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我的四季》能力訓練題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導語:多做練習可以鞏固課堂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有利於我們掌握更多知識。下面是《我的四季》能力訓練題,歡迎同學們的練習。

《我的四季》能力訓練題

  一、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秋天,我和別人一樣收穫。望着我那乾癟的穀粒,心裏有一種又酸又苦的歡樂。但我並不因我的穀粒比別人乾癟便灰心或喪氣。我把它們捧在手裏,緊緊地貼近心窩,彷彿那是新誕生的一個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鄰人,感嘆我收穫的微少,我卻瘋人一樣地大笑。在這笑聲裏,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種特別的量具,它不量穀物只量感受。我的鄰人不知和穀物同時收穫還有人生。我已經愛過,恨過,歡笑過,哭泣過,體味過,徹悟過……細細想來,便知晴日多於陰雨,收穫多於勞作。只要我認真地活過,無愧地付出過。人們將無權恥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來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穀粒“爲何是”乾癟的“?這樣說在文中有何含義?

2.文中“同時收穫的還有人生”,是怎樣的人生?

3.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畫線的句子的含義?

 二、拓展閱讀

(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4—7題。

感謝生命

李丹

(1)那是一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陽門外大街上,忽然發現天空中渾然不覺地飄着許許多多纖維狀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綿薄更柔軟,紛紛揚揚,連天扯地。

(2)我沒見過這種東西,不覺詫異,還以爲是附近有什麼工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驚。但看到街上的人們,穿行在這種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霧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處之的樣子,任它輕輕地飄在身上,緩緩地從身邊擦過,靜靜地落在腳邊的地上,漫不經心地掛在林陰道的樹枝上。一時間,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層薄如蟬翼的白紗……”

(3)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是楊絮。依靠風力在傳播種子。

(4)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植物自己播種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5)我的心裏簡直承受不住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隻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朵小小的白雲,載着希冀的夢幻。我不忍驚擾它美好的夢境,鬆開手,讓它隨風飄去。我看見它在風中紛飛旋舞,一忽兒上,一忽兒下,一忽兒左,一忽兒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與天空中無數羽毛交融在一起,帶着一粒種子的希望,飄向它夢幻的草地與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見的生命。

(6)因爲有了它,這世界才變得如此盎然,充滿着活力和勃勃生機。

(7)誰見了這種場面也不會無動於衷,誰都不能不被這種生命不計成本、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和投資所感動。在它辛勞的飄散中,彷彿聽見有一種聲音在殷切地呼喚,那是它在呼喚每一粒種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綻出一枚嫩綠的新芽,在春天裏瘋長,散發着生命的芬芳。這是它的心願。但是這些成千上萬飄飛着的楊絮,也許只有一顆種子能夠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發芽,長成一株濃陰蔽日的參天大樹。而其餘的種子,因爲土地的貧瘠,儘管艱難地生長,終究無法蔚然成陰,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這個季節從不失約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終不間斷地潛心這項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創造與勞動,只管耕耘,不問收穫。

(8)我在想,楊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飄送,是因爲它生命本能的使然,還是一種強烈生命意識的覺醒,想在創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恆?是它深諳生命的無常,纔將自己所有的精髓毫無保留地撒向人間,最大限度地層示一種生命過程?還是它將生命的價值,隱逸在這令人感泣的茫茫無際的生命絕唱和製造裏?

(9)我不由自主聯想到人類生命史。

(10)聖經上說,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亞當和夏娃。而唯物論者認爲,人是由類人猿衍變而來。人類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種形式轉化而成,我們從何而來?儘管至今爲止,世上已有無數學者對生命的奧祕這個深奧的哲學問題進行過最權威的論證和闡釋,卻沒有一種答案能夠令人完全滿意和毫不置疑的信服。‘

(11)其實,對於人類生命的起源,不是人類學家的我們,是用不着在這件事上刨根問底糾纏不休的。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命題在於:在大自然生命的啓悟下,我們應該懂得怎樣感謝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2)由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對生命投之以虔誠的謝意和崇高的敬畏。畢竟,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業、前途、愛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樣破滅了,也不必悲觀,不要絕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種資本,一種幸運,一種對不公命運勇敢的挑戰的蔑視啊。

(13)感謝生命,賦予我像楊絮一樣純潔而質樸、異常珍貴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4.在這篇散文中, ( 1 )開頭部分對漫天楊絮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 2 )作者爲什麼“完全被震撼了”?

答:( 1 ) 作用是

( 2 ) 原因是: ① ②

5.第8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一段的作用是什麼?

答:

6.作者從楊絮飄舞聯想到人類的生命史,得到了什麼啓示?

答:

7.下面對本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我的心裏簡直承受不住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體表現了“我”對楊絮播種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爲有了它,這世界才變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飛的那一片楊絮。

C.“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是說農民在春天播種時只考慮是否應該耕耘播種,並不考慮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這裏比喻楊絮只管漫天播種,並不計較有多少能發芽長大。

D.引用聖經和唯物論者關於人類從何而來的不同意見,是爲了說明我們不應當關注這樣的問題,關注這樣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

E.“感謝生命,賦予我像楊絮一樣純潔而質樸、異常珍貴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點“楊絮”;首尾呼應,深化了楊絮啓示的意義。

答:( )( )

(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題

對一朵花微笑

劉亮程

①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脣,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③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④還有一次;我在麥地南邊的一片綠草中睡了一覺。我太喜歡這片綠草了,墨綠墨綠,和周圍的枯黃野地形成鮮明對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個月前,澆灌麥地的人沒看好水,或許他把水放進麥田後睡覺去了。水漫過田埂,順這條幹溝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終於等來一次生機。那種綠,是積攢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飢渴。我雖不能像一頭牛一樣撲過去,猛吃一頓,但我可以在綠草中睡一覺。和我喜愛的東西一起睡,做一個夢,也是滿足。

⑥一個在枯黃田野上勞忙半世的人,終於等來草木青青的一年。而這一小片的草木會不會等到我出人頭地的一天?

⑦這些簡單地長几片葉、伸幾條枝、開幾瓣小花的草木,從沒長高長大、沒有茂盛過的草木,每年每年,從我少有笑容的臉和無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氣?

⑧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似乎對生存已經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爲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出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

⑨以後我覺得,我成了荒野中韻一個。真正進入一片荒野其實不容易,荒野曠敞着,這個巨大的門讓你努力進入時不經意已經走出來,成爲外面人。它的細部永遠對你緊閉着。

⑩走進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蟲的路可能更遠。弄懂一棵草,並不僅限於把草喂到嘴裏嚼嚼,嚐嚐味道。挖—個坑,把自己栽進去,澆點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覺到可能只是腿痠腳麻和腰疼,並不能斷定草木長在土裏也是這般情景。人沒有草木那樣深的根,無法知道土深處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裏,埋得暗無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幹完,幹好,人就漸漸出來了。

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並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爲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

8.文章開頭寫了“我”兩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1) “我”爲什麼“笑了起來”?(2)“我”爲什麼感到“滿足”?

(1)答:

(2)答:

9.(1)第⑥⑦這兩段在文章的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答: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別使用了“出來”一詞,其含義是否相同?爲什麼?

答:

10.在第⑩段中,作者說:“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並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爲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聯繫全文:(1)作者在文章中談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請你分點敘述。(4分)(2)又爲什麼不懂“草木的道理”?

(1)答:

(2)答:

1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文中“枯萎多年”“終於等來一次生機”的荒草,象徵着“勞忙半世”而等待“出人頭地”的人生,它讓人看到“未來的美好前景”,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的深刻體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個。”這句話既表現了我對人與自然相融爲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種無法相融的孤獨。正因爲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進入一片荒野”。

C.文章從對草木的親近寫到草木其實無法親近,從過去我對生存的麻木寫到草木喚醒了我對生存的熱情。“對一朵花微笑”,是一種既帶有幾分無奈、卻又滿懷虔誠的讚美。

D.作者筆下荒蕪的大自然充滿了童話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園。在這片精神家園裏,作者渴望人與自然可以無滯礙地棲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進行靈魂的交談。

E.作者通過鮮活樸素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對樸素曠遠和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描繪,引發人真切的記憶和悠長的思緒。看似乎靜卻發人深省,節奏舒緩卻撼人心肺。

答:( )( )

 三、寫作

1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張潔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說“找到了水源,才發現沒有帶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沒有充分的準備,便急促地上路,經歷了艱辛卻遭遇失敗,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痛心並需要付出加倍的代價來記取。這樣的經歷當然不只在尋找水源時纔會碰上,你有類似的經歷與感受嗎?

請根據以上材料,自定話題,寫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一、課內閱讀

1.表明人生收穫的不大。

2.人生的快樂,不在於收穫什麼。作者收穫的人生,就是追求人生收穫的過程。

3.這句話的含義是一個人在生命的四季裏,只要認真地無愧地經歷了,那麼所有的歡樂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穫。在生命的最後季節,一個人就不會有什麼人生的遺憾和哀嘆,也不會有什麼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二、拓展閱讀

(一)

4.C(“這個問題”是指作者通過閱讀《新唐書•龜茲傳》和《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而發現的“有兩個金花王”的推斷。A、B兩項都不是推斷,D項是呂德斯發現“這個問題”的依據。)

5.C(A項作者只是推斷出一個大概的時間跨度;B項依據《比丘尼傳》推斷出來的金花王與“先志”所說的金花王,在時間上基本一致;D項《比丘尼傳》與《新唐書•龜茲傳》中的金花王不是同一個人,只能證明有兩個“金花王”。)

6.B(列維根本沒有發現有兩個金花王,此項中的“王”是指蘇伐疊。)

7.B(A項列維根本沒有發現有兩個金花王,C項“寫在金花王和蘇伐疊時代”的梵文殘卷中的“金花”正好說明有兩個金花王,依據作者推斷,與《大唐西域記》中的“金花”是同一個人;D項作者不是讀《比丘尼傳》才發現有兩個金花王的。)

(二)

8.C(文中有“也是一個高峯”和“宋代繪畫與唐代相媲美”的說法,故A、B不對;D項文中有“這與表現帝王、貴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傾向”一句,是將兩者作比較,並非說兩者都具備。)

9.A(文中是說“八個世紀之前”,並非說“八世紀”。)

10.B(文中說“對‘清明’的概念……還時有論爭。)

11.A(文章主要是爲了介紹《清明上河圖》)

三、寫作 (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