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玉米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4W人 

玉米散文隨筆1

玉米,在我們家鄉稱作“棒子”。按說生活在農村的我應該很熟悉它了,可是到今天才覺得認識了它。

玉米散文隨筆

村裏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水田,冬天種小麥,夏季種水稻,一些自留地的旱田也是被種上了棉花或者大豆,對玉米的印象是小時候村裏種旱田時留下的,那個時候真的沒有細細地去看它。記憶裏,吃玉米桔杆的甜稍,掰玉米粒兒,鑽進桔杆堆裏捉迷藏。

在遼寧盤錦的土地上看到了大片面積的玉米田。住宿的院子門口也種了幾行。剛到盤錦的時候,玉米還不到一尺高,長勢真快,一個月時間已經高過人頭。就是這個時候,一天早晨從玉米葉面上的細細水珠開始讓我從心裏愛上了它,原來它如此的美,從前只是知道,今天才算認識它。

晨光裏,門口一人多高的玉米葉面上細細的水珠晶瑩,我不禁伸手去摸,毛茸茸的刺,先是心裏一驚,待仔細看,發現玉米葉面上是密密的絨毛,如此新的發現讓我驚愕的心語:“哦,原來玉米葉面上長滿了細細的絨毛。”再摸葉面的下面是光滑的。我發現自己還沒有認識它,隨後認真的打量起來。

我退後兩步,仔細打量。玉米的身姿真是挺秀,既不顯得粗壯,也毫不覺得纖細,葉子舒展開來,就是那樣得體合適,不上昂緊收也不鬆散的低垂。那一身綠色,不深不淺的新,既不豔麗奪目,也不粗俗無光。長長的葉子,不讓人覺得豐腴的寬也不是瘦瘦的窄,中間一條白白的亮線又顯得潔淨。葉邊波浪一樣的彎曲,猶如做了一點點最恰當不過的修飾,倍添了一分出俗的美麗。真像一位極致的女子,貴而不驕,簡而不俗,雅而不清高,近人而使人生敬。若是這般的女子,誰不心生愛意,定是那樣的描述“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不需養蘭,也不用種梅,只在每年春季種幾粒玉米,就可以好好欣賞那種極致的美了。

玉米散文隨筆2

許三觀一家人從這天起,每天只喝兩次玉米稀粥了,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別的時間全家都躺在牀上,不說話也不動。一說話一動,肚子裏就會咕嚕咕嚕響起來,就會餓。不說話也不動,靜靜地躺在牀上,就會睡着了。於是許三觀一家人從白天睡到晚上,又從晚上睡到白天,一睡睡到了這一年的十二月六日……這一天晚上,許玉蘭煮玉米稀粥時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許三觀和三個兒子從牀上叫起來,笑嘻嘻地告訴他們: “今天有好吃的。” 許三觀和一樂、二樂、三樂坐在桌前,伸長了脖子看着許玉蘭端出來什麼。結果許玉蘭端出來的還是他們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樂失望地說: “還是玉米粥。” 二樂和三樂也跟着同樣失望地說: “還是玉米粥。” 許三觀對他們說:“你們仔細看看,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玉米散文隨筆3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節過後,空氣中瀰漫着春的氣息。

“爆玉米花囉“!伴隨着“砰”的一聲巨響,孩子們歡呼起來:唱起“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倉流”的兒歌;玉米花香味在空氣中氤氳,大街上回蕩着歡聲笑語。大人們用茶缸或小瓢盛着玉米在排隊等候爆玉米花,興高采烈地說着家常話,孩子們圍成一圈觀看爆玉米花。

早在宋代,人們便通過爆米花來占卜一年之“休咎”。“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排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佔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子,數片梅花插鬢斜。” 清代詩人趙翼不僅描繪出了爆米花的美,而且寫出了爆米花給人們生活增添的無限情趣。

趙翼是蘇州人,他們“爆”的米花是南方的大米;而北方,則流行在二月初二爆玉米花。農曆二月初二,叫“龍擡頭”,老百姓在這天吃“爆米花”,慶賀“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收、國泰民安”逐漸成爲習俗。

爆玉米花的是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人,動作麻利,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他熟練地把玉米倒進一箇中間粗,兩頭細,頂上有蓋子的爐裏,封好口,然後把爐放在架子上,用左手搖動起來,架子下面是燒得正旺的炭火桶。他右手拉風箱,偶爾往火桶裏填上一兩塊炭,動作極其嫺熟。鐵鍋把手上,有一個圓圓的壓力錶,老人不時地看一下時間。大約七八分鐘後,他把爆米花爐迅速地倒轉一圈,起身拖過一個長籠子,然後把鐵鍋從架子上拿下來,對準籠子,準備起爆。

記得四十年前爆玉米花,用的是臘條編織的大長籠子,每爆一爐,總有一些玉米花從籠子口和籠子的縫隙裏噴出來四散一地,瞬間煙霧迷漫,嘴饞的孩子便在地上哄搶玉米花:有的被踩掉了鞋子,有的頭碰到了頭,疼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有的孩子忙不迭地把撿到的玉米花往嘴裏送,孩子們個個灰頭土臉,忙得不亦樂乎,大人們被逗得哈哈大笑,對孩子們評頭論足。

用鐵鍋、炭火爆出的玉米花,脆、香、酥,放進嘴裏一嚼,那種玉米的芳香沁人心脾,從頭頂爽到腳根!

二月二前後爆玉米花,是農家重要的親子活動項目。它爆出了農村人的歡樂、和諧,它爆出了農村人的春天的`希冀、秋天的期盼,它爆出了農村孩人多姿多彩的童年。

童年的歲月啊,因爆米花而絢爛,因爆米花而芬芳!

玉米散文隨筆4

午睡後,孩子興奮的說:“老爸快來看,我買了只松鼠。”我帶着朦朧的的睡意,惺忪的睡眼,雖然心裏想着松鼠有什麼好看的,我孩童時時時見、日日見,但還是看了一看那隻松鼠。

我仔細地看,生怕那裏有傷養不活。全身上下,無傷,無血跡,倒是嘴角處微紅,沒有破皮,只是紅腫,我迅速作出判斷能養活。看着籠子中有一串玉米連着彈簧,其中一顆玉米有咬過的痕跡。我猜測松鼠肯定是去籠子裏吃玉米,觸動機關,把自己關起來了,嘴的紅腫並非傷,而是驚慌逃竄中,被籠子夾到。爲了那一串玉米,就可憐的淪爲籠中之物,最可恨的是玉米還沒有下肚。

那一串玉米一直掛着,松鼠再也不敢去碰,我想是長記性了,要是能給它一次在選擇的機會,他肯定不敢再吃了。我想起樹中所說的狼,狼要是被獵人所佈的獸夾夾中,一定會咬斷夾中的腿腳逃跑,所以斷定狼是唯一不會在同一地點兩隻狼相繼被捉被抓的動物。你看松鼠雖然很小,但是它還是長了記性的,那一串玉米一隻在籠中,任憑如何飢餓它還是不敢再去碰了。在慾望面前,我們該向松鼠學習。

孩子,每次催促着我,該給松鼠餵食了,該給松鼠喂水了……松鼠帶給孩子快樂,我卻當上了保姆,孩子的快樂建立在父親的勞動之上。孩子還小,一來怕放跑松鼠,二來怕松鼠傷到孩子,我還是充當了孩子最有利的飼養工人。看着松鼠吃蘋果時發出呲呲呲的響聲,我知道松鼠已經不怕人了,它開始認同這個家了。剛來時,人看着他還不敢動嘴,才幾天時間,已經不怕生了,不論香蕉還是五穀,都吃的肆無忌憚。我原以爲它好了傷疤忘了痛,它開始了它幸福的生活,我才明白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你不能逃出籠子,你就幸福的生活。

我想着勸說孩子讓他回到自然裏,自由的生活。孩子說:“還是我養着要好,放了會被別人打死吃了,或作爲標本。”他們班上的孩子就製作了一個。我想管着總還是算活着,雖然自由受限,但吃穿不愁,安全可靠。意外傷害不僅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人與動物之間。我們的童年,松鼠是美味;孩子的童年,松鼠是寵物,是愛的寄託。

夜半時分,松鼠被凍的吱吱吱叫,聲音很小,它怕驚動它的主人休息。我還是起來拿了件舊衣服蓋着籠子,可愛的動物,你是孤單還是寒冷還是害怕……

玉米散文隨筆5

玉米在五六十年代是人們的主要食糧,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對玉米花更是獨有情鍾,因爲它是那時惟一能夠吃到的點心和零食。誰要是有了些玉米花,就會把它裝在衣服口袋裏,故意弄得鼓鼓的,作爲顯擺自己富有的象徵,掏出一小把送給對方,那可是上等禮物。餓了的時候抓幾粒扔進嘴裏,嚼起來又酥又脆,還嘎巴嘎巴直響,滿嘴噴香,真是又解餓又解饞。

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要吃到玉米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產隊的玉米剛要成熟,就派出了護秋員。等收穫後拉到場院就看得更嚴了,看場院的民兵晝夜巡邏,要是發現誰拿了一穗揣了一把,輕者罰工分,重者掛牌子游街。小孩子們老遠望着胖乎乎的玉米穗,黃橙橙的玉米垛,直巴唧嘴口水流多長,要不是大人們看得緊不惹事纔怪呢。等生產隊收完了玉米,連秸稈也拉完了,再派學校的學生揀一遍,纔可以讓人們隨便揀。小孩子們終於盼來了一年吃玉米花的機會。我和兩個弟弟放學後,儘管肚子咕咕直叫還是一溜煙向遠去的玉米地跑去。我們順着玉米地壟溝,低着頭用腳着玉米葉子和雜草,儘管蒺藜掛滿了褲角,我們還是聚精會神勇往直前。腳下一旦踩到硬邦邦的東西,立即彎下腰仔仔細細翻找,偶爾拾到個玉米穗,不論大小都欣喜若狂,如獲至寶,想着晚上可以圍在竈坑口掏出的灰火上燒玉米花吃,口水一個勁往肚咽。秋天的新玉米花別有一番滋味,雖然由於玉米粒的水分大不出花,但是燒熟後個個鼓溜溜的晶瑩剔透,放進嘴裏一咬隨着發出撲哧一下響聲,還會溢出一股甜絲絲母乳般的清香。雖然個個燙得齜牙咧嘴,但仍然忍不住一個勁往嘴裏忙活,一個個吃得甜嘴巴舌。

北方冬天的夜是漫長的。當時一個人一天的口糧平均不到一斤,晚飯不是稀粥就是瓜菜帶,小孩子們蹦達幾下撒泡尿就餓了。哥幾個時常趁父母不在家時,跑進倉房偷幾捧玉米,圍在火盆旁(農村冬季爲了取暖,用粘泥做成盆狀的一種泥盆。把做飯後竈中餘火盛上放到屋內的炕上)扒幾根秫秸棍當筷子,把玉米粒埋入火盆中炒起玉米花來。待埋下的玉米粒稍有響動,大家就一齊下手來回撥拉,遇到成熟的就夾起放入嘴中。玉米粒飽滿水分少的還會不斷髮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盆中剎時崩現出朵朵可愛的小白花,每當這時我們就會眉開眼笑,有時還會發生一場小小的爭奪戰,因爲大家都愛搶小白花吃,吃在口裏柔軟甘甜。當火盆中再也找不出一粒玉米花時,不得不大眼瞪小眼怏怏收兵,可卻都忘了洗自己的一個個小黑嘴巴,難逃母親回來後的一頓數落。我們只得乖乖的認錯,畢竟是偷吃了一家人全年的口糧。

母親也曾經用做飯的大鐵鍋給我們炒了一次玉米花,那是1964年全國糧食緊缺時,瀋陽的一位遠房親戚帶着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說是專門到我家來吃玉米花的。母親很爲難,但還是答應了。這可樂壞了我們哥兒幾個,我趕緊拿起耙子去摟野草,因爲炒玉米花燒茅草類軟柴火溫火慢炒纔好吃。二弟負責到東沙坨背沙子,因爲炒玉米花時鍋內先放入沙子,待沙子炒熱後再放入玉米一起翻炒,這樣炒出的玉米花才又酥又脆而且熟得均勻沒糊粒,爆出的一朵朵小白花又白又大又多。三弟自然是晚上炒時負責燒火的“火頭軍”了。到了晚上炒的時候,母親頭上扎着圍裙,兩手用大鐵笊籬不停地在鍋中翻動。一會兒鍋裏就發出了噼裏啪啦的響聲,一朵朵小白花爭先恐後地崩了出來,就像緊緊圍在鍋臺旁孩子們一張張貪婪的笑臉。然而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母親那被竈火映紅的臉上,除了慈祥和汗水,彷佛有一絲憂慮,但她的眼睛卻始終笑眯眯地望着那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當他離開我家時,母親給他裝了滿滿兩大衣口袋,多半是帶着小白花的玉米花,使我們羨慕不已。

前幾天,在超市買了袋玉米花,儘管樣式新穎包裝別緻,卻怎麼也吃不出孩提時的味道。回到家,我趕緊把年前二弟從農村稍來的玉米花小口袋,從小孫女放棄的零食盒中找出,打開一看,呵!個個圓鼓鼓黃燦燦的,朵朵小花白淨淨笑眯眯的。抓一把放到嘴裏原汁原味,沁入心脾的清香,咀嚼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