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3.2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14篇)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1

昨日,我讀了《兒童美術教育》一文後,對我個人而言深有體會,在美術教學中,由於我們對美術教育的目的認識不清。所以,對繪畫技能的傳授與幼兒創造力的發揮“度”的把握不夠準確,常常會教一些“概念化”的東西,機械模仿成分過多,創造成分不足。對美術形式的審美特徵如:對稱、均衡、節奏、速度、韻律以及美術作品的整體美感效應不夠重視。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沒有利用多種美術手段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審美心理結構的培養,活動時間一味的拉長,活動內容如大拼盤,而且是事先準備好各種活動的拼湊表演,看不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真、善、美的理解與表現。

文中提到,任何幼兒都應享有與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的自由權利,我們不能以幼兒尚未成熟爲藉口,剝奪他們應有的自由。教師對幼兒的控制僅僅是因爲幼兒需要幫助,而不是因爲幼兒無知無能。控制也並不是意味着幼兒被動的接受教師的建議與命令。在美術活動中,幼兒主要需要表現的不應該是繪畫技巧,而是幼兒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教師應該真正讓幼兒自己去發現、認識並表現出周圍生活中的真善美。傳統美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觀念上,過多的注重技能的培養,強調幼兒繪畫色彩、造型及其結果,以像與不像、是與非作爲評價幼兒作品的標準。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侷限於課堂教學及運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通常採用臨摹範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兒的創造性,扼殺了幼兒對美術的個性表現,抑制了幼兒創造才能的發揮。我們教師在以往的美術教育中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兒對美的感受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視教育過程中內容的實現和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應用,忽略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在活動中是否自由、大膽地表達其內心的情感與想法。

幼兒由於生活經歷、經驗不足,使他們常常把現實與想象、認識和情感交織在一起,使得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這正是幼兒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指導和評價幼兒的作品時應該注重的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看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趣與豐富的想象力。在欣賞幼兒的作品時一定要多傾聽幼兒的想法,瞭解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有利於我們對幼兒作品的理解,避免對幼兒作品的不理解和忽視幼兒內心世界的表露。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2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與幼兒教師對話》。其中有關“學習的氣質”這一章給讀者提出了兩個問題即“幼兒要學什麼”、“氣質的定義是怎樣的?”爲了弄明白這兩個問題,我把這一章反反覆覆的看了好幾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認爲,幼兒教育課程至少要包含四個學習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緒,知識和技巧的學習不單單在學校裏,也可以在其他場所有意識無意識的發生,而氣質往往需通過學校來培養,最重要的氣質是繼續學習的氣質。

關於“氣質”的概念,作者認爲,氣質是一種不經強迫而時常出現的行爲模式,形成一種可受個人意志及意願控制的心理習慣。它的出現是有意圖的,目標是比較廣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兒教育,學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識、技巧和情感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幼兒良好氣質的培養。教師追求的是活動內容幼兒是否感興趣,幼兒在活動中收穫了什麼,教學環節設計是否很流暢等等,其實幼兒學習的氣質也在悄悄的發生着變化。如科學活動中給幼兒足夠的探索機會,就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長此以往,幼兒就具備了探索的氣質。相反,幼兒時期過早的教會識字和書寫,幼兒的各方面還沒有達到書寫的要求,長此以往,就會挫傷幼兒對書寫和閱讀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有些氣質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兒與生俱來的,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種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時,光是學會知識和技巧並不能保證幼兒會使用這些知識和技巧,而傳授知識和技巧的教學過程可能會傷害使用該知識和技巧的氣質。因此,教師在選擇課程與教學策略時就需考慮如何增強想要的氣質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氣質,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礎部分,知識是學不完的,我們應藉助課堂這一形式,培養幼兒探索、閱讀、動手、主動與人交往、友善、自學等氣質,爲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3

前幾天看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書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動者。因此,教師應儘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爲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動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自由地、愉快地展現自己。

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應以幼兒生命活力的不斷增強,生命內涵的不斷充實作爲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所以,作爲一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善於順應幼兒的性情,走進幼兒的情感世界,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學會接納他們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積極的氣氛和情境,將每一個教學過程當成師幼雙方一次心靈的對話,敞開心扉,讓幼兒在遊戲中無拘無束地交流,讓幼兒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地學習中求得發展。所以教師要結合工作實際努力實現教育方式的轉變:

一、從過去比較單一的室內教育爲主,向現在豐富的室內外結合活動轉變。

二、從過去的“問答式”教學,向現在的“鼓勵式”教育轉變。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更多的運用嘗試、鼓勵的方式,鼓勵幼兒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師也要特別注意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不能從成人的眼光來評價幼兒的行爲、表現。

三、活動中以遊戲爲主。

興趣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再困難的學習活動幼兒也會樂此不疲,少了興趣,再重要的學習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因此能否激發幼兒的興趣是幼兒園教育成敗的關鍵,遊戲是幼兒的生命,是幼兒的至愛,最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是一項十分艱辛、複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我將貫徹《綱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與全園老師一起共同爲幼兒教育改革創造一個堅實的平臺,在此平臺上精心打造我的教育事業,讓孩子們都徜徉在金色的陽光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4

最近讀了《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一書,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細節描述將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容易產生的一些教育現象記錄下來,可貴的是書中還透過這些現象深入分析了這些現象背後隱藏的祕密,如:幼兒的心理、家庭因素、教師行爲的影響等等,對我們這些一線的老師有很好的借鑑與警示作用。

書中一文《如果你們不聽話》中的黃老師常常會說:“如果你們不聽話,就不許……”,“如果你們不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就不能……”,這類話不僅像黃老師這樣的新老師會用,其實仔細想想在自己身上也會存在。這一類警告語對幼兒來說成效快,能夠很快就樹立好班中的“規矩”,而且對於老師來說還比較的省力、有效。

但是文中卻分析長期使用這類警告語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幼兒可能在外顯的行爲上遵從了教師,但是內心並沒有真正認同,也不知道好的行爲習慣給自己與他人的意義,這樣的行爲是短暫的、無效的;其次,這樣的警告使幼兒生活在“他律”的要求下,並沒有幫助幼兒形成“自律”意識,而且警告與威脅也會讓孩子時時體驗對強制與壓迫,沒有幸福感;最後,經常使用警告性語言也會惡化師幼之間的關係,無法形成良好的人際心理氛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所以,這些警告類的語言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我們應該引以爲戒,不能經常地運用。

其實作爲大班的幼兒來說,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爲以及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已經有所認同。因此,對於這階段的孩子我們應該讓他明白在班級中“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我們可以與幼兒一起製作一張圖文結合的班級作息表,讓孩子明白每個不同的時間我們該做些什麼,這樣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秩序感。同時,再與幼兒一起爲每個時間段應該怎麼做,制定出一些應該做到的規則,提醒幼兒遵守,幫助幼兒養成自律的意識。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在每個環節開展前做出一些簡單明瞭、童趣化的指示,提示幼兒在自己的行爲中應該做到什麼。當然,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能力不同,我們切不可用一把尺來衡量,給予幼兒一些自己的空間,用縱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長,才能讓幼兒感受到我們的關心與愛護,從而尊重我們,願意遵守班級中的各項規則,將規則真正做到放在心上。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5

這是一本記載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行爲往來的書籍,書中以案例的形式記載了若干個師幼互動行爲,同時,他用35張圖表將研究的成果以數據的形式給我們展現了孩子在對人、對事所持的各種內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種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現孩子的心靈世界。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每個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條有起點和終點的線段,註定了要和其他的線段相遇、相交接成一個又一個網點,直到生命結束,每個人都有了一張標誌他曾經作爲人生存過的網。想了解一個人、瞭解他人對他的影響,我們不能只是停留於查看他所編織的靜態的網,而是要去親歷一下他與他人相交接的動態的過程。因此,書中作者用了許多發生在幼兒園的真實的師幼互動案例描述性的記錄了孩子的幾多歡樂、幾多愁!走進教師與幼兒的現實生活場域,走進了他們進行行爲往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微小空間。

在這些案例中孩子們具有獨特的內在尺度、動機、意願、需要與衝動。以及老師時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們的思想,並花很大的精力去爲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關注者的身份對師幼互動行爲發表種種先見,力圖以白描的手法展現師幼互動行爲的現實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淺的翻閱這本書後的一點體會,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還將細讀書中的許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義,體會身臨現場與孩子發生的一切……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6

暑假期間,我讀了《未來的.幼兒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一書,它使我受到很大的感染。它向我們宣揚了很多關於保育的理論以及具體的行動方案。

杜威說過:“幼兒是太陽的中心。”是的,幼兒是國家的未來,他們擔負着建設祖國的重任。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一階段比別人家的孩子強,並打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於是便把孩子送進了各種興趣班,逼迫他們學這學那,可是小小的頭腦哪能裝得下那麼多的東西。是兒童的,作爲大人們就應該守護他們的自然,讓幼兒過真正屬於幼兒的生活,不要作爲長輩就進行威逼,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保育就是保護和培育發展中的生命。幼兒園不是小學,所以不應該向幼兒們灌輸系統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充分發展幼兒們的愛、信賴感、自立感、自信心等,應該以遊戲爲中心,讓幼兒園成爲幼兒真正遊戲的樂園。幼兒教育是一個人爲自己的一生打基礎,就好像樹的根,根深才能葉茂。所以保育者應該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幼兒,爲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對幼兒進行不斷地訓練,培育出來的孩子是沒有光彩的。保育並不是讓保育者直接給孩子什麼,而是要充分促進孩子自身的發展,放手讓孩子不斷地體驗生活,通過對一件事情的反覆經驗,從中獲得自己思考、自己行動、自己負責的好習慣。有時,我看到鄰居家的小孩一不小心腦袋碰到桌子便大哭起來,大人便說:“桌子真壞,我打它。”長期以此來安慰孩子,顯然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大人應該做的是讓孩子下次小心一點,讓孩子主動承擔責任。

個體和環境的互動稱之爲經驗。不可否認,幼兒通過經驗得到成長,直接經驗是有限的,而人際關係和書本是最重要的間接經驗來源。努力培養幼兒與同伴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爲同伴的價值觀比說教更有影響力。幼兒閱讀繪本是最開心的,《小威向前衝》、《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大野狼》都是很好的繪本,它們可以豐富幼兒的內心世界,給幼兒留下無盡的遐想,繪本並不是要給幼兒帶來什麼知識,而是讓幼兒獲得無比喜悅的體驗。

保育者應該很好的瞭解幼兒目前的狀態,並制定適合幼兒的目標,站在幼兒的角度,讓他們自由的、全身心的與環境、與同伴交往互動,在遊戲中發展自己的語言、感性和表現,過適合幼兒的愉快生活,支持和幫助他們,引導幼兒從自身出發,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7

素質教育很早就開始有了,至少在卡爾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這樣應用的。以素質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礎,在上面建築一個神童般的宮殿,這就是卡爾威特的成功祕訣。

作爲媽媽和老師,我對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一直是更爲關注一些。一次在新華書店裏,發現的這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書,這是一本關於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長的歷史的經典教育書籍。因爲是教師,所以我帶着疑問的眼光讀完老卡爾寫的育兒經驗,卡爾威特在三個世紀前的教育經驗在現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現代的小學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鑑。

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爲習慣,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敢於向成人提問,作爲老師和父母,我們可能什麼都知道,只要把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展現在孩子面前。明確告訴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書,上網或者請專家。在引導孩子查書找資料、向別人請教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好奇心、發現問題的恆心、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要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纔能有好的結果。學語文時就只考慮語文,學數學時就專心於數學,如果在學習時想着玩,玩時又擔心學習跟不上,不能用心一處,即使學生整天坐在書桌旁,那也只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只是一種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欺騙。學習任何學科也是一樣,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敏捷靈巧的習慣——一部分學不拖到最後就不想做,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作業一直遲交,甚至不交,其實這些學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業之後,多餘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發展自己的愛好。如果不養成敏捷,靈巧的習慣,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堅持不懈的習慣——在學習上會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但是隻要有恆心,只要能夠堅持,那麼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小學階段是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從玩中學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輔導孩子的過程和孩子學習的過程都應是快樂的,並且成效顯著的話,我想智慧的大門就打開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麼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並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爲:爲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讓我想起了聖經裏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衝,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爲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衝,風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並卻倒塌得很大。”

你願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後者,那麼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爲,並將孩子的行爲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聖經裏說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8

昨天,我從爸爸的書架上找到了一本封面有點奇怪的書,書名是《小王子》。我以爲是爸爸童心未泯,居然偷偷藏了童話故事書來讀。

我翻開書,坐在書桌上靜靜地讀者。

讀了第一頁,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中住,一口氣讀着不停歇。這本書不長,我花了兩個小時就讀完了,讀完後,我覺得裏面的故事雖然簡單,但故事裏的寓意卻有點深刻,我不怎麼明白。

不過,我還是把我的感受寫下來吧。

小王子原本孤獨地住在一個屬於自己的星球上,這個星球很小很小,猶如小王子的一個屋子。在那裏,小王子種了一顆玫瑰花,這顆花每天都陪伴着小王子。一天,小王子離開了他的家。告別的時候,玫瑰花和小王子都很傷心,最後小王子忍痛離開。

讀到這裏,我也感到眼睛酸酸的,既然他們彼此捨不得對方,爲何小王子還要離開呢?也許小王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畢竟小王子的家實在是太小了。小王子一路旅行,最後來到了地球。在地球上,他遇到了一隻在等待她的王子出現的狐狸。狐狸愛上了小王子。小王子在地球上有快樂有悲傷。朋友給了他快樂,但是有時候思念自己星球上的玫瑰花時,他會莫名的悲傷。最後小王子決定回家。狐狸苦苦哀求小王子流下來陪她,但是小王子回家的決心沒有被打動,爲了那多玫瑰,他還是要回家。

讀到這裏,我又有些不明白,爲了一朵玫瑰花而離開地球、離開地球上的朋友、離開深愛他的狐狸。拿到那多玫瑰花比這些都珍貴。

也許是小王子在外面累了,覺得家裏的那多玫瑰花纔是他的最愛。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9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介於純理論類讀物與純實用類讀物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讀這本書,感覺親切、可讀,更切合我們專業成長的需要,能促進我們業務的提升與反思。

“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度的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

一、從孩子身上獲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和矛盾出現,會有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形成幼兒教師職業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個快樂的人,就象有人說的一樣,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如何才能從孩子身上獲得辛福感呢?我認爲在工作中,以欣賞、審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不要把幼兒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對象。

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審美的眼光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關係上的,這種交往是不平等的、沒有感情的`,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對老師產生幾分畏懼,對老師敬而遠之,並封閉自己的心靈,不敢言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缺少與幼兒心與心的交流,幼兒教師也沒有什麼幸福可言了。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纔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二、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你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於完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逐漸走上從事教育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幼兒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創造性勞動,我們面臨的教育對象、內容和情境是變化的、動態的,只有充分發揮創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態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們踏實認真的去做就會發現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三、要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處處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寬容之心對待。

四、幼兒教師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繼續教育學習。

隨着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不僅要進行業務方面的繼續教育,還應接受心理素質方面的知識學習培訓,使自己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裏擁有一顆平和的心來適應社會的需求。

總之,教師是專門與人的心靈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種職業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對孩子們我們不妨“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手牽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實的情來看待每一個幼兒,做一名健康快樂的幼兒教師!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10

作爲一個年輕的新手媽媽,我對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一直是更爲關注的。最先,當我還是準媽媽的時候,老公爲我訂閱了《孕味》系列雜誌,這大概是我係統的接觸嬰幼兒孕育、餵養和早期智力開發等專業書刊的始元,在漫長的懷胎十月裏伴隨着我與BB一起成長。在此之後,我一直在斷斷續續的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貫穿的育兒智慧所打動,每篇短文都值得爲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顛覆了許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壞掉的教育理念。所以,這本書一直成爲我的枕邊書,亦是我所看過的衆多幼兒教育書籍裏面印象最爲深刻、最喜歡的一本書。

近來有幸獲得《幼兒園“完整”課程》系列書籍,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有關培養完整兒童的專業課程,帶着對深圳實驗幼兒園的諸多認可、濃厚的興趣和諸多好奇與疑問,我粗略的翻閱了有關片段,由於時間緊促未能全書閱讀深感遺憾。幼兒園完整課程系統總結了深圳實驗幼兒園十多年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進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進取的師資隊伍,使我們的孩子在優化的環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長!

早在2010年,我的孩子就在實驗幼兒園上了一年的親子班,其間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課。因此,對於典雅潔淨的校園環境和親切耐心的老師都倍感熟悉。學校和班裏經常組織多種多樣的戶外活動和教學互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科技節,老師和家長紛紛上臺爲孩子演示各種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演講科技小故事,和媽媽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樂融融。

我們還和孩子一起參加了社會實踐,親手種植種子,全程觀察種子從發芽到長出一串串小綠葉的成長過程,並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的創作思維,還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課堂直觀而生動,比起我們小時候那會的照本宣科趣味極了。家園互動一直是實驗幼兒園的教育特色,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實踐當中,紛紛拿出自己的社會資源,組織和策劃一些有意義的戶外活動,讓家長、學校和孩子一起緊密的融入到學習、成長的大家庭中來。

我十分感謝深圳實驗幼兒園給予我的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將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我更衷心的祝願實驗幼兒園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11

前幾天很榮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請到一本《別以爲你懂孩子的心》的試讀機會,一直以來涵寶都是我一手帶的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讓給涵寶健康快來的成長環境。讓涵寶的長成開朗,活潑的孩子,事實確實也是如此,但看了這本是後我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夠的,對孩子的心還是不夠了解。很多時候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寶2歲多的時候,我包餃子的話都是自己和麪,涵寶最喜歡的就是想幫我一起弄,覺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麪粉,到處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寶給我添麻煩,就拒絕她幫我和麪,殊不知我這樣一拒絕多傷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學習的機會給阻止了。好在後來我聽了涵寶的解釋,說:“媽媽,等我會包餃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餃子給你和爸爸吃了”,當時我就感動的不行,說“那你和媽媽一起和麪吧,不過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個過程涵寶很小心的弄着。最後還是一身麪粉。

所以這點,正如書上說的,我們是如何阻礙孩子的,很多家長都會嫌孩子給自己添麻煩而去阻止孩子。結果孩子把父母當成外人,因爲擔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結果孩子以爲周圍處處有危險,膽小怕事,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結果孩子如溫室裏的花朵,脆弱不堪,經不得一點風吹雨打,父母還會因爲所謂的成人間的客套和規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與小夥伴們的交往障礙。

涵爸的教育觀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沒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時看到花草一樣解釋是給涵寶聽,涵寶看爸爸洗澡,看媽媽洗澡。現在都是這樣的,沒什麼,最開始問過,我們都給涵寶說的很清楚,沒有遮遮掩掩的。現在涵寶對大人的身體爲什麼不和她一樣,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大人在對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裏的雜念拋掉,不要以爲孩子的問題帶着什麼色彩。

其實有時大人總覺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爲他們的將來過的更好但大人們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裏所想呢。

這本書的作者說的很多,物質在孩子面前卻是不是很重要,他們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會錯怪孩子,就會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會把孩子推的很遠,爆發親子戰爭。蹲下來,跟着孩子的視線看世界。大人會發現,孩子和大人對着幹,是因爲大人的教育簡單而粗暴。

看了這本書,確實非常不錯,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處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從理解孩子的心裏出發。我們平時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卻沒能做到這樣,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學習,要蹲下來跟着孩子的視線看問題,傾聽孩子的真正想法,纔會懂得孩子的心裏。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12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爲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而我們的家長或許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

在大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繫繩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較身邊幾個同學。因爲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所以對彼此的家庭狀況非常瞭解。從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從小學習不錯,長大後非常循規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線長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會茫然不知所措,產生心理上的問題;而從小因父母忙於生計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時候學習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卻有極強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見,敢於創業,現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着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其自然地展現和成長。於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這也許讓那些擁有“滿腹經綸”的父母們大吃一驚,但,事實確實如此。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

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

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閱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13

我看了一本關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書籍,給我感觸很深,也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面對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們是人類的未來、國家和社會的希望,所以肩負着教育的重任,應該不斷地學習,努力承擔起這份“根的事業”,不負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把她視爲神聖的職業,不斷地讀她、研究她,最終做一名“人師”,當一滴社會發展歷史長河裏的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書中第六章內容是“做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告訴我們,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主體意識的增強。最讓我關注的是老師要注重不斷提升和重建個人理論,保持自己的教育實踐在理性的軌道上持續運行,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理論、實踐理論、反思成敗,體現教育智慧、教育創新。書中採用理論觀點和事例相結合來說服讀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來幫助讀者的我消化理論和吸收知識,激發我“也要這樣做個好老師”。

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教師自身職業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關鍵是塑造人格。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讓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只有性格養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師自己是以整個人格來與兒童接觸的。”日本教育家柴田榮義的觀點“教師的整個職業是以教師的人格決一勝負的。”都將教師的人格擺到了重要位置上來,將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溝通與擁抱,具有“點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師人格,可以達到“不教而教”或“無爲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要不斷自我教育,終身學習,不僅提高知識和技能更應增強專業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

在“我的精彩”“雨傘的故事”“愛的回報”等幾個真實故事中,讓我看到老師的愛都是以孩子的愛作回報的,一個個都是“愛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師平時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感染着、教育着身邊的孩子。所以作爲教師平時對待工作一定要認真、執着,忠誠於這一份職業,要富於責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積極的自我意識,不斷反思和調控自己的言行舉止,嚴以律己,爲人師表,將終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爲職業生涯的推動力。

書的最後部分是北京市特級教師李玉英和孩子們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快樂、純淨又充滿愛的世界。用 李老師自己的話說“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有聲有色的”。我要學習她用心教育,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對同伴友善、樂於助人等優秀品質,平日裏以身示教,用自己的愛來感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靈來教育孩子,做一個孩子們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師。

幼教書籍讀後感 篇14

《幼兒早期教育》雖說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兒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觸,因爲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誠的“教養筆記”、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如此深動,尤其是教養筆記,真的能讓人受益匪淺,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啓示。

“教養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很感動,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圖書架旁的碎紙片”,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架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的破壞,爲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爲了摺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爲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摺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

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纔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班是早期閱讀實驗班,孩子們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點跟這裏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