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1

一、備課

由於缺乏教學經驗,備課前上網蒐集了一些教學實錄和視頻片段,雖然非常精彩,但總感覺無法融入自己的感受。

二、上課

對於課文的講解詳盡到位,但應該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要注重教學方式,要注重交流,特別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形式交流;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問題不要過多,要有價值。

課堂結構不夠完整,下課前應強調本節課的重點,課堂小結要及時到位。

三、課後練習

對於配套練習要及時準確的練習、講解、檢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把課文的學習轉化爲一種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四、板書

要了解學生的學齡特點,在書寫板書時要規範準確,切忌連筆。

板書設計要精煉、到位,起到概括課文內容的目的。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2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經典的科學小品文。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爲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爲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

教學《蟋蟀的住宅》後,我感觸頗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1、文中的題目比較新奇,引用揭題來引起懸念,激發閱讀興趣。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點,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課文中的語言乍看平實,其其實文章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我讓學生多次找出擬人句並重點地指導朗讀,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愛昆蟲、熱愛自然的教育。

3、通過重點詞句學習語言。文中許多詞語和句子都寫得別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句話我要求學生們反覆閱讀,運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結合體會段中的“臨時”“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之毫不可惜”等體會”不肯隨遇而安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再如:“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引導這句話時,我給學生設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說成是“住宅”,而且還說是個“偉大的工程”你覺得是不是有點誇張了?從而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從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特點來感受蟋蟀的聰明才智和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蹟,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一點也不誇張。

最後,我把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再給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議。並且在課後蒐集一些科普短文來閱讀。覺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課作爲起點,再多接觸一些科普文章。這樣他們既可以增長課外知識,又可以鍛鍊讀書能力。從而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4

《蟋蟀的住宅》是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主探究,點撥啓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鑽研文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質疑。

在學生細讀課文,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懂的文字旁邊寫上見解和感悟。標記出不理解的句段並提出問題。小組交流並解決問題、老師歸納關鍵疑問。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老師歸納出具有共性的重點問題。如:法布爾爲什麼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稱作“巢、洞、窩”,而是把它稱作“住宅”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是怎樣選址的?它的住宅有什麼特點?蟋蟀是怎樣挖的?他的住宅爲什麼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隨遇而安”。蟋蟀不肯隨遇而安,這一點和大多的昆蟲不同,那麼蟋蟀是怎麼做的?其他昆蟲又是如何做的呢?誰能聯繫上下文並結合自己讀課文的體會說一說“隨遇而安”的意思?反覆讀“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一句,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5

《蟋蟀的住宅》選自小學課標人教版第七冊的第二單元,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之前,我進行了大量的準備:查找課件,尋找相關資料,準備教學流程,可謂費盡了周折,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充滿了期盼,卻忽略了我最應該關注的羣體——學生。上完之後,效果卻令人失望,因爲整個課堂氣氛太過沉悶。面對此種結果,我靜下心來尋找根由。哦,我沒有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這節課,留給我的啓示很多很多:

(一)、課前預習必須到位,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爲我認爲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佈置了預習任務——讀五遍課文,疏通文章的字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可我並沒有認真地落實。結果,上課時,讓學生去選擇蟋蟀的住宅在北岸還是南岸時,當教師尋問可以從哪個自然段尋找到相應的幫助時,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當學生選擇好後,讓學生體會“隨遇而安”、“慎重”的含義時,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教師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課上到此,教師似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二)、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這堂課中,教師利用flash課件帶學生去蟋蟀家做客,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說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後進行彙報。後來,進行“做導遊”這一環節時,我又採取了這種探究方式。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第一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三)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閱讀成爲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爲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爲一種習慣。在教學這篇課文,爲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採用另外一些閱讀形式,如,分組讀,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談參觀完蟋蟀住宅後有什麼感受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一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6

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

法布爾的文章三年級的時候學過一篇——《蜜蜂》,也是講他對動物的觀察,發現蜜蜂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讚美蜜蜂具有的一種能力。

而對這課,我讀着課文,從局外的人,局內的人,老師的角度,學生的角度,突然發現自己的大腦呈空白狀態。我不知如何入手,這篇課文的切入口在哪裏?

本想把“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爲文章的切入點,但這樣一來就需全篇解讀文本,不僅要去感悟選址的慎重,住宅的特點,還有修建的艱苦,在第一課時顯得量上過大。該從哪兒入手呢?還是從題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3、課堂總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爲了實踐“優化課堂作業時間”這一主題,我也有意識地把作業引入課堂,如字詞鞏固、課文填空,努力想實現“實在、紮實”的課堂教學,卻因佔據的時間久而匆匆帶過。

4、讓孩子成爲蟋蟀住宅的開發商,這樣一來可對蟋蟀的住宅特點有更深的認識,也把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帶入課堂,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語文與實踐的融合。因爲曾學過“鳥的天堂”一課,曾有過寫“導遊詞”“廣告詞”的練習,也想把這一活動走向深處,可因爲時間的關係,而沒有在課堂上開展。不過提供的兩篇範例倒給學生很好的啓示,讓很多學生在擬寫廣告語時又有了新的補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