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跨越三個世紀的人生散文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炎炎夏日當頭照。在朋友的引導下,我來到昭平縣木格鄉高車村回龍小組。我要採訪一位生活在這裏的百歲老人。

跨越三個世紀的人生散文

沿着寨子走了幾分鐘,便來到了一家有門樓,有天井,樣子古樸的房子前。進入那寬敞整潔的院子,我就一眼看到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坐在堂屋裏的一把小椅子上,正拿着一把棕葉扇子悠閒地搖着……不用說,她,正是我要採訪的那位跨越了三個世紀的老壽星——樑福英。

樑福英老人生於1898年中秋節,今年已是110歲。她從19世紀末出發,一路行來,穿越過漫長的20世紀,如今眼看又要走過21世紀的頭10年!在她面前,似乎時間和歷史都要停止、凝固。

  【苦難歲月記憶深】

小時候,樑福英家境貧寒,房沒幾間,地無幾壟。“連自己都不清楚,就那麼餓着,凍着,病着,怎麼一下子就到19歲了!”樑福英老人不僅口齒清楚,記性也不壞,言談之中還透着一種很樂觀的成分。

她說,19歲那年,她和鄰村的一個男青年結婚了。生兒育女後,家庭生活更爲拮据。爲了解決家庭開支,她白天忙完田地裏的農活,晚上還要忙着紡紗織布。那個苦啊,不經歷過是無法理解的。“7個兒女,能活下來6個,也算萬幸了!”老人的話語,讓人聽了不勝唏噓。

儘管樑福英和家人不停地辛勤勞作,但在軍閥混戰、民生凋敝的黑暗歲月裏,樑福英一家仍然是食不果腹、衣不暖體。在每年青黃不接的日子裏,家中常無一粒米下鍋,幾個孩子餓得哭啞了嗓子。每每這時,樑福英只好將未成熟的玉米棒摘下,煮了充飢。“孩子們餓啊,那嫩棒子被啃得一點不剩,連渣子都吞了!”樑福英說。

都說解放前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即使窮得沒米下鍋,可每年民國依然“萬稅”!爲了能夠活下去,樑福英時常要和未成年的大兒子一起挑柴火到蒼梧京南(大約1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賣,真是“朝不見門樓,夜不見腳趾頭”。 回來還得下田幹農活。

“1938年夏季,爲了讓自己飼養的雞更快長大,於是就把一籠雞(近20只,都有一斤重左右)放到江邊的一處沙洲上(小島)放養。那裏蟲子多,雞吃了長得更快。誰知,那天卻來了一場大雨,我和大兒子一起挑柴火到蒼梧京南去賣,還沒有來得及趕回來,結果所有的雞,連同雞籠全部被水沖走!我回來,只見整個沙洲全是滾滾滔滔的紅泥水!也在那一年,我生下的四兒子剛滿‘三朝’,由於營養不良,根本無奶水。四兒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這件辛酸的往事,雖然距今已數十年,可樑福英直到現在還是那樣記憶猶新。樑福英老人擡起頭長嘆了一口氣又說:“還是現在好,我經歷了三個世紀,要不是共產黨,或許我也活不到今天了。”

  【制香燒香興味長】

老壽星早些年練就了一手絕活,就是用最原始的手法制作“香棒” 。這些香棒,自然是用於祭天祭地祭祖宗,也祭各路神仙 ,是當今一般小城鎮尤其是偏遠鄉村逢年過節、辦紅白喜事的必需品。

“以前破四舊立四新不讓做,說是封建迷信;後來慢慢又允許了,就做一些自家用,也送些親朋好友。在自家供桌上燃幾支,聞着頂香,提神。就是要注意防火。”她說。她還說,有福自然在,無福求不來,這道理她也懂,可人老了,有些寄託總不見得是壞事。她也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靠黨,靠政府,靠國家,“但家家都有不同的事,他們(祖宗及各位神靈)真能幫做幾件,不也是更好的嗎?”你還別說,這些觀點還真不好辯駁。

她現在連自己也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做香棒的。不過,現在也早已“金盆洗手”了。“老了,孫子、曾孫又看不慣,外面買來還便宜。”談起這一節,老人不免有些失落,但依然有些興奮、激動。她還很有興致地帶我們參觀她那曾經使用過的厚重石臼和那沉重的杵棒。“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跟着她到山上去採集原料呢。” 她的晚孫說。

製作“香棒”工序還算繁多。老壽星告訴我們,先把樹葉曬乾放進石臼,然後用杵棒將樹葉碎成粉末;樹葉曬得越幹越容易粉碎,這樣也可以減少很多工夫;然後用篩鬥把粉末過濾,這樣出來的就是“香粉”。老壽星介紹,作香粉的有八角葉等富含特殊香味的葉子。香梗(俗稱香腳)的做法也是很講究的。要把竹子削成如同商店所賣的一樣的長短、一樣的粗細,並用紅墨水把不燃燒的部分的香梗染成紅色。如果第一次着色不明顯,就多染一次、兩次……直到顏色都基本一致。她這樣一作就是幾十年。

“她這樣做,看是無聊,其實也許正是她長壽的原因。老話道,‘無事百病生’。你想,採香葉,破毛竹,舂香粉……那得花多少體力,花多少耐心的!而這樣的香完全是自己做的,不加別的化學成分,散發的清香,聞着怪舒服。”坐在一旁鄰居大叔說。

現在,樑福英老人每天起來所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點燃一支“香”,插到香爐盆內,說是緬懷先人、祁福後輩。兩年前,三兒子接她去距祖居近一里的他家小住幾日,一天早晨,老壽星忽覺耳根發熱,就說:“我該回去了,先人又在召我回去給他們上香了。”無奈,三兒子只好又送其返回祖居。其實老人習慣不了沒有“香味”的日子 。

  【兒孫滿堂晚年樂】

老壽星生性樂觀,心胸寬廣,性格豁達開朗,一生勤勞善良,樂於助人。 “她早我三十年到覃家,我到了覃家也有六十多年了,但從來沒有看到過她和鄰里之間吵過架;她爲人很好,從不多管閒事,不愛說別人的閒話,只本本分分地做着她想做的事情。以前這樣,如今也是這樣。”鄰居87歲譚大娘激動地說着。

樑福英老人現在和兒孫們生活在一起,日常生活由子孫輪流照顧。在外讀書、工作的孫輩也經常回家看望老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樑福英老人一家最熱鬧喜慶的一天,家人和親戚都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爲老人祝壽,有時縣裏、鄉里、村裏還來人看望。這讓老人倍感溫馨。

樑福英老人自打年輕時就是家裏地裏的一把幹活好手。後來雖然上了年紀,生活也好了,但勤勞的本性一直沒有改變。勤快、乾淨是她生活的兩大特點。到現在仍然堅持自己洗頭洗腳洗衣服,拾掇院子。她總有幹不完的活。孩子們勸她休息,可她就是閒不下來,自己能幹的決不讓人代勞。在上世紀90年代末,近百歲的'老人還幫家人撿豬糞,看小孩等。如今雖逾百歲,老人每天還把房間裏裏外外打掃乾淨。衣服破了,總是自己慢慢地一針一線補好。衣服髒了,也是自己慢慢地搓洗,從不煩勞家人。

家有壽星是個寶,這是一家人的共同感受。堂屋裏掛着樑福英老人去年生日的祝福聯:“子媳遵循慈母訓,兒孫仿效舞衣人。” 看上去字跡還很鮮豔。

一幅《子孫譜》告訴我們:樑福英老人生育了五子二女(現有三子一女健在),有子孫108人。樑福英對兒孫從小就進行樸素而嚴格的家庭教育,使兒孫都很善良、很孝順。樑福英最小的兒子今年也已 63歲了,退休在家,經常和她說些以前的、現在的話題。孫子孫女孫媳婦也都隔三差五從集上買包子、蛋糕、水果、葡萄乾給老人吃。閒暇時候,大家喜歡三三兩兩地繞在老人家膝旁聊天逗樂,讓老人開心。

“我現在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用愁了,不似以前的年代了,子女們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法子了,我所要的東西他們都會給我,我每天等的就是吃了,什麼也不要做,都有吃的!這日子就是舒坦。”老人雖然沒有了牙齒,但還是很清晰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你看,她就是最小的孫媳婦了。去年結婚的。”她笑着指着站在旁邊小英說。

老人的丈夫早逝。 前年,大兒子去世。“唉,總有些事情難免。”

樑福英老人兒孫滿堂,孫子、曾孫有的在上學,有的已參加工作,有的已成家立業。最讓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的是:現在,她的第一個玄孫也出世了……

採訪完畢,筆者起身告辭,老人依依不捨拉着我的手,叮囑我下次一定還要來。我滿口應承。一行人送我出了院門,我回望屋裏,老人依然坐在那把小椅子上,拿着一把棕葉扇子,悠閒地搖着。擡頭望天,夕陽也正紅紅火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