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評課稿彙編

本文已影響 2.61W人 

  《天火之謎》評課稿1

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評課稿彙編

前些天,在《濱湖之秋》語文優質課展示活動中,我有幸聽了一節薛志榮老師充滿激情的語文課——《天火之謎》,讓我感觸頗深。

這篇課文不僅充滿了科普知識,而且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處處表現出對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的崇敬和讚美之情。因此,在薛老師的課堂中時時透露着飽滿的激情,這種激情的傾注既落實在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之中,也凸顯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練習之中。例如: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第三自然段)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第五自然段)這兩句話中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就是”“只是”兩個詞上,簡簡單單的兩句話中確飽含着濃厚的情感,這種情感只有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於是,薛老師利用高年級學生能自學的特點,進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思考、學習中成爲真正的讀者。在這樣的學習之後,學生再來讀這兩句話,就自然而然的飽含了激情,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透徹了。

薛老師的這種讓學生成爲真正讀者的教學方式,正是體現了現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型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

其次,薛老師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在朗讀中觸摸人物心靈。例如:抓住句

子“雷暴 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雷暴只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通過讓學生進行朗讀,對比兩句話的不同,分析課文相關段落,課件出示資料卡,初步走進富蘭克林,讓學生從朗讀中,從老師提供的資料卡信息中,感受富蘭克林當時的內心世界。播放伽利略、哥白尼、達爾文等科學家,因自己的學術結論不被當時宗教所接受而遭受到的迫害資料,配以應景的背景音樂,讓學生更深一步體會當時富蘭克林所頂受的壓力讓學生利用平實的語文文字去觸摸文章人物的心跳。

最後,薛老師蒐集了一些有關富蘭克林的的評價性語言,並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蒐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還要求學生課後進一步課外閱讀。最後的作業設計“拓展作業: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思想,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瞭解富蘭克林,瞭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祕。

這節課不僅讓我看到了一堂優秀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讓我看到了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創新,這正是我所要學習的。

  《天火之謎》評課稿2

沒聽課之前,看到課文的題目,我就想:這是一篇沒趣的課文。不象我們低年級的課文,有各種各樣吸引人的小動物,但聽課下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其實不管是什麼課文,只要老師引導的好,沒趣的課文也能變得有趣。下面我就淺略地談一談聽課後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冒着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邵老師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邵老師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邵老師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邵老師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來體會。例: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爲紮實。

本課有複述的要求。當學生說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瞭解,邵老師又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麼用。接着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後,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後,邵老師那着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願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爲學生的複述提供了良好契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