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逍遙遊》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逍遙遊》教學實錄

1、 瞭解莊子及《莊子》,識記基本文言知識點。

2、瞭解本文借用寓言說理的論說方式。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說理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爲了自由而拋家舍業。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裏也唱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雲,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爲“老莊哲學”。莊子原應爲富貴人家,但是在戰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爲社會底層,他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 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着有補釘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爲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說“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爲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爲《南華經》,因爲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爲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爲《南華真經》)一書,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爲“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爲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爲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逍遙遊》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閒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敘倫曾說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足見《逍遙遊》之魅力。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遊》,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遙遊哈。

  【課文分析】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並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生: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師: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生: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後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麼,蜩與學鳩爲什麼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釋翻譯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麼特徵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裏,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遊,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裏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隻大鳥,這隻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裏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雲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後面呢。這隻大鳥還要乘着大風遨遊到幾萬裏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裏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說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纔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嗎?爲什麼?

生:沒有,因爲大鵬飛往南方需要憑藉大風。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爲了說明大鵬翱翔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說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埃”作對比。

師:對,說明這兩段的內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並以“野馬”“塵埃”作比對,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爲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說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裏外的南海就要憑藉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麼,如果我什麼志向都沒有,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飛那麼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後面的內容。『解釋翻譯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可是,雖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別,什麼區別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辯”的區別。什麼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解釋翻譯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釋翻譯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裏,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裏,作者都在說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麼,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後一段。『解釋翻譯最後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達到逍遙遊境界了嗎?爲什麼?

生:沒有。因爲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爲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麼,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讚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遊呢?爲什麼?

生:不算,因爲他仍有待於風力。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遊。那麼,究竟怎樣纔算逍遙遊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爲什麼?怎麼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聖人”,因爲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

師:對,到了這裏,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脫依賴和侷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網中,關係網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脫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藝術特徵:

①借用寓言說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說理,寄託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③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附:本文文言知識點】

1、 字音識記

鯤(kūn)鵬摶(tuán) 齊諧(xié) 坳(ào)堂

遷徙(xǐ) 北冥(mínɡ)夭閼(è) 沮(jǔ)喪

榆枋(fānɡ) 斥鴳(yàn)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 翱(áo)翔 惡(wū)乎待哉

窮髮(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決(xuè)起而飛

數數(shuò)然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爲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 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 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衆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裏)

是鳥也(是:這) 摶扶搖(摶:環旋着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着地) 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爲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 (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爲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爲?(表示反問,譯爲“哪裏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爲“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爲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9、多義詞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詞,氣息,這裏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詞,氣息)

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名詞,志向)

《齊諧》者,志怪者也 (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 (動詞,記住)

名:北冥有魚,其名爲鯤 (名詞,名稱)

自名秦羅敷 (名詞作動詞,命名)

聖人無名 (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動詞,說出)

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形容詞,窮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10、虛詞用法:

其: ① 代詞 其翼若垂天之雲 (代“鯤”譯爲“它”)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代詞,代“水” )

彼其於世 (代詞,代“宋榮子” )

② 助詞 不知其幾千裏也 (句中表舒緩語氣)

③ 連詞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

而: ① 連詞,表順承 化而爲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而後乃今將圖南

② 連詞,表修飾關係 怒而飛、夫列子御風而行

③ 連詞,表並列關係 水淺而舟大也

④ 連詞,錶轉折關係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連詞,表因果關係,譯爲“因而”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⑥ 連詞,表遞進關係,譯爲“並且” 而御六氣之辯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徵一國者

之: ① 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鵬之徙於南冥也、水之積也不厚

② 助詞,“的” 窮髮之北、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③ 代詞 而莫之夭閼者 (代“鵬”)

④ 指示代詞 之二蟲又何知 (指代“此”“這”)

⑤ 動詞,“到”“往”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