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老子與函谷關的故事散文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瞭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瞭解中國歷史、外國曆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經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與函谷關的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老子與函谷關的故事散文

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去函谷關看一看,瞭解當年的老聃在這裏發生了什麼故事,從而橫空出世一部千古著作《道德經》。

到了函谷關,才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的雄偉,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周朝春秋時期,時任柱下史的老子看到周王室日漸衰敗,決定西渡隱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裏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接受邀約,於是,在尹喜的照顧和優待下,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

我有時在想,如果不是關令尹喜博學多才,善於識人,熱情接待了老聃,並邀請他小住,也許這部恢弘鉅著就不會產生,這真是千古奇緣。

而《道德經》雖然篇幅並不多,但卻是一部充滿哲思的千古奇書。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是一部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的書,倡導“內聖外王”,“道”:是指事物發展的`本原和實質,原理、真理、規律等,“德者,‘道’之用也”,“德”是“道”的具體表現形式。

老子認爲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道),比如,事物本身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是陰陽的統一體。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爲”並不是以“無爲”爲目的,而是以“有爲”爲目的。只要遵循了“道”,“無爲”也可以轉化爲“有爲”。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爲之也,何勞人爲乎?”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虛無的概念,而是萬物皆有規律(道),由自然來運轉,即是“道法自然”。人何必爲刻意達到某一種目的而痛苦不堪,根據自身的情況,設定合理的目標,量力而爲,才能心平氣和,才能長久和持續。

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有一次,請教完之後,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爲人之子,勿以己爲高;爲人之臣,勿以己爲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想想社會上很多衝突和奇怪事情的發生,都跟“譏人之非”、“揚人之惡”、“以己爲高”、“以己爲上”有很大的關係,老子言論,可謂振聾發聵。

在爲人處世方面,老子還講究“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用自身的修養和行爲來去感化對方,而不是以牙還牙,否則,冤冤相報何時了?

其實,在修身方面,老子稱得上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爲而治、不言之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些觀點,在歐美國家得到體現,比如,“小政府,大社會”,寬鬆的社會環境,給人以自由、充分的發揮空間等等,在規則即“道”的驅使下,人人自然安居樂業,政府當然也自得其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雞鳴狗盜”臺下老子的這一段話,讓人深思。可現實當中,還是有很多人貪戀權勢、富貴,最後跌入深淵,身敗名裂。所以,他又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學會知足,乃可以保全自己。

凡事要講究節持,不可過度,如此,方可長久。這體現在他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觀點裏。

他還認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底下,沒有太容易的事情,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如此,才能會有所成就。

他還說:“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爲天下正。”這與諸葛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有同工異曲之妙,只有沉下心來,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少犯錯,才能讓自己堅守,而不爲外部的誘惑所迷失。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爲而成。”這是講一個人的預見性,這種預見,應該跟一個人的學習、洞察或悟性有很大的關係吧,“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但這位秀才一定是博覽羣書,讀書,尤其是讀史,可以知未來。

在治國方面,老子的話,更是直入骨髓。“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爲心。”統治階級或管理者,不以百姓幸福指數爲執政理念,無論你的口號有多響,最後都會被時代的洪流無情拋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守正出奇,無爲而治,但治理天下,需要“無爲”、“好靜”、“無事”、“無慾”,如此,才能“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老聃太有前瞻性了,能夠預知到未來這麼多年,可贊可嘆!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施行寬厚、仁愛的政治,就會形成淳樸、真誠的民風;施行苛察、重刑的政治,百姓就會千方百計地躲避、對抗,從而人心險惡、世道日下。他認爲:“治大國,若烹小鮮。”“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此言甚是。

老子,以他的遠見,影響着當世,也彰顯着未來,可歷史,還是一幕幕重演,可喜,還是可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