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古文《陳情表》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課例背景】

古文《陳情表》教學案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學生埋首在象牙塔中,對社會、人生的關注不夠,對傳統文化的積澱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憂慮。而對於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而言,從學生的作文中,最能看出學生的文化素養。環顧四周,高一學生分不清司馬光與司馬遷;高二的學生讓韓愈去跟王安石做政敵;高三的學生作文時除了李白杜甫蘇軾之外再也舉不出其他的例子……這都不是個別現象。當學生不以不瞭解民族傳統文化而慚愧,而以說不上幾個紅透半邊天的韓國歌手的名字爲羞恥時,我們作爲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又豈能熟視無睹、坐視不管呢?衆多優秀古典文學作品的無人問津,誠信、謙恭、孝順等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漸漸被人們拋棄,“美麗的漢語”正在學生的口中、筆下變得越來越蒼白乏味,諸如此類現象,無不值得我們深思:爲什麼會這樣?我們該做些什麼?恰巧本學期的課文中選錄了李密的《陳情表》,我於是抓住這個機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們展開了對於古代“孝道”的討論。

授課時間:2007年3月

授課地點:101多媒體教室

授課班級:高二(9)班

課型:組內公開課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師:蘇軾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我們在初中學習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篇以孝情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二、知識回顧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昨天學過的課文內容,檢測一下課文中字詞的掌握情況。(指名學生解釋屏幕顯示的劃線詞語,對個別難理解的詞語,聯繫語境啓發提示)

臣以險釁 夙遭閔凶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猶蒙矜育 寵命優渥 日薄西山 更相爲命 臣之辛苦 生當隕首

  三、由課文標題展開思考

師:李密他這是在向誰陳情?爲什麼要陳情?

生1:向當時的皇帝。皇帝想讓他出來做官,可是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顧。

生2:他不想做官,就寫這篇文章來推辭。

師:“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顧”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嗎?我們讀過課文,他以前做過官沒有?那時他祖母就沒有年老體弱,宿疾纏身嗎?

生1:做過官,我查過資料,他以前是蜀漢政權的外交人才,很受重用,他對劉禪的看法很好,想輔佐他成就一番事業。

生2:課文中提到一句“夙嬰疾病”,可以想象老人的身體總是不會太好的。

師:看來,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

生:暫時不能去做官。

師: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於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晉武帝爲人又陰險多疑。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師:下面,我們看看李密“陳”的什麼“情”?

生1:他陳的是當時他的真實情況:幼年多病,父死母嫁,祖母撫養他。

生2:而且祖母現在病得很重,離不開他。

師:這個理由大家覺得充分嗎?

生:充分啊,事業晚一點再追求也可以,但人死了就不能復生了,你不是跟我們說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嗎?

師:說得很好,不過我們也要記住古代封建社會的另一條“真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果李密眼裏只有自己和祖母,因爲這個理由就不去就職,晉武帝不發火嗎?他還應該陳述哪些方面的情,讓晉武帝不發火又不懷疑他,同意他的請求呢?

生:對朝廷忠心,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師:說得好!李密不僅陳孝情,還必須陳忠情,只有這樣,才能夠打動皇帝。下面,我們看李密是如何“陳”“情”的。

  四、課文內容梳理

1、學生朗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

2、教師質疑,要求學生用文中相關內容回答,變相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

師: 生:

(1)祖母年齡多大?生活能否自理? 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夙嬰疾病,常在牀蓐

(2)祖母由孫子侍奉,父親何在?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3)兒媳何在?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4)可有伯伯叔叔? 既無叔伯

(5)有無兄弟姐妹? 終鮮兄弟。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6)其他親戚能否幫忙?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7)家中有無能幹的僕人?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8)既然李密自幼無父無母,那他如何長大? 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9)祖母撫養他容易否?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師: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煉的文字來敘說的.。中間很多的內容是需要靠我們的想象去補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個“孤弱”而可憐的孩子,沒爹沒孃的,在幾乎絕望了的情況下,被老祖母撫養了,就這祖孫倆,度過了多少“零丁孤苦”的歲月!“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啊!這八個字中有多少內涵。你用想象去填補那“零丁孤苦”的細節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攙扶;孩子餓了、病了,哇哇哭喊着,上哪兒去覓食尋藥啊?還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來獨立支撐着?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家啊!一個完全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夠平安成長,是因爲祖母的呵護,大家可以從第三段找到一句話,概括這一意思。

生:“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師:我們可以想象,當作者回憶身世,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他內心涌動着的是怎樣的辛酸悲悽之情。我們再把這一段齊讀一遍,請大家體會李密的心情,讀出那種悽苦悲涼的意境來。

小結:第一段:孤苦之情。從縱橫兩方面分兩個小層次:

身世悽苦,祖母撫養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盡孝責無旁貸。

3、請一位同學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準備對誦讀的情況進行點評。

學生點評:讀得流暢,有節奏感,但是欠缺感情,對感情的體會還不十分到位。

師:肯定點評意見,並請同學們討論這一段的感情

生1:前面提到朝廷給他封的官,從孝廉、秀才、郎中一直到洗馬,可以說是步步高昇,不管李密內心想不想要,但對這樣的破格提拔,他都應該表示感謝的,文中也說了,“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嘛,所以我認爲,這一部分應當表現他的感激之情。

生2:後半部分就完全不同了,李密說他不想做官,惹惱了皇帝,於是又是下詔書,又是讓郡縣、州司上門逼迫。讀這一段文字時,我覺得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連接發生的,皇帝這麼苦苦相逼,李密的日子想必很不好過。

師:本段有一句關鍵語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來找到它。

生:“臣之進退,實爲狼狽。”

師:“進”難在哪裏,“退”,難在何處?

生:進,去入朝爲官,就無以報答祖母養育之恩;退,堅持不肯奉詔,便不能回報朝廷知遇之情。李密處於一種忠孝兩難的境地。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這一段表現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後一部分輾轉兩難。誦讀時要張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與沉重。

學生再次誦讀,體會作者情感。

小結:第二段:兩難之情

4、請一位同學誦讀第三段。

師:肯定學生感情的充沛飽滿。

師:第三段的感情其實也就是承接上文而來的,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

生:感激。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撫養孤弱之恩。

師:正是這兩種感恩之情,讓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說的狼狽之境,兩難之情。但是,李密雖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難以兩全的狼狽境地,而暗中卻置武帝於兩難選擇之中。大家能看出來嗎?

生:他是採用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辦法。晉武帝號稱“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那麼李密的這種情況更是“特爲尤甚”,更應當受到“矜育”。而今我要盡孝,你苦苦相逼,讓我出仕,甚至不惜殺戮,使我不能盡孝,豈不與你的治國之道相違背嗎?

師: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義”,爲什麼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因爲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在這裏提出一個終養祖母的“理論依據”,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小結: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動武帝。

師: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左右爲難的境地裏,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情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那麼,李密最後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生1:祖母九十六歲了,活不了多久了。

生2:祖母病得很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生3: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生4:先養祖母,然後再去就職。

師:很好,同學們回答非常正確。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這個對比很直觀,也很有說服力。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擺在眼前的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合情合理,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顯示):

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孝後盡忠。

師:到此爲止,李密的“情”算是陳完了。那麼他的願望能否實現呢?請看練習二中《古文觀止》上的一段話。(顯示)

“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晉武帝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密的這一次真情告白宣告成功。大家從這段文字中找找看,李密成功的奧祕在哪裏。(真、誠)關於真情實感,對於作文的意義,教師稍作展開。

[多媒體]  修辭立其誠

——劉勰

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悲者不哀,強親者不和。

——莊子

所以古人評說:“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更有評說:“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慾涕。”(《古文觀止》批註)

結束語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陳孝情情真意切,從本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李密對他的祖母的一片拳拳摯愛。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十五六歲的青少年更多關注的永遠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爲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課堂反思】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新課標的理念如何滲透在文言文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的長處如何發揮?這是擺在每一個老師面前的問題。這些難題在這一堂課中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其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採用“以讀爲經,以悟爲緯,讀悟結合”的方法,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講文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文言文教學,很適合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誦讀法來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在誦讀中自創情境,與文本言語碰撞、交流,是教師最願意看到的。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作者無論是訴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深厚親情,還是述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對晉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在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議後再讀,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爲命的深情。除此之外,整個課堂的設計還強調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邊讀邊悟的機會。在文言文學習中,朗讀可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讀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起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其次,本堂課做到了以學生爲主體,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主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對於學生難以弄懂的問題,教者安排了一些質疑環節,啓發學生共同探討。有基礎知識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數量不是太多,但有深度,質疑問難中,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探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是由教師一人直接作答,而是引導學生或者鼓勵學生去分析。學生在閱讀時只猜測文章大概意思,不注重字詞落實,對作者寫作意圖、感情等方面往往片面地推測或斷章取義。但學生喜歡反駁與己不同的意見,樂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在教學中設置一些適量的質疑問難,以引起他們的討論或爭辯。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加以正確的引導,恰當地梳理問題,可使他們加深對字詞的印象和對文意的理解,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認知能力的提高。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課堂氣氛顯得比較熱烈了。教師在整節課中,只作嚮導、顧問,乃至夥伴的角色。這種設計,教與學的雙方不是以老師和學生的身份出現,而是互相激發思維和情感的一個個的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課堂評價】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四大看點:

如教者自我評述中所說的那樣,力圖達到一種理想境界,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讓他們樂意自由地發表見解、質疑討論、參與學習。而教師則在一旁巧妙地穿針引線,當好顧問。

這個顧問的含金量也是要高一些的,還須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者引導點撥的語言較能展現語文學習的魅力,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引力,讓學生深切地喜歡上語文老師,繼而喜歡上語文課。

教者敢於設置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既能培養學生主動求索的能力,又能將教者自己置於招架學生問難的境地中游刃有餘,完成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使傳統文化中“孝”的人文內涵得到彰顯。

語言的工具性、基礎性也得到落實。以檢測字、詞、句的形式鞏固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在多種形式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