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品青春的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我無意去拿九把刀和九夜茴的書去做比較,更沒資格去評價他們的作品《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和《匆匆那年》這兩本書,我只是他們衆多無名讀者中的無名分子之一,但我很想談論一下這兩本讓我能重新去回憶一遍我曾經青春歲月的書。

品青春的散文隨筆

讓我下定決心去啃這兩本書的人是一個叫盧思浩的青年作家,我挺喜歡這個能大談人生和寫出衆多生活感悟,年紀比我小但是生活閱歷又比我豐富許多的作家寫的書,在拜讀他的文章時,我偶然看見他說花了一些時間讀過這兩本書,我抱着跟緊文藝青年步伐的心態也從書店買回了這兩部書。

其實在讀這兩本書之前,我早已經看過由這兩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是我獨自一人在家一邊感慨我曾也有喜歡過的“沈佳宜”,一邊遺憾她最終也成爲他人的新娘後看完的,而《匆匆那年》是我在電影院和那個不再屬於我的青春女孩牽着手看完的,電影散場後,我無法說出我心中的感慨和遺憾,更無法判斷牽着手的我們是對是錯,因爲她早已哭紅了雙眼。

拿起書認真細讀的時候才發現,儘管電影已經足夠精彩,但是原著更值得讓人去回味,《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讓我看到了相似的青春,雖說同樣是校園生活,也是一樣的青春歲月,但是濃濃的臺灣腔對白和當年只能在港臺電影中才能聽到時尚名詞,加上那些完全不一樣的暑期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地區差異。而《匆匆那年》卻讓我看到了同樣的青春,雖然書中主角們京腔味十足的那些對白,和我所生活的吳地那些軟軟細語也有地區差別,但是同樣的校服,同樣的口頭禪,同樣高考和夢想,甚至同樣的“我喜歡你”更能讓我迅速回憶起從前的那段青春歲月。

讀完這兩本書,讓人對自己早已過去的青春充滿懷念,尤其是《匆匆那年》,讓我有抑制不住自己必須寫一篇觀後感的衝動。

陳尋和方茴的愛情很純潔,那是我們這一代人那個歲月很真實的愛情,我們都懂得那個年代在校園裏說“我喜歡你”代表什麼,更明白它和“我愛你”有什麼樣的區別,因爲80後的我們沒有90後的張揚和00後的放蕩不羈。一句喜歡你足夠代表我們那時的`愛慕和鍾情,當大聲喊出你喜歡的那個人的名字,只要她回一句“唉!”就足夠讓自己幸福知足。

看完整部《匆匆那年》後合上書,隨即打開電腦重新觀看了一遍同名電影,不得不說電影很精彩,演員把角色刻畫得很成功也很有特色,影視作品彌補了書上沒有的音樂背景,但是,它也留下了書本中人物內心活動的不足,和其他非主角人物描述的遺憾,比如張楠,他是整部書中這段青春故事的引線,一個傾聽者,就如同我這樣同齡觀衆一樣,在不知不覺中也喜歡上了方茴,我想很多像我一樣的人都在那個年代,那個高中校園中,那個青春懵懂的時候喜歡過一襲白裙,沉默寡言的“方茴”吧!還有沈曉棠這個人,在電影中對她的出場並不多,但是書中對她卻有很多的描述,她並不是第三者,她只是一個讓陳尋、讓我、讓很多我們一樣的同齡人,在大學生活中對原先選擇喜歡的那個女孩堅定心產生動搖的人,正是這樣的人出現纔會讓原本不懂愛的我們開始慢慢的懂得什麼叫愛情,而這樣的過程讓我們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陳尋和方茴的愛情沒有性,但是他們都在這個青春的成長過程中有了性生活,不同的地方,一個是自願的和自己另一個喜歡的沈曉棠,而另一個是逼着自己去和不喜歡的鄺強,一個是爲了自己新的愛情開始,而另一個是爲了自己體驗原本的愛情沒有做過的事情,但是他們都沒能避免掉自己不成熟所帶來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給了自己,更加深深的給了對方。方茴問過陳尋爲什麼沒有跟她做這樣的事情,陳尋只是說他想,但是他不敢,怕她不同意,其實方茴不知道,作爲一個大男孩,並非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他面對自己特別喜歡的這個純潔女孩,根本沒有勇氣去表達這個自己都認爲下流的想法,他害怕失去。似乎我們這樣的同齡人都有過同樣的經歷,以至於多年後,成熟的我和他們一樣,即使能避免幼稚帶來的傷害,但是已經沒有當初的勇氣。

不管是《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也好《匆匆那年》也好,都如同現實生活中的我一樣,都沒能和高中喜歡的女孩在一起,柯景騰最後成了沈佳宜的知心朋友,他們能夠彼此敞開心扉,而我的那個青春女孩已經在我心裏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印記,我不知道她是否也能時常想起我們的匆匆那年,但我從不擔心陳尋最後能否在異國他鄉找到方茴,因爲他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叫做——尋茴(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