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曾國藩傳》有感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讀《曾國藩傳》有感1

“假設A是條件,B是結論

讀《曾國藩傳》有感

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則A是B的充要條件(充分且必要條件)

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則A是B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則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則A是B的不充分不必要條件 ”這是幾何學中的關係,同樣適用於生活。如果把“成功”看做結論B。那麼成功的充要條件A是什麼呢?自律、有恆、志向高遠。

今日讀了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所著的《曾國藩傳》堪稱學習、勵志的典範。成功詮釋了一個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祕訣——自律、有恆、志向高遠。

一、自律

曾國藩“出身平常,天賦堪稱同時代大人物中最差,身體也很差。”“年輕時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單是一個秀才就考了將近十年,以致成爲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僅落榜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並沒有氣餒,“回家後一頭鑽進書房,反思自己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找出失敗的原因。”“他找出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裏。看來看去,曾國藩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關和整體氣勢。”功夫不負有心人,道光十三年當他再次踏上科舉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緊接着又中了舉人。並順利一路進入翰林院”。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不僅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他獨特的人生哲學“尚拙”。正因爲尚拙,他認識到笨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進入翰林院,這裏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說一口難懂的方言、視野狹窄、觀念庸俗、吸菸、浮躁坐不住、愛去菜市口看殺人等。這更堅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堅持每天寫日記規範自己的行爲,並把日記送給朋友傳閱,以達到自律的目的。這是他的成功祕訣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見客,閱理學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遠。

“曾國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進入翰林院,1852年離開北京。在十多年裏,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創造了道光朝的記錄。”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還有一身的壞毛病。爲什麼在官場上如此春風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強。第二目標高遠。他在三十歲提出“學做聖人”的目標。爲此他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矩: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規矩,前三條是爲讀書作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因而這看似關係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曾國藩的讀書特點是:日課有程,持之以恆;博求約守,不拘門戶;提要鉤玄,善於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曾國藩的這些讀書經驗,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曾國藩一介書生起家,創建軍隊,統率羣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續了六十年。他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

三、有恆

曾國藩從開始考秀才之舉就能看出其恆心。不然怎麼會連考近十年?怎麼會在成爲湘鄉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科考。相反沒有恆心早就放棄了,清王朝女歷史就應該重寫了。

再看進入翰林院後他發現同事都是全國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習,怎麼辦?他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給自己定下了十二條軍規,並以記日記的形式規範自己的行爲。直到暮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記中不斷的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爲。六十二歲的他已經功成名就,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依然和他三十歲時一模一樣。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後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難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國藩雖然已經油盡燈枯,仍然勤奮有恆,儘管右眼失明右眼視力也並不好,但她還是在每年處理完公事後讀一點書。有時眼晴實在太疼,就閉目默誦。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沒有停止高強度的工作,也沒有停止自省。”他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的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爲一個超人。值得後人借鑑、崇拜。

我也是一個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開啓自律、有恆、目標高遠之舟起航吧!這是通往成功之門的最直接途徑。

讀《曾國藩傳》有感2

近來讀曾國藩傳記類書籍,很敬佩這位晚清名臣對世事的練達,對天下大勢的預判。時勢造英雄,沒有太平天國之亂,晚清不會出曾國藩,就不會有所謂的“中興”之論。歷史向來很輕佻,玩笑間就把這人間的家國天下給弄的面目全非。

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曾國藩之論可謂確實。太平天國14年,亂了中華半壁江山,異端邪說、殘酷屠戮,有清以來最大的國亂之殤。時至18世紀末,全球文明方興未艾之際,中華民族卻遭受如此慘遇,不能不說文明之頹,民族之禍以此爲甚。

曾國藩忠君之論固然習自千年儒學之教化,然放眼當時的世界,實在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太平天國之逆正是這些自謂大儒的'儒學大家教化的結果。儒學眼裏有君,權力之下養儒獨權。儒學最終異化成上位之工具,權力之勢下賞玩兒的優伶戲子。有國學大師如今講國學,還在字挑句論、旁徵博論的讚賞祖宗的英明偉大,殊不知就算一個黃口小兒,集20xx年之時間,話語留存也能摘出幾句人話來。儒學之禍,異端邪說在先,纔會有太平天國愚民造禍於後。

儒學之慘劇於中華民族實在是千年大殤,扼殺了文明的萌芽,終於讓文明胎死腹中,錯過了與世俱進的文明巨流,慘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達一個世紀之久,時到如今餘禍不斷。筆者對當今的國學熱很是反感,循經導軌,翻古引今,實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們自詡的國學大家們,能夠看清如今的文明發展大勢,不再故紙堆裏找出路,然後引經據典的指導今世,中華民族或許會發展的更好。

儒學之妖在於傍權爲美,一個個軟骨頭教化出來的東西,實在是愚昧的妖孽。時到如今,中國還沒有一個學識大家,能夠研究透自17世紀以來,世界文明發展的大潮和未來發展的大勢。動輒還以幾千年所謂的文明自居,簡直是愚昧至極。

曾國藩之遇,是機遇弄人,時勢造勢。於晚清則幸甚,於民族也是一種幸甚。敗頹相比,歷史總算對中華民族不薄,選了一個相對輕一點的。然,假如沒有太平天國之禍,就不會有曾國藩之遇,文明東進,歷史或許改寫。歷史沒有假如,也不會有假如。曾國藩之後,戊戌變法之敗,孫氏黨國登場,中華民族還是沒有趕上文明發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遠奔。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亦即太平天國滅亡三年之後,所謂“中興將帥”之首的曾國藩與其幕僚趙烈文曾作推心置腹的長夜之談。言及晚清之勢,曾曰:“京中來人所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羣,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袴。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曰:“天下治安統一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勢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根本顛仆,而後九州無主,人自爲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曰:“本朝主德正,或不至此。”趙曰:“主德正矣,而食報已不爲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曾國藩哀嘆道:“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社之隕。”

曾國藩之哀實其所幸,一代抱忠大儒,功業與主同腐,也算得償所願。此番談話後,不出趙烈文所料,45年後清亡。國亂也果不出趙烈文所言。曾國藩的宗社之隕卻也不是民族之福,可見歷史的規律與文明發展相輔相成,豈儒學之能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