臨表涕零?

後來逐步瞭解,發現自己還是太淺薄。先帝病逝,臨終前於白帝城託孤,將劉禪交付於諸葛亮。爲了卻先帝之願,他決定北伐。然而放心不下後主,沉重、悲壯的心血凝結於《出師表》中。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有多信任、忠誠,纔會把自己的過往一一道來?若不是視爲己出,又怎會讓後主瞭解自己的曾經?“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又有多少個夜晚,先帝入夢把盞對弈似當年?丞相踏上的漫漫北伐路,以報答先主當年三顧之恩,二十一年風風雨雨不曾磨滅的是那份初出茅廬的誓言。也許丞相知道興復漢室已不可能,又是以怎樣的.心情抱憾終於五丈原?《出師表》讀罷,我掩卷沉思。

直到再聽到焦晃先生的《出師表》朗讀,那心上的一點癢終化爲滾滾波濤,在心中掀起巨浪。誠懇、感激、憂心忡忡,焦晃先生的聲音讓我心中開始雲海翻涌。日暮西山的丞相出征前對朝廷放心不下,對後主放心不下。待到這位鬢已星星的老人雙手顫抖着說出“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我彷彿看到當年的孔明眼中帶着晶瑩寫下表書,寫到激動處,擡起筆來,墨點甩到窗框上。筆微顫,卻愈來愈激昂。最後,點下最後一點,擱筆。他泛白的雙鬢在風中輕顫,目光凝結,淚水無聲流淌。

我的防線瞬間崩潰,淚水決堤而出,我無法形容我的感情,因爲我讀到的是一位人臣的靈魂。然而劉禪在他去世後親小人,遠賢臣,263年,蜀國滅亡。

世事總難如人意,長使英雄淚滿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