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59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

  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1

一本好書就像一粒幸福的種子,能夠在閱讀者身上開出美麗的花朵。莫源秋教授的《做幼兒喜愛的魅力教師》這本書,就像這樣一粒飽滿的種子,落到我的心底,平凡細膩的筆觸讓我感動、反思。這本書闡明瞭愛是雙向的,只有教師愛幼兒,沒有幼兒愛教師的愛是不完整、不科學的。這本書中讓我受益頗深的是這樣兩個觀點。

一、幼兒犯了錯誤,不需要大家幫忙。

教師想贏得幼兒的喜愛,除了爲幼兒營造充滿愛的環境,還要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的氛圍。許多教師容易走入這樣一個教育的誤區,即一個幼兒犯了錯誤,讓所有的幼兒都來“幫忙”他。其實,犯錯是幼兒個人的私事,有時更是幼兒個人的保密,不需要大家都來關注,更不需要大家都來批判和“幫忙”。否則,大家都參與進來,可能會讓犯錯誤的幼兒在他人面前失去尊嚴。

諸如小朋友經常會出現“尿褲子”的現象,如若老師處理不當,孩子很可能會因爲擔心被同伴取笑而厭學,在全班面前失去尊嚴,我們如能運用“高超的手段”保住孩子的面子,尊重他們“犯錯誤”,不公開羞辱孩子,教師肯定會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尊重不代表着教師對幼兒的尊重,更意味着幼兒之間的相互尊重。回想自我在教育過程中,爲幫忙某一特調皮,缺點“一大筐”的孩子改正錯誤時,往往會動用羣衆的力量,開場白往往是“某某小朋友實際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但他身上還有很多的缺點,這天我們幫他來找找吧。”透過閱讀此書,發覺自我的這種方法完全是錯誤的。當孩子犯錯誤時,教師就應和相關的幼兒私下“了結”,或者讓幼兒自我“了結”,在別人不知不覺中改正,過於張揚幼兒所犯錯誤,不僅僅不利於幼兒改正錯誤,也不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使幼兒過多的去關注別人的短處,如果過多關注別人的短處,孩子的心理不會十分陽光,過多關注別人的孩子多了,班級的心理氛圍決不會和諧。

書中“缺點”屬於孩子的保密,這句話說得十分有道理,莫老師還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某老師在家長來接孩子時,先將孩子的進步之處大大肯定了一番,然後想將孩子存在的缺點也告訴家長,家長也急切地想明白,但該教師卻直接將缺點偷偷告訴了幼兒,讓幼兒暫時保密,等改正了,再向家長報喜,我覺得此教師的做法十分值得我學習,把孩子的缺點當作保密來保護,是對幼兒的一種尊重,激勵幼兒在無人知曉中快速地將自我的缺點改正,進而獲得更大的進步,因此在平時,我要樹立一種保護幼兒保密的意識,只要是影響到幼兒健康發展的事情,都就應視爲幼兒保密,都就應受到教師的尊重和保護。

關注和滿足幼兒的需要,讓幼兒在幼兒園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幼兒園就會成爲幼兒嚮往的地方,教師就會成爲受幼兒尊敬、喜愛的人。

二、做個富有幽默感的幼兒教師。

幽默是現代人務必具備的一種手段,它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目的。幼兒也個性喜歡“幽默”的教師,幽默不僅僅能給幼兒帶來歡樂,而且能讓幼兒在簡單的氛圍中受到教育,獲得發展。

平時多使用幽默批評,許多時候,幽默化的間接批評比直接批評更易於理解,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天,喝完牛奶,自由活動時光,好幾個幼兒都爬到桌上,老師沒有生硬制止,她幽默地說:“小淘氣們,快下來,要不都要變成小猴子了,變小猴子可要長尾巴的啊。”聽老師這麼一說,孩子們立刻笑着爬下了桌子,天天說:“我可不想長尾巴。”老師的話使幼兒的“違規”行爲在笑聲中消失,因爲孩子更樂意理解寓於幽默的勸導,老師的幽默也使師幼關係更加融洽。教師可讓幽默活動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如利用一些閒暇的時光,教師或幼兒輪流講一些幽默的故事,進行“說與做的不一樣”的遊戲等等,這些活動充滿趣味性,又有必須挑戰性,對幼兒思維靈活性、深刻性、創造性的訓練都有必須作用。

幼兒不喜歡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教師,更不喜歡一本正經、沒有言笑的教育和生活,他們喜歡富有幽默感的教師,喜歡能給他們創造幽默感的教師,喜歡幽默情調的教育。因此,今後,我將不斷提高自我的幽默意識和幽默潛力,以一種用心、樂觀和開放的心態對待幼兒,讓幼兒在簡單愉快的情緒中受到啓發,獲得發展。

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被人心中,總是自我心中有陽光。”是的,追求快樂是人的本性,自我心中有陽光才能給孩子帶來陽光的幼兒教師,定會受到孩子的愛戴。所以,我願意做幼兒喜愛的教師,和幼兒一齊幸福地成長!

  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2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個性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期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個性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裏,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作者馬麗娟老師:中國第一批理解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超多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構成本書。

我帶着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樣樣纔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樣樣才能夠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在書中馬老師給出了答案:

馬老師的答案:

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裏玩一上午;能滾着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裏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麪糰裏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就應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就應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爲,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纔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爲,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我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忙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二:長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透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忙到一個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務必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因爲這樣的不一樣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我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忙,纔會漸漸地瞭解這個世界的。

那麼,作爲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忙,顯得尤爲重要。而幫忙一個孩子,不僅僅僅是指,對着孩子微笑,問他我能夠幫忙你嗎,實際上,幫忙的好處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片段三:“難相處”背後的祕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着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忙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忙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忙,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應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瞭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幫忙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忙他的人給他帶給能夠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齊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我……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羣衆中表達自我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搞笑的小故事,字裏行間充滿着溫馨愛與親切。看着故事裏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着看着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着他們一齊哭,一齊笑,一齊學習,一齊思考,一齊感悟,一齊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書裏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能夠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老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就應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我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齊。

幼兒園老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必須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透過自我的努力,我要成爲一名我自我心中的理想幼兒園教師。

  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3

初讀《爬上豆蔓看自我》,有很多朦朧的感悟,可惜一支拙筆無法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本書我會經常閱讀,一向珍藏。它讓我的思想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激發我去反思、體驗自我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和好處,讓自我真實地活着,做真實的事情,用自我真實的聲音生活,用自我真摯的情感從事教育,構成自我個性化的教育生活。仔細想來,作者的工作狀態似成相識,原先我平時也是這麼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個有心人。“以銅爲鏡,能夠正衣冠;以人爲鏡,能夠明得失”,那我就把辛黛瑞拉當成我的鏡子,經常來照照,因爲我明白我是喜歡我的職業,我也能從觀察、瞭解並理解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幸福。

本書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叢書之一,是一本充滿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線幼兒教師的教育日記,作者詳盡地敘述了自我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的感悟與反思,記錄了一個普通幼兒園教師在和孩子、家長交流中的喜怒哀樂,自我專業成長的足跡,對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與體會。本書真實反映了幼兒教師的生活原貌,從個案的角度記錄了幼兒教師的成長曆程。全書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紹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紹了作者在教學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紹了作者和家長的愛心聯繫;第六部分抒發了作者對生活好處的思考。

書中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良好的反思和學習精神對於新教師有着推進作用。從作者的言行中能夠看出,教育對其而言是一種信仰,她的文字中給人的感受是,從事幼兒教育事業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從孩子出發,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沒有預想完美時,她能看到孩子的進步,在諸多篇日記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講述每名幼兒的進步,將理解、寬容孩子貫穿在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態,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看這本書時,覺得真像是自我在寫日記。同是幼教工作者,寫的都是我們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會跳出來。如有一篇隨筆是《愛唱歌的小麻雀》,講了她上午因爲一向在糾正孩子的常規,結果該上的課都沒有上,下午又受老師之邀去聽課。回到教室以後正好課程安排是講故事活動就給孩子講述《愛唱歌的小麻雀》。因爲是臨時決定的,沒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調整了教學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故事,再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故事,最後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沒有唱的歌唱給小鹿寶寶聽,其實就是唱給孩子們聽,之後孩子們也跟着唱起來,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這也讓我想起公開課,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們的做法,我們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們因爲公開課結束就過去了,時光長了可能就忘記了,但是這位老師能及時記錄下自我的教學感悟,再次打開的時候也是一種經驗的借鑑。所以邊讀書邊思考,是閱讀《爬上豆蔓看自我》中養成的習慣,會被一句話、一個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來細細思索。因爲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我有一種新的審視和批判精神。所以剛開學的時候也曾試着每一天在博客裏寫寫自我的教學感悟,發生在身邊的精彩瞬間,覺得也是一份快樂,但是之後因爲家裏很忙就慢慢疏忽了,只是偶爾想到了就寫點東西在裏面。

高美霞的日記給我最深的印象有這樣幾點:

第一,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這些教育日記反映的就是教師和孩子的生活,是對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敘述,也是對教師生活感悟的敘述。其中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敏感,體現了教師的生活趣味,生活態度。在日記裏,我們能夠感受老師和幼兒鮮活的生活場景和活動,我們能夠認識一個個反覆出現的有自我思想的、充滿活力幼兒。在日記中,我們也能看到老師的困惑和苦惱,看到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磨合。在日記中,我們也看到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協作和溝通。作者的文筆平實中透着優美,敘述的很多生活事實充滿情趣,讓人感受到與孩子的共同生活也是詩意的生活。

第二,有反思的職業習慣。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呈此刻我們面前的不只是一個事實的文本,也是一個心理的文本,是一個教師不斷反思的文本。對幼兒教師而言,人人都在實踐,但並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這些日記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教師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我的行爲。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意味着對自我有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精神。其實,這些日記本身就是反思的產物,寫日記本身就是給自我“照鏡子”,就是審視自我言行。這些日記中,作者對自我言行的很多分析是難能可貴的。

第三,有自覺的學習精神。

看了這些日記,我覺得作者有很高的學習熱情,有自覺的學習精神。對教育實踐的敏感,對自身教育行爲的分析,需要教育理論和綜合素養的支撐。從日記中可見,作者的閱讀面是很廣的,對一些理論和思想有一種渴求的精神。有些著作作者是精讀的,充滿感悟的。這種學習精神對一個教師來說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能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學習與個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不斷豐富充實自我,努力用先進的理念引領自我。

第四,有完美的職業理想。

看了這些日記,給人的感覺是,從事幼兒教育是一種意志的磨練,更是一種享受,幼兒園生活是多彩的,燦爛的。幼兒教師的職業是陽光的職業,是有挑戰也是充滿快樂的職業。我們所得到的這種感覺是建立在作者完美的職業理想的基礎之上的。對孩子充滿愛,充滿關懷,對孩子給予寬容,給予理解,給予展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一種新的兒童觀引領的職業態度,有了這種職業態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職業,而不是忍受職業;去迎接職業生活的挑戰,而不是迴避職業生活中的困難。讀了這些日記,能夠感受到作者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爲之中的。是職業理想在支撐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職業理想在引領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斷努力。

我的收穫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就應經常反思自我的教育行爲,多學習(向其他老師和家長學,向書本學,向網絡學……),多看書,多反思,多動筆。反思是個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改善方法的過程。很多家長都表示自我脾氣暴躁,對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經常反思,就會逐漸增強自我監督的力量,進而逐漸控制自我的脾氣,處理問題時更趨平和與理智。如果頭腦中裝有更多對理性重要性的認識,懂得更多教育孩子的知識,那家長原先那些不科學、不理智的做法肯定會越來越少。家長們必須要拋棄這樣的想法:我天生就是急脾氣的人,根本改變不了,孩子將來會明白我發火是爲他好的。我個人的切身經歷使我相信:知識和智慧擁有強大的力量,如果用它們武裝頭腦,任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能夠變得更冷靜、更睿智、更從容!

二、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多給他們一些正面的、真正的關注。家長就應愛“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僅僅愛大人理想的或期盼的孩子。經常聽家長對孩子這樣說:“你再哭/鬧/撒謊/不好好吃飯……媽媽(或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家長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爲,孩子卻領會成: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除非我不犯一點點錯誤,否則他們就會罵我、厭惡我,甚至不要我了。父母太多善意的想法變成對孩子無意的傷害,當孩子遍體鱗傷時,父母或許還渾然不覺,以爲都是孩子出了問題。我們對孩子“真正”的關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敷衍了事地應付他們的請求;三心二意地參與他們的活動……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肯向父母吐露心事、表達思想,原因正是我們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孩子怎樣可能信任並接納我們?其實全身心的關注並不需要太多時光,跟孩子一齊沉浸在一個遊戲中,陶醉於一個故事裏,認真的表情、專注的眼神……都能給予孩子莫大的滿足,增進孩子與父母間親密的情感。

三、應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長和老師需要細膩、再細膩。拋棄那種舊的教育觀念:無論我做什麼,只要是爲孩子好就行了。這份“好”不就應讓孩子長大成人後纔去回味、體驗和理解,而就應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讓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並喜愛這份好。我們的教育的確太粗線條了,我們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腦袋裏究竟有什麼奇妙又豐富的想法,我們很少思考該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導他們想得更多更深。家長通常覺得反正我是爲孩子好,只要孩子照我說的做就行了,孩子始終處於可憐的被動地位。其實,很多孩子自我的事情完全能夠由他們自我做主,家長能夠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麼樣的早飯、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等等。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細心加耐心加愛心的事情。

羨慕作者身上那種蓬勃向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和激情。我想大多數教師都是努力的,他們會爲自我講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鳴而高興,爲孩子們對活動的聚精會神而欣慰,爲自我的收穫而歡欣鼓舞,但這種快樂並不是一向存在的,他們會灰心,會沮喪。爲什麼孩子這麼浮躁?爲什麼家長這麼難以溝通?這種狀態說明教師還沒有把工作當作心靈的享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務後,教師反思過這天的活動了嗎?孩子和自我都收穫了什麼?享受到什麼?翻看教師的反思筆記,寫得更多的可能是有關孩子的狀況,以及一日教學活動環節哪些需要改善等,很少寫到自我一天的情緒。其實,教師就應記下自我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反映了教師是否用心去做了,反映了教師做事的精神狀態。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師來點燃。如果教師自我沒有激情,而只是爲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選取的資料和材料對孩子沒有挑戰,那麼孩子在活動中就無法產生來自活動本身的原動力,就像作者說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發亮的、渴求的眼神”。因此,只有教師產生蓬勃向上的激情,纔有可能點燃孩子的激情。教師就應用心靈去享受工作。

從辛黛瑞拉的這些日記中,能夠感受到高老師的職業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頭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體的行爲。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也正是作者隻言片語中所表達出來的對教育的信仰、職責感、使命感、成就感。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份堅持,日復一日堅持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需要有偉大的靈魂的,用用心的心態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細膩而恰當的關愛更要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應對孩子。

  經典幼教書籍讀後感範文4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爲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潛力,纔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就應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但是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嘆,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但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必須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破壞,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但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我所說:“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我心裏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衛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完美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透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妝,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媽媽在屢次勸說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妝給孩子化妝,因爲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取,與其隨她瞎用化妝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妝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必須要把握好度。此刻我們很多老*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職責心,責怪孩子,此刻我最後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職責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職責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務必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能夠嘗試,不能夠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職責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期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標準。期望孩子未來有職責感,對自我的行爲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務必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爲自我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爲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職責。”

都說“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貌,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我獨特的模樣。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個*走捷徑的教育,爲分數急,爲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這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小學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爲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爲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爲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但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的自我。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爲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能夠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發現的自我。

這幾年,我此刻一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就應不斷地犯錯,一向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說明他正視自我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說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但是我覺得自我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爲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我,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