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穆旦《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裏》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教學目標】

穆旦《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裏》教案設計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體驗詩歌作品的情感意蘊,形成自己的理解。

2、體會意象在詩歌中的作用。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把握世人透露出的悲涼而深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詩歌擁有的豐富性和表現力的意象。

難點: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悲涼而深沉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個名字——查良鏞。他是誰?喜歡武俠小說的人應該知道,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看——查良錚,有誰知道?

他就是被稱爲中國新詩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爲清代詩人査慎行的後人。而海寧査家歷史極爲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書香,明清以來是 “文宦之家”,文人學者輩出,“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稱之爲“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查氏兄弟”雖然從未謀面,但有意思的是,他倆不約而同都選擇拆字法爲自己取筆名,不同的是,金庸將名字 “鏞”拆開,而查良錚將姓拆開,這就是——穆旦。

今天我們借這首《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裏》走近穆旦。

  二、背景介紹

聯繫艾青《我愛這土地》詩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隻言片語簡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八年的情景,進而說說此詩的時代背景。明確:穆旦這首詩寫於1941年日寇鐵蹄踐踏下的那段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日子。

  三、誦讀感悟

播放朗誦,學生自由模仿朗誦詩歌。注意朗讀的停頓、重音和語調、語速。

  四、理解探究

1、學生自由談自己的理解

2、學生說出詩歌中的意象及修飾詞

(寒冷的臘月的)夜裏 (北方的、枯乾的)田野

(凍結的)小河 (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 (低矮的)小街

(泥草的)屋頂 (舊了的)鐮刀、鋤頭……

(飄落的)雪花

這些意象使你聯想到了什麼?

3、結合背景,深刻感悟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時代背景,創作於1941 年,此時的中國正是災難最深重的年代。

教師總結:這些意象構成中國北方農村的景象,意境卻是荒蕪、冷寂、壓抑、古老、固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這北方的農村不正是我們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正是古老而災難深重的中國嗎?

4、詩中重點描寫了一老一少兩個人物形象。是怎樣描寫的?又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一個寫臉色:“一副厚重的,多紋的臉”;一個寫哭聲:“誰家的兒郎嚇哭了,哇——唔——唔——從屋頂傳過屋頂”。父親的這張臉是勤奮農民的象徵,也是久經滄桑的苦難民族的象徵。兒郎的哭聲則應代表新生和希望。然而子輩長大成人後,仍和父親“一樣地躺下,一樣地打鼾”,一樣地勞作、辛苦,一樣地麻木、呆滯,這是何等的不幸,何等的悲涼。

5、詩人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在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內容?

明確:表達了祖國的苦難和人民的痛苦,交織着詩人對人類命運和名族憂患的內在感受和悲涼而深沉的情感。

  五、小結

如果一本穆旦的詩集和一本金庸的武俠小說擺在你的面前,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金庸。你也許不會因爲今天的一節課、一首詩而喜歡穆旦,喜歡穆旦的詩。但至少你要記住這個名字。在你成長的路上,也許有一天你會讓詩歌去豐富你的世界,提升你的精神,那時別忘了讀一讀穆旦。

  附原文:

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裏

作者:穆旦

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裏,風掃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乾的,大麥和穀子已經推進村莊,

歲月盡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凍結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縱橫裏閃着一盞燈光,

一副厚重的,多紋的臉,

他想什麼?他做什麼?

在這親切的,爲吱啞的輪子壓死的路上。

風向東吹,風向南吹,風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轉,

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我們在泥草的屋頂下安眠,

誰家的兒郎嚇哭了,哇——嗚——嗚——從屋頂傳過屋頂,

他就要長大了漸漸和我們一樣地躺下,一樣地打鼾,

從屋頂傳過屋頂,風

這樣大歲月這樣悠久,

我們不能夠聽見,我們不能夠聽見。

火熄了麼?紅的炭火撥滅了麼?一個聲音說,

我們的祖先是已經睡了,睡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經講完了,只剩下了灰燼的遺留,

在我們沒有安慰的夢裏,在他們走來又走去以後,

在門口,那些用舊了的鐮刀,

鋤頭,牛軛,石磨,大車,

靜靜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飄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