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陸犯焉識》讀後感(精選18篇)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陸犯焉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陸犯焉識》讀後感(精選18篇)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

世間的人情冷暖,都活躍在了書中。不能去責怪焉識子女的冷酷無情,那只是一個時代和背景的產物。誰也沒這個勇氣去肯定如果發生在自身身上是否不會像她們一樣。最感動的,是焉識釋放回去的生活。遲到了二十年的感情,焉識終於還給了婉瑜。世上如果真得有如此一個婉瑜,再怎樣的浪子也會回頭的。或許,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遲到了二十年的獨白,終究是遲到了,婉瑜的失憶,也把他最後懺悔的權利剝奪了。相濡以沫,有時候,真得,彌足珍貴。焉識最後的離家出走,把“寒”塞進了人們精神的細縫中。家,已經沒有了讓他留戀的東西。

這本書看了很長時間,似乎是一個例外,連自己也解釋不清楚爲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或許,文字塑化的場景太逼真,吝嗇於去錯過每一個細節。書的作者是位女性,也就很好解釋了文筆的細膩。來回穿插的時間線索,也是一個新穎的手法,有點遺憾就是某個時間段的故事想繼續看其發展,偏偏卻跳回了現在或者過去,意猶未盡。不過,還是很肯定,它不失爲一本好書。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2

當孩提時的陸焉識挺身而出把即將被送回孃家恩娘馮儀芳留在陸家時,就註定了他與馮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難因緣。

放蕩不羈的才子陸焉識雖然不情願娶馮婉喻,但終因抵擋不住恩孃的眼淚而不得不屈服於娘;而自幼傾心於陸焉識的馮婉喻滿心歡喜的嫁入陸家,對新婚後即刻出國的陸焉識毫無怨言,滿懷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後陸焉識博士學成歸來。

已掌握多種外語的陸焉識回國後在與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幾年裏雖然與她共同孕育了一兒兩女,但在內心深處也並沒有完全接納馮婉喻,恩娘與婉喻的“爭風吃醋”,處處都要佔婉喻的上風。(也恰恰因爲有了恩娘這個主角夾雜其中,婉喻誤將陸焉識對自己的冷淡理解爲時陸焉識的不得已,從而更加堅定了婉喻地陸焉識的深愛。)

這時的馮婉喻是個可憐的女人,讓人同情。之後,連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麼罪行讓他獲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齒他不斷被加刑,直至死刑。鍾情於她的馮婉喻得知後,爲能給他減刑不惜出賣自己,最終使他的刑期改爲無期,而這直到馮婉喻死了陸焉識都不明白。

但陸焉識明白馮婉喻是深愛着她的。他是在高牆內、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在馮婉喻從不失約的探監中一點點感受,一點點回味,一點點醒悟到的。爲了愛,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險越獄,潛逃回家準備向馮婉喻表白;爲了愛,他沒有打擾他們的生活,只是默默地來到馮婉喻的身邊,默默地跟隨,默默地注視,然後默默地離開;爲了愛,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個讓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這非人的待遇。

這次回去,他開始提心吊膽的熬着每一個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勞改期間因死於自殺或是因逃跑被擊了斃而連累馮婉喻,連累孩子們,因此他務必學會與管教們“鬥智鬥勇”。之後他最後想明白了,對妻兒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與馮婉喻離婚,他忍痛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被特赦陸焉識,幾經周折最後回到了家,但年過七旬的馮婉喻已經得了老年癡呆,已經不認識他陸焉識了。再相聚後的四年裏陸焉識盡心盡力的照顧着馮婉喻,他陪伴馮婉喻一齊等待着馮婉喻心中陸焉識,直到馮婉喻生命的最後一息。

那時那刻陸焉識對馮婉喻的愛是實實在在的,是心無旁騖的;馮婉喻陸焉識的愛是始終如一的,是堅毅執着的。他們對這份愛的執着,他們對這份愛的堅守讓人感動。這時的馮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羨慕。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3

陸犯焉識》與《歸來》在我這兒有一段小小的糾結:先出現的是《陸犯焉識》,因爲當時在讀《巨流河》,我就將這本先放着;然後看到電影《歸來》,發現前者竟是原著,雖則電影有陳道明和鞏俐的演繹很動人,但是卻消磨了我讀《陸犯焉識》的慾望--實在的,電影裏沒有一個人能夠勾起我與他或她相處一段時間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個下午,我坐在飄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齊樓的樹頂變換斑斕的色彩,我從牀頭翻出這本書,開始慢慢地看,嚴歌苓的語言是我喜歡的,乾淨、溫厚又帶着蒼涼。歷史風雲可以在她的筆下凝聚成生活瑣碎的場面,磅礴自然可以轉變成纖細的盆景,內心的波濤可以化爲某個電光般的眼神--能寫出這樣文字的她應該是消瘦、沉思,還該有一頭細碎的白髮。偶然看到她在《鏘鏘三人行》裏做嘉賓,卻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一頭烏黑的捲髮,白皙的皮膚,柔美的聲音--我沒想到她原來是那麼美麗、溫婉。

故事徐徐展開,被喚作“老幾”的政治犯陸焉識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裝結巴,沉默,警惕……一切爲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飯,活着成爲最艱難的事,但還有比活着更艱難卻又不可放棄的事--那就是內心對愛的體驗。

那麼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陸焉識開始回望馮婉喻這個他一直忽視和拒絕的女人。她的驚豔的眼波,她的隱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絕着這個“硬塞給他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女人的一切給了他死寂的生活裏最好的精神營養,成爲了讓他活下去的動力所在。

爲了去看一眼馮婉喻,告訴她他想對她說的話,“老幾”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來詭計多端,實則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計策。等到他費勁千辛萬苦站在離她不遠的地方,看她買菜擠車跟丹珏、學鋒她們一起吃飯,他覺得也該爲她們做點什麼了,於是選擇了自首。

又是更漫長的等待,等待中馮婉喻的愛足夠陸焉識慢慢品味了,他像一頭牛,不自覺地吞嚥下金黃的溫暖的稻草,然後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芻,將每一根稻草裏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過每一個褶皺每一粒蟲斑。

際遇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獲得。陸焉識在這樣的對愛的反芻中慢慢驚覺到了馮婉喻的美麗——容顏、書法、性情和她的帶着崇拜的愛。

際遇也總是給人缺憾。陸焉識平反歸來,可是馮婉喻卻失憶了--這不是命運的玩笑嗎?可是,這應該是命運最善意的玩笑吧?失憶的老年的馮婉喻只爲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陸焉識。純粹的等待,純粹的愛和一個純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但是對待書中結尾的遺憾,我卻深深喜歡,真的,沒有比這樣的缺憾更美麗的結局了。

合上書,再回想一下《歸來》,發現兩者完全是兩碼事,不過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點錯過了這本好書呢。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4

《陸犯焉識》是作家嚴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輩的故事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故事。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陸焉識的知識分子。陸焉識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機記憶力,才華橫溢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留學美國華盛頓五年,肆意暢談時政,之後偶寫隨筆評論,生活相對富足的大學教授。但是由於自己特立獨行,並不願意隨波逐流,在20世紀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陸焉識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陸犯,或者簡稱“老陸”或者“老幾”。老幾在關押20多年後回到自己的家,才發現最愛自己的原來是一直在自己身邊不離不棄的妻子馮婉瑜。而這故事的結尾就是張藝謀導演的《歸來》截取的電影故事原型。電影《歸來》表現的是恆久不渝的愛,而《陸犯焉識》以第三者冷靜旁觀角度追思陸焉識一生的變化,探求外界對陸焉識的人生軌跡的影響以及尋求一個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狀態。

《陸犯焉識》是嚴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歸國的博士教授多年後淪爲階下囚,經年之後纔回到自己的家,才發現深愛自己的妻子因爲痛苦而失憶。即使自己仍讓失憶的妻子覺得自己溫文爾雅、博學多識、可以交往,但是溫柔的妻子即使在失憶後始終記得自己還要等待自己的焉識,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沒有接受老幾。

這個故事情節讓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有一種被上天設置的命運。命運的車輪在碾壓陸焉識,或許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以及影響人生軌跡的各種因素以後,一個人是可以改變或者至少說是修正自己的人生。這也就是這本小說讓我覺得着迷的地方。嚴歌苓在冷靜地思考,犀利地表現殘酷,認真閃回書寫一個人的前後變化,溫情地訴說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真摯情感,吶喊心靈的歸宿。

《陸犯焉識》讓我想到佛教講究的一種因果循環。陸焉識在年輕的時候並沒有發現自己妻子的美,蔑視她,瞧不起她。但在陸焉識坐牢時,馮婉瑜不斷給他帶各種好吃的。比如說馮婉瑜偷偷地瞞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們,用手指一個一個地給陸焉識撥蟹黃。可是在陸焉識年輕的時候,他可是在心裏最厭惡婉喻的。這就是她喜歡他時,他喜歡另一個她;他喜歡她時,她已經不記得他了。或許就是因爲她太喜歡他了,所以在她思念過度的時候,她在心裏內化了一個永恆的他。

《陸犯焉識》寫出了人世的浮沉,愛的恆久忍耐,還有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和不可預知。陸犯焉識,犯陸識焉。老陸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麼,坐牢後又知道什麼呢?整本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他把他的衣服帶走了,還帶走了我祖母馮婉喻的骨灰。”。或許陸焉識在人生的結尾就是因爲不能預知未來,所以選擇留在了曾經關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勞教大漠,選擇了簡單,選擇了接受愛,選擇了靈魂的歸屬。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5

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對上海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來自一代歌后鄧麗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鄧麗君如夜鶯般嬌柔婉轉的嗓音,我腦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華的景象:十里洋場霓虹燈閃爍、終日不滅;百樂門前舞女巧笑的倩影;還有黃浦江,船隻川流不息,不顧一切似的奔向遠方……

但長大後,我對上海的印象又發生了改變。石庫門一幢幢、一棟棟排列成行,看起來沉默寡言,卻又像是將這房子、這城市的祕密娓娓道來;還有那冬日裏的老虎竈,在沒有暖氣的舊年,無數老上海人靠它燒出的熱水熬過漫長溼冷的冬天;弄堂裏的粉筆畫出的跳房子圖案、清晨深夜裏買早點宵夜的推車……老上海在我的腦中逐漸豐滿,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輕;繁華又貧瘠;曾遭遇過無數重創,卻又一次次頑強地站起來……

上海讓人迷戀,吸引我逐漸深入地探尋她的祕密與魅力。我尤其喜歡上海的女子,這得益於各類電影,畫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條纖細,通身氣派如神仙妃子卻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溫婉。惹人爲其魂牽夢繞。

後來讀嚴歌苓的小說,發現她的小說裏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華》中美麗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絕堅強的May等。還有,《陸犯焉識》中的女主角馮婉瑜。

我能理解馮婉瑜。一見鍾情,二見誤終身,足矣形容馮婉瑜對陸焉識的愛情。你看,無知少女懵懂無知中嫁給一個會四國語言、曾赴美留學、20歲最年輕教授,而且,人家還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說,你開不開心,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廂情願,人家根本不愛你,不僅是因爲三觀不和,還有中間夾着的一個別扭的恩娘……這樣下去,簡直要變成三流言情的開頭。但是,嚴歌苓就是嚴歌苓,在她冷峻中夾雜着黑色幽默的筆觸下,時代的大畫卷緩緩鋪開,兩人的命運隨着時代的變遷,跌宕起伏。

一開始,馮婉瑜是卑微的,陸焉識在美國如何,她不可能半點風聲都聽不到,卻選擇默默原諒。

當陸焉識到了西寧,她似是覺得當年那個遠在天邊的少年終於和她的距離接近。馮婉瑜覺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書送往西寧,又每隔一段時間收到的陸焉識特有的蒼勁筆觸一封。感覺就在身邊,這一生,就這樣愛在內心,在話裏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個撫養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堅持都是一份對陸焉識的愛。

最後,患了老年癡呆的馮婉瑜,只記得那個風度翩翩的少年陸焉識,卻不認得衰頹的老年陸焉識。復婚現場,她大鬧現場,因爲她心裏記掛的仍是那個少年……

生命的最後,馮婉瑜已不記得陸焉識叫陸焉識,只記得她心裏記掛的”他“,”他回來了嗎?”“快了,回來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臨死了還要爲他開脫,我不由潸然淚下。她愛的如癡如醉,陸焉識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話:‘’哪怕是歲月,篡改我容顏,你還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6

這本看得有點久,也看得有點斷斷續續,所以對故事也就看了個大概,決定週末把電影看了。

不過真的很感動,馮婉瑜對陸焉識的愛,好幾處看得我想落淚。

全書彷彿在寫兩個人。前半生的浪蕩恣意,骨子裏的倔強使得這個陸焉識不願意接受妻子,或者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愛上了她。後半生的牢獄生涯裏,他不再是風度翩翩的公子哥,成爲沉默的結巴老幾。他文雅的名字和滿腹的淵識被簡單的編號埋沒,他成爲大荒漠中一根枯黃但隱隱生長的草。

而婉瑜,用盡自己的一生去愛陸焉識的婉瑜,到死也爲他辯解的婉瑜,就這樣離開了。不公平,她爲這個男人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可卻沒有真正享受到這份遲到了半個世紀的感情。

不過我始終還是看得太散,很多細節處沒有深究,姑且先放一點印象深刻的文字吧。

「她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人,水一樣的透明無形,誰都可以浸染,可以用不同形狀的花瓶,水晶杯,玉鉢,爛泥壇給她塑形」

「中國是個啥地方?做學問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國人最要緊的是發明這種機器那種機器,中國人呢,最要緊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鬥。你不懂這個學問,你在中國就是個沒用場的人」

「妻子悄悄問:“他回來了嗎?”丈夫於是明白了,她打聽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個人,雖然她已經忘了他的名字叫陸焉識。“回來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還來得及嗎?”妻子又問。“來得及的。他已經在路上了。”“哦。路很遠的。”婉喻最後這句話是袒護她的焉識:就是焉識來不及趕到也不是他的錯,是路太遠。」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7

花了四天時間讀完了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內心是有一些感動的。

這篇小說最讓我感動之處之一在於作爲一個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陸焉識早年生活如此優裕,才學卓越,風度翩翩,卻沒有擺脫那個年代的厄運。但是在遭受了那麼多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境遇,各種非人的待遇和磨難後,歷經萬難,爲了達到自己心裏的一些念想,能在西部那些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堅韌的活下來,活的甚至不如一條狗,不要說有任何尊嚴,就連生命都隨時都有可能不保,他卻能奇蹟般的生存下來。感動之二爲他晚年的愛情執着。他一直敷衍了那麼多年的婉瑜,在他做犯人的這些年她在他的生命裏漸漸的明亮起來,直至最後在他心裏變成了一顆珍珠,他恨自己爲什麼一直沒有發現自己愛的就是身邊不甚其煩的妻子,只是因爲她不是他自己選的,所以在那些家庭生活中他總是找各種理由藉口敷衍她。他一生最嚮往的就是自由。卻在最後明白了雖不是自己的選擇,但這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能像婉瑜那樣愛他。感動三,婉瑜的愛,沒有誰比她更愛陸焉識了。一輩子的愛,在爲他生兒育女中,在每月準時的探監中,在那些她爲他準備的探監食品中,在爲救他性命而獻身的時刻……她是如此的偉大,優雅而隱忍的女性,卻在她最愛的丈夫回來時已經變得失憶,是不敢相認嗎?或是已經愛到骨髓裏,愛到和自己的靈魂已經融爲一體,不能接受任何別的人是她的焉識嗎?

關於其他方面,人性的描寫,親情,友情,在文字裏爲我們呈現了一幅衆生相,深刻悲涼。

今天把小說改編的電影《歸來》看了一遍,沒有小說那麼豐富,但是演員把一些很深刻的內涵表達出來了,很是感動,有些場景結合小說,會顯得更爲深沉,一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總是顯得那麼單薄,無法抗拒,唯有堅定的懷着某種信念,才能讓自己苦難的生存下去,是磨難,是痛苦,生命顯得如此蒼涼,但無論怎樣,總還是有那麼一絲溫暖,只是片刻也好。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8

《陸犯焉識》,是隨着《金陵十三釵》一起買的。寒假裏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這一本書。

其實買書回來時,兩本書都先讓同事看了。看《十三釵》的大叔不斷地感慨電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陸》的大姐沒有評論過太多,只是因爲我與某領導在公開場合強硬對白時,說“你也學學人家陸焉識,爲了保護自己裝結巴都能裝二十年,你倒好,壓了兩天火了,最後還是爆了。”她順便嘆息了一下陸焉識和馮婉喻最後的可惋結局。

也就是這個馮婉喻,成了我讀後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運的人,無論陸焉識是否愛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順的,平安的。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她與生俱來的那種平靜,靜的讓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歡的上海女人,委婉雅緻卻不失力量--陸焉識由死刑變成無期,是她毅然出賣了自己換回來的結果。

當然,這是陸焉識一輩子都不知道的現實。

跟着作者一點一點進入那個時代,畫面在服刑農場與舊上海之間緩緩切換,我一直就假想着這是嚴歌苓本人家庭發生的事情。那個時代該有多少的荒謬呀,誰都有可能瞬間失去一切,沒有預兆沒有來頭,無緣無故成爲歷史的犧牲品,且沒有誰能夠保護你,比荒謬更多的是無奈。

而留洋的博士陸焉識的腦筋一直沒有轉過來,下場可想而知。對於他這樣“不識時務”的人,進監獄判無期好像真的是遲早的事情,能夠活下來纔是奇蹟。20年的囚徒生涯,讓一個留洋的知識分子變成了善於察言觀色,在夾縫中生存的“獄油子”。監獄是能改變人的,文人風骨,自尊,在監獄裏都一文不值,生存纔是第一要務。老幾裝結巴,賄賂鄧指,不救樑葫蘆,都是爲了生存。此時的陸焉識和玩世不恭的陸博士天壤之別,判若兩人。他在農場又滿懷了厚重的希望,看電影上的女兒,逃跑探望妻子最後一面,他謀劃着並付出着,一路是常人無法面對也走不過的艱辛。這一段一段的時間過去了,正當自己覺得要被執行時,他被釋放了。

他學術上沒有建樹又做了時代的犧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愛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當他日益感覺到他對阿妮頭的這種厚重的愛情時,絕望和無處逃生卻無時無刻不在包圍着他。也是這份厚重,伴隨着他陪伴了失去記憶的馮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終老。

那麼,有多少婚姻都是沒有愛的悲劇。陸焉識起初那樣的風流倜儻,從國外到國內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幾花幾草能夠像阿妮頭一樣平靜,一樣自我安頓,一樣不患得失,一樣無怨無悔?如果沒有那場大災難,陸焉識是否一輩子都無法觸及心底深處對於阿妮頭的愛,無法感受無法回報?人呀,總是在失去之後總是在失意之時,才能領略那份純樸和厚重,這是生命的戲耍。

作者讓我們我們目睹了那個農場的黑暗和不堪,卻又讓我們在最後鄧指的三兒子放棄外面的世界回到農場時,恍然。在那個時代的農場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龍混雜,有更多的無法面對?陸犯焉識也回去了,帶着婉喻的骨灰。

也許,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種幸運。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9

在不忍釋卷的同時,腦海中一直過着畫面。兩天時間看完了嚴歌苓寫的三十六萬五千字的小說《《陸犯焉識》》。當看到一半時我己爲書評取好了題目“人性的韌度”。

人性是藝術永恆的主題。人性的韌度如同座標系,在正反兩個方向上到底能延伸到什麼刻度,這也是永恆的話題。小說選取了四個極端的環境來展示人性的韌度。我們知道只有用極端這個平臺才能將事物的特質完全暴露。而我們的歷史是完全符合極端這個詞的所有含義的。

從抗日戰爭前小布爾橋亞氛圍中營造的風流倜儻的濁世翩翩佳公子到抗日戰爭中堅持品格、德義而坐牢的衛道士式的紳士是第一次蛻變,從解放戰爭時期的半理想半現實主義者到解放後入獄二十年勞改中的蟑螂式生存者是第二次蛻變,從政府特赦出獄後的不適應者到最後歸屬時的領悟者是第三次蛻變。三次蛻變四個場景,我們看到了在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中,人性象過山車一樣從正無窮向負無窮飛速滑落的過程。好在,最後迴歸了原點。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的感悟。因爲這部小說交織了愛恨情仇的所有元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銳和直覺,深刻刻畫了歷史大變革中各種人物的面貌,畫出了一幅生動而各具特色的人物羣像圖。通過個體人物的命運在極端條件下可能達到的高度,鏡像印射了這個種族悲劇命運的必然性。作者技法是高超的,意識流的寫法在時空交錯中呈現出一種黑白分明的強烈對比,讓人的情感冷熱交替,在冰火兩重天裏感悟極致。我想這可能得益於旅美作家的身份和好萊塢專業編劇的職業訓練。

如果說有缺點,我覺得是主角陸焉識出獄回上海後的生活敘述得有些羅嗦,可以精簡一些。

這本小說好看,耐看,值得看,看後忘不掉。我想這應該是一名讀者對作者最好的褒獎了吧。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0

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兩月有餘,起初當成一般的小說,並無太多感想,記起來了就看一段,忘卻便放下了。等到閒暇時,細細讀來的恰好是那段心靈上最受折磨的描寫。

最開始的故事,像大多數文人們在那個時段遇到的情形有些相似,肆意風流的前半生,縱情聲樂;猛地跌落谷底,開始了艱難的適應生活。期間,無數同類人受不了折磨選擇離去;無數看似相同實則迥異的人開啓了另一段人生;但大部分人還在絕望中等待着希望,或許是被迫的,在某種程度上。

突然想到最近發生的事情,含冤入獄27年的張玉環,被前妻宋小女要求要一個擁抱,這些年難言的苦與痛彷佛都融入這一訴求當中。被冤枉的生活是一個人的,但苦難卻伴隨着一整個家庭,從年邁的父母,束手無策的妻子,到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卻是更爲艱辛不易……

我們曾聽說過太多的故事,似乎每一個都活生生的在看不見的周圍,有太多的不容易在阻止個體直面現實,無論是好或壞,直至消散了生活的熱情,恐懼不易的親密關係。

何錯都沒有的人,我們至始至終還是要寬容些。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1

嚴歌苓將人物置於社會歷史演變的大環境中,在展現不同人物本色、命運的同時也還原了一個時代的真相,特別是小說的開篇,境界宏闊,頗有史詩的氣魄。

關於時代和具體的歷史事件,過於敏感的話題,不好言說,但確實是一個幫我們較好地還原本真的一個窗口,通過小說中很多的事件和人物可以幫我們窺探到當時的歷史,或者說一個知識分子眼中的時代之殤。其中的太多東西,比如關於人性與看客,人物高度的政治敏銳性,知識分子與大衆,情感與自我的救贖……值得我們去反思。

除此之外,小說對於人物的塑造頗爲成功,恩娘、馮婉瑜、丹珏、馮子燁等人的形象都刻畫的深入人心,甚至連戲份不多的韓念痕也都刻畫脫俗驚豔,讓人在心動之餘不忍忘懷。婉瑜則讓人看到了聖母的影子,恩孃的精明讓人在反感的同時也不由得心生佩服,而丹珏與子燁的存在也讓人看到了時代給人的創傷,特別是丹珏的結局讓人不由得心生悲涼,那個孤獨倔強、唯一保留焉識氣質的小女兒最終也沒抵得住時代與世俗的洪流,最終被劉家以外來者的姿態架空,成了又一個“無能”的陸焉識。

就敘事本身而言,看得出作者也是頗費心思的,其有意將時間打碎穿插在不同的事件中展開敘述,或者索性將完整的事件打碎穿插在不同時間進行事件的還原。以孫女的視角展開故事的敘述,深入其中,出於其外,顯得自由靈活且不失本真。而老辣純熟的語言、深刻的諷刺和比喻都無不看出作者高妙的藝術表達力。

當然,由於完整的時間和事件被打散,所以敘事難免會顯得凌亂,個別的人物和細節的處理略顯煩瑣,但這都不影響這本小說整體的藝術價值。總體而言,它是一本可讀性較強、值得我們欣賞玩味的書,值得推薦。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2

向來不會起名字,就用這個最通俗的吧。記性不好,很多看過的小說總是忘掉情節,有的甚至連主題都忘了,之前認認真真寫過書評的《活着》到現在大部分還記得,《陸犯焉識》跟《活着》一樣是不想看過就丟到一邊的小說,作者都是用輕快的筆調、調侃的語氣一筆重似一筆的把人的感情往溝裏帶,寫的太真實,雖然是隔岸看着別人曲折悲壯的一生,卻產生了5D的效果,從外到內被隱隱的悲傷浸潤着。

這本書勝在語言和情節,人物形象塑造並不是特別鮮明,但還是想從人物角色來分析內心的感受。書中一再強調焉識是在二十多年的勞改生活中一點一點體會到對婉喻的依戀的,而我卻覺得是焉識在困苦絕望的勞改生活中被婉喻對自己執着熾熱的愛戀感動的,沒有了恩孃的疼愛,沒有了兄弟姐妹子女同學朋友的關愛,連對人的基本信任都將要失去的環境裏,有這樣一個女子不顧一切地愛着護着,一個月一個月到一個季度一個季度準時的探望,一封信一封信不間斷地寫着,慢慢成了他在那種死也是重罪孽的日子裏的唯一一根精神支柱,如果這個人換成他的美國情人望達(覺得可能性非常小)或者同樣迷戀過他的重慶女子韓念痕,焉識還會不會一點一點記起婉喻的好呢?還是當鮮花流雲盡皆散去,人們才能看清守在身邊的人,識到Ta的好。

在整個勞改生涯中,除去婉喻爲他犧牲求人的那次,總的來說焉識是幸運的,因爲他是個好人、心軟的人,好人容易受人欺負,卻也容易受到他人真心的回報。比如小葫蘆、比如鄧指和他曾出軌的媳婦,當然得排除不識他好心的大韋衛,焉識很多麻煩都是他帶來的,這麼說也不全然對,歸根結底還是陸博士沒用場,別說在那個時代,即使在現在的時代,人們也容不下太清高的人。

十六歲讀完大學,十九歲就成了博士,通曉四國語言,有超強的記憶力,出口成章,美國留學期間是他曾以爲的最自由的時光,邂逅了他自以爲的第一個愛人望達,回國後在大學任教,後隨學校遷移到後方重慶,認識了第二個愛人韓念痕,新中國成立後因不當言論得罪人被扣了反革命的帽子而被捕(焉識的生命歷程往壞方向轉折的時候都是因了他的不能忍,不能守住在腦子裏早已潤色加工好的文章,即使匿名發表,依然準確無誤地化作炮彈反彈到他的身上,某種程度上,是他勞改時裝啞巴的一個原因,人總要學乖),被判15年有期徒刑,因主審領導被捕被想當然地加刑到25年,因不服加刑被判死刑,婉喻犧牲自己肉體爲他換了死緩,最後減成無期,後爲了見婉喻一面成功逃跑,自首後被當做典型到處演講,差點被河北管教幹部報復致死,最後終於等到了特赦,在長期等待後終於收到婉喻允許他回家的信,陪老年癡呆的妻子度過了最後的時光,最後妻子都沒有認出來他就是焉識,最後他又回到了大草漠,那個他早已習慣的環境裏去尋找他最後的自由。

看,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就這樣簡短地總結了,可是對於當事人來說,每個階段或是痛苦的煎熬,或是不捨讓時間流走的甜蜜時光(儘管很短暫),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他認真堅持活過來的見證,時間在人的語言裏無限壓縮,卻在活着的人身上無限卻有期地延長。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3

宏大歷史背景下的人物命運總是充滿了悲歡離合,曾經風流倜儻的翩翩公子,偏偏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但隨着時間流逝和命運的起伏,他總算認識到真正愛的人,真正想陪伴在身邊的人是那個一直在身後默默付出的人。不怪陸焉識,人總是不能清楚的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遇到馮婉瑜這樣的女人是他的幸運,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會像馮婉瑜這樣等一個人。試想,如果沒有馮婉瑜的愛,在歷次運動中也許老陸早就扛不住了,人崩潰總是由內而外的,唯有在外有牽掛的人才會不管多難也要活下去。珍惜身邊人,珍惜枕邊人,日子很短也很長,無論在外面是多麼的風光,只有回到家面對冷鍋冷竈的時候才知道家庭幸福的可貴。

作者直敘穿插倒敘的風格,別出心裁,但對於我這種只能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人來講,有時候真的有點閱讀困難。只能每次堅持讀完一章再停下來,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非常棒的書,人物形象飽滿,性格突出。作者沒有懷着惡習去寫誰,即便是馮子燁,讀後我也沒法對他恨起來,因爲我們都知道,在歷史背景下,任何人物的命運都是不由自己主掌的,馮子燁有自己的傷心事,即便是他不原諒老頭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4

大陸寬寬,焉能認識你;相逢遲遲,怎能不算是晚遇?這句話用來形容陸焉識與馮婉瑜的愛情再好之不過了。初看嚴歌苓的《陸犯焉識》之時,由當初的拒絕,再到吸引,之後震撼,最後竟無比感慨與感動。拒絕的原因無非是初看時感覺其語氣平緩,無跌宕起伏之言,讀來甚是乏味。然爲解寂寥之苦,終未斷閱讀進程。也幸得未放棄,不然一本好書若從眼前白白浪費,那將會後悔不迭啊。

真正被此書吸引,便是焉識之妻婉瑜出場。十幾歲女子初見心愛男子,便芳心暗許,然表面依就秉承大家閨秀之舉,沉靜賢淑,從禮規矩。新婚之日,獨守空房,這位女子依舊心無怨念,盡心守護陸家。恩娘霸道,橫與她與焉識之間,她卻盡力聽話,事事順心恩娘,盡之本分。她以她全部愛奉之焉識,即使焉識躲她,她亦用一生追隨,即使晚年失憶,心底最深處卻依然記着焉識的影子,愛其入髓。而猶令我震撼之處,便是這位如黛玉般質潔的女子,爲了救人犯丈夫,竟願忍受巨大恥辱,委身於齷齪之人。她愛焉識,勝過愛自己,即使失身是爲救丈夫,然終日惶惶不安,爲自己配不上焉識而心有鬱結。這位女子的愛,着實令人感慨。

再談焉識。這位十幾歲就被冠以“神童”稱號的才子,一生遭遇令人唏噓。

青春年少正是得意之時,奈何被強行娶一個自己不愛的女子,雖然焉識表面順從,然叛逆的因子依舊蟄伏在內心底處,他以一種逃離的方式來無聲反抗這段不自由的婚姻。在異國他鄉,他以爲可以活的自由無憂,卻總是在不經意間惦念着家庭。經過幾年蹉跎,他還是回到家庭。可是,對於婉瑜,他依舊從於冷淡,總是捎帶一種意識的拒絕與妻保持着距離。由於時局動亂,焉識從教之地不得已搬遷,然由於恩孃的從中阻撓,焉識終究只是一人隨校搬遷,未得帶走妻兒。焉識隨校搬至重慶,在這後方寸地,焉識結得念痕。或是心中的反抗因子被激起,焉識對這個女人愛得熱烈,愛她身,亦愛她心。

然而,終究陸焉識是顧及家庭的,每月的家信從未落下,他的行動永遠比他的心更明白他的家在他心中的位置。念痕愛他,然卻也知曉,她永不可能與其度過一生,索性坦然放手,兩人亦散矣。這一次的散場,焉識亦慢慢地迴歸家庭。然時局動盪,不諳世事與心性高傲的他被革命之勢所害,刑期一天天延長,直至被判爲無期。這位智商超羣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使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婉喻曾是他寡味的開端,卻在回憶裏成爲他完美的歸宿。

焉識與婉瑜的愛情,歷經半世紀的生離死別,然時代的洪流卻註定兩人悲苦的宿命,才子佳人的佳話並未在兩人遲暮之年出現。焉識歸來,婉瑜卻最終失憶。記憶的散場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婉瑜已經不需要焉識的懺悔,不需要他交代他曾經的三心二意,她一心一意的等待着她心中那個英氣逼人的焉識,而眼前這個乾癟的老頭兒,只是一個願意一直靜候她,默默陪她等待的人。於我之見,最偉大的愛情,在最荒唐的年代,也許才最彌足珍貴吧。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5

其實我上大學以來,空閒時間很多,卻是甚少看書的,研究生期間尤甚。虧得有個朋友,時常問我看了什麼書。一次兩次我還可以推說最近忙沒時間看,次數多了饒是我臉皮厚的了得,也得惶惶的去看一些。

好似最近和嚴歌苓有些緣分。也可能因爲金陵十三釵的關係她是近來的熱門,所以刊登她的作品也多一些。年前年後這兩本雜誌上竟然都是她的小說。年前那本上是金陵十三釵,年後這本上是陸犯焉識。個人覺得金陵十三釵實在是單薄,覺得只是一個場景一個片段,拿來拍一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實在是不夠分量。陸犯焉識不一樣,寫就寫成了一部電影。

我像慣常一樣,試圖像個研讀的人的樣子,慢着性子壓低看書的速度,假裝能從字裏行間看出並且學習到一些什麼。在這本書的前十幾頁,計劃的實施確實是很成功的。首先題材對我來說就不很新奇。敘事的開端在三年自然災害的監獄,一個很熟悉的傷痕文學的氛圍。作者很顯然也諳熟這一派的套路,幾個主要的角色都刻畫的很成功。除了主角。根據作者對主角前半生的介紹,與此間的刻畫簡直大相徑庭,無怪乎有之後的結局。就這個角度說,還算合理。畢竟我們無法看到他在故事外十幾年顛沛流離和牢獄生活對他的摧殘,脫節感還是非常清晰。作者似乎不啻把最醜陋的人性開膛破肚,然後再冷靜的分析,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因爲慣常的此類文章總是留一些生路給我們這些看客的。壞人就是壞人,人性再閃光,還是壞人。

故事被絮絮叨叨的講出來,老陸的前半生和現在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中間還夾雜點他的情事,就着監獄敵我鬥爭吞嚥下去,就快要淹沒在一大片的傷痕文學作品裏了。

老陰生少陽。我發現我無法再慢條斯理的看下去,我無法停止閱讀的加速。風暴開始出現在平靜而壓抑的海面上。驚心動魄的越獄,九死一生的歸途。作者口口聲聲說這是父愛,老陸對他女兒的眷戀和思念。老陸還需要這一張遮羞布嗎,他分明是想從他們的結晶中看見他所愛的影子,他狗一樣的活這20年不是爲了這孩子。這孩子不過是他和她的見證。

風暴就這樣無聲息的又平靜了。平息的讓人覺得失落,猶受虐癖一般,這麼聲勢浩大的風暴,怎麼就這樣隨隨便便停了,一點破壞力都沒有。確實停了。無論惱恨你破壞的太多還是破壞的不夠,旁的人都會報復。於是又回到了監獄,一個六十歲的老人被當成十六七的小王八蛋欺凌。

他連狗都做得不如,還要活着。他不能見她一面,都不想再活了。他見了她一面,卻一定要再活着。他的愛,遲到了四十年,還會遲到更久。彼時平淡的悶極的生活,他用了四十年終於品出香醇,品成了天下獨一份的滋味。那香味,從心底裏騷動他,青藏高原上的苦寒生活都不能使他再平靜,他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文人恬靜也幫不了他,他就這樣在心底裏發狂,發狂似的積攢對一個女人的愛意和甜蜜。他的忍耐無疑是值得的。一個女人從第一面就開始守着他,呵護他。幾十年不離不棄,狂風暴雨都嚇不走她。

美好的愛情總會有美好的結局。他終於受夠了所有的苦,她也熬盡了枯守,兩個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激動的像兩個少年人。

他站在她面前的時候,她說,你是誰啊。

他多麼心痛,願意用餘生喚醒她。她接受了這個陌生人的到來,願意有他的陪伴,如他願的嫁給了他。

她死的時候,問他,焉識回來了嗎。

他叫陸焉識。她等的絕不是他。

好像嚴歌苓寫的東西就是這樣,很多地方覺得她完全可以寫得再透一點,再豐滿一點。她確實是只勾勒一個線條,一副畫面給你。畫一個婉約婦人家倚在園門口,讓你自己去想她背後家室生活蜚短流長。這篇小說裏涉及到的點很多,但都是點到即止,匆匆而過。或者作者只是爲了鋪陳一個敘述的背景,是我看的時候太過敏感。個人感覺相當多的點上,再展開寫一些也不會影響文章主線的發揮,因爲畢竟是用九分功夫彈弦,用一分功夫敲鑼。這都是些次要的話了。光是那兩三幕就已經成就了這篇文章,催淚效果極佳。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6

嚴歌苓把陸焉識當自己人,替他說了不少心裏話,甚至替那一整個時代裏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知識分子都說了句話。而且語調不卑不亢,甚至帶着點難得的幽默和自嘲,其中的智慧又非常人可以企及。我於是想起自己的父親,想着他失去的以及正在消逝的多年自由,他倒是沒有陸焉識那樣的學識,甚至他的學歷在我眼裏也是個迷――究竟是小學畢業了還是沒有。但這都不重要,他像陸焉識一樣在人吃人的社會裏至少還活着,還拼了命在逗他唯一的女兒開心。這比什麼都寬慰人心,就好像一個人多餘的棱角總要磨掉的,不在那茫茫的青海草原上,也要在北方的極端寒冷裏。

於是我能做的,也就是陪着他說說心裏話。當然他的沉默與掩飾比什麼都堅硬,這是一個從小沒有父親,作慣頂樑柱的男人的堅硬。他沒有陸焉識的本事,能夠在心裏盲打一篇篇書信體文章,也不忘着做學問。可我總相信他天賦異人,再沒有比他更勇敢聰明的男人,勇敢的有但沒有聰慧,聰明的有又不夠義氣。我幾乎帶着對我自己父親的崇拜與懷念,用了10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裏的36萬5千字。我於是得以從過去八年的思念裏抽出一小段空隙,去讓自己變身爲書中陸家的一部分,一個從2011年的末尾硬擠進去的自己人,以此把心裏話聽的更貼切些。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7

故事走過漫長的五十餘年,焉識從提籃橋監獄輾轉來到大西北的某片草漠。他從監獄逃出了回到上海,被釋放了回到上海,最終卻一樣地又回到那片西北草漠。西北的一片草原對於陸焉識來說究竟是什麼呢?文中說一句婉喻是他寡味的開端,卻是他完美的歸宿。西北的草漠折磨着他,困住了他,使他從富家公子淪爲老乞丐,最終卻成爲了他眼中的遍地自由。自由對於陸焉識來說究竟是什麼?

在勞改農場生活多年的焉識熟識人情,即便是對於他起初厭惡與鄙夷的人,在與他們共生的多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揣摩着他們的心思。他過於旺盛的腦力其實除了幫助他存儲想要寫下的文章,還使他過分理性地、清楚地看透這人類情感。

在勞改農場生活多年的焉識熟識人情,即便是對於他起初厭惡與鄙夷的人,在與他們共生的多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揣摩着他們的心思。他過於旺盛的腦力其實除了幫助他存儲想要寫下的文章,還使他過分理性地、清楚地看透這人類情感。

二十二歲時候的陸焉識正處在機會、勇氣、動機合而爲一的不多時刻,是焉識少年不知歲月長的時候,他以爲自己對於妻子的情慾是可以平等給予這世界上所有可憐女人的同情與憐憫。她們的可憐讓他充滿怨毒地、充滿鄙夷地把自己給她們。在他這裏,戀愛是一回事,和誰去熬完一生是另一回事。與之去熬完一生的女人,必定引起他的無限憐憫。他看到馮婉喻對待他的種種周到細心,在他心裏她就只剩下可憐的姿態。婉喻在他眼裏是鎖着他的單薄的微小的鎖,全靠着他的溫和不爭才活得安安妥妥。他對家庭關係的忍耐和對家中女人的寬和與體諒成爲他讓自己失去自由的原因。

因而在彼時,焉識的人生歲月裏結識了種種女性,除去已爲家人的兩個,或許都可以讓他體嚐到他以爲的自由沒有錯綜複雜,需要他小心翼翼維護着的家庭關係,也沒有他自己以爲需要擔着的責任。他與韓念痕生活時的精打細算、小心提防是他不受愧疚情感的束縛,也不受愛情矇騙的時候,此刻的焉識有了他真正的自由。

在勞教農場中除去稀缺的糧食、禦寒衣物,還有一樣東西是可望不可求的,那便是情感。

陸焉識知道孩子的本性是尋找溫情,然後投身進去。沒有溫情就尋找溫情的代替品,找貌似溫情的東西。他太清楚地知道葫蘆對他的感情只是一時的依賴,焉識不是葫蘆的親人,葫蘆也不將他看做應該保護的老大爺。勞教犯的生活這樣無可撼動地進行下去,他們保留着精神氣力掙扎着生活,與天地自然搶奪維持生計的食物,與勞教指揮員與勞動隊長,與自己的同伴爭取活下去的機會,情感成爲他們最不能奢望的東西,也成爲他們最不需要的東西。實在奢望的時候也尚可以拉個同伴來假裝維持一時最真切動人的人間情感,如同焉識和樑葫蘆一樣。或是將施於同伴身上的殘忍來填補溫情的欠缺。

樑葫蘆在焉識身上尋找溫情,將他看做溫情的替代品而不敢奢求他真正的關心時,他以爲要怪世界這麼大卻沒有給過樑葫蘆一份純粹、無貪圖的好。焉識原本沒有體會過愛就要怪他的既往人生這麼長,沒有一刻讓他勇敢地放下自己思索人情的智慧,放棄他的淡泊、他的特立獨行、他的自由。

焉識本可以成爲和他的同伴們一樣不需要人情溫暖的人,原本在他過往的少年時光裏,他傲慢地不願俯身屈就於婉喻奉獻給他的感情中。其實他的高貴、清淡、智慧與細心,只有在面對韓念痕的時候才顯得捉襟見肘的藏不住他的薄情寡義。當他知道自己辜負一個女人的情意時,他感到畏懼與愧疚卻不會付出相等的愛報答她。陸犯焉識讀後感範文

自由是陸焉識一輩子的追求,即使是接受勞教,最後獲釋回到兒子家也一樣對執政的政黨或領袖不說半句奉承話。焉識的兒子受夠了革命運動帶給他的打擊和恐懼,從此要屈服於這些恐懼的支配,坐了二十二年牢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陸焉識卻不受革命運動的恐嚇。他這麼堅強固執地捍衛精神自由,而年輕時候的焉識以爲的自由也不會受女人感情的影響。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機會讓一個人從理想的萬丈高臺跌落,也有太多的人會因爲朝夕渲染的人間煙火而放棄了自己輕狂高傲的自由。政治的殘暴能使人失去身體的自由,能泯滅知識和真理,能消磨人的高貴與矜持,也能代替陸焉識本應該會經受的煙火洗禮,使他知道全心全意的愛是怎樣的。於是恰恰在陸焉識失去包括着他學識的價值,他的清高與驕傲,甚至隨時可能失去自己性命的時候,一無所有的陸焉識,體會到成爲沒有用場者的挫敗感的陸焉識感到了唯一留下來的,反而是他對人情的珍視,對愛的尊重。在最難以得到它的時候他才懂得情感的珍貴,這也正是焉識悲劇結局的根源所在。

最後的焉識應當會發現,無論怎樣,獄中的生活應當有着它的一份獨特意味。當人們承受着隨時可能死亡的恐懼或是已知了生命的框定時的痛苦,他們原本在俗世養成的眼光和認知發生着改變。在等待生命結束的日子裏,人會變得殘忍冷漠,礙於人倫道德而不敢做的事情那時做起來卻無所顧忌。同樣他們也會更加努力、費盡氣力去實現自己頭腦中那些遺留不散的願望。對於這樣活着的焉識來說,自由成了他每日心頭的牽掛,他不怕去往禮堂的路途有多遠,不怕越獄的艱難和風險,更不怕等待婉喻答覆的漫長時間。他看熒幕上會說會動的丹珏覺得日子是值得熬的,命是值得保的,假如這時斃他,他甚至會不知廉恥地跪地求饒。

好比平常油滑無恥的樑葫蘆,他年輕的生命早已被指定了結束的日子,他對這個不曾施捨一點善意給他的世界也許早就失去了熱愛。他的殘忍無懼原本不需要任何人或事的促成了,然而臨到了生命的結局,原來樑葫蘆的身體也會本能地向後縮,他也會在生命的最後積攢起自己的一點善意。刑期將近,他每天都少吃一口,用一個饅頭或者一碗小米飯換一個帽子或一雙襪子,再把手套帽子集中起來換成一件單衣外套一截截地交換,最後給所有弟妹們都換上了棉衣棉褲。所有生命都有一些難以被磨滅的本性,比如對死亡的畏懼,比如內心有一片柔軟。

像翻倒在雪地裏,望見禮堂燈光的陸焉識,他激動地在雪地裏打起滾,一片燈火倒着進入他的眼簾,成爲了他眼中的天上盛世。他在絕望痛苦的境地中感受到喜悅與溫情,比婉喻體會到的晚了大半生時間。當焉識回想起婉喻爲他做的事情、爲他獻出的心思時,心裏是幸福的,他尚有等待着與她見面的決心與勇氣。可是婉喻對焉識的等待卻是無力的,婉喻和他之間相隔着焉識的恩娘、焉識的情人、焉識所求的自由婉喻等了焉識一輩子最後等到自己的記憶也離她而去了。對於婉喻來說,和丈夫的相伴不必要他全須全尾、活生生地待在她身邊,一生對陸焉識的等待,就好像他們相伴的一生。對陸焉識來說是痛苦一瞬或是美好一瞬的事情,對她來說是日日都要經歷的平常事,是她自己平平無奇的生命。等待的辛苦日日堆積起來,對平和地承受痛苦的人來說是卻不足爲道,對焉識來說,他們兩人的重逢經歷了千難萬險,對婉喻來說卻是她日日揹負的心事忽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到最後歲月在她臉上倒流,就像等待是她過往生活中的一切,等待的痛苦消失,連同着過往的生命痕跡也一絲絲抽離最後消失地無影無蹤了。

如果歲月有情,應當爲他們倒流。

他們枯守着歲月,寄希望於時間。時間卻不予同情,空耗着他們的熱情與歡樂。時間到了,剩下不知所措的留在原地的人。時間是什麼?是人們爲自己或別人劃定的刑期,是填充在一刻刻美好樂事或災難痛苦之間的不痛不癢的等待,是人人都會守着的一罈酒,向裏面投進感情、忍耐、重複的練習以爲只要等着再次打開它,理想中的美好就會安安穩穩在其中等着你了。其實這像是孩子對於神奇魔法的期待,時間像幕布掩蓋住四分五裂的生活,藏起我們的失敗、軟弱,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爲等到一段時間過去我們會等來想要的結果,破碎的生活會變得完滿起來。

等到我們將死之時,回望一生經歷,回想起一生中的等待。發現漫長的一生,令我們受盡辛苦受盡煎熬的一生,畫上一個圓圈就足以將其概括。阿Q臨終時想到自己畫的圓圈不夠圓,曾國藩以盈滿爲戒,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爲求闕齋。原來人生不僅是個圓圈,磕磕絆絆走完全程回到起點,還要坦然接受這個也並不圓滿的圓圈。其實無論經歷了多少,生命將盡之時,我們照樣會失望、會驚懼,露出醜陋的姿態向時間乞求,那時我們也許會想能多活一秒也好。讓我們自己都覺得難堪。能夠勇敢面對時間的又有幾人?

過完一生,饒了個圈子,其實哪兒也沒有去過。等了一生,誰也沒等到誰,依舊是錯過了。焉識的自由還在曾經困住他的荒漠,婉喻也沒有等來心裏那個人。人本就是脆弱無比的,時間一個圈圈就能圈住人命,我們汲汲一生最後揭開時間幕布,又能得到些什麼?村上春樹寫過《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虛構的世界可以一個人孤獨地一直走到盡頭,而後碰上一堵高牆再前進不了。如果世界有盡頭,能把我們無盡的渴望、慌亂連同痛苦一起堵在世界終止處的一堵牆內就好了。可是世界沒有這樣的終止之牆,終日不止的風啊,爲何而吹?

《陸犯焉識》讀後感 篇18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人的一生中,能遇到真正的愛情有幾個?被歌頌到爛俗的愛情,其中又包含有多少真正讓人落淚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遺憾,愛情終究還是我們的一個個童話般的祈願,是我們心心念念想要遇到的美好。但在一個人的字典中,愛情只是那句解釋用語,生命僅僅是括號中的補充。這個人的名字叫陸焉識。陸焉識是老天的寵兒,因爲這麼稀有的愛情他一個人就曾佔有過三次,儘管前兩次是化過妝的。第一次碰到愛情是在陸焉識十九歲出國留學那些年。和他展開浪漫的女子連名字都不知曉,只有個代號,望達。這是一朵火紅熱烈的玫瑰,渾身上下都是異域的自由風情。雖然長相不突出,但是陸焉識一開始就陷進去了。仔細咂摸咂摸,這段化過妝的愛情是焉識自認爲偷過來的浪漫。從哪偷過來的?從一個叫馮儀芳的女人那裏偷來的。這個女人是誰?有這麼大能耐把這麼個狂狷孟浪的大博士圈在她的領地?馮儀芳是陸焉識年輕的繼母。她精明能幹,又風情萬種。她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自己的一生都葬送在陸家。爲了保住在陸家的可笑女主人地位,煞費苦心,用道德、溫情、柔弱和自己的侄女綁架了陸焉識。而陸焉識內心的文人墨客的憐憫愛惜正好充當了鎖鏈。這條鏈子即使在他身在美國也仍然發揮功效,最終在可以留美的機會中,堅決地踏上了回國的輪船,走向恩娘爲他準備的婚姻圍城中。陸焉識在出國前已經結婚,但是他的第一個女人卻不是妻子,是望達。他的第一段愛情也不屬於妻子,第二段愛情亦然。回國之後的焉識,過着家庭學校的單調生活。他不參與當時的文誅筆伐,但是光芒太盛,有心人會利用他的光芒爲自己照亮,也會無恥地抓他的壯丁,把他當槍使。但是所有的齷蹉和硝煙他都能無動於衷,只有那兩個女人的紛爭讓他無家可歸。

確切地說是恩娘一個人的爭搶讓他失去了自由,只能到一些書店咖啡館尋得片刻寧靜。當時的陸焉識非常難做人,非常痛苦,其實他不知道更大的磨難在後面,當前的不能容忍是多大的幸福,不自由是多大的自由。在日軍佔領上海期間,陸焉識被迫離開,來到南京,闖入了另一個女人韓念痕懷中。這是個金鳳花一樣的女人,帶着太陽花的氣質:冷靜智慧熱烈。這場愛情故事也是僞裝後出現的。畢竟陸焉識沒有因爲這個女人而拋棄自己的妻子兒女。要知道在當時的境況下,他完全可以這樣做。和上一個女主相比,我更佩服這個:她選擇愛情的明確,試探愛情的狡詰,跟隨愛情的堅決,明知無望而抽離愛情果斷。這是一個很清楚自己所需的女人,也有達到目標所必須的手腕,但是她沒有在焉識身上使用低賤下流。安靜陪伴,悉心照料是她給予的樸實無華之愛。但是陸焉識只是欣然享受,沒有認定。陸焉識的第三份愛情是他一個人上演的,地點在腦中。當了老無期後他才明白前半生的不如意、反叛是多麼的荒唐啊!揭掉面紗後,原來真正的新娘就曾在身邊,不是天邊的雲,也不是水中的花,只是攀附在身上那最不起眼的藤蔓-婉瑜。馮婉瑜是一個像滿天星那樣低調溫婉的女子。她這素雅的小白花點綴在陸焉識的枝葉中,玲瓏細緻,潔白無瑕。並且她還有鬆紅梅一樣的堅韌果決,能夠捨棄貞操拉焉識於生死一線。因爲被恩娘包辦婚姻這層紗,陸焉識本能排斥馮婉瑜,都懶得正眼看看她的美。當他在大荒草漠熬煎無期徒刑時,老牛反芻一樣回味前半生,才陡然發現那朵不起眼的小花是那樣耀眼。流失的良辰已惘然,錯過的浪漫只能淹沒在悔恨中,烙印在一封封家書中。幸運的是這個老無期抓住了愛情的尾巴,又青春了一次,活了一回。三次愛戀,前兩次是心的掙扎反叛結的果,不了了之。

最後一次,身體不自由了,但是心卻放飛藍天,摘下了夢中的星星。當婉瑜去世後,焉識再也沒有留下的理由,又馬不停蹄地去追尋大荒草漠的天高雲淡,安閒自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