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7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除夕夜我們該幹什麼?這本來不是個問題,愛幹啥就幹啥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2017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

  【2017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主要目的。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在我國民間,除夕的風俗是很多的。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要把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這種習俗來源於古代的傳說,據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着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裏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裏來。

掃除之後,人們就在自己的家門貼上春聯,掛上燈籠,營造出一派節日景象。 在民間,除夕要喝一種叫做“屠蘇”的飲料,它是用酒或水製成的。傳說,在一間叫“屠蘇”的茅屋裏,住着一個很不尋常的人,他專門在山林裏採集草藥。每當除夕時,他就將配製好的中藥,往鄉鄰的屋裏送,並告訴鄉親,來年初一時給全家人喝,可以驅病消災。他還毫無保留地將藥方告訴鄉親,於是鄉親們就稱這種藥爲“屠蘇”。“屠蘇”到底是什麼?據古代藥書記載,它是由大黃、桔梗等7種中藥研製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傳統習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時間,都要趕回家中,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

在各地,吃團圓飯並不都一樣。在南方,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爲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一齊包,這是一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圓形的薄面皮裏的食品,包好後,用開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餃子”具有象徵團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帶着孩子到親朋好友家裏送禮,拜年,叫做“饋歲”;邀請別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飯,叫做“別歲”;叫完飯,大家互相祝賀道謝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歲”;在家裏,晚輩要向長輩行禮,長輩對晚輩囑託幾句,還要給沒有工作的小孩子壓歲錢,並互相祝賀,叫“辭歲”;這時,大家都不願去睡覺,一家人或看電視、或打牌等等,享受天倫之樂,直到新一年的到來,叫做“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着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人們把臘月的最後一天叫“大年三十”,晚上稱“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這一天既是過年的開始,又要對過年未盡事宜進行補充辦理,家家戶戶、男女老幼既快樂又忙碌。早晨起來,大人小孩都換上新衣、新帽、新鞋,打掃衛生,張掛年畫,剪貼窗花,從氣氛上看年已來到。上午,男人們有的還要到小鎮上匆匆忙忙趕個“斷(趕)鬼”集,採買些零碎東西,趕午飯回到家裏。婦女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蒸、煮、炸、燜,五花八門,家家煙囪冒煙,村村香氣瀰漫,要把過年自食及待客食品儘量備齊。各處的鞭炮聲時時傳來,也有出遠門的人們摯妻攜子,扛包提袋,最後趕回家門。互送“年禮”的親鄰們腳步匆匆,來往如梭,進門略敘情誼,即忙告別回家。

各地區在上午或日近黃昏,家人到齊,便進行“採門”。大門、小門都貼上紅紙春聯、“門神”或“福”字,對聯橫額用三個黃表條罩着,大門上掛上紅燈,在老人居住的炕頭上貼上“老者安之”,其他炕頭上貼上“身臥福地”、“擡頭見喜”,在箱櫃上貼上“黃金萬兩”,在糧食囤上貼上“五穀豐登”,在牲口槽頭貼上“六畜興旺”,在門外牆上貼上“出門見喜”等等,把農家小院裝扮得五彩繽紛,春意融融。“採門”一畢,鳴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福,趨吉避邪。“採門”忌的是還有家人未歸。因此,全家老小必須在“採門”之前回到家裏,“採”在門外謂之不祥。下午“採門”前後,每戶人家的竈前都貼上“竈爺”畫像(“竈爺”和“門神”是印刷的畫像,提前在集上買的,俗叫“請竈爺”、“請門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橫額爲“一家之主”。但誰也不知“竈爺”向“玉帝”說了些什麼,善良的人們都要虔誠地祭迎“竈爺”回宮賜福;院裏還有“土地爺”、“天爺”窯,也要擺上香爐以備燒香。店鋪商人及有些家庭還供奉財神。除夕至正月十五,每天晨昏和飯前要在各處作揖上香。此習今已淡化。當地習俗是敬神燒表,敬鬼燒紙,一貫如此。

孝親敬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地過年特別注重祭祖,家家都要把亡人的牌位擺在正廳桌上,獻上茶飯和果品,過年期間每日燒香獻飯,以示不忘根本,並祈求祖宗英靈保佑。有副對聯說“祖功垂世澤,宗德衍家聲”,就反映了人們對祖宗的懷念和敬重。除夕,人們先要在先人墳上或十字路口燒紙,在新葬的墳上放燈,請亡靈“迴歸過年”。

以上這些繁文縟節忙完之後,就是全家大團圓,同吃年夜飯。年夜飯有酒有肉有糖果,舉家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兒孫先給長輩敬酒磕頭,接着端上熱氣騰騰的餃子一起進餐。當地習俗,如果除夕不吃餃子就意味着年沒過好。人們常在除夕餃子裏包一枚銅錢或硬幣,誰吃到了算是全家最有福的人,特別是孩子們都要搶着多吃幾個餃子,從中找“福”。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有的家庭每人散一份,有的家庭只散給孩子不散給成人。散給成人是家長對家庭成員一年辛苦的搞勞;散給孩子是長輩祝願娃娃“歲歲平安、健康成長”。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爲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

除夕,人們把家裏的事安頓妥帖之後,還要領上兒孫,端上酒菜盤子去拜“影”,闔族男性集中到供奉祖宗“影”的戶裏磕頭祭奠。隨後邊吃喝邊議族中大事,談祖宗根基,對兒孫進行傳統教育。

拜“影”回來就是全家“守歲”,當地人叫“坐夜”。父母在世,到父母住處團聚;父母去世,到長兄住處集中,分別帶來酒菜和糖果,吃喝自便,談笑風生。說家常,論得失,談企盼,有的徹夜不眠,思睡的也要交過子時才能入眠。

除夕之夜,年尾接年頭,送舊又迎新,真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歷代詩人寫過許多鮮明生動、十分精彩的“守歲”詩。唐代詩人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中說:“守歲阿戌家,椒盤已頌花,盍簪瀉瀝馬,列炬散林鴉……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史青的《除夕》詩說:“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風光人不覺,已着後園梅。”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除夕的風光景物。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譁”的詩句,則反映了孩子們“守歲”時的喧鬧。“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描寫的是古代富貴人家“守歲”的豪華。

如今人逢盛世,景遇豐年,闔家歡樂,屋宇生輝。改革開放惠及人民,神州大地年豐物阜,萬衆齊頌,歌舞昇平。幾億人民“守歲”迎春,祖國山山水水、時時處處沉浸在祥和溫馨之中。

《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尷,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曆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塗面,跳舞於市,行古儺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樑)徐君倩《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糉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爲待曉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爲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各地除夕

貼年畫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誌着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爲“分夜鍾”。這口鐘,已成爲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鐘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爲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竈。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裏,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閤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着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爲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爲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爲“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爲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爲“壓歲”。


1.2017關於除夕的散文詩歌

2.2017關於除夕的隨筆

3.2017關於除夕的文章

4.2017除夕的心情隨筆

5.2017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

6.2017雞年除夕祝福語短信

7.2017關於春節的散文隨筆

8.2017關於春節的隨筆

9.2017春節的心情隨筆

10.2017雞年除夕夜祝福語短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