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蘇教版四上《霧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霧凇》教學反思1

蘇教版四上《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的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大自然的奇特之美。文章通篇圍繞“奇”而展開的。

第一自然段的景色之奇,圍繞霧凇的多、美來讓學生有感情的品讀“吉林奇觀”,在教學時,學生分別能夠從“十里長堤”、“綴滿”來說明霜花之多,“潔白晶瑩”、“銀光閃爍”說明霜花之美。文章在開始教學時就引導孩子從文之中去體會無以倫比的美麗畫卷。

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先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奇”在哪?接着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再次的品味課本的“奇觀”。

所以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找出表現霧凇美的句子。接着就自然的引到第二小節的學習,這麼美的霧凇是怎樣的形成的呢?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先是讓學生找出一般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找到具備的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那麼吉林的霧凇形成的條件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吉林的霧凇具備飽和的水汽這一條件,具體表現?霧氣遇冷以後會有什麼變化?霧氣怎樣凝結成霧凇?通過這樣的一層層的剝析,學生對於這篇文章的重點理解的就比較透徹。因此孩子在學習完這小節時就基本上能把霧凇的形成過程講明白說清楚,自然課後要求的背誦對於學生來講就水到渠成。

  《霧凇》教學反思2

《霧凇》這一課終於上完了,零零散散,記些感受。

我認爲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還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它的美之外,還要了解其形成的特殊條件——從而進一步感受其“奇特”,由此,從它們身上,我們不僅享受到了美,還讓我們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說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過一番研讀後,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2、能理解並說出霧凇的形成過程。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在教學中,圍繞“奇觀”一詞分析霧凇形成過程的奇和景色的奇,品析語言。

上完課之後,孩子們都爭着到我面前來背誦全篇課文,是我沒有想到的,因爲課文很長,課堂上也沒有留時間背。(是設計在課堂上背片段的,但是前面耽誤了一點。)對目標1的達成情況我很滿意。但是孩子對目標2“理解並說霧凇形成的過程”達成情況,我個人感覺達成效果一般。我是通過突破難點“過於飽和”來理解形成過程,學生是理解了,能說了,但是憑我對孩子的瞭解,應該有些學生對這一問題一個整體的認識還不夠,這也是前面耽誤時間的地方。課上完了,前面遺留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我想,類似這樣的文章如何把“優美生動的描寫”與“科學準確的說明”聯繫起來,仍然值得我好好思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