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孫子兵法》讀後感15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子兵法》讀後感15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爲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爲“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爲《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此刻《謀攻篇》中,意爲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本事,從而使己方到達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史上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本事,從而使己方到達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結果,以獲得最大的利益纔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說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教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樣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教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爲我已經在課堂上把教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最大的學習效果,這纔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樣翻書,再怎樣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說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日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期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結果。

《孫子兵法》讀後感2

“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乃我國最著名的兩部兵法奇書,代表着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最高水平。到了現在,它們已經不僅僅被應用於軍事這個範疇,更是被廣泛應用於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職場、商場、出世等領域。世界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企業家都將其視若珍寶潛心研讀,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創造卓越的人生。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他生於公元前535年,字長卿。春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爲後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爲“兵學盛典”。

說道《孫子兵法》,最有名的當屬火攻篇。既然說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說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領80萬水軍,在長江北岸日夜練兵,不日將渡江作戰。劉備與孫權都感到了威脅,產生了聯合抗曹的意向。劉備接受了魯肅聯合抗曹的建議,還派了諸葛亮前去東吳遊說。

面對曹操,東吳內部分爲兩派。一邊是以黃蓋、甘寧等武將爲首的主戰派,而另一邊則是以張昭等謀臣爲首的主降派。吳侯孫權也不知該如何決定。諸葛亮舌戰羣儒,最終說服了孫權,讓他堅定了迎戰曹操的決心。

後來,鳳雛龐士元給曹操獻了個連環計,使他把大小船隻用鐵索連接在一起並用木板連接在一起。這事兒讓黃蓋發現了,向周瑜獻計說:“曹軍大小船隻用鐵索連接,行動不便,我們可用火攻來擊破曹軍。”但周瑜擔心放火船無法接近,黃蓋便獻上了苦肉計,讓周瑜痛打了一頓。他被打的皮開肉綻,慘不忍睹。

被打後,黃蓋向曹操修書一封,向曹操詐降。曹操收到降書後,深信不疑,還與送信者約定了投降的時間與暗號。

但後來,周瑜又想起了現在是冬天,只有西北風。如果用火攻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周瑜爲此氣的口吐鮮血。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事,送給他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並說自己可以設壇作法,借來東南風,從而解除了周瑜的心結,也爲聯合抗曹做出了極大貢獻。

到了十一月,黃蓋準備了十艘大船,在裏面放上易然的材料,澆上油液,用布僞裝起來,插上約定好的暗號,並在大船後掛了十艘快船,以便換乘。到了深夜,東南風起,黃蓋下令出發。待船隻靠近曹軍水寨時,黃蓋讓士兵點火,並乘小船退去。火勢順風蔓延,船隻卻又連接在一起,曹軍水寨立刻成爲一片火海。在慌亂之中,曹軍士兵被燒死的、淹死的、互相踩踏而死的不計其數。

雖然孫劉聯軍佈下了天羅地網,但由於重情重義的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才讓曹操有了逃生的機會。

其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書不僅僅是一本兵法,更是一本課外讀物,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我決定仔細的讀這本書。你呢?

《孫子兵法》讀後感3

《孫子兵法》是一部經典的兵法著作,書中道“兵者,國之大事,逝世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是因爲他在後世被使用被實踐,並且讓實踐者獲得成功。在《孫子兵法》出現過後的幾千年中,歷史歷經了多少場戰鬥,又有多少猛將銳兵借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古人用之於戰,現代人亦可用之,用之於生活。

何爲道?道乃明政。古時的戰鬥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該當同民衆一樣有必勝的目標,有保家衛國的理想,意志統一,共同生逝世。古之用兵需要有嚴明的政治,今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鬥,卻又災害。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需要“道”的存在。這不禁又將我的記憶帶回那段苦楚的時光,那段自豪的時光。我們,經歷了雪災地震。但是種種不幸並沒有打到我們,我們的指示人和祖國國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的場景令人激動。這樣的高低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體現嗎?或許那段往事不堪回想,但是那段往事讓人難忘。

何爲天,何爲地?天乃天時,地乃地利。古時用兵作戰不僅要靠軍隊實力,除了之前所說“道”之所用帶來的人和之外,還需依靠天時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霧瀰漫,或許諸葛亮便會因爲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內造十萬支軍箭的軍令狀而喪命了吧;如若不是東南風的吹拂,或許火燒赤壁中周瑜只會燒傷自己了吧;如若荊州不是軍事要地,又怎會成就其兵家必爭的美名呢。天時地利在戰時很首要,在現在的生活當中同樣很首要。爲什麼商人會在情人節將玫瑰花精巧包裝然後賣出,爲什麼大雨天總會有人撐着一把傘外出賣傘,爲什麼經營者會挑選店面位置?這些不都是人們在生存和競爭中對天時地利理解過後的運用和實踐嗎?

何爲將?將乃明將。戰時擁有一個賢明的大將是福,現在擁有一個賢明的指示人同樣是福。我們同樣期盼自己的指示富有才華,賞罰有信,對下屬關愛有加;我們也同樣期待着自己可以成爲一個勇敢果斷受人尊重的指示。《孫子兵法》中的“將”奉告了我們指示之方,奉告了我們成功管理的法子。

何爲法?法乃軍法。古時戰鬥中軍法嚴明是衆所周知的,只有擁有嚴明的紀律纔會有嚴明的軍隊,只有嚴明的軍隊纔會取得戰鬥的勝利。古之軍法,現之律法。在現代這樣一個法治社會,我們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規有矩的社會中,我們才幹夠自由發展,良好發展。試想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會是怎樣,那將會是沒有管制,沒有保護,沒有人權的雜亂世界。

《孫子兵法》是兵書,領導軍隊在戰鬥中獲得勝利;《孫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書,指引我們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孫子兵法》讀後感4

計出三十六,謀走七十二,令發一百單八勢,

計劃,單變於事跡,成演於話語,集點過往心思,攜帶書中歷練,

謀略,掌前後之明,點歲月之命程,畫風雨之習變,收成功之淚幕

令發,兵由將來問,將由時來判,時由自然定,變化萬千,形勢不改————————題記

預走千里之遙,先觀自己過往的路程,再看眼前之事蹟,再守門下歲月之歷練,拔下心中的鎖甲,卸去過往的煩惱,辭去滄海的憂愁,把自己演繹成少說多聽,心無怨,意無狠,回憶無憂傷,消去朋友帶來的路程,組合出自己的路段。

欺人如欺己,小欺,欺自己,大欺欺朋離,欺事如欺世,小欺,負一生,大欺,負三代,若不出家門,欺騙父母,則是欺騙自己的前程,會有人訴到,門前無人助,心中兩行淚,他人不演講,時間判你苦,若欺騙朋友,小則得一絲之利,大則得一世不聚,自己走的路程變成了,朋友越來越少,怨聲越來越多,自己變成了孤獨的一葉。

一朝,一揮,缺一半,猶如有心無相思,如同相遇不懷念,如同知道不不輔助,如同看透不去幫助解透,如同聽見有福,就不顧一切的往前衝,如若聽見危險,就天不管,地不問的,一味的往後撤。

點過往之事,看紅塵之路,思無助,心無行,意執着,不知何去何從,走在迷茫的路上,一念的不規定,照寫了,難以回改的遺憾,此時心回首,意停留的在傷痕的街口,坐着離別的船隻,風卻把自己推向了無人過問的滄海,此時,無人管,無人問,無人理睬。

溫暖的問候,希望的祝福,無私的美麗,心意的伴隨,深情的友誼,帶動了萬景,牽動了滄海,歷練了人生,磨練了四季。

獨一無二,曠古爍今,約下之人美如雪,亮出光輝展天涯,懂你的是那顆會受傷的心,你用你的相約來感到着天涯,演唱着海角。詞語萬千卻不能描述你的姿色,心中百般話語難以講述你的永恆。

你有你的伴,你有你的歡樂,風雨打不動,彩虹難遮掩,歲月難留住,

驕而不傲,停而不動,走而無聲,留而無音,斷而無情,掌而無影。

人伴歡樂,話隨快樂,事留魅音,攜着情思也好,帶着怨恨也好,都要經此景,命此運。

用心講述着溫暖的話語,用意細品着對方的思盼。事如鉤,牽着過的的離別和辭景。

說時遲,講時快,歲月不留心,心卻留意景,受折的心思,瀰漫的心理,談着放手和自棄,一生之中在於春,一世之中在於令,忙時多思考,閒時多看書。

神來守,佛來護,鬼來做嫁衣,冒着煙雲問過客,不識人中世界夢,

月落花殘風雨路,幾何滄桑把景望,嘆斷蒼穹淚相約,一心只等回首醉。

畫心畫意難畫雪,簡短的相遇成了笑話,相守的時間的卻不能相知。

《孫子兵法》讀後感5

一本好書,會讓你感動,會讓你空靈飄逸,會讓你捧腹大笑,會讓你百看不厭。媽媽曾經給我買過很多書,我都孜孜不倦地讀着。

最近,她又給我買了一本書——《孫子兵法》。以前,我聽說過《孫子兵法》的鼎鼎大名,因此一拿到書,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書,結果……古文!真是給我當頭一棒,古文對於我來說簡直是“擀麪杖吹火——一竅不通”。不過,我那股不服輸的勁上來了,古文就古文唄,我慢慢地看,慢慢的咀嚼,總能看懂的。

“兵者,國之大事,險要之地,事關國之存亡,不得不查矣……”這句話的意思是:“戰爭,國家的大事,戰場中,如果失敗了,會影響國家的興衰,必需要檢查”還有一句:“駟車千乘,革車千騎,帶甲十萬,日費千金,十萬之師方舉矣……”,“戰車一千個,裝甲車一千騎,帶甲兵十萬名,每天要花一千金子,纔可以舉兵十萬遠征……”。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生活道理嗎?考場如戰場,考場中,你落後了,就決定了你的一生!所以,必需認真對待考試,做好檢查、複習。父母花了很多錢,讓你去學習,但是你卻不認真對待!“……然,求速,不求長……”,“……所以,求速戰速決,儘快戰勝,不要持久……”學習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關鍵是考場上的決鬥!

“……有城可攻,有城則不可攻,是郭利害,無利而有害爲不攻,有利而無害爲不可攻……”這句話說,有的成池可以攻擊,有的成池不可以攻打,在於是有利還是有害,有害無利的,不要攻打;有利無害的,是可以攻打的……”在測試上,不會的題目,要衡量價值,分數高的,值得去動腦筋做;分數小的,果斷跳過,回頭有時機再做。不要被這些小題拖住時間,耽誤了考試的時間。

“將矣揚長避短,非盲目行事……”“將軍要取長補短,儘量少做不利於己的是,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學習上,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少使用自己的短處,要學會“知難而退”但也不要一點點短處都不發揮。

三國時期,曹操以二十萬兵力對戰孫劉聯軍五萬兵力,由於曹兵是東北人,又不識水戰,在船上搖來搖去,根本無法作戰,龐寵獻計用“連環船”,曹操把船用鐵鏈連在一起,覆如平地,鐵鎖橫江。士兵如同在陸上一樣。曹操很高興。周瑜和諸葛孔明用火計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求”來了東風。黃蓋、周瑜用“苦肉計”把黃忠騙到了曹營,黃蓋又說,在晚上,他會來投降。晚上,黃忠來了,卻向曹操船上射了火箭,曹操引火上身,又來了東風,風助火勢,火借風力曹兵死傷無數,這就是“火燒赤壁”的故事。曹操失敗了,主要原因有五:1,他相信了黃忠,引火上身。2,連環船讓曹兵躲不開火,死傷無數。3,當時曹操沒有料到,風向從西風轉向了東風。4,不聽謀士的話小心火攻。5,最重要的,曹兵擅長的是陸戰,他偏要水戰,導致他幾乎全軍覆滅。

《孫子兵法》這本書,即寫了作戰的要點,又寫了生活的應對方法,同學們應該多讀。

《孫子兵法》讀後感6

孫子在開篇即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爲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說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

“ 凡 此 五 者, 將 莫 不 聞, 知 之 者 勝, 不 知者 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從目前看,一個企業能取得成功也與以上五點有密切的聯繫。不管是制度法令、領導者能力、還是市場經營策略及員工支持配合,都與企業經營成敗息息相關。

有這麼一句話“一流的企業是企業文化管人、二流的企業是企業制度管人、三流的企業是人管人。”由此可見一個成功企業的企業文化置關重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使企業全體員工衷心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和使命感、一個能夠促進員工奮發向上的心理環境、一個能夠確保企業經營業績的不斷提高、一個能夠積極地推動組織變革和發展的'企業文化。只有在這種企業文化下,員工才能樹立積極的工作價值觀,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才能體會出個人的責任感和重要性,也才能表現出敬業敬職的精神。公司才能真正被員工所熱愛。

在商戰中要勝過對手,企業管理者就應該在“經營策略(道)、”“經濟環境(天)”、“競爭態勢(地)”、“管理人員(將)”、“規章制度(法)”五個方面佔有主動權。商戰中的“道”,是指企業奉行的正確的經營策略,有了策略及戰略規劃,企業理念,形象以及類型,企業產品才能夠打入市場,深入人心。

商戰中的“天”,就是市場狀況,消費趨勢。現今由於消費市場的轉變,商品往往淪於價格戰,在這樣情況下,經營者如何另劈蹊徑,是首要面對的課題。

商戰中的“地”,指的是市場環境,包括很多因素比如地緣地理的、政策的環境等。企業藉助“地利”,才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場,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商戰中的“法”是指企業的制度。企業中,各環節只有合理的規章制度組織起來,才能形成高效的生產力。

商戰中的“將”是指企業的領導者。領導者必備的條件:機智通變、真誠守信、關愛部屬、勇敢果決、管理嚴格。作爲企業的靈魂人物,企業家的人格魅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內,與員工精誠合作,共同致力於企業振興的紐帶;對外,塑造企業卓越形象。

企業管理者應把握商場上的商機,調整人員的組織架構,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企業的決策者一定要做周密的計劃,對市場競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說,要打有準備之仗。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公司內更高的員工要求,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

《孫子兵法》讀後感7

匆匆讀完《孫子兵法》,似懂非懂,自嘆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澀,雲裏霧裏,不知其精妙之處何在,經老師的分析和書後的註解才略知一二。短短十三篇,卻是孫武嘔心瀝血,花十年創作而成,可謂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爲世人所傳唱與研究,而我也被孫子的才幹所深深折服!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作戰基本上是人與人的搏殺,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抵得過擁有一座易守難攻的大中城池,一位明君會降低身段,尋一名良將並對他深信不疑。而孫武應該說是幸運的,他有好友伍子胥的竭力推薦,使圖有霸業的闔閭拜他爲上將軍,使他能在軍事上施展自己的抱負。

作戰講究的是戰術,《孫子兵法》開篇第一章爲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正是出於此篇。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真是不變的真理。戰場,要分勝負,考場,要分輸贏;官場,要論升降;職場,要論得失。當今的商場不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舊定式,那麼很快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所以說很多企業便在創新及高科技領域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

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這方面有些遙遠,但如果就學習而言,難道不需要多變的計策嗎?自學的時間多了,老師也不會像高中那樣壓着你,看着你,於是乎有人開始遨遊在遊戲之中,有人卻在暗自奮鬥;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識,有人卻絞破腦汁還是一知半解。沉迷遊戲者忘記了虛實,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只圖一時的快意,孫子的作戰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誡我們要運籌帷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道理嗎?第八篇——九變,講的是隨機應變,出神入化的觀點。

孫子曾得出這樣的結論——通於九變之利者,只用兵矣;講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孫子看來“通變”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既要用計,又要變通,好的學習方法勝過埋頭苦幹,在用知識全副武裝自己的同時又要學會尋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徑。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寥寥數字,就勾勒出了一個戰無不勝的軍隊形象。風、林、火、山四個字可謂是孫子兵法中的精髓。孫子很崇尚“兵貴神速”。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完美得近似妖化,但其中的計謀在施耐庵老先生的佈局下,堪稱一絕。有許多計策其實在《孫子兵法》中已經有所描述。很喜歡走中國象棋,可總是以敗局告終。開局衝鋒殺敵,卻並非愈戰愈勇,常常落得顧此失彼,有時因貪吃一子而瞬間敗北。如今細細想來大概是自己過於莽撞,犯了軍中大忌。讀《孫子兵法》真使我受益匪淺,一遍已不足矣!有膽有勇,有虛有實——《孫子兵法》也。

《孫子兵法》讀後感8

虛實,從效果看,就是真假。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殺機隱藏,生死一線。爲將者,當明辨真假,善用虛實。戰場之上,避實而擊虛。主動求變者爲實,被動應付者爲虛;局部優勢者爲實,反之爲虛;明確進攻爲實,佯攻爲虛;真實目的爲實,表面目的爲虛。虛實之間掌控全局,化己方被動爲主動、變對方優勢爲劣勢,因地制宜、因敵定策,方可取得最終勝利。

孫子說,戰場上先佔領有利位置的一勞永逸,後到戰場的一方則疲憊被動。“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牢牢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最重要的。主動權並不是總光顧己方,那麼我們應當設法使安逸的對手變得忙亂,糧草充足的敵人變得食不果腹,讓安營紮寨的被迫換個場地休息,將對方的優勢化爲劣勢。“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這是避實就虛。我們可以得出此處的“虛實”是劣勢和優勢的含義。選擇敵人防守薄弱之處可以日行千里而不疲勞;進攻取勝者是因爲攻擊對方的薄弱之處;防守成功者是因爲防守在不可攻破的位置。

善於進攻的部隊,對手不知道他的防守佈置在何處;善於防守的軍隊,敵人不清楚他的進攻瞄準何方。“至於無形”、“至於無聲”,虛實相間“故能爲敵之司命”。當進攻處於下風時,“衝其虛也”;撤退時不能被對方追擊,是因爲“速而不可及也”。所以,我方希望作戰,敵人就是躲入城中也不得不與我方作戰,因爲“攻其所必救之”。我不希望作戰,“畫地而守之”,誘使對方改變攻擊目標則高枕無憂。

到這裏,我們能分析出“虛實”二字又含有“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只有己方的主動迫使對方的被動,才能控制好整個局面。那“虛實”是否還有其他含義呢?有。“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我方集中力量,而對手則分散佈局,在局部形成了以衆擊寡的局面。衆則爲實,寡則爲虛。如果我方的作戰地點敵人不能知曉,則會採用逐一防守的策略,即分散兵力佈防。這樣便形成了虛實、寡衆的局面,對方前後左右不能相顧,“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其實還是個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主動與被動是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基於思考和辯證;衆寡虛實則是客觀的情況,需要明辨與試探。若想運籌帷幄,則應當分析對手的計劃方案,通過挑釁對手來觀察對方的作戰規律,通過佯攻來尋找對方命門,通過小範圍作戰來判斷對方實力的強弱。

所以用兵當“無形”,讓對方無法掌握規律,不能明瞭用意和計劃。每次作戰都應當依據客觀事實進行鍼對性調整,而非簡單的複製就可以取得勝利。虛實之用,可惑敵,可避敵,可制敵。掌握虛實。也算是一種很高的用兵境界了。

《孫子兵法》讀後感9

《孫子兵法》是一部經典的兵法著作,書中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是因爲他在後世被應用被實踐,並且讓實踐者獲得成功。在《孫子兵法》出現過後的幾千年中,歷史歷經了多少場戰爭,又有多少猛將銳兵借用《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大獲全勝。《孫子兵法》古人用之於戰,現代人亦可用之,用之於生活。

何爲道?道乃明政。古時的戰爭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應當同民衆一樣有必勝的目標,有保家衛國的夢想,意志統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嚴明的政治,今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爭,卻又災難。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需要“道”的存在。這不禁又將我的記憶帶回那段痛苦的時光,那段自豪的時光。我們,經歷了雪災地震。可是種種不幸並沒有打到我們,我們的領導人和祖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災的場景令人感動。這樣的上下一心不就是兵法中“道”最好的體現嗎?或許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可是那段往事讓人難忘。

何爲天,何爲地?天乃天時,地乃地利。古時用兵作戰不僅僅要靠軍隊實力,除了之前所說“道”之所用帶來的人和之外,還需依靠天時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霧瀰漫,或許諸葛亮便會因爲自我定下的三天之內造十萬支軍箭的軍令狀而喪命了吧;如若不是東南風的吹拂,或許火燒赤壁中周瑜只會燒傷自我了吧;如若荊州不是軍事要地,又怎會成就其兵家必爭的美名呢。天時地利在戰時很重要,在此刻的生活當中同樣很重要。爲什麼商人會在情人節將玫瑰花精美包裝然後賣出,爲什麼大雨天總會有人撐着一把傘外出賣傘,爲什麼經營者會挑選店面位置?這些不都是人們在生存和競爭中對天時地利理解過後的運用和實踐嗎?

何爲將?將乃明將。戰時擁有一個賢明的大將是福,此刻擁有一個賢明的領導人同樣是福。我們同樣期盼自我的領導富有才華,賞罰有信,對下屬關愛有加;我們也同樣期待着自我能夠成爲一個勇敢果斷受人尊重的領導。《孫子兵法》中的“將”告訴了我們領導之方,告訴了我們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爲法?法乃軍法。古時戰爭中軍法嚴明是衆所周知的,僅有擁有嚴明的紀律纔會有嚴明的軍隊,僅有嚴明的軍隊纔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古之軍法,現之律法。在現代這樣一個法治社會,我們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僅有在有規有矩的社會中,我們才能夠自由發展,良好發展。試想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會是怎樣,那將會是沒有管制,沒有保護,沒有人權的混亂世界。

《孫子兵法》是兵書,指導軍隊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孫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書,指引我們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孫子兵法》讀後感10

誠實地說,作爲一個一直對軍事不大瞭解的女生,這是我第一次精讀《孫子兵法》,也是第一次精讀軍事類書籍,感覺耳目一新。原來軍事也不是我想象的那麼遙遠,它和我所學戰略、運營管理、經濟學有很大的關係;原來軍事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和政治、經濟、律法等一同構成國家治理這個大框架下的一部分。儘管在具體問題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也即是說在戰術上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這個大框架下,很多東西的方法論都是相通的,也即是說戰術上是相通的。譬如說,孫子之勝,是勝於廟堂而非勝於戰場;這和政治生涯的追求類似,長期來看,君子靠獨立價值、獨立人格帶來的晉升,勝於依靠某個領導的提攜帶來的收益(靠山也有可能倒的時候);這和這和二級市場交易的類似之處在於,長期來看,從市場大勢和公司基本面分析(對應《孫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將、法”)帶來的收益勝於短期類做技術分析(如同三十六計中的奇計巧謀)帶來的收益。

我閱讀的過程中,很欣賞的一點是作者的寫作方法很豐滿,結構清晰,論據充足,客觀而具有說服力。很像中國古代文言文寫的論文,古意盈盈。書中除了解讀《孫子兵法》之外,還引用了不是古今中外的戰爭事件來作爲論據。

粟裕“行軍必是無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粟裕在地形上下的功夫比誰都深。我聯想到巴菲特,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互聯網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仍然選擇不動,他只投資自己看得懂的行業,這和粟裕的只在有利地形交火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拿破崙在行軍時十分注重衛生,他認爲戰場上流再多的血,也沒有宿營地不衛生對軍隊的打擊更大。在一般觀點的認知中,軍人都比普通人相對粗狂、相對能吃苦,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存。但拿破崙十分注重衛生這個細節,這是軍隊內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得不承認拿破崙是風險管理的高手。金融行業有不少大公司出問題,不是在於對外業務做得不夠好,而是內部風險管理不足,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本書中讓我感到共鳴最大的一部分是講等待。孫子的觀點是先勝後戰,沒有勝算就等,和對方熬,用間諜、離間等方法,等到平衡打破,等自己有勝算的這時候再戰。李牧十年不戰只練兵,等到時機到了一戰而勝解決所有問題。普通士兵因爲覺得長期不戰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而感到焦慮;大將李牧卻懂得耐心練兵等待時機成熟之時再交戰。這像極了之前讀到的不少講二級市場交易的書(比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對待的觀點!多觀察,戒焦躁,不頻繁交易;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果斷出手。李牧的練兵就如同觀察市場和公司行情,這是基本功夫,練兵千日才能在用兵一時的時候致勝;李牧的出征就如同執行交易,這是技術活,但必須以基本功爲基礎。

總之這本書是給我開啓了讀軍事類書籍的大門。工作和學習中,很多問題之所以看不透想不通都是因爲只緣身在此山中。換個視角,也許能讓視野豁然開朗。

《孫子兵法》讀後感1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爲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爲“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爲《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爲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史上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結果,以獲得最大的利益纔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說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爲我已經在課堂上把老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最大的學習效果,這纔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翻書,再怎麼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說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結果。

《孫子兵法》讀後感12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後人因《漢書?藝文志》着錄《吳孫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爲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漢書?藝文志》着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後世流傳的只有一部《孫子兵法》,而認爲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學者們已多傾向於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着,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作爲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孫子兵法》對我們的影響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作爲學生,我們能看到更多的是《孫子兵法》對我們學習的影響以及啓示。下面,我淺談一下我的所得。

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時,出現一兩句這樣的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兵法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學習生活。

《孫子兵法》爲戰爭而作,也就是爲了打敗敵人而作,學習中何嘗不會有“敵人”,一道難題,一個對手,甚至於自己。“五事七計”告訴我們要有正確方略與思想,要擁有有條理的計劃方案,正確地、客觀地認識我們所面對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戰篇》中,孫子指出:“兵貴速,不貴久”。學習上,對於要考試的人在考試一定的情況下,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則考試題將作不完,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平時訓練有素。同時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接納知識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上述的“八之”戰法的實質就是變被動爲主動。對於現在的學生學習,大部分的實際目的是爲了應付考試,不過問,不主動,上課不聽講、玩遊戲、睡覺,到考前才猛背考試題綱,“強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識的保質期也是大幅度縮減,而且強度過大的瞬時記憶會對腦部造成負擔,影響腦部健康。這麼得不償失的事,還是少做的好。

學習“孫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與精髓,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我們的老祖宗原來在數千年前就已認知和分析得如此確切與深透,使我們不得不深深感嘆前人的偉大和華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孫子兵法,只要認真領會其神髓並不斷實踐,必將對我們的各方面的提高有着指導性的作用。

中國文化道同行、而不悖、君子和、而不同,傳承五千年,源遠流長,作爲炎黃後人當虛心上學,以史爲鑑。

《孫子兵法》讀後感13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的第八部分,並敵一向。

  一、兵法解析

爲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也。

意思就是:指揮作戰,在於假裝順應敵人的意圖,乘機把敵人集中對付敵人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千里奔襲,擒殺其將,這就是所謂的巧妙能成大事。

要做到“並敵一向”,孫子強調兵家要善於捕捉戰機,選擇主攻方向。捕捉戰機就是要及時發現敵人的弱點,然後才能集中優勢兵力,實施戰略突襲。

孫子“並敵一向”的思想,被中外兵家所重視。《淮南子·兵略訓》雲:“夫五指之更彈,不若卷手之一挃(zhi);萬人之更進,不如百人之俱至也。”意謂五個指頭更替擊打,不如握緊拳頭的一擊;一萬人更替進攻,不如一百人一起進攻,論述了集中優勢兵力的道理。

《百戰奇法·合戰》雲:“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長情也。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衆攻我,當合軍以擊之。法曰:‘聚不聚爲孤旅。’”意思是說,兵力分散力量就弱,兵力集中,力量強大,這是用兵的一般原則,在防禦戰中,對於以優勢兵力向我方進攻之敵,也應當合軍去迎擊他。兵力應當集中而不集中,就成爲孤立的軍隊了。此論闡述了集中兵力是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手段。

拿破崙說:“進攻戰爭的圍則也和實施圍攻的圍則一樣,火力必須集中在一點,而且必須打開一個缺口,一旦敵人的穩定性被破壞,爾後的任務就是把它徹底擊敗。”拿破崙在這裏論述了進攻戰的原則,一是兵力集中,二是火力用在“一點”,三是破壞敵人穩定性。

毛澤東也說:“在有強大敵軍存在的條件下,無論自己有多少軍隊,在一個時間內主要的使用方向只應有一個,不應有兩個。

可見,無論兵力多寡,是進攻還是防禦,”並敵一向“,集中兵力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原則,是實現在戰略上以少勝多,戰術上以多勝少的根本手段。

  二、古今實例

“懸權而動”,意思是衡量利害得失,相機而動。在這裏,“動”的標準是“利”,“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至”。“動”的方式是相機行動,即有“機”則動,無“機”則止。

對於市場競爭而言,“懸權而動”是一條重要的決策原則。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機會稍縱即逝,難以復得,誰能夠抓住機會,果斷決策,誰就能在市場中居於主動,獲得優勢,反之,則處處被動,甚至被市場淘汰。

因此,決策者必須要有多謀善斷的本領,在決策時要“懸權而動”,切不可墨守成規,優柔寡斷。“懸權而動”不是盲動。盲動是無知、輕率的表現。是不懂的決策科學的拍腦袋行爲。盲動不僅抓不住機遇,反而會喪失很多機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而“權懸而動”則是建立在對環境進行周密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是在多謀基礎上的善斷,它與盲動有着本質的區別,所以,對決策者來說,提高決策水平的關鍵在於增強決策的果斷性,防止或減少決策的盲目性。

《孫子兵法》讀後感14

要說孫子兵法前就得說爲什麼孫子兵法這麼神奇,很多中國的炎黃子孫麼包括我在內都只知道孫子兵法有名,知道它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卻不知道它到底爲什麼神奇。 直到外國人拿着翻譯不準確的孫子兵法不斷膜拜和讚美才讓我覺得慚愧和感興趣。

一名以色列軍事學家說在西方(歐洲)儘管有過不少軍事偉人,如凱撒 漢尼拔,亞歷山大等,他們能把用兵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可以和中國的諸葛亮相比。但是在1800年代克勞茲寫出了《戰爭論》之前,沒有任何一本關於戰爭的書籍能和孫子兵法相提並論。而孫子兵法卻是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就寫出來了。

但古老並不是孫子兵法的神奇之處。 爲什麼說西方的書籍不如孫子呢? 因爲在克勞茲之前的西方軍書都是手把手的教你如何派兵佈陣,如何運用不同武器和戰術,這些書的知識有兩個弊端。

第一,隨着時間和科技的進步,他們變得過時和無用。

第二,這些書籍裏面沒有一本是與宏觀戰略沾邊的,頂多只能算單一戰役戰術的研究。基本可以說西方兵書在克勞茲出現前沒有宏觀戰略的概念。孫子兵法與他們不同。就讓我借用一個小故事來告訴你不同在哪,扁鵲是一名神醫,名揚九州,他有2個哥哥也都是醫生,世人就問扁鵲他們三人中醫術誰最高?扁鵲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是最差的。世人驚訝的問爲什麼他們醫術比你好卻沒有你出名呢 扁鵲回答,因爲長兄能在人還沒有病之前就把他們調養好,中兄能在病勢還沒惡化前就看出並治癒,而我只知道如何治重病的患者,所以人們認爲我是神醫,而他們只會看小病。

孫子也相信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場雙方勢均力敵的大戰役勝利了,大家看了統帥所用的計謀都說好,其實這並不是最好的。恰恰是這些總能做到以多擊少,攻其不備,讓每一場戰役都以絕對優勢輕鬆勝利的纔是真正最強的統帥啊。爲什麼這位將軍能在同樣條件下甚至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下也能做到出其不意,以十擊一,讓敵國對手不知如何進攻,更不知該往哪防備,之所謂“戰已敗者也”,出手前敵人已經犯下致命錯誤,還沒打,對方已經註定是輸家了。這就是戰略,這就是兵法的藝術。這也就是孫子神奇的地方。

孫子是一種思維方式,學懂孫子的人是學會了一套戰爭哲學。就像一套數學公式,學懂了公式裏每個因數之間的關係以後,無論數字怎麼變都可以算出答案。同時還知道若想得到不同的答案應該調整哪些因數。過了2千年,西方人終於用經濟學把戰爭數學化了。

其中心思想有的和孫子兵法不相上下,有的地方卻還不如孫子。 所以我將試圖結合我學到的“戰爭經濟學”克勞茲的“戰爭論”並以“孫子兵法”爲中心加上一些歷史事件來做一個簡短的讀後感和對戰爭的認識給大家一個介紹。

孫子兵法的精闢細節可以寫成書,很多人也成功的寫了,我這篇文章只能做一個引,希望大家讀完之後有興趣去讀一讀我所推薦的書,以便全面的瞭解這位老祖宗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後感15

上一篇主要講的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三部分,詭道/用詐,告訴我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的思想。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計篇”的第四部分,示弱。

  一、兵法解析:能而示之不能。

意思就是:本來是能攻或者能守,卻故意把自己僞裝成不能攻或者不能守,沒有力量的樣子,誘騙敵人上鉤。關於“示弱”思想,後世兵家多有論述:

《淮南子·兵略訓》雲:“用兵之首,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六韜·武韜·發啓》雲:“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對人將動,必有愚色。”意思就是:兇猛的野獸準備捕捉食物,先低着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慧的人準備行動,先表現出一副愚弱的樣子。

“能而示之不能”之所以有奇效,一是由於示弱能麻痹敵人,造成判斷的失誤;二是可以讓敵人先機而動,使其作戰意圖暴露無遺,從而創造戰機,戰而勝之。但是,事物總是一分爲二的,在運用“能而示之不能”時要把握兩點:一是示弱要適可而止,示弱的過程是創造戰機的過程,一旦戰機成熟,應即刻收弱逞強;二是示弱要與出奇結合,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設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後,方能乘隙破敵。

“能而示之不能”是克敵制勝的妙法。《孫子兵法·始計篇》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意思就是:將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能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去。

這裏“留之”、“去之”的標準在於“將”是否“聽吾計”,而“將”是否能“聽吾計”的關鍵又在於“吾”是否識才,換句話是,“吾”若識才,則“將聽吾計”,並且“用之必勝”;“吾”若不識才,則“將不聽吾計”,結果只能是“用之必敗”。孫子在這裏提出的思想,實則爲領導者如何識才的問題。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同樣,人才也是有的,關鍵在於領導者是否善於識別人才。領導者只有瞭解人才的特點,把握好識別人才的原則,掌握識別人才的方法,注意發現潛在人才,還要警惕口蜜腹劍者,才能成爲善於識才的伯樂。

  二、讀後感

“示弱”是一種暗示,暗示着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不可狂妄自大;

“示弱”是一種提醒,提醒着我們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可能他只是在某種程度上的“示弱”。

所以,到最後呢,無論自己官升幾何,在爲人處世以及戰略決策上都不可莽撞,要時刻清楚自己的定位。

對於創業領導者而言,識人才是雙向的,不合團隊價值的不要,不積極上進的不要,這可能也是組建一個鐵打的軍隊很難的原因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