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曹操《觀滄海》教學設計彙總

本文已影響 3.02W人 

  《觀滄海》教學設計

曹操《觀滄海》教學設計彙總

教材分析

《觀滄海》是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詞一節中的第一首詩。詩人曹操借景抒情作此詩,表達了自己一統天下的宏願的豪邁氣魄。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整體理解文意;

2、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3、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重點:

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於曹操,同學們並不陌生,誰能說一說在你心目中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熟知曹操是因爲他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在《三國演義》中他是一個奸詐、殘忍、多疑的人,但其實在歷史上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性情豪放,寫出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情;他志向遠大,寫下來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千古名句。而當他東臨碣石,又寫下了《觀滄海》這樣的名篇。今天我們就與曹操一起,登山、賞景、品詩。

板書課題。

(二)初讀

1“三分文章七分讀”,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指名讀朗讀要求。

(1)找生說一說本節需要注意的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並領讀。

(2)字詞疏通了,找同學讀一下這首詩。學生評價。(多找幾個學生讀一讀)

2聽讀。

剛纔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風格,著名朗誦家對這首詩也有自己的見解,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3仿讀。

(1)學生評價朗誦家所讀

(2)學生仿讀

(3)齊讀

(三)品讀

1通過朗讀,我想同學們對這首詩有了一定了解。再讀詩,思考,全詩是由哪個字展開的?

(出示“觀”的篆體字)這是“觀”的篆體,非常形象的一個字,有眼,有耳,有頭。也就是說,觀可以是看,可以是聽,也可以是想象。

2從全詩來看,詩人“觀”到了什麼?

將學生說出的景物板書到黑板上。

3這是詩人觀察到的景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寫景時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4實景很好理解,我們來看一下詩人想象中的景。這一句,我們要如何解釋?

日月銀河都由大海吐納,形式上是兩句話,但實則寫了一件事,這裏詩人使用了一種叫做“互文”的修辭手法。

解釋“互文”並舉例。

5描繪。

詩人觀到的景象在我們眼前一一掠過,在我們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進行描繪(對“描繪”做一個簡介讓學生理解要求,同時舉例讓學生更直觀地明白老師的要求)。

寫完後先小組交流,選出最精彩的片段進行展示。

6同學們描繪得如此精彩,那是否也能讀得精彩呢?讓我們感受着這些景緻一起讀。

四、體悟情感

感受至此,你認爲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1學生回答

2出示詩人作詩的背景

3學生在體悟後再回答

4老師總結

5詩人的情感就蘊藏在這種種風景之下,讓我們感詩人之所觀,感詩人之所感,共同背誦這首詩。

五、演讀

1通過對詩歌的解讀與體會,相信同學們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們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演讀。老師這裏有幾種方式供大家參考:配樂朗讀、配上熟悉的曲調演唱、帶動作表演朗讀……

2當曹操登上碣石山頂,周圍的一草一木,遠處的海面都給詩人帶來觸動,他的內心涌起多少感慨於激情!讓我們帶着詩人的情感一起朗讀。

六、總結

一首《觀滄海》因爲大家的演繹變得靈動,變得不凡。這節課我們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學習詩歌的方法。《觀滄海》爲我們打開一扇詩詞學習的新的大門。課下同學們回顧本節所學,用我們學到的方法自學《龜雖壽》,我們下節課進行交流。期待你們自己獨到的見解。

  《觀滄海》教學設計二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曹操,一代梟雄,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峯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掃除文字障礙,教師糾正讀音。放慢節奏,調整注意力。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3、齊讀。

三、以讀帶講。

1、講清寫景中的想象

2、 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的詩句。

3、組織朗誦,反覆強化重點。

一生單獨其他句,齊讀重點句。再交換角色讀。單讀者強調聲音洪亮,有吞吐日月之氣勢。

4、引進名言: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

四、課堂小結。

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着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後記:景物一是山,二是水,都能體現生命的蓬勃張力,爲抒發豪情張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